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受痛苦如中箭,學佛前後人的差別

2021-02-07 弘化社


佛陀對待弟子的態度就像老師對待學生一樣,但是佛陀教導弟子的內容並不是數學、歷史這些課程,而是做人處世的方法,所以我們也可以將佛陀稱為做人的老師。

佛陀為了考驗弟子們理解佛理的程度,有時候也會提出一些應用的題目,看弟子能體會多少。


有一次,佛陀問弟子說:「還沒有聽過佛理的人,會遭遇到快樂或痛苦的感受,聽過佛法的人,也同樣會遇到這些感受,這樣說來,聽過佛理和還沒有聽過的人他們的差別在哪裡?」


弟子們就向佛陀說:「但願佛陀能夠做我們的眼目,給予我們正確的啟示。」


佛陀就告訴弟子說:「未曾受佛理教化的人,遇到痛苦的感受,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中箭以後,他心裡就執著這一支箭,愈來愈迷惑,愈來愈恐怖,就好像中了一支箭之後,又中了第二支箭,感覺愈來愈痛苦。


「但是受過佛理教化的人,如果遇到痛苦的事情,他會平靜地觀察痛苦,去消除它。他中了第一支箭之後,不會再中第二支箭,甚至可以拔掉第一支箭。」


佛陀教導我們,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關於遇到快樂的事情,佛陀也說了同樣的話。譬如看到很美麗的花,受過佛陀教化的人,也和一般人一樣會有快樂的感受,但是絕對不會因為快樂而迷失了自己。

倘若在快樂中迷失了自己,那麼第二支箭就會帶來痛苦,所以佛陀說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我們在痛苦中的人,都應該好好來體會佛陀的教化,學習佛陀處理痛苦的智慧。


譬如我們生病躺在床上,如果每天都是在埋怨,埋怨自己為什麼這麼不幸,得了這一種病,埋怨喉嚨這麼痛,不知道要怎麼吃飯,埋怨自己的負擔為什麼這麼沉重,回想自己這一生好像沒做過什麼壞事,為什麼老天讓我這麼難過呢?想到家裡的孩子沒有人照顧,不知道該怎麼辦?煩惱自己的病,不知道會不會好?一直煩惱、憂慮到白天吃不下飯,晚上睡不著覺,連做夢都是面帶愁容。


我們想想看,這樣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我們生了病,肉體上的痛苦,就好像中了第一支箭。假如再自尋煩惱,操心這個、埋怨那個,那麼第二支箭、第三支箭、乃至第四支箭、第五支箭就會不斷地射過來,使我們更加痛苦、身心更混亂,使我們失去了原有的光明和智慧,沒辦法解決任何的問題。




所以我們受苦中的人,最好都能夠學習佛陀的教化,使心情能夠平靜下來,不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


要使心情能夠平靜下來,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阿彌陀佛」。


我們不論遇到任何痛苦、快樂的事,先練習念「阿彌陀佛」。這是又簡單又能很快使我們心情平靜的方法,我們在心中觀想佛陀的光明,把佛陀的慈悲和智慧充滿我們的內心,充滿我們全身。


