黃麴黴毒素危害大,想要遠離黃麴黴毒素,還需注意這些因素

2020-12-19 談談健康那些事

根據新版中國癌症地圖,我國沿海地區是肝癌的高發地區,特別是南方沿海地區。這些地方是高溫高溼環境,是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重災區,我們自然很容易聯想到黃麴黴毒素很可能是肝癌頻發的原因。當然我們也會對黃麴黴毒素產生很多疑問,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我們關心的關於黃麴黴毒素的那些問題。

什麼是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是主要由黃麴黴、寄生麴黴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在我國產生黃麴黴毒素的產毒菌種主要為黃麴黴。在溼熱地區食品和飼料中出現黃麴黴毒素的機率最高。

黃麴黴毒素存在於土壤,動植物各種堅果,特別是花生和核桃中。在大豆、稻穀、玉米、通心粉、調味品、牛奶、奶製品、食用油等製品中也經常發現黃麴黴毒素。一般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檢出率比較高。

黃麴黴毒素對健康的危害有多大?

1993年黃麴黴毒素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1類致癌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足以說明黃麴黴毒素對身體的危害是極大的。黃麴黴毒素毒性遠遠高於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機農藥的毒性,其中黃麴黴毒素B1毒性最大。

黃麴黴毒素進入體內後,主要在肝細胞內質網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進行代謝。因此,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性在於對人的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 當然,黃麴黴毒素沒有經過代謝活化是無致癌性的。

在天然汙染的食品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它的毒性一般認為有三種臨床特徵:

1.急性中毒

它是一種劇毒物質,比砒霜大68倍,僅次肉毒黴素,是目前已知黴菌中毒性最強的。它可以導致急性肝炎、出血性壞死、肝細胞脂肪變性等。脾臟和胰臟也可有輕度的病變。

2.慢性中毒

長期攝入小劑量的黃麴黴毒素則造成慢性中毒。其主要變化特徵為肝臟出現慢性損傷,如肝實質細胞變性、肝硬化等。

3.致癌

黃麴黴毒素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強的物質之一。主要誘發肝癌,也可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等。

如何預防、減少其危害?

很多人都知道糧食收割之後受潮長黴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其實,黃麴黴毒素在農作物正常的生長期中就可以形成。比如玉米,土壤中的黃麴黴"種子"會在玉米棒中"萌發"。如果那段時間乾燥而且高溫,黃麴黴毒素的含量就會明顯升高。此外,種植太密、野草太多、氮肥不足、蟲等因素,也有利於黃麴黴毒素的形成。

所以,黃麴黴素產生條件主要有:基質、溫度、相對溼度。它最適繁殖溫度為28~38攝氏度,最適相對溼度為85%。因此,防黴黴菌生長繁殖如能控制這些因素的其中之一,即可達到防黴的目的。

控制溫度可防黴

因為黃麴黴毒素食品中檢出率很高,因此農作物在成熟後的運輸、儲存、加工等環節應嚴格控制水分含量和溫度,以及嚴禁食用發黴的食物,從而避免和減少黃麴黴毒素對身體的傷害。

