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泰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獲得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覆(魯政字〔2019〕35號)。截至2035年,新泰市行政轄區範圍總面積約1946平方公裡,按照城鄉一體、城景融合、組團布局的發展模式,未來,新泰中心城區將形成「雙核引領、五軸帶動、兩區融合、六組聯動」的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性質定位為
具有山水文化品質的生態宜居城市
根據規劃,新泰市行政轄區範圍總面積約1946平方公裡,到2022年,新泰市域常住人口140萬人,規劃遠期2035年新泰市域常住人口150萬人。規劃近期2022年新泰市域城鎮化率65%,城鎮常住人口91萬人;規劃遠期2035年新泰市域城鎮化率70%,城鎮常住人口105萬人。
未來,新泰城市性質定位為魯中地區現代化工業強市,具有山水文化品質的生態宜居城市,力爭到2035年將新泰建設成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典範性城市,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城市,魯中地區現代化工業強市,以和文化、齊魯文化、杞文化為特色的高品質山水宜居城市。
就城市規劃而言,市域規劃形成「一主、二副、四軸、多節點」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其中,「一主」是指新泰中心城區,由青雲城區與新汶城區組成;「二副」是指西羊果和樓禹兩個副中心城鎮。「四軸」是指貫穿市域的「兩橫兩縱」發展軸線,為東西向的泰新發展軸和泰沂發展軸,南北向的萊新發展軸和濟新發展軸;四條發展軸線依託區域重要交通走廊,串接主要城鎮,形成「井」字型骨架。「多節點」為天寶、石萊、谷裡、泉溝、劉杜、龍廷、汶南、放城、宮裡、翟鎮、嶽家莊、小協等十二個鎮。
規劃大泰山景區旅遊航空基地
形成「兩橫一縱」高速公路網
交通是未來影響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新泰的市域綜合交通規劃中,涉及到航空、鐵路、公路多個領域。航空方面,規劃逐步推進新泰軍用機場的軍民合用功能改建工作,作為大泰山景區旅遊航空基地,大力發展低空飛行等旅遊項目。市域鐵路系統中,客運鐵路系統以高速鐵路為主幹,規劃建設北至濟南,經新泰南至臨沂的濟臨高速鐵路。貨運鐵路以普通鐵路為主幹,以鐵路專用線為輔助,規劃建設新沂鐵路,電氣化改造提升磁萊、東平、晉中南鐵路,完善鐵路專用線網建設。
市域公路系統中,高速公路方面,新泰規劃形成「兩橫一縱」高速公路網格局:「兩橫」為S31泰新高速及董範高速,「一縱」為京滬——京臺高速。國省縣道方面,規劃形成「六橫、八縱」的國省縣道幹線公路網,實現新泰中心城區與周邊重要城鎮點均有國省縣道幹線聯繫。其中,「六橫」為蓮花山路——龍蒙路、S241(濟臨路)、四坡路——濱河大道——G205、蒙館路、G342和S237。「八縱」為新龍路、G205、蓮汶路——S241(新棗路)、泉劉路、魏木路、牛石路、羊禹路、S237(章新路)。
規劃國道、省道提升改造為一級公路,縣鄉道提升改造為二級公路。
2035年中心城區人均建設用地
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內
按照規劃,到2035年,新泰中心城區城市開發邊界東至濟臨高速鐵路,南至泰新高速公路,西至翰林路,北至金鬥水庫——上莊,總面積約105平方公裡。各城市片區之間保留水域、生態綠地、現代農業園區等綠色開敞空間。規劃近期2022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58萬人,城市建設用地67平方公裡,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16平方米以內;規劃遠期2035年中心城區人口規模70萬人,城市建設用地80平方公裡,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15平方米以內。
按照城鄉一體、城景融合、組團布局的發展模式,新泰中心城區將形成「雙核引領、五軸帶動、兩區融合、六組聯動」的城市空間結構。其中,兩核指青雲市級中心和新汶市級中心。青雲市級中心將依託舊城更新提升城市功能,完善商業服務設施,承擔行政管理、商業服務、文化展示等功能;新汶市級中心則依託新礦集團公共服務配套,完善公共服務設施,承擔文化體育、教育培訓、商業服務等功能。
與中心城區「組團發展」的空間布局協同規劃,截至2035年,新泰將構建「組團成網,外圍放射」的城區道路系統。樹立「窄馬路、密路網」的道路布局理念,規劃期末中心城區平均道路網密度提高到8千米/平方公裡,道路面積率達到15%。城市道路分為主幹路、次幹路和支路三個等級。
有效保護特色風貌和歷史文化遺產
實現新泰文化多元傳承
在此次公布的新泰城市總體規劃中,還注重了公共服務設施、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以及生態環境的保護。其中,加快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覆蓋城鄉、可持續運作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需求變化,構建結構合理、運行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
作為三聖故裡,新泰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新泰城市總體規劃中,將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通過建立「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保護體系,有效保護新泰特色風貌和歷史文化遺產。此外,還將保護三聖故裡文化、徂徠道教文化、蓮花山佛教文化和紅色文化,深入挖掘新泰文化的價值,推進文化資源優勢向產業發展優勢轉變,實現新泰文化的多元傳承。
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將加強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土壤環境保護,增強環境風險防範意識,以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為背景,以優化和提升新泰市山水資源品質為目標,以柴汶河綜合治理工程為著力點和帶動,實現全域生態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