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和朋友在咖啡店閒聊,一個小男孩走過來,送給我們一包的蔓越莓餅乾。
他說:「姐姐,這是我媽媽親手做的小餅乾,分享給你們,你們嘗嘗好不好吃。」
過後,男孩的母親笑著走過來解釋說:
孩子太內向了,從小就不怎麼愛說話;
我想通過這種方式,讓孩子跟外界多點接觸與交流。
小餅乾的可愛再加上小男孩的稚氣童真。
男孩瞬間就收穫了滿滿的表揚。
從一開始小心翼翼很快到了後面的神採飛揚。
母親陪著他做餅乾,在他與客人交流時默默注視著他,在他被表揚時會在旁邊欣慰一笑。
真正好的父母不僅懂得陪伴孩子,教育孩子,重要的是父母有著正確的三觀,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一定不會差。
這才是真正優秀的家庭,始於陪伴,陷於教育,忠於三觀。
曾看到一個視頻,令人感動不已。
國外的一名爸爸,用視頻記錄了孩子每一個開學的第一天,從幼兒園到高中,堅持了13年。
每一次爸爸都會問女孩今天是什麼日子,孩子回答:「幼兒園第一天」
「你喜歡幼兒園嗎?」
「嗯哼」
「你想回去嗎?」
「每天」
幾乎每次開學,爸爸都會問同樣的問題。
而孩子也在爸爸的陪伴下成長,每次都眉飛色舞的為給爸爸分享學校的趣事;
甚至慢慢女兒長大後,女兒將這一天定為「冰淇淋日」,因為這是非常幸福非常甜的一天。
整整13年的時間,父親始終陪伴著她,見證著她的成長,和她度過開心的每一天;
也是因為如此,即便是13年的時間,每一次女孩都笑的非常甜,很幸福的模樣。
陪伴就是如此,讓一個孩子感受到幸福,感受到愛,這份愛溫暖著孩子的一生。
作家蘇珊·施蒂費爾曼曾說:一切的親子關係都始於陪伴。
也就是說父母想要和孩子的親子關係好,和孩子有話說,和孩子成為真正的朋友,就要懂得去陪伴孩子。
孩子在小的時候,他們對這個世界是未知的,需要父母在陪伴的時候分享給他,讓他通過父母來了解這個世界。
最重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可以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一旦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愛,那麼無論未來父母教育孩子,還是給孩子講道理,孩子都願意接受。
因為孩子明白,父母是愛自己的,而且多年的陪伴,在孩子心目中,建立起來了對父母的信任感。
所以,如果可以,請一定要多抽出點時間來陪伴孩子,因為陪伴是一切教育、親子關係的開始。
央視紀錄片《鏡子》裡有句經典臺詞:
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張白紙,父母就是在紙上作畫的人,白紙變成什麼樣,關鍵在於父母。
之前,北京某地鐵內,小朋友因打鬧不小心弄撒了爆米花。
父母一邊引導孩子給大家道歉,一邊和孩子一起把爆米花碎屑撿了起來。
近前,一個熊孩子在電梯裡把所有樓層都按了一遍,給小區的人造成了很大不便。
家長便和孩子一起寫了份檢討書,給其他戶主道歉並希望大家監督。
還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新聞,一個小男孩在小區裡騎自行車,轉彎時不小心撞壞了停車位裡一輛轎車的後車燈。
孩子母親得知情況後,馬上帶孩子來到事發地點,由於沒等到車主,她就寫了張紙條貼在車燈上。
車主看到字條,非但沒有生氣還覺得很暖心,「這麼做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說:「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父母就是一面鏡子,一舉一動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
的確,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真正優秀的家庭就是這般,孩子犯錯後,一定會教育孩子去承擔錯誤,做自己該做的。
兒童心理學家曾說:教育孩子不僅是要看眼前,更要看未來對孩子的影響。
在為人父母前,我們都覺得教育很簡單,但其實真正做了父母才知道,教育有多難,有時候一個不留意,就用錯了辦法,對孩子很不利。
然而真正優秀的家庭,在任何時候都會想各種對孩子好的辦法,去教育孩子,讓孩子成為一個真正優秀的人。
父母的三觀,對孩子一生影響非常大。
好的三觀,會讓孩子成為一個有教養、德行好的孩子,然而父母不好的三觀,會讓孩子是非不分。
在眾所周知的富二代中,格力老總董明珠的兒子董東東算是一股清流。
家庭殷實,卻始終低調樸實,靠著自身的勤奮與努力實現自身。
而讓他從小保持勤奮刻苦秉性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母親的三觀。
1984年董明珠丈夫因病去世,兒子才2歲。
為撐起這個家,董明珠決定下海經商。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生活終於得到了改善,家庭也越來越殷實。
一次,出差回來的董明珠開車路過兒子學校,正逢放學。
本想順道接兒子回家,但一想自己開著豪車接兒子,或許會助長其炫富心理,於是她果斷掉轉車頭回家。
那一次,兒子比平時放學晚回家了半個小時,董明珠便問其原因。
董東東說:「有空調的公交車要2元,沒有空調的公交車只要一元。我回來晚了是在等那輛一元錢的公交車。」
難以想像,這是一位家財萬貫的家庭中的孩子,會持有的想法。
轉眼二十年過去,長大後的董東東,已憑藉自己的勤奮和努力,與堅韌勤奮的母親並肩而立。
媒體詢問成功經驗,他說:「我的媽媽是從零開始的,我是她的兒子,我也可以從零開始。」
想起著名主持人董卿曾說,你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去做什麼樣的人。
這句話用來形容董明珠與兒子董東東,再合適不過了。
父母真正應該帶給孩子的,從來不是有限的物質,而是無限受益的精神品格。
真正優秀的家庭,一定是始於陪伴,陷於教育,忠於三觀。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
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
父母的模樣,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每一個孩子,都在和父母的相處中,耳濡目染的被父母的為人處世所影響。
作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修煉自己,給孩子一個真正優秀的家庭。
圖片訊息來源:網絡
聲明:文章轉載只為訊息傳播,如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