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緊緊圍繞執政為了誰,執政依靠誰,如何執好政掌好權等重大課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其中包含諸多關於「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論述,在政治理念方面,賦予了人民主體地位以全新內涵,逐步形成和確立了自己的人民主體地位思想。對於開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境界、開創中國現代政治生活新氣象、書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具有重要意義。
一、習近平人民主體地位思想的新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以及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中國共產黨人歷來尊重人民群眾作為主體的歷史地位和社會地位,將實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作為一以貫之的執政理念和執著追求。作為黨的新一屆最高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堅持了人民主體地位這一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政治理念,更為它增添了全新的內涵。
第一,提出了「以民為本」的執政新理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眾所周知,黨的十七大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針對「以物為本」、物重人輕,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注重人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和諧發展,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如今,我們黨又提出了「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的執政新理念。「以民為本」的「民」直接針對「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拉近領導與群眾的距離,就要求領導幹部不做「以官壓人」的事情,真正克制「官本位」思想,不搞「以官為本」、「官貴民賤」,樹立正確的民生權力觀,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問題,他吸收和借鑑了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民本思想,「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位度的籠子裡」,做到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達到穩定人心,取得人心。與「以人為本」相比,「以民為本」的政治色彩更為濃厚,只有堅持「以民為本」,反映人民的意志,得到人民的擁護,才稱得上是真正實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
第二,更加注重民生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產黨人的責任就是對人民的責任,共產黨員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要勞民傷財,一味搞「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我們要隨時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在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一直堅持民生優先和以民為本的原則,從解決教育、醫療、戶籍、社會保障等一系列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大力改善民生,致力於建立更為完備的民生安全保障網絡。
第三,注重開發和尊重民智。毛澤東曾指出,「沒有滿腔的熱忱,沒有眼睛向下的決心,沒有求知的渴望,沒有放下臭架子、甘當小學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習近平總書記更加注重繼承黨的「尊重群眾、相信群眾、向群眾學習」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並將其形象比喻為「接地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讓人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要自覺拜師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要始終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這告訴我們,只有發自內心尊重群眾的智慧和創造,才能真正體會群眾工作的真諦,贏得群眾的理解與支持。
二、習近平人民主體地位思想的主要內容
習近平的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思想,涵蓋了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以及努力實現共享人生精彩的中國夢等內容。
第一,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黨的十八大後的首次公開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鮮明宣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篇1500餘字的講話,19次提到「人民」二字。在接受外國記者專訪時,他深情地說,「我的執政理念,概括起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人民把我放在這樣的工作崗位上,我就要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記責任重於泰山,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講話中提到最多的就是人民群眾,在基層調研中接觸最多的也是人民群眾,在決策部署中關注最多的還是人民群眾。這一重要理念與我們黨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執政的根本價值追求一脈相承,同時又具有了新的時代內涵和要求。堅持人民至上的為民理念,就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就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利益的關係,切實把人民群眾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就要做到「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從這些質樸無華的話語裡,我們不僅能看到習近平總書記心系黎民、心憂蒼生的情懷,更能體會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執政重心進一步由側重國家、集體到更加關注群眾個體、關注弱勢群體的回歸。縱觀十八大以來的各項舉措,從改進作風密切聯繫群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的奮鬥目標,到深化改革激發民生紅利,再到全黨上下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強化群眾觀念、人民至上的為民理念可以說是一以貫之。堅持這一理念,國家、民族和每個人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必將更加密切,黨的執政基礎必將更加牢固。
第二,植根於人民,堅持群眾路線、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的核心是「為民」, 即任何時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無論革命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乃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群眾路線都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講到,「密切黨群、幹群關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始終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根基。一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和命運最終取決於人心向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這條黨的「生命線」、「根本工作路線」。 在幾十年的工作歲月裡,他始終踐行著這樣的群眾觀,並把其作為開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則、出發點和落腳點。他時常出現在田間地頭,深入群眾,了解民聲,與百姓促膝長談、與群眾同甘共苦、與人民群眾保持著密切聯繫。2012年歲末,習近平總書記冒著嚴寒來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河北省阜平縣看望困難群眾。他在講話中強調,「對於困難群眾要格外關注、格外關心、格外關愛」。廣大黨員幹部只有真心實意為群眾謀福利,與群眾同甘苦,放下架子,從思想和情感深處與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在與群眾的近距離接觸中增進感情,才能真正贏得群眾的尊重和信賴。也正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求廣大黨員幹部緊緊扭住反對「四風」,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真正讓群眾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實效。
