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和朋友的閒聊中,說到了石林。
他對我說,若以後到雲南去,一定要到石林去看看,那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雲南石林中的巖石很奇特,很值得去看。
我知道,他是從地質構造的角度去審視石林的。他說的很認真,也很專業。我記住了他的話,也記住了地質學中的一個名詞,喀斯特地貌。
那時,學校還在宣化辦學。正好有一年,張家口市總工會組織市級勞模、先進工作者到外地參觀。在參觀的行程路線中,安排要去雲南。這樣,我就隨團到了雲南,到了石林。
石林的面積好大,有大石林、小石林兩個景區,整個面積達350多平方公裡。我們一行人,順著層層疊疊的石峰往裡走,只見千姿百態的高高石峰,直立突兀,相連相疊,一個接一個;奇形怪狀的石頭,一片連一片,令人目不暇接。
我邊走邊想,石林確為鬼斧神工,人間的奇蹟,真不愧是名副其實的巖石森林。
到了這裡,我這個外行,只能看熱鬧,只能看個巖體的外在表象,心裡只為這青灰色石灰巖的天造奇觀而驚嘆。
我們在高高的林石中穿行,往裡走去,來到了「石林勝境」。這片神奇的石林,是林中精華。這裡就是在畫冊上見到過的那座經典的巖峰,雲南石林的象徵標誌。眼前高高的石屏巖峰上,刻著「石林」兩個隸書大字,字寫得逎勁有力,和山巖屏峰相映相輝。這裡的「石林」二字,是整個石林景區的靈魂。
我每到一地,總愛觀賞山中的摩崖石刻。
石林中的這兩個「石林」大字,隸書,呈橫幅,落款是龍雲題。後來才知道,這兩個字,實際上是龍雲請周鍾嶽先生代筆所書的。
周鍾嶽(1876年—1955年),雲南劍川人,早年留學日本,習法政。抗戰時期,曾任內政部部長,近代著名書法家。南京「總統府」三個顏體大字,也是由周鍾嶽先生在1948年4月所書寫的。
眼前的「石林」二字是1931年題寫的。當時,雲南省主席龍雲來遊石林,被石林風景的獨特折服,提出要在大屏石上題上「石林」二字,並請周鍾嶽先生親筆代書。後來,周鍾嶽先生題寫了二字,並為「石林」題寫了跋。於後,刻在了山體上,成為了石林標誌性的景觀。
在自然的巖石上,若刻上名人書法題字,我覺得,更會使山石靈動起來,更具有濃厚的文化色彩。
「石林」前,人很多,人們注目著山,注目著字,都急著要和石峰屏上的「石林」題字合個影,留作紀念。
站在這裡,我們只能匆匆一照,又順著石階下行了。不一會,看到了藍天一線。這裡有座蓮花峰,峰高為1750米,好像一朵碩大的石蓮亭亭玉立在群峰之間,和藍天白雲在一起相伴,好似仙境一般。
石林裡還有熔巖湖,湖面很寬闊,周長51000米,寬300多米,水深均24米。一泓碧水,波光閃閃,四周青山環抱,景色宜人。
在石林中行走,一路湖光山色。我們又來到了小石林,在一潭碧波側畔,看見了平地突起的一座奇特的石峰,側視宛若一位背簍少女的身影。人們無不高興地呼喊著,這不就是在電影中看到的阿詩瑪!阿詩瑪碩長高挑的身材,端莊秀麗,亭亭玉立在群峰中。阿詩瑪在撒尼族留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這個傳說後來改編成了電影,深為人們喜愛。
石林很大,看幾天也看不完,我們只能看幾個典型的巖石景觀。在返回的路上,我在一座石峰下,撿起了一塊小石頭,裝在了書包裡,把它帶回留作紀念。
這塊雲南石林的小石頭,它有著自然永存的一份純真,一份天然的巖石屬性,一份來自祖國西南的山水情緣。
觀賞了雲南石林的第二日,我們又到了南嶽衡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