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課撕開的殘酷真相:在群裡最活躍的,總是家境還不錯的

2020-09-05 牛媽聊生活

這是一位大學老師的網課記錄。 張秋子是雲南昆明人。完成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學業後,她回到家鄉,成為文學院的青年教師。從就讀的一線城市高校來到這所地方師範院校後,她一頭撞上結結實實的生活。這所高校的生源基本來自雲南省內,超過半數的學生出身村寨鄉鎮。如何在並不理想的基礎教育之上,展開她的文學教育?如何面對學生花大力氣理解但丁或莎士比亞,最終卻是去當小學語文老師? 剛剛過去的半年,為了應對疫情,全國各地的高校都開始網絡授課。對她來說,這是一次全新的體驗。以往課堂上被遮蔽的某些事實,開始被網絡撕開、放大,推到每個人面前。在張秋子的網課記錄中,我們發現了這些至關重要的問題。

撰文丨張秋子

「對不起老師,我家被偷了,請不要點我回答問題,因為我在派出所做筆錄。」

一個周三的下午,我開始帶領同學們讀諾貝爾獎得主石黑一雄的《遠山淡影》。

上周的這個時候,我們剛讀完了黑人女作家託尼·莫裡森的《最藍的眼睛》。莫裡森的小說濃鬱激蕩,大概很能引起學生們的興趣,況且因為1月底爆發的疫情,海外中國人受到排擠的新聞時常見諸媒體,恰好與《最藍的眼睛》中的歧視主題相吻合。所以,我在講的時候,能夠不時將現實與文本粘合在一起。相比之下,《遠山淡影》乍一讀,顯得寡淡很多。

為了調動大家的參與,在本課的微信聊天群裡,我敲下了幾個問題:「你覺得這本小說的主題包含哪些?」「小說中,石黑一雄為什麼要偽造一個他者之口來講述主角的故事?」

每次問完一個問題,我都需要等很久,有時候因為等的時間太久了,我甚至開小差地刷起了豆瓣或者知乎。這次也一樣,一分鐘後,一個個回答才像泡泡一樣,咕嘟咕嘟地浮現在群聊裡。

「戰後創傷。」

「文化入侵後的迷茫。」

「社會變革的立場衝突。」

「母女關係。」

「因為要逃避過去,不願意面對自己。」

「因為要審視犯了錯誤的自己。」

……

如果此時坐在教室裡,理想狀態應該是二十多個選了課的同學圍坐在一起,對小說的每一個細節進行推敲與探討。但此時,我坐在自己的書房裡,面對的是電腦發光的屏幕。我不知道每一個在微信群裡發言的同學用的是哪個譯本,當她或他對小說情節進行梳理時,眼神或表情會流露出什麼情緒,而這些微小的表情,又會不會出賣他們對文本最真實的看法。

然而,這還並非問題的全部。這天下午,當我想要一位同學回答問題時,他像是早有預知一般,提前給我發了一條私聊:「對不起老師,我家被偷了,請不要點我回答問題,因為我在派出所做筆錄。」

這個男孩我印象很深,瘦瘦的,眼鏡片頗厚。大一時學教育學,上了我的大學語文的公共課後,被「誘拐」到了文學院。他愛寫詩,每有大作完成就發給我看,我也從不跟他打哈哈,寫得好就是好,寫得不好的地方就直接說。他跟我說家在曲靖的山裡,寒暑假都沒法在網上買書,因為送不到。後來再跟他聊,得知丟失了一萬多的現金。在農村,這可能意味著全家半年的收入。

在這節課上,他沉默了,而我當時並未意識到,他的沉默意味著更多的東西。

隨著網課的推進,我收到了更多的請假信息,同時也在每一堂裡,看到更為顯著的學生之間的表現差異。六月初,雲南的疫情已經基本平穩,返校上課在即,我把所有的請假信息都保存了下來——