相關焦點

  • 隱藏在食物中的致癌危機——黃麴黴毒素!該如何遠離?
    黃麴黴毒素B1有較高的熱穩定性,分解溫度為268℃左右,故烹調中的一般加熱不能破壞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是一種劇毒和強致癌物質。黃麴黴毒素的半數動物致死量為0. 249 mg / kg,其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是砒霜的68倍。
  • 病從口入,預防肝癌,需要認識黃麴黴毒素
    ,包括病毒性肝炎、黃麴黴毒素、酒精、飲水汙染等。可以看出,這些因素與飲食密切相關。那麼,黃麴黴毒素是什麼東西?如何預防呢?咱們現在來解析。黃麴黴毒素,簡稱AF,是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等產生的類毒素,有20多種衍生物,其中以B1型毒性最大。黃麴黴毒素,其實在自然界廣泛存在,動物如果攝入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後,在肝臟、腎、肌肉、血液等樣本中,都可以檢出微量的毒素。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這些黃麴黴毒素「常識」是錯誤的
    近年來,雖然媒體對黃麴黴毒素進行了廣泛的宣傳,但許多人對其仍有各種誤解,網上廣泛傳播的一些黃麴黴毒素「常識」其實是錯誤的。讓我們總結一下這些錯誤的常識。 發黴的花生一定有黃麴黴毒素?不對。黴變花生不能吃,但可能不含黃麴黴毒素。比如花生因為被根黴汙染髮黴,就沒有黃麴黴毒素。
  • 獨家解讀黃麴黴毒素有何危害
    5批次南山倍慧嬰幼兒奶粉被檢出黃麴黴毒素M1含量不合格。什麼是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會導致哪些疾病?   什麼是黃麴黴毒素   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是生長在食物及飼料中的黃麴黴和寄生麴黴代謝的一組化學結構類似的產物,特麴黴也能產生黃麴黴毒素,但產量較少,目前已分離鑑定出的黃麴黴毒素有17種,主要是黃麴黴毒素B1、B2、G1、G2以及由B1和B2在體內經過羥化而衍生成的代謝產物M1、M2等。
  • 農產品及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汙染識別與預防
    二、黃麴黴毒素毒性、致癌性與危害黃麴黴毒素是迄今發現的毒性最強的一類真菌毒素,具有急、慢性毒性,可致癌、致畸、致突變。黃麴黴毒素危害的主要靶標是肝臟,屬肝毒素,對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毒性大小因黃麴黴毒素種類或結構不同存在較大差異。
  • 這些食物易存在黃麴黴毒素,是肝癌的元兇之一,食用需注意
    喝茶的朋友可能對這個黃麴黴毒素有些了解,特別是喜歡喝普洱茶的,因為在前些年,普洱茶致癌這個謠言就是因它而起,今天提到黃麴黴毒素主要是和我們的飲食有關,我們應該預防黃麴黴毒素對人的傷害,天天講黃麴黴毒素它到底是什麼呢?
  • 黃麴黴毒素危害極大 正確認識方能有效避免
    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焱培 通訊員 劉鑫傑 煙臺報導  黃麴黴毒素的危害有多大?近幾年,這成為了公眾尤為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之一。為了讓公眾正確認識黃麴黴毒素的危害,並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避免,煙臺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中心技術人員介紹了黃麴黴毒素的相關知識。  什麼是黃麴黴毒素?
  • 哪些東西發黴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
    你吃進嘴裡的,可能還有致癌物——黃麴黴毒素。  上饒市人民醫院預防保健科繆麗華告訴記者,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其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鉀的10倍,對肝臟組織的破壞性極強。它還是我們所知的最強的生物致癌劑,1毫克就是致癌劑量。長期接觸濃度高的黃麴黴毒素是肝癌的主要誘發因素,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其列為1類致癌物。攝入1毫克就可能致癌,一次性攝入20毫克就能致命!
  • 黑龍江一居民家庭聚餐七人死亡 警惕黃麴黴毒素危害
    經醫院化驗檢測,初步判斷為黃麴黴素中毒。截至目前,共有七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兩人仍在搶救中。這一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強烈關注,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它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有多大?我們有辦法預防或減少其危害嗎?
  • 從黃麴黴毒素汙染說開去—新聞—科學網
