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支邊教師群體,在秉持這樣的傳統教學意義之外,還多了份建功在邊疆的壯懷與豪邁。從2010年開始,山東省委省政府便把教育支援作為山東對口援建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十年來,一批又一批的山東教育工作者前赴後繼支邊興教,在立德樹人的崗位上,為受援地播撒下一顆顆關於知識和希望的火種,開展組團式支援,發揮傳幫帶作用。不僅通過人才「輸血」、資金幫扶有效緩解受援地教師短缺的現狀,更不斷變「輸血」為「造血」,為受援地留下一支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展現教育支邊的齊魯擔當。
半畝方塘長流水,嘔心瀝血育新苗
格桑花,是西藏的特有花卉,花的名字寓意為「幸福之花」。
「我要做的,就是讓格桑花開在每個孩子的心裡!」這是援藏特級教師、日喀則市第一高級中學德育主任、心理健康教師張志強的心願。
「西藏不只是缺乏數理化教師,更缺乏心理健康老師,迄今為止,日喀則沒有一所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一位援藏同行對張志強說的話,一直壓在他的心中,使他萌生出援藏支教的想法。2018年7月,張志強踏上通往雪域高原的支教路。
一間十平米的小屋、一張桌子、兩把椅子,這就是張志強剛剛到日喀則市第一高中時開設的心理諮詢室,現在依然在用。這裡條件雖然簡陋,卻溫暖了無數學生的心房。
初來乍到的張志強沒有急著開設心理健康課,而是走到學生們中間,跟他們拉家常、做朋友。經過一番調研,他發現絕大多數孩子樂觀、單純、可愛、心地善良,但也有部分學生由於原生家庭的忽視及教育方式不當,存在著關愛缺失和自我認知迷茫的狀況。
一天,一個名叫卓瑪(化名)的高三學生來到諮詢室,未語淚先流。原來,卓瑪自高二下學期開始出現精神恍惚、暈倒現象,醫院診斷她患上了「重度抑鬱」,要求住院半年治療。可是面臨高考,家長和卓瑪都不願意放棄參加高考的機會,決定回家邊上學邊服藥治療。可是卓瑪的症狀非但沒有好轉,反而有加重趨勢,甚至危及生命,學校與家庭的壓力驟然增大,卓瑪的班主任抱著試一試的想法向張志強求助。張志強了解情況後,開始利用晚自習時間對她進行心理輔導,第一堂輔導課,面對一會兒哭一會兒笑的卓瑪,張志強始終在認真傾聽,了解孩子的心路歷程。此後,每周他都會為卓瑪提供一到兩次輔導,幫助她調整認知,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與卓瑪的家長開展溝通,指導他們成為治癒孩子的助力。經過一學期的諮詢,卓瑪暈倒的症狀逐漸消失,睡眠也變好了,到了高三下學期,根據卓瑪的意願和評估結果,張志強同意結束諮詢。2019年7月,卓瑪順利考上了大學。
張志強用實際行動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心願,在孩子們彷徨的心裡撒下種子,生出美麗的格桑花,映照光明的未來。
截至目前,張志強已先後給2000多名學生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近百名孩子單獨找張志強做過心理諮詢。就連回濟南探親,也阻礙不了張志強輔導學生的勁頭,他的愛人常調侃他:「身在山東心在藏,一天也放不下你的學生。」
作為日喀則市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拓荒人」、目前全國唯一一位長期進藏支教的特級教師、2000多名藏族學生信賴有加的「人生導師」,張志強又將自己的援藏生涯拉長一年:「到這裡越幹越覺得有幹頭,越覺得孩子們離不開我。可僅憑我個人努力是不夠的,我還得給學校帶出一批心理健康教育骨幹,三年時間不夠,所以又決定延期一年。等四年期滿,這裡離開我照樣玩得轉的時候,我就可以放心地離開了!」
