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每年總有那麼幾個非凡的大學霸,能一口氣包攬八所藤校的全部錄取,成為藤校們爭相招徠的對象。一旦這樣的孩子出現,在主流媒體上都會引發不小的轟動。
美國少年馬丁和克瓦斯,就曾是這樣兩個被藤校爭搶、被媒體追逐的學子。
可在概念不同、路徑不同的教育方法下,兩個孩子都取得了學業成功,而且目標清晰,充滿理想與熱情。
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白人男孩馬丁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父親是籌款人、母親是護士,家境優渥。馬丁則從小就是一個天資聰穎、興趣廣泛的孩子。拿到藤校「大滿貫」後接受CNN採訪,他在鏡頭前展示了自己拉小提琴的樣子,優雅而自信。
學業成績全A、標化考試接近滿分、拉小提琴、進合唱團,還在高中的多個社團擔任職務…… 馬丁身上的那種「全能感」,哪怕丟到精英扎堆的藤校,也不會遜色。
難能可貴的是,馬丁對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他在汙染較為嚴重的北達科他州長大,親眼目睹了發達的石油工業如何改變了家鄉,便把平衡經濟與環保視作終生追求的事業。
有成績,有理想,有志向,馬丁身上呈現了一個藤校大滿貫選手該有的模樣。在被問及成功秘訣之時,他卻說是父母給予的「自由的靈魂」,成就了他如今的一切。
馬丁父母採用的是典型放養式教育,無論是對馬丁,還是對他的兩個妹妹,都從來不過問成績或排名,而是放手讓他們追尋自己想做的任何事,僅在必要時提供支持。
馬丁媽媽克麗絲說,馬丁是個「好奇寶寶」,從小就喜歡鼓搗各種擺件,追問自然現象的成因。每逢此刻,她與丈夫便耐心解釋,並提供讓孩子自發探索的機會。
克麗絲認為,讓孩子學會獨立與自我激勵非常重要,尤其對於那些想上好大學的人。「到了大學裡,根本就不會有父母指導你該做什麼,一切要靠自己。」 克麗絲說。
馬丁父母的放養,似乎是成就藤校學霸的關鍵所在。而在距離北達科他州數千公裡的紐約,另一個藤校大滿貫選手的出現,卻展現了一幅截然不同的教育圖景。
在多所名校錄取中選擇了耶魯的克瓦斯,出生在一個非裔移民家庭。他說他成功的秘訣其實很簡單,就是父母的高壓嚴管。
從非洲移民來美的克瓦斯父母都在從事護理相關的工作,家庭條件一般。對於家中的一兒一女,他們最討厭的就是聽到孩子說「我原本可以做得更好」。在他們看來,做一件事就要做到百分之百完美,不留後悔的餘地。
克瓦斯的父親埃比尼澤說他不能容忍孩子的任何一科成績低於95,是因為他相信潛力是無限的,只要足夠用功,一切皆有可能。
年輕時,他與妻子歷盡艱辛來到美國,終於為下一代創造了更好的教育條件。但面對時不時浮現的「黑人就是懶鬼和學渣」的鄙夷,埃比尼澤心有不甘。於是,他用最嚴厲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學業,始終讓他為符合父母的期待而奔跑,事實證明,他也成功了。
在嚴苛的教育措施下,克瓦斯成了多所名校爭搶的「香餑餑」,埃比尼澤也成了人們口中的非裔虎爸。但他不覺得這樣有何問題:「人們覺得我瘋了,但是你看,逼著孩子去挑戰極限,很多東西是可以做到的!」
克瓦斯不僅成績優異、社交廣泛、獲獎無數,也和馬丁一樣,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有著清晰的認知。受父母影響,他對從醫十分感興趣,從中學時就堅持在醫學中心擔任志願者,並開展獨立的生物學研究。
如同馬丁感謝父母所給予的「自由的靈魂」一樣,克瓦斯也感謝從小受到的嚴格教育。他們的家教經歷雖然大相逕庭,卻殊途同歸,讓兩人都成為了受藤校青睞的優秀孩子。
馬丁與克瓦斯這兩個同時受到所有藤校青睞的少年,其實剛好反映出兩種「對立」的路徑——是高壓嚴管,還是放任自流?是當個虎媽,還是做個貓爸?
