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公認的好男人,突然將嶽父母雙雙推下懸崖。
他是個非常敬業的奧數老師。課堂上,他飽含激情地為學生們講解「心形曲線」,以及它背後的愛情傳說……
行兇的一幕,被三個只有十幾歲的孩子,無意中拍攝下來。
這三個孩子,其中一個是數學學霸,家裡滿是獎狀。另外兩個是孤兒。他們居然以此要挾奧數老師。
學霸對殺人犯說:我也想殺人,殺兩個。
其中的一個,是他的親生父親!
那一刻,連殺人犯都震驚得目瞪口呆。
這些故事,無疑是駭人聽聞的。
這是「社會派」推理作家紫金陳的《壞小孩》的一些劇情,這本書以離奇的情節設計,和詭異的故事,備受好評。
而由此改編的電視連續劇《隱秘的角落》,豆瓣評分超過9分,被公認為2020年的火爆神劇。
小說和電視劇的表現形式有挺大的差異,但是,無論紙上還是螢屏上,滲透其中的陰暗和兇殘,特別是那種似乎「每個人都想殺人」的感覺,讓人不寒而慄,也留下深思。
小孩究竟有多壞?
「我打架很厲害,你放心,整個孤兒院沒人打得過我,分分鐘就能削死一個人。……反正我還沒到十四歲,不負法律責任。」
這是丁浩(劇中叫嚴良)從孤兒院中逃出來後,對小學同學朱朝陽說的話。
而他的同伴普普,一個父母被判刑的孤兒,一肚子損招也很惡毒:
「我們埋伏在她身後,突然把她抱起來,塞進路邊的垃圾桶裡,讓她哭去吧。而且,還要把她的漂亮衣服扒掉,丟進廁所茅坑……」
他們商量著要算計的人,是朱朝陽的同父異母妹妹。
她之所以叫普普,不僅因為她的本名有個普字,還因為她經常被欺負,導致心理壓力大、腸胃不好放屁多。「普普」是別人模擬她的放屁聲音,給她取的外號。
她自幼就背負著歧視和罵名,除了和丁浩的「江湖義氣」,以及對父親的思念,幾乎得不到任何溫暖。
而書中最「壞」的孩子,朱朝陽,似乎有個幸福的家庭:父親是個小老闆,生意興隆。
然而,這個家名存實亡。
父親另覓新歡,和情人生了女兒,對朱朝陽漠不關心。
而母親,對他關愛得無微不至:每天對孩子說「一切都是為了你」,每天盯著孩子喝牛奶,看著孩子把牛奶一口喝完。
如此母愛,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控制。
當這幾個孩子偶然聚在一起,發現自己持有一起殺人案的硬證據時,內心暗角長期積壓的各種「易燃易爆品」,瞬間被點燃。
普普和丁浩渴望逃離孤兒院,重新開啟生活,但他們都還沒成年,無法打工養活自己。他們決定要挾殺人犯,讓他成為「資助者」。
而「優秀學生」朱朝陽,也和孤兒院的棄兒並無本質區別——家庭的教育和溫暖都長期缺失,同樣在「野蠻生長」……
十幾歲的年紀,雖然尚未成年,依然被稱為小孩,但體能在快速增長,也已經有了接近成年人的智力,
本來,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小說中的經歷,從這個時候開始,少年時代也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有勇氣、有創造性,但也容易走向偏激,衝動而不計後果。
紫金陳筆下,小孩之「壞」,或許有文學的誇張,但讀起來卻感覺很真實,似乎都有身邊某個小孩的影子,或者自己少年時代的鏡像。
這些「壞小孩」的成長經歷,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縮影。
所謂的「壞小孩」,其實是成長過程中環境給他們打下的烙印,也是對整個社會的良心拷問。
生命的輕與重
小孩之「壞」,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對「生命之重」,缺乏理解,甚至沒什麼概念。
當他們偶然拍下了謀殺現場,如果換作成年人,大概會倍感恐怖,立刻報警,並且慎重地做好自我保護。
但這幾個半大孩子,卻異想天開地決定:以此要挾殺人犯,向他要錢!
「你開寶馬車,你很有錢,可是如果你不給錢,我們交給警察,你再有錢都是一個死。」
面對殺人犯,幾個孩子如此說道。
而被殺害者的生命尊嚴,根本不在孩子們的考慮範圍,甚至根本想不到。
此事被曝光後,辦案民警認為,這些熊孩子的荒唐事,也太出格兒了,與他們的年齡不相稱。但也有人說:也正因為他們是半大孩子,才敢這樣。
他們由此嘗到了「不知輕重「的苦果。
朱朝陽雖然活到了最後,但他內心暗處的「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曾經的純真和友誼,都無法重來。
他的未來,雖然小說沒有給出結果,但依然讓人覺得非常灰暗。
然而,成年人又如何呢?
張東升,名校數學系畢業,但命運不濟,只是個奧數輔導老師。他和一個家境富裕的小徐一見鍾情,兩個人私下領了證。但小徐的雙親,一直瞧不起女婿。
婚後多年,張東升的職業發展依然渺茫,而且他無法生育。這時候,小徐對他的感情,也逐漸淡漠。嶽父母一直在要求他和女兒離婚。
張東升在萬念俱灰的時刻,萌生了極端的念頭……
他殺了人,也毀掉了自己的人生,從此再無回頭路。
或許,那個輕視生命甚至褻瀆生命,最終害人害己的「壞小孩」,無關年齡、學歷,潛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在某個隱秘的角落,蠢蠢欲動……
善惡只是一種選擇
《壞小孩》的很多劇情,都令人毛骨悚然,甚至令人窒息。
書中的主角們,似乎每個人都在想著要殺人。在人們的內心之中,不公或者走投無路帶來的仇恨、憤怒,都得通過消滅別的生命來宣洩。
這是一個無法解脫的死結。
生命的重生,都是要以另外一個生命的消滅為代價,那這樣的重生,不過是一個惡性循環。
有人說,從一些角色中,足以看到自己的生活,看到自己內心的暗影。
這些心魔,恐怕每個人,都不敢篤定地說「我沒有」。
將隱秘的角落,置於大眾視野,是為了更加勇敢地直面它、正視它。
故事的最後,一位民警說:「無論孩子或者大人,有各種不幸的人多了去,為什麼絕大多數人都一直是好人?」
是非善惡,或許就在一念之間。
在第一次殺人前,張東升躊躇了很久,在山路上一次次問嶽父母:「可以再給我一次機會嗎?」
但他最終還是伸出了罪惡的雙手。
對於成年人來說,尤其在法治健全的社會,善惡是一種選擇。人生之中,並沒有太多事情逼迫到我們必須「以惡治惡」。
但是,這樣的事情,一次就夠毀掉很多人。
而那幾個孩子,他們的心魔,主要責任是成年人的錯誤選擇。
包括父母、老師,也包括社會。社會中處處充滿了「利己」的選擇,人們不再思考孩子該怎麼健康成長、我們該給孩子作出什麼樣的榜樣,我們只會選擇自己的利益至上、感受至上。
錯誤的成年人,構建了一個錯誤的社會背景,給孩子們種下無法控制和無法調和的心魔。
或許,我們都是另一個平行時空的張東升,或者朱朝陽、普普、丁浩……但無論如何,此刻的我們,還沒有走到那一步,面前依然有很多條道路可以選擇。
細讀此書,透過那些既駭人聽聞、又在邏輯上難以找出破綻的「完美犯罪」,和沒有一個人能笑到最後的連環悲劇,或許,我們能夠對人性多一些洞察;
尤其是:以此為鑑,也看看自己的內心深處,有沒有「隱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