「老師,不好意思我無法參加下周的課,因為我家在貢山,這邊發生了泥石流和洪水,家裡停電。」

「老師您好,一會上課時有可能你點我回答的時候我不在線,因為我家停電了,我的手機的電可能無法支撐一整天的課。」

「張老師您好,明天的課我想請假,希望您批准。我這周末去轉山,結果那邊下大雪,我們無法回家。」

「老師您好,一會上課可以不要點我嗎?因為我家沒網,我在村衛生所蹭網,信號不好,可能無法及時回復。但我會把大家的討論和發言都聽完的。」

更多時候,當我在電腦這頭想要一位同學語音發言時,有一些同學會花很長時間打字,解釋自己家裡不方便語音,也有一些同學的語音背景裡充滿了嘈雜的聲音:家人的喧鬧、貓兒狗兒雞兒叫、戶外拖拉機突突突、店鋪裡的提示來客的鈴聲……他們總是很抱歉地在解釋這些令他們感覺尷尬的背景音。

這些聲音像一個個窺視孔,讓我得以「看到」他們所處的環境。


我精英式的培養要求,與學生的就業目的之間,存在最根本的衝突。

這學期,我教授西方文學史,從浪漫主義時期講到現代主義文學。此外,我還按照自己的興趣,開設了兩門文本細讀的課程,一門研讀現代主義代表作家卡夫卡、大江健三郎、伍爾夫的代表作,另一門研讀諾獎作家代表作,包括託尼·莫裡森、石黑一雄與紀德的作品。兩門文本細讀課的開設,代表了我對理想文學課的實踐。

在中國基礎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對文學的認識形成了一套非常頑固的模式,開口即「中心思想」,閉口即「批判了資產階級和封建主義」。太多的思維陳規已經奪取了我們對於文學的基礎感知,而文本細讀——與作者的每一個字句貼身肉搏,則期待在最根本上還原被遮蔽的感受力。

上了一年多的文本細讀課,我深感不易。它需要師生雙方都在一個高度上獲得統一。對於學生來說,至少應該熟讀作品,但我發現,這項基本任務其實都完成得不盡如人意。大概由於習慣了在水課中滑水,很多人覺得讀作品就等於去百度上看一下故事梗概。而網課加劇了這種不易,上網課需要高度的自律性,畢竟,不看作品甚至連老師一個責備的眼神也不會收到。所以,我與同學們展開了一場「貓鼠遊戲」:為了「逼迫」大家閱讀,我會隨機請同學們發語音,以接龍形式複述小說的情節和細節,以此保證每個人都在聽課,也都讀了。

不過,同學們也偶爾會給我一個「驚喜」:「老師,還沒看到這裡……」甚至,「對不起,老師,我還沒看……」

好吧。我應該學著接受這種落差。

這所師範院校的孩子很多來自雲南本地的村寨鄉鎮,能考入這所一本院校,對其中一些人來說已經非常不容易。所謂的「小鎮做題家」常常被群嘲,但能夠「做題」,也已經是一種幸運。他們的成長習慣裡,從不必然包含著「閱讀課外文學」這個選項,哪怕閱讀作品成為了進入大學後的專業工作,一種細緻且主動的閱讀能力普遍來說仍然是匱乏的。

所以,每個學期開學都是我的「至暗時刻」,那意味著要把許多人的閱讀能力和習慣從無到有地「逼」出來。突如其來的網課,緩衝了這場貓鼠遊戲的緊張感:他們不讀,我也無可奈何。隔著屏幕,連不滿都會削弱殺傷力,變得人畜無害。

可是,我又明白,表面上對學業的懶惰,其實可能是整個邊陲地區基礎教育的單調和刻板。所以,在每一堂文本細讀的課裡,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問題。最根本的,就是我的培養要求與學生的就業目的之間的衝突。文本細讀雖然是文學院學生的基本功,但時間和精力成本極高,一個學期只能勉強讀完三本小說,此外還需要大量閱讀周邊的傳記、批評文章、論文、日記等材料,已經屬於精英式的培養模式。但師範類的學生畢業後,基本上是進入中小學的語文課堂,這種類似於雕刻工一般的精細活兒,顯然不適用於一篇小學語文閱讀材料的解讀。