「虎媽」流派的典型代表是耶魯法學院教授蔡美兒,一位真正讓「虎媽」模式走向世界的人。她在自傳式著作《虎媽戰歌》中詳細描繪了自己是如何通過辱罵、恐嚇等高壓手段強迫兩個女兒,逼著她們朝著預定方向前進。
大女兒Sophia在一次競賽中拿了第二,蔡美兒非但沒有表揚,還逼著孩子每天晚上做2000道題,直到在競賽中奪回第一;小女兒Lulu練琴的時候,被要求從傍晚一直彈到深夜,不準喝水吃飯,不準上廁所……
在她的嚴加管束下,兩個女兒都在勤學苦讀以及無止境的練琴中度過了童年。她不能容許孩子的「不完美」,更討厭孩子的「不盡力」。
在國內,被媒體冠以「貓爸」之稱的常智韜,則以寬鬆的家庭教育方式與「寬容、溝通」的家庭教育態度,與「虎媽」唱起了「對臺戲」。
他會容忍女兒偶爾的落後,也會對她翹掉舞蹈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自主自立地去學習去探索,有能力有方法去追求理想,才是「貓爸」努力培養並希望看到的場景。
有意思的是,無論是虎媽還是貓爸,他們的孩子都被培養成了有理想、有目標的哈佛學霸,而且都對父母的養育方式充滿感激。
事實證明,這兩種教育方式都沒錯,否則也不會有馬丁與克瓦斯的事跡,「虎媽」與「貓爸」的女兒也不會個個都進了哈佛。真正的關竅在於,你的孩子,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的發展心理學家Nancy Hill曾在長期的調研實驗中發現,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會影響其學業表現,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孩子未來的表現究竟如何,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還在於父母的「對症下藥」。
在她的研究中,那些有意識地針對孩子的特點與環境而開展活動的家庭,下一代學業成功的概率是那些盲目的家庭的2-3倍。她還總結出了一些基本「原則」:
有個性、有想法、主動自覺,或是擁有負責任好老師的孩子,更適合「放養」;
缺乏自我約束力與目標,或時常遭遇外界挑戰的孩子,更需要家長的嚴苛對待。
嚴格意義上來說,「虎媽」也好「貓爸」也罷,都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沒必要神話也沒必要照搬,而與某種特定方法相比,「因材施教」才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回到馬丁與克瓦斯的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父母採用的教育方式,多多少少都契合了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與成長環境——
馬丁擁有對世界的天然好奇心,所以父母根本不需要再加以「逼迫」,反而需要放手,將孩子的本性完全發揮出來;而克瓦斯是新移民,遭遇的種族歧視和刻板印象總是如影隨形,因此更需要在高壓之下刻苦努力,證明自我。
因善用「因材施教」的教育訣竅而培養出優秀孩子的,還有著名的美籍華裔作家劉墉。他有一兒一女,兩個孩子相差了17歲。在家庭教育上,劉墉仔細思考了兒女們的區別,有針對性地充當起了「虎爸」與「貓爸」——
兒子出生在臺北,初來美國時內向而叛逆,如果不好好「調教」可能會有長歪的危險,還是採用中式強權教育比較保險;
而出生在紐約的女兒心思細膩,又早早適應了美國的文化和成長環境,純粹拿老一套的中式家法來伺候,恐怕不會有什麼效果,不如徹底放手,對女兒多加驕縱。
結果,又當「虎爸」又當「貓爸」的劉墉,養出了一個哈佛博士的兒子,又把女兒培養成第一名考進哥大的才女。他的兩副面孔,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對症下藥,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本就是每位家長最應盡的責任。
清華博士、世界科幻最高獎「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就曾說過:我們埋怨學校不能因材施教,卻沒有發現我們常常在以一種想當然的、千篇一律的方法,在要求我們的孩子。
殊不知,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教育,才是父母最能提供、也是最該提供的東西。
嚴管抑或放養,看上去涇渭分明,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對立面,可每一份成功背後,都離不開無比投入的父母。他們充滿智慧,不盲目,不焦慮,最終會以自身對教育的遠見,幫孩子找到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熱情。
作者:克裡斯,精英說90後小編,香港傳媒小碩,一個脫離高級趣味涉獵廣泛的嗷星人。精英說是全球精英、留學生的聚集地。每日發布海內外前沿資訊,這裡有留學新知、精英故事及美國街頭訪問,全方位為你展現真實的海外生活。歡迎大家關注精英說(ID: elitestalk)。
【藍橡樹家長圈】家長的圈子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和數萬家長一起,學習最新最全教育理念和方法;與數百位牛爸牛媽暢聊教育;線上線下家長沙龍提前佔座。
長按複製ID, 添加好友, 申請加入
學齡前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1
小學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23
初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1
高中群管家微信號:guanjia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