一旦我們不受第二支箭的痛苦,那麼第一支箭的痛苦也會很快地消失。念「阿彌陀佛」就是把箭拔掉最好的辦法。


節選自道證法師《毛毛蟲變蝴蝶》

責編:二一丨美編:梁川丨來源:淨土解行


相關焦點

  • 痛苦抑鬱學佛記錄
    本人文筆不好,由於之前種種經歷導致自己很痛苦╯﹏╰失眠,想死。安眠藥吃了也睡不好還開了其它藥一大堆,也看了心理醫生,對我來說沒用,各種消極。看到頭條有人說佛法可以治療抑鬱(網上看到陳坤焦慮,張朝陽抑鬱學佛,陳天橋癌症學佛李連杰劉素雲,劉德華等等。。),將信將疑,網上到頭條各種加人問學佛到底有沒有用。
  • 如得法師:漢傳佛教學佛次第
    二、甚麼是學佛次第(一) 眾生皆欲離苦得樂,無一例外。佛陀即是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究竟離苦得樂者。是故,成佛為每個有情心中最深的渴求,差別只在於對此道理知與未知罷了!(二) 然而成佛非一蹴可幾,需經長期的遠一分過、修一分德,斷證二事倍轉勝進方可達成。
  • 當別人知道我學佛後……
    02其實呢…… 誠然,有些人的學佛因緣,是因為人生遭受挫折。在反思人生、尋求解決之道的過程中,接觸佛法,解開心結。但這只是一部分人的情況,並不是每個學習佛法的人,都是因為遭受重大打擊。03其實呢…… 信佛、學佛、皈依、出家……並不是一回事。
  • 我的學佛之路,學佛後的轉變
    每當我宣告病人死亡前,拿著聽診器放在病人左胸前聆聽十秒鐘,再用手電筒偵測病人的瞳孔反射確定消失後,當著病人的面,向一旁陪伴的家屬宣告病人的死訊。整個過程中有十秒鐘是我與病人作最單獨的相處,我習慣閉上眼、靜靜的聆聽世間最寧靜的片刻,我知道待會兒睜開眼後要面對家屬的悲傷與不舍,我要保持平穩的聲調,莊嚴恭敬的宣告完病人的死訊。
  • 【智海擷貝】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
    【智海擷貝】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學佛不能盲目,修行不能麻木。首先要明確目標,不要糊裡糊塗地學修。若是你沒有明確目標,不知道為什麼學佛,為什麼修行,為什麼聞法,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不善不惡、無記的狀態。如果我們沒有明確目標,不管如何努力,都是白費!
  • 我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來的改變!
    禪通達每天將給大家帶來一篇優質文章禪通居士編語:禪通達是一個禪文化交流自媒體平臺,如您有好的經驗分享,可以向我們投稿。今天的文章是來自一位翁師兄的學佛因緣、學佛的好處以及學佛帶給翁師兄的改變。在這個過程中我會接觸很多的善知識和善友。每次只要想到我要去寺廟幫忙,內心就會有一種歡喜心,覺得這是一件特別開心、好玩、有意義的事情。因為我所經歷的一切都是與佛有關的,讓我的學佛經歷開啟了一個新的篇章。
  • 正史裡中箭兩次,演義裡中箭三次,關羽頻頻中箭的原因可能有三個
    在冷兵器戰爭中,刀槍無眼,能夠百戰餘生才有機會成為名將,在千軍萬馬中來去自如而又毫髮無傷的,是演義中的武神子龍。跟馳騁沙場五十年卻沒留下一點傷痕的武神趙雲趙子龍不同,關羽就比較倒黴了:關公在正史裡中箭兩次,在演義小說裡中箭三次,堂堂武聖人簡直成了三國第一活靶子。
  • 我很精進,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痛苦違緣?
    有人說:「我承認我造了很多惡業,但學佛後我一直在堅持修行善法,為什麼卻比學佛前遇到了更多的困難、違緣、障礙、痛苦呢?」作為現在唯一行善、修習空性的那些人來說,依靠採取現行對治力,可以將後世轉生惡趣的業力、隨眠習氣在今世成熟而感受痛苦。為什麼有些人精進修法,卻感受痛苦?因為這種人唯一修持善法,修習空性。
  • 最奇妙、最不可思議的學佛速成法
  • 我的學佛之路—學佛後的轉變----尤宏娟老師
    當天晚上令我更驚訝的是警察來到加護病房,表明有家屬到警局報案,案由是「醫師殺人了!」在拜讀平實導師的巨作與楊老師上課正知見的薰習下,弟子慢慢體悟到過去所有的困惑與痛苦皆起因於自己的妄心與不順己意而來;原來我存在著這麼多的我慢、我見、我執,並未將自己與一切有情平等看待,而且對自我價值與形象非常執著,所以我有痛苦。  在對於如來藏的正知見薰習愈多之後,才發現過去所有的困惑與痛苦皆是虛妄而不真實,真正的我何嘗有這些痛苦。
  • 聽高僧法師講《金剛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現在社會上有不少人在學佛,但也許並不知道為什麼學佛?學佛的目的是什麼?如果不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就無法知道學佛的意義和目標,就有可能錯失了佛法,也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經雲「宿有福田得逢佛法」,所以如果一個人過去沒有福田,就不容易遇到佛法,人遇到佛法是件非常殊勝的事,是很不容易的;一個人發心學佛,說明你有這個福田,才有機緣遇到佛法,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千萬不要錯失佛法,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學佛,要知道自己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 從因果和承負來看為什麼學佛人也要修道