我對他們有什麼用呢?看著微信群聊裡不斷蹦出的回答,我心裡犯嘀咕。



在微信群聊裡最活躍的,總是那幾位。無一例外,總是家境還不錯。

我帶領學生們讀的石黑一雄,屬於那種表面上「嘴裡淡出個鳥來」的作家。我很喜歡追問學生們讀完文本時最直覺性、最粗糙的感覺,因為這些感覺避免了研究與理論等語言的汙染,也最切近地傳遞出一個人感受力的高下。在周三下午的這堂網課上,我還問起了大家對《遠山淡影》最直接的閱讀體會是什麼。

有同學在群聊裡說:「第一遍看完真的就是遠山淡影,模模糊糊有點印象,看不真切,記不清楚。」

另一些答案也七七八八地進入了屏幕。網課要說有什麼好處,那就是某種程度的「匿名性」,因為無需面對課堂上站起來發言的「暴露感」,手機或者電腦屏幕如同保護殼,讓所有人都可以躲在後面勇敢地發言,而我可以在群聊中同時看到幾個人在發言,然後用微信「引用」的功能,針對性地回復或者追問。

這堂課,我們聊到了《遠山淡影》中石黑一雄一個非常有特色的手法:以無寫有。通過像偵探一般一點點掘進真相,這部小說表面上講出來的那套故事顯得愈發可疑,它似乎是在以「淡出個鳥」來的口吻講述著某些被遮掩的驚心動魄,而我們則像搜集碎片的文本偵探,整理出一條一條的證據鏈,拼湊出一個作家並未講出的真相——他只是狡黠地留下來蛛絲馬跡,而只讀一兩遍,一定會被他的障眼法蒙蔽。所以,那些隔了幾十頁才又出現的不起眼的細節,比如明信片、小貓、蕩鞦韆的女孩等等,都埋著我們還原真相的證據。

我對學生們說:「我們文本細讀要做的,就是要抽絲剝繭,在表面光滑的敘事裡找到那些隱藏的小縫隙,這些小縫隙將會把文本撕開一個大口子,暴露出殘酷的真相。」微信聊天如果一直發語音,就會形成恐怖的語音轟炸場面,而且聽與說之間都有時間延遲,所以,在很多時候,我都直接採用打字的方式授課。

當小說中女主角殺死嬰兒、和公公通姦等驚人的真相一點點被還原出來時,有學生在群聊裡發了感嘆:「wow。」

有同學說:「我去看了知網上的論文,發現很多作者都根本沒看懂這個故事,就開始套各種記憶、創傷理論,而講述的內容和小說存在完全相悖的錯誤!真是笑死我了。」

看到這些言論,我內心會生出一絲滿足感。它可能會暫時地抵消我對這門課培養目的產生的疑慮,畢竟,它還是或多或少為學生們帶來了審美或者智力上的愉悅乃至自信。

當然,如果對文本細讀不感興趣,那麼上我的課估計就是一種煎熬。網課好就好在,你不用看到學生那種上課百無聊賴、低著玩手機的場景,要是不感興趣,從頭到尾不吭聲就行了。像我這樣斤斤計較的龜毛老師,如果在教室裡看到一個一個玩手機的,估計都會有點受內傷。但另一些情況不僅沒有被掩蓋過去,反而更為暴露了。

在微信群聊裡最活躍的,總是那幾位。而他們幾乎無一例外,總是家境還不錯,能夠有閒錢買書看書的。在周三下午的課堂上,最活躍的女孩子,她之前就選過我的文學史,課下非常喜歡和我聊各種書和電影。這次課上,她用思維導圖做了詳細的人物關係譜發到群裡,每一個問題都非常有個人特色地進行闡釋,甚至能夠指出知網論文的硬傷。我沒有具體問過她的家庭情況,但知道她是本地人,愛買書,是個影迷。每當談到文本細節,就總喜歡用電影來進行解讀。每當她在群裡發言,總是顯得自信篤定,侃侃而談。

如同她談到的《遠山淡影》,她也像一個大學生活的隱秘的裂縫,撕開了一個口子,暴露出更殘酷的現實。

以往,我們總覺得大家考到同一所學校、坐在同一間教室裡、在同一個微信群裡發言,就是平等的。但為什麼有的人對各種作品如數家珍,對電影、戲劇信手拈來,而有的人卻只能粗泛地談談老師規定的篇目,雖然每天抱著手機,但除了娛樂和綜藝,並不瀏覽別的內容?以前,我覺得是個人天賦和興趣或者毅力的不同,網課之後,卻看到了更多的東西。