第三,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習近平總書記對解決民生問題的原則和途徑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解決民生問題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一中全會後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系統闡述了共產黨人的政績觀,教育廣大黨員要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和發展觀,提出「衡量領導幹部的政績觀、發展觀的標準是能否堅持求真務實,為人民群眾真心誠意辦實事,堅持不懈做好事,盡心竭力解難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領導幹部樹政績的根本途徑是將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腳踏實地工作,領導幹部樹政績的根本目的是為人民謀利益。他還強調,「要把中央各項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各級領導幹部要更多關愛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方面有困難的群眾,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溫暖」。
第四,努力實現共享人生精彩的中國夢。中國夢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理想中國價值追求的深刻闡釋,以其通俗的形式和清新的理念迅速得到中國社會認同,成為激蕩神州大地、承載億萬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想追求和責任重託的熱門詞彙。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此後又多次對「中國夢」進行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可見,中國夢歸根結底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夢,必須要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實現。同時,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實實在在地解決民生問題,為人民謀福祉,使人民都能過上相對富裕的生活,都能獲得質量相對高的公共服務,都能公平地分享發展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闡釋體現了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自覺,對凝聚民族力量、引領社會共識、激勵全體人民努力奮鬥具有重要意義。
三、習近平人民主體地位思想的重要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他的系列重要講話中時時處處宣示著人民群眾在當代社會歷史以及現代化建設實踐中的主體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重要論述對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堅定共產主義信念具有重要意義,對於我們明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依靠力量、服務對象、根本宗旨具有重要價值。
第一,開闢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就將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指導思想,並不斷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黨的發展史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等同於抽象的概念和原則,而是要在廣大人民群眾的勞動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只有時刻關注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現實需求,才能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程是不斷探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歷程。歷代領導人都以人民主體地位的實現為使命,以能否密切聯繫群眾、服務群眾、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為己任,不斷探索人民主體地位實現的新形式、新思路、新方法,從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學發展觀,無不如此。習近平總書記更是以其高瞻遠矚且飽含關懷的領導作風,身體力行,不斷探索,率先垂範,以實際行動不斷詮釋著馬克思主義的人本思想和群眾觀點,對當前新形勢下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演進與實踐發展具有戰略意義和指導意義。
第二,開創了中國現代政治生活新氣象。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履職以來,「中國新的領路人」正帶來一縷縷撲面而來的新氣象:從「紅地毯消失」「不送迎」「不封路」「不列隊歡迎」「不大肆報導」「空洞講話行不通」等一系列轉變工作作風的細微舉措,到全面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以「零容忍」的「高壓態勢」強力反腐,無不彰顯了構建政治新常態的決心和勇氣。這種敢於直面困難的決心和勇氣,源於他們曾經歷「上山下鄉」的生活磨礪和豐富的基層經歷,使他們更能理解群眾心聲。習近平總書記正以清新的領導風格和特有的人格魅力給中國政治生活帶來新的氣象,並在世界範圍內樹立積極形象,他正以充滿智慧的「習式風格」影響著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氣候。
第三,書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世界社會主義發展至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其不斷適應世界格局,不斷出現新的形態。20世紀最後十幾年,西方反社會主義力量糾集在一起,對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事業遭受有史以來的嚴重挫折。中國共產黨人冷靜觀察,沉著應對,探索出一條適合基本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並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成功,為世界社會主義開闢了一條嶄新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發揮集體智慧進行探索。因此,「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體現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總結歷史、契合現實、展望未來的高度歷史自覺和道路自覺。正如他所言,「道路問題是關係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第一位的問題,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充分展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黨的最高領導人的遠見卓識以及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
(作者單位:中共黑龍江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
(黑龍江《奮鬥》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