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紅星新聞報導,10月5日,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九人在家中聚餐,共同食用了自製酸湯子(用玉米水磨發酵後做的一種粗麵條樣的主食)。經醫院化驗檢測,初步判斷為黃麴黴素中毒。截至目前,共有七名患者經救治無效死亡,兩人仍在搶救中。這一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強烈關注,到底什麼是黃麴黴毒素?它對人體的健康危害有多大?我們有辦法預防或減少其危害嗎?
資料顯示,黃麴黴毒素(Aflatoxins,AFT) 是一類主要由黃麴黴和寄生麴黴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是一種毒性極強的化學物質,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癌症研究機構劃定為一類致癌物。它的危害性在於對人及動物的肝臟組織有破壞作用,嚴重時可導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汙染的食品中以黃麴黴毒素B1最為多見,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強。
黃麴黴毒素主要存在哪裡?首先,花生等變質發苦的堅果中最為常見。堅果的營養豐富,深受大家的喜愛,但儲存不當或放置時間過長,都易變質,變質的堅果中藏有黃麴黴毒素。其次,筷子和菜板也是黃麴黴毒素的藏身之地。這兩樣東西是每個家庭廚房中必備之物,在使用過程中如果沒有及時做好清潔工作就會出現長毛的現象,這些物質就含有黃麴黴毒素。另外,玉米、穀物、大米等糧食類食物中澱粉含量也較高,這些食物在儲存過程中如果溼度和溫度不適合,也會引起食物黴爛變質,產生黃麴黴毒素。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黃麴黴毒素的汙染?堅持做到以下四點就能輕鬆預防黃麴黴毒素的汙染:第一,在選購食品時,特別是天然食品原料,要優先選購不含或少含黃麴黴毒素的優質原料,從源頭上杜絕一切潛在毒素隱患;第二,在農作物在收穫、貯運過程要保持穀粒、花生、豆類及其它易染黃麴黴素的作物的外殼完整無損可有效地防止黴菌的侵染;第三,購買堅果、花生、糧食等儘量選擇小包裝,按照要求儲存,注意保質期。使用前,打開包裝認真嗅一下味道,一旦有變味情況立刻扔掉;第四,保持衛生,及時檢查自己家中儲存食物是否發生黴變,如有黴變食物。立即處理掉,不吃已黴變的食物,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變質食物千萬別不捨得扔,這些預防小技巧你學會了嗎?(中國商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