    聯想到近年來不斷出現的食品汙染報導,人們會產生諸多疑問,究竟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它們來自何方?其對我們的危害有多大?我們有辦法預防或減少其危害嗎?本文想針對以上及其相關的真菌毒素問題做一番討論。 在中國,產生黃麴黴毒素的菌種主要為黃麴黴。1980年測定了從17個省糧食中分離的黃麴黴1660株,廣西地區的產毒黃麴黴菌最多,檢出率為58%。總的分布情況為:華中、華南、華北產毒株多,產毒量也大;東北、西北地區較少。就其生長環境來說,在我國溼熱多雨的南方地區,黃麴黴毒素引起的食物汙染問題尤其嚴重。 世界許多國家都制定了有關食品中黃麴黴毒素限量標準。
  • 黃麴黴毒素超標再引關注:毒素汙染重災區與癌症高發密切相關
    不久前,河南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也發布消息稱,在近期的食品抽檢中,有多批次花生抽檢查出了黃麴黴毒素超標。黃麴黴毒素超標事件令人們產生疑慮,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它們對健康的危害有多大?我們有辦法預防或減少其危害嗎?
  • 檢出黃麴黴毒素,喝普洱茶真的致癌嗎?
    結論很可能是「差錯」  要探討「普洱茶中的黃麴黴毒素是否會危害健康」,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普洱茶中到底會不會普遍檢出黃麴黴毒素。  這個問題比大家想的要複雜一些。大家最早知道的是廣州疾控中心做的一項調查,該調查取樣時間是2009年,共70份樣品,全部檢出了黃麴黴毒素B1。這個調查在2010年就被媒體報導過。
  • 色選機、黃麴黴毒素檢測儀來把關
    相比而言,花生醬在國內外市場消費潛力大。毫無疑問,國內花生醬消費市場大,為企業帶來了機遇,但是不管是花生醬加工企業,還是網絡銷售平臺要格外重視產品的質量安全。否則定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同時還對企業的形象、信譽等造成影響,得不償失。像上文提到的某平臺售賣花生醬裡黃麴黴毒素B1超標,已被相關市場監管部門依法予以查處。
  • 食物中的劇毒物——黃麴黴毒素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常有接觸到發黴的大米、花生粒、玉米、堅果等等,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會將黴變的食物挑揀岀,但也有一些節儉的老人家會搓洗後食用,殊不知,這可能與公認的最強化學致癌物——黃麴黴毒素擦肩而過!
  • 黃麴黴毒素致癌,但真的沒有「解毒」方法嗎?醫生:有1物可幫忙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都聽說過黃麴黴毒素,比如說發黴的東西會有黃麴黴毒素之類。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黃麴黴毒素真正的危害,以及哪些東西會帶有黃麴黴毒素。下面醫生就和大家簡單的聊一下黃麴黴毒素。首先我們要知道,黃麴黴毒素以及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類致癌物。它是一種毒性非常強的致癌物,是氰化鉀的10倍,更是傳統毒藥砒霜的68倍,對我們的身體危害非常大。而且黃麴黴毒素還極其容易致癌,只需要一毫克就可以達到致癌的劑量。所有說世衛組織把它列入名單也不是沒有道理。大家可能要說,既然黃麴黴毒素這麼可怕。
  • 抽檢頻繁,如何防範黃麴黴毒素汙染中藥材?
    通告稱,經重慶市食品藥品檢驗檢測研究院檢驗,標誌為北京同仁堂(亳州)飲片有限責任公司等9家企業生產的9批次中藥飲片不合格,不合格項目為黃麴黴毒素。《中國藥典》必檢黃麴黴毒素的藥材要求黃麴黴毒素B1不得過5μg/kg;黃麴黴毒素B1、黃麴黴毒素G2、黃麴黴毒素G1、黃麴黴毒素B2總量不得過10μg/kg。
  • 黃麴黴毒素是什麼?這些食物出現黴變,就別再吃了!
    因為有些食物發黴之後,其發黴的地方存在有黃麴黴毒素,而這種物質已經被世界衛生組織列入一級致癌物當中。而下面這些食物一旦出現黴變,就很容易產生黃麴黴毒素,別再吃了,趕緊扔掉吧!■黃麴黴素是什麼?這些食物出現黴變,就別再吃了!
  • 2017年黴菌毒素汙染情況:嘔吐毒素最嚴重,黃麴黴毒素B1較低
    近期,江西邁吉生化和江蘇奧邁生物均發布了2017年飼料和飼料原料中黴菌毒素汙染檢測結果的報告,若南對比了一下兩者,有不同,也有相似,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嘔吐毒素汙染嚴重,黃麴黴毒素汙染較低。5wg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4) 此外,邁吉生化還得出伏馬毒素B1主要在飼料和玉米及其製品中汙染程度較高。
  • 大米發黃不一定是被黃麴黴毒素汙染
    就常見的白色大米而言,如果出現發黃現象,那麼這種大米是否一定被黃麴黴毒素汙染了呢?變黃的米粒有兩種,一種叫「黃粒米」,一種叫「黃變米」,人們往往將其混為一談。大米一般會在兩種情況下發黃:一種情況是稻穀收割後因陰雨未能及時乾燥,溼稻穀堆在一起被漚黃,或儲藏中通風或溫度不當,稻穀發熱,從而導致稻穀發黃,這種變黃的稻穀碾出來的大米呈黃色,被稱為「黃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