我得以擁有這些東西,本就幸運地繞過了足夠多的暗礁。

六月返校後,我和他們聊起網課經歷,有同學特別不好意思地說:「老師,其實好多課我都沒怎麼聽,因為我們雖然在上課,但是父母覺得我們是閒在家裡的。最近又是農忙,有時候必須跟著父母去田裡去摘苞谷,而且要負責每天做家裡的午飯晚飯。」

還有學生跟我聊:「在我們那裡,父母並不是覺得每個在家的學生只要負責好自己的學習就可以了。基本上是邊聽課邊做事。」

甚至有同學吐露:「在家裡連自己的房間、電腦、書桌都沒有,還要照顧弟弟妹妹。」

其實,網課一開始,我就採用了最節省流量的方式進行。騰訊會議固然能夠還原上課時即時問答的效果,但是一直開著會議,很多同學的手機流量承受不了。而且,我也有意識地避免了視頻上課的方式,因為很多同學可能並不願意展示她或他上課的環境——比如那位連電腦和書桌都沒有的同學。但這遠遠不夠,大學水晶宮一般的環境一旦被打破,很多學生就必須面對真實的家庭環境,這種生活以其必然的操勞與嘈雜介入了學習生活。而且在價值排序中,它也因為其必須性與緊迫性,凌駕在一切學習任務之上。

當一些同學操心著家務瑣事並在網絡課堂裡永遠地沉默時,另一些同學則繼續展現出他的風採,對文學的熱愛、理解與靈性。網絡讓他們有機會不停地表達——哪怕我並沒有在問他,或者並沒有在問問題,他們也可以根據我談到的內容,時不時地在聊天群裡輸入自己的想法——線下課堂顯然不可能這樣。

作為老師,這種活躍的討論氛圍,當然是我所樂見的。我們在討論中也經常會有火花迸濺的時刻。這些課堂裡令人喜悅的交鋒也像是障眼法,可以讓我暫時忘掉那些因為各種各樣原因請假的同學,以及那些永遠保持沉默的同學。

然而,每當一堂網課結束,我重新瀏覽一堂課的聊天記錄,那些沉默與缺課的學生,又會像黑洞一樣攫住我,而那些關於文學何為、本課何為的疑慮,也會重新浮現心頭。



大學環境是一個真空的水晶宮。它幾乎抽空了學生各異的背景,一個課堂裡整整齊齊坐著三四十個人,乍一看,是沒有任何區別的。它的差異是隱秘的,而且常常偽裝成趣味的差異:有的人愛讀書、愛思考、興趣極廣、敢於表達,有的人只看老師規定的東西,而且完成的很勉強,能把自己藏起來就儘可能地藏起來。這種「趣味」的差異,很好地遮掩住了它的成因,其實,每個學生表現出的文化選擇與學習能力,都是來自家庭甚至階層文化氛圍的直接結果。

農村出身的孩子務實而認真,以完成老師的規定為目的,他們並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博雅,因為他所來自的家庭並沒有這種習慣;而城市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幾乎統一地表現出一種對智力熱情的追求——哪怕不在自己的專業上,也會體現在其他「高大上」的方面,他們會選擇看晦澀的塔可夫斯基而不是熱門綜藝,他們會選擇聽搖滾或者玩樂隊,而不是聽流行歌手,他們會讀老師上課都不會提及的書……這一切,以往總是被訴諸天賦或興趣。

網課的出現,終於把這個水晶宮打破,把這層面紗掀起。它赤裸裸地暴露了趣味差異之下殘酷的真相。這時,大學的線下課堂多少有點像石黑一雄在《遠山淡影》中講的那個表面上發生的故事,顯得飄渺不實。瘟疫時期的網課,連表面的相似都做不到了,有一些人註定要缺席,手裡拿著的不是書本而是剛摘下的苞谷。

