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說起于謙所寫的《石灰吟》,很多人都能順口背誦下來,但若要問起這首詩的創作來由,大部分人恐怕就語焉不詳了。
其實,這首千古名篇《石灰吟》就是于謙在途經浙江省三衢山時,對山上的石頭有感而發寫就。三衢石林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創造的一幅山水畫卷。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800多年前,南宋詩人曾幾的《三衢道中》把三衢山梅熟杏黃、鳥語花香的初夏景色描繪得如詩如畫。由此可見,三衢山自古以來便是文人墨客的「旅遊打卡地」之一。
三衢山是三衢石林風景區的一部分,整個景區不大,三衢山處於東部,景觀以典雅精緻見長,主要景點有趙公巖,三衢聖母;中部的小古山以奇,險,美為主要特色,其景點有猴子觀海,獨樹江南;西面的大古山以曲折幽深,氣勢宏偉著稱,其中的三衢長廊,紫滕峽谷,仙人洞等被中外遊客稱之為「江南一絕」。
三衢山最高海拔518.8米,說起來並不太高,徒步沿景區道路邊欣賞美景邊拾階而上,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地貌孕育出千姿百態、亦真亦幻、韻味別致的石林迷宮奇觀。三衢石林的聲名雖然不能和雲南石林同日而語,這些惟妙惟肖、變化無窮的石頭在造型上卻毫不遜色。
三衢石林的石頭在地質學術上被稱為「三衢山組礁灰巖」,其宏觀特徵主要是峰從和巖溶凹地,微觀特徵是石芽和溶溝,形態上表現為各類象形動物等,人們稱之為世界上最大的「象形石動物園」。
彎彎曲曲的上山道路兩側,大大小小的石頭好像被賦予了生命,石芽和溶溝形成了各種異獸珍禽,長龍、猛虎、海豹、靈猴、飛鳥……走在山上,只要有想像力,人們的身邊就仿佛有珍禽走獸一路相伴。
一柱承天或挨挨擠擠的高大石林在這裡難得一見,更多的是時有時無,若隱若現的迷宮。這些變幻莫測的迷宮或伏於地下,或暴露在陽光之下,帶著遊客走入一段神秘之旅。
從低處仰視,巖壁陡峭,各種形狀的石頭或起伏,或交錯,或橫臥,或挺立,崢嶸畢現,綠樹青苔長於石頭間,石縫中,石壁上,仿佛兩種完全不同的生命力在對抗在蓬勃生長。
密集而造型各異的石頭彼此相連又各自成景,眼前的景色好似一幅大自然混成天成的立體油畫。
在北緯30度中國段,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風景走廊」,在這一緯度上有很多神奇的現象,神農架的野人、神秘的三星推、安徽千古迷窟、鄱陽湖的「魔鬼三角」等等,當然壯觀的三衢石林也成為了其中之一。
「坐看人間興廢事,幾經滄海變桑田」。億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造就了大自然的神奇之手,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將五彩斑斕的三衢山鐫刻成一幅幅無與倫比、攝人心魄的山水畫卷。如果雲南有些遠,不妨來浙江看一看,這小家碧玉的江南石林有同樣的美景。(歡迎您在評論區點讚留言,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