    真的和後人子孫有很大的關係嗎?首先,禮多人不怪,以下只代表我個人的理解,不作聖解,大家看看即可。在談這個話題之前,我們要捋一捋兩個觀點:因果和承負這兩個說法,因果源於佛家,而承負源於道家,意思有相似之處,但又有不同的地方。在佛經中講「閻浮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
  • 烈火如歌:同樣是冰雪箭,銀雪PK宇文玥,你覺得誰的箭更美?
    《烈火如歌》的進度真的挺快呢,真是開心,因為看這架勢應該沒有第二部了,就省得咱們苦苦等待並且擔心換演員啥的啦~在最新的劇情中,如歌已經帶著銀雪開始出門闖蕩江湖啦!在這一段,終於比較能感受到銀雪在原著中可愛的一面啦哈哈~兩人在深山老林,如歌準備生火,才突然想起忘記帶火摺子,雪優雅乖巧的坐在旁邊看熱鬧,好可愛的脫口而出「哇哦~」託著下巴問如歌「那怎麼辦?」
  • 真學佛和假學佛,巨大的區別?| 景德鎮祝聖寺
    現在無論是在網上,還是在實際生活中,表面看上去,佛法很興旺,學佛的人很多。但我們仔細觀察一下,就很容易發現,假學佛的人多,真學佛的人少,會說得多,真幹得少。那什麼是真學佛,什麼是假學佛呢?俗話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什麼叫緣?就是他能信,這表示緣熟了;他不能相信,就是緣還沒有成熟。
  • 學佛人必知的六大「修行要訣」
    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明的國土,在佛教未傳入我國的兩千年前,就有了儒家文化,指出了許多非常好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比如:「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也是把「正心」擺在了第一位,說明了發心要正的重要性,所謂「正而不邪」。省庵祖師曾經寫過一本名叫《勸發菩提心文》的書,專門介紹了八種發心的差別,即所謂:邪、正、真、偽、大、小、偏、圓。
  • 家庭生活中如何學佛,自己學佛很精進,家人不理解怎麼辦
    學佛要保持中道,當先社會需要的是民心安定,大眾歡喜,社會認可,所以學佛人對於佛法的理解要中道而不能偏在一邊,如果偏在一邊走極端就沒有給學佛人做一個好榜樣。相信有學佛同修遇到過類似情況,早晨很早起床,學佛很精進,把一些經咒念完,幾個小時過去了,家人一看真好,真用功,你怎麼不去出家當和尚呢,這樣就會造成誤會,家人不會認為你學佛精進用功是應該的,僅僅會以為你讀經了早飯沒人做了,你學佛了我們生活受影響了,甚至有些極端的情況,家人會因此排斥佛法,甚至有可能會和佛學劃清界限,心想都是這個佛學影響了我們的家庭生活。
  • 學佛人開悟前,這五顆「心」一定會圓滿具足!
    開悟明心,見性成佛,這是學佛人追求的目標。但是佛法浩渺如蒼茫大海,一入經藏,便不知何年何月才得渡往彼岸。究竟怎樣的境界,才算是離開悟不遠呢?研讀經卷典籍不難發現,歷代祖師開悟前,都是圓滿具足了這五顆心。
  • 貫藏法師講《學佛三要》:四、學佛的切要行解
    貫藏法師敬編2018.9.8〈壹、學佛之根本意趣〉一、人生所為何事二、我在宇宙之間三、學佛是人生向上事 佛法中,從信仰到證悟,有「解」「行」的修學過程〔1〕人生從孩童到老年,無時無刻不在演變中,雖然是不斷的變化,後後不同前前,但永遠相續著,還有他個體的連續性。〔2〕擴大範圍來說:今生一期舊的生命結束,新的生命又跟著而來,並不是死了就完了。就如今晚睡覺,一夜過去,明早再起來一樣。明白了這種道理,才能肯定那業果不滅的道理。
  • 《金剛經》中的三句經典,句句開悟,助你學佛成就圓滿功德!
    《金剛經》作為大乘經典之作,雖僅有5000字,卻是佛教中流傳最廣的,傳播性最高的作品,相當於佛教經典中的知名品牌。在《金剛經》中體現的道理,跟我們世間常說的聰明才智不同,其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如果經常讀誦《金剛經》,可以幫助大家放下煩惱,提升悟性,福慧雙修。
  • 學佛到底有用嗎?讓那麼多人舍家棄業遁入空門?
    很多人就是因為遭受太多磨難挫折後抱怨命運不公運氣不佳,有的被命運吞噬有的怨聲四起有的憤世厭俗等過激行為,其實這些都是業力的顯現!對於那些質疑誹謗妖言惑眾等佛教的無上真理!只因為此類人從來不信因果關係和業力果報的因緣!聰明有智慧的人會從這些磨難中找尋原因,在尋找的過程中激發內心佛性的種子而開啟遁入佛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