那麼,這個時候再問「文學何為」,應該如何解答呢?看起來很矛盾:學生們費心巴力閱讀伍爾夫——一個連公交車都不屑於乘坐的精英女性——而他們所處的環境是雲南的田間地頭;挖空心思地解讀移民作家石黑一雄,卻可能連雲南省都沒出過。他們在四年裡象徵性地從事著「知識分子」的工作,但最後很大可能還是回到村鎮做中小學語文老師。

在最後一堂網課上,我跟大家告別,說:「下周課堂見。」這次,似乎沒人缺席。

他們開始統一格式地刷屏:「老師辛苦了,下周見!」……

回到校園,水晶宮再現,遠山之後的縫隙再度隱匿。我想起了最開始工作時的傻氣,那時候很是偏執,總希望學生們好好考研,去個好學校大城市、好好做學術。這些年的教學經歷與文學理解,反而使我坦然了,並且意識到一名優秀中小學語文老師的作用——他們遠比大學老師或者所謂的「做學術」重要,他們是國民文化的基石。

而我又能教授他們什麼呢?不是精英化的文本分析技巧,也不是面對文本的領悟力與熱情——我得以擁有這些東西,本就幸運地繞過了足夠多的暗礁,或者說,本身就不必面對凌駕於學習之上的重壓。這些東西,從來只屬於偶然的運氣,而非個人的努力。

想了想,大概還是:好好上每一節課。


相關焦點

  • 一門網課,我看到了大學生背後的殘酷真相
    看著微信群聊裡不斷蹦出的回答,我心裡犯嘀咕。在微信群聊裡最活躍的,總是那幾位。無一例外,總是家境還不錯。我帶領學生們讀的石黑一雄,屬於那種表面上「嘴裡淡出個鳥來」的作家。我很喜歡追問學生們讀完文本時最直覺性、最粗糙的感覺,因為這些感覺避免了研究與理論等語言的汙染,也最切近地傳遞出一個人感受力的高下。
  • 為什麼家境貧寒的學生很難考上清華北大?背後的真相太殘酷
    為什麼家境貧寒的學生很難考上清華北大?背後的真相太殘酷每年的高考成績公布後,只要細心留意我們就會發現,大多數省份的高考狀元都出自富裕的家庭,出自貧困家庭的高考狀元寥寥無幾。所以清華北大作為我國最好的兩所高校,每年成功考上的學生中,很少有家境特別貧寒的學生。那麼為什麼家庭條件不好的學生就很難在高考中考出高分,很難考上清華北大呢?背後的真相很扎心。
  • 《演員請就位》馬蘇出道18年被嘲過氣,撕開了生活的4條殘酷真相
    這個市場評級直接撕開了四條血淋淋的生活真相。1第一條,強者越強,弱者越弱這個市場評級還不只如此簡單評出三個等級。更要命地還赤裸裸地分了先後順序,也就是1-40名。本來演員們以為來參加綜藝可以挑選自己喜愛的角色演,卻沒想到依然要面臨與現實一樣的殘酷現狀。坐在B級席位的唐一菲說:「突然就明白了,好演員會更好。擺在他面前的角色更多。他可以選擇他想塑造的角色,跟好的團隊合作,這是個良性循環。」而轉眼她自己想選的三個角色前後都被別人選走了。
  • 《乘風破浪的姐姐》最尷尬一幕,撕開了成人世界的殘酷真相
    最意外的一幕,應該算是海陸接話的翻車現場。姐姐們落座,黃曉明開場,他可能是想欲揚先抑,捧一下各位姐姐,假意不解地問:各位姐姐怎麼會來參加女團比賽呢,因為諸位已經是……這一句話讓現場空氣瞬間凝結。黃曉明石化到不知如何救場,寧靜,伊能靜,笑而不語,而張萌已是白眼的表情。
  • 《荒野獵人》,撕開人性的假面,揭露人生殘酷的真相
    這部作品改編自麥可·彭克同名長篇小說,由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執導,榮獲了第88 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攝影三大個獎項。1803年,在美國荒野的一處森林裡,皮草獵人休·格拉斯遭受黑熊的襲擊,奄奄一息,但比黑熊更險惡的是獵人約翰·菲茨傑拉德對其兒子霍克的殘忍殺害,這成為本片復仇的導火索,也將正義的天平向格拉斯傾斜,在無盡的荒野之中,導演通過暴力美學折射出人性善惡的博弈,從道德層面思考人生中的叢林法則,人生往往比想像中更加殘酷,有時竟無法分清到底哪些是現實?哪些又是夢境?
  • 童年的真相本來就是既美好又殘酷
    於是頓悟,也許是長大太久了,久到要看到這張臉才能想起童年心事裡那些隱秘的角落。「小孩子能有什麼事?上學、學習、和朋友玩玩,不就好了嗎?」李善的父親如是說,全然忘了在孩子的世界裡,這便是天大的事。10歲的李善在學校沒有同桌,做遊戲沒人願意和她一組,上場了永遠第一個被 「幹掉」,哪怕主動示好替人做掃除、精心為同學準備生日禮物,也只被回以無視和戲弄,同學說「她身上有股奇怪的味道」。
  • 微信群活躍方案:活躍微信群的這些技巧,讓你輕鬆提高群活躍度
    所以我們最主要談第二種,陌生人群。過去,人們不得不參加各種活動來結識新朋友、獲取信息和社交,但這種社交效率低下,精力和時間有限。所以微信群聊為我們開闢了一種新的社交方式:通過添加群組來結識新朋友、連結更多資源和交流更多信息。
  • 翻轉課堂:群活躍與變現的救命稻草?
    縱觀社群運營的普遍經驗我們可以看到:群日常運營中「內容輸出」佔有絕大比重,且為了兼顧不同成員的需求,內容輸出的邊界已經開始由知識擴展到活動、興趣、愛好等多個方面,但即便如此很多群運營的質量依然不盡如人意,同時還不可避免的出現:不輸出沒有活躍度,輸出的內容多了還會讓群成員覺得反感,引發死粉甚至退群。
  • 大學裡最莫名其妙的規則:排名第一的合群.
    合群似乎是每個年輕人都逃避不了的問題。尤其是在大學裡,「合群與否」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最苦惱的問題,沒有之一。別人躺在宿舍刷抖音玩遊戲,而你早起去圖書館排隊,好像「不合群」;別人免費從網上down來了最新的電影槍版,而你花錢去看了3D版本,好像「不合群」.
  • 澳洲大火揭露的殘酷「真相」
    南半球還是夏天,我們在北京的寒夜裡大雪紛飛,澳大利亞這會兒豔陽高照。澳洲夏季乾燥,叢林著火幾乎是常規事件。很長時間內,澳大利亞總理似乎把這場大火也看成了常規事件。去年12月份,火還在狂燒,總理莫裡森卻優哉遊哉帶著全家去了夏威夷度假。澳大利亞民眾自然反彈得厲害。畢竟,這場山火不尋常。
  • 成年後才領悟的兒童文學|《草房子》裡的殘酷人生
    在得到APP推薦的中小學生閱讀書單裡看到了《草房子》這本書,讀完之後不禁惋嘆,現在的小學生大概是不太會喜歡這樣的書的,中學生大概也是不太會喜歡這樣的書的。板橋小學幾個壞孩子總是欺負紙月,外婆帶著他從板橋小學轉到油麻地小學,儘管兩地隔著很遠的路。失去母親的紙月,被風言風語和壞孩子欺負的紙月,她的孤獨沒有孩子可以體會。細馬是邱二爺從大哥家過繼過來的孩子。來到油麻地小學,卻苦於語言不通,無法溝通交流,甚至課堂老師講的什麼都聽不明白。最重要的是,他不喜歡上學,他喜歡躺在草坪上放羊,喜歡獨自在外面浪蕩。
  • 《隱秘而偉大》:殘酷的現實背後,溫情總是最平凡而又最遙遠
    殘酷與忠義的主題:冷戰背景下的國家統一,小人物的結局註定是悲劇溫情帶來的改變:小鎮生活的平凡而瑣碎,是東久彌留之際難以忘懷的美好用詼諧寫悲劇的藝術手法:前半部分的輕鬆,其實都是悲劇結尾的鋪墊01、殘酷與忠義的主題:冷戰背景下的國家統一,小人物的結局註定是悲劇這部影片裡,以南北朝鮮冷戰為背景,而主人公作為間諜,其結局註定是悲劇的。
  • 成人世界的友情,一般來說都不簡單,你要明白這四個殘酷的真相
    成年人的世界裡,幾乎沒有什麼簡單的東西,相較於學生時代,一切都變得十分複雜,包括友情。為什麼呢?因為總是會牽扯到利益。所以關於成年人之間的友情,和學生時代壓根不是一回事兒,你一定要明白這四個殘酷的真相。第一個真相。成人世界的所謂朋友,其實更像是衣服,該扔的時候一定會扔掉,該換的時候也一定會換掉。
  • 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
    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因為,浙江第二段投檔線出爐,600分以上學生只投檔3人。本人回應揭露明天高考的殘酷真相2019年高考完,來自北京市規模最大的某知名復讀培訓機構公布的最新數據就讓人吃了一驚:高分復讀人數翻倍上漲,600分以上考生人數比18年同期增加了一倍還多。2019年安徽毛坦廠中學,有來復讀的理科生分數達到了622分。
  • 韓國高考的殘酷真相:普通家庭的孩子再努力,也難以跨越階級的鴻溝
    韓國高考的殘酷真相:寒門難出貴子 中國的高考制度已然成為當今社會下最公平的人才遴選制度。 在韓國社會裡,由於家境所帶來的學歷差距,不光體現在學習成績上,更甚至全方位地體現在了孩子的審美、素養、思維等多個方面。 在各種因素下,錢成了暢通無阻的法寶,有錢人為自己孩子請數個家教,上名牌高中,享受著名校出身家庭教師的手把手教導。
  • 韓國高考殘酷真相:普通家庭的孩子再努力,也難以跨越階級的鴻溝
    文|老虎扭扭腰育兒課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韓國高考的殘酷真相:寒門難出貴子中國的高考制度已然成為當今社會下最公平的人才遴選制度。在韓國社會裡,由於家境所帶來的學歷差距,不光體現在學習成績上,更甚至全方位地體現在了孩子的審美、素養、思維等多個方面。在各種因素下,錢成了暢通無阻的法寶,有錢人為自己孩子請數個家教,上名牌高中,享受著名校出身家庭教師的手把手教導。
  • 孩子成績單裡的真相:玩手機,是毀掉孩子成績最快的方式
    經過多年觀察,他還發現:在手機的擁有率上,重點班遠遠低於普通班。而且班裡玩手機玩的最兇的學生,往往不是那些常人眼中的「家境好的學生」,反倒是一些家境比較一般的孩子。,不由自主拿起手機找歌聽一聽;時間就這樣匆匆過去,好像一直在努力,卻總是熬到12點還沒有把該做的作業完成。
  • 網課學習的中學生的心聲,家長們應該看看,我們可能錯了
    真搞不懂現在的家長是怎麼想的,成天就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的,他們總以為我們在房間裡就是在玩,早上起不來就是晚上熬夜了,我們也是人,也會賴床,也有起床氣,在房間裡不出來,就是在打遊戲,老師上課說的辣麼快,下課還拖堂,就連整理筆記的時間都沒有。你出來吧,他們說你坐不住,不出來又說你搞得玩,難道我們是神仙嗎?
  • 駱藝:群不活躍的幾大原因
    這是駱藝第141篇原創文章5年微商、社交電商實戰經驗,寫文章的目標:助你循環裂變團隊好多團隊長跟我講她的群一點都不活躍,死氣沉沉的,有時候在群裡發個紅包就會有幾個人出來一下,平時群裡都沒有幾個人在說話,為這個事兒正愁的….今天這篇文章大概會花你5分鐘,但值得反覆多看幾遍,來分析下為什麼不活躍?
  •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父母的層次決定孩子的高度
    6年追蹤3個孩子,揭開教育殘酷真相①家境富裕卻中途輟學的袁晗寒這個女孩可以說是別人眼中那種"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小孩,家裡是做房地產生意的,母親是一位知名導演。②家境貧寒且高考落榜兩次,仍在準備第三次高考的徐佳徐佳不像袁晗寒那般可以任性輟學,反而非常渴望知識,希望上個好大學。但是,天公不作美,參加了兩次高考依然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