近年來,山東在提升教育援藏「軟」「硬」件上苦下功夫,「十三五」期間,共投資36415萬元,完善日喀則市第一高中、桑珠孜區、南木林縣、白朗縣、昂仁縣、聶拉木縣等5縣(區)中小學及幼兒園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針對日喀則地域廣大、農村分散的特點,援藏力量與受援地聯合制定村級學前教育點標準,提升建設標準,打牢「硬體」基礎,改善辦學教學條件,為全面實施全鏈條幫扶提供重要支撐。有了硬體保證,山東援藏積極實施「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和「萬名教師支教計劃」項目,按照國家選派要求,在全省規範化中學分批選拔120名骨幹教師,重點幫扶日喀則第一高中、第二高中和白朗中學。對接受援學校管理與教學需求短板,選派多名校級領導實施組團式管理,全面推行「一線工作法」,努力創建區內示範、區外一流、全國知名的西部現代名校,為受援地教育教學水平騰飛插上翅膀。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從海拔33米的聊城莘縣,到海拔3300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聊城莘縣物理老師田春清穿越萬裡開始了她的援青執教之旅。
望著海北連綿起伏的高山、一望無際的草原、成群的牛羊……田園牧歌似的風光,卻是橫亙在當地孩子們求學之路上的沉重阻礙。
很多孩子的家都在牧區,最遠的距離學校有二百多裡地,他們放學後從縣城坐車到鄉鎮,再步行回家,很多孩子中午放學,晚上八九點還到不了家,因此學校執行的是上學10天休息4天的模式。有學生告訴田春清,冬天上學的路上會遇到狼,他們只能結伴同行,大聲唱歌把狼趕跑,聽到這裡,田春清的淚水一下子湧出了眼眶。而更令田春清感到揪心的是孩子們的成績。剛剛接到這個班時,全班的平均成績只有16.8分,是全年級倒數第二。
為了提高學生成績,田春清做過許多嘗試。她把在內地講學的一些方法帶到課堂,但發現生搬硬套的方法對於環境條件特殊的剛察縣有些行不通。於是,她不斷分析探索適合剛察孩子們的教學方式,把前期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主動性上,從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入手,強化學生「知識改變命運」的觀念,把課堂還給學生。田春清告訴學生,要把自己當做授課老師,用自己的思維方法展示自己的風採,預習知識完成導學案上的訓練。
對於剛察孩子而言,這樣新鮮的教學理念還是第一次聽到,自主學習的意識快速形成,課堂上學生們更加踴躍,一年的時間,田春清班裡的成績從年級倒數第二,一躍成為年級第二,還有兩名學生進入了年級前十名的行列。
一年的援青生涯結束時,田春清對於這片土地已經有了濃厚的感情。她不放心不捨得這些高原上的孩子。有的學生告訴她:「老師,我要考到你們山東的大學去。」這讓她有了欣慰,也覺得自己的援青時光是值得的。
十年來,山東省在教育領域累計投入援青資金1.75億元,實施援建項目34個,累計選派217名教師到海北支教,組織867名教師到山東培訓,從基礎設施、教師選派、異地辦學、定向招生、人才培養、名師送教等各個方面,竭盡所能開展全方位教育幫扶,有效緩解了當地教育資源匱乏、教師人才短缺的問題。
近年來,山東與海北學校聚焦教學實際問題解決的交流交往日益密切,搭建教研互通、戰略合作、學校結對三大交流合作平臺,雙方教師圍繞教學水平提升的互訪互學、課例研討、同課異構等教研活動日趨成為常態,以教科研帶動教學的理念在海北州深入人心。2013年起,在山東省政府和省教育廳的大力支持下,兩地開展聯合辦學,2016年以來,山東海北高中班已經順利畢業四屆學生,這些學生高考均取得優異成績,87%的考生超過了重點線,97%的考生超過了本科線,100%的考生進入大學校園深造。
玉壺存冰心,硃筆寫師魂
一位外地教師的去留,牽動著一鄉老師們的心。這正是發生在山東援疆教師秦貞平身上的故事。
新疆喀什地區的疏勒縣巴仁鄉地處城鄉結合處,教育基礎薄弱,全鄉教師隊伍以年輕教師為主,且非師範類專業老師居多,教育教學理念陳舊,教學資源匱乏。2018年8月,山東援疆教師秦貞平的到來,如同一場及時雨,為喀什地區疏勒縣巴仁鄉的教育系統注入活力。憑藉個人出色的業務水平,秦貞平的援疆工作逐漸從單為學生執教轉向為全鄉教師提供培訓教育:「比起只抓70多個學生教育的『輸血』式工作,我認為把當地教師隊伍培養起來的『造血』需求對當地而言更為迫切,是改善當地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援疆工作不分份內份外」是秦貞平的工作寫照,工作上他用心關注教師發展,在巴仁鄉的日子,他不是在聽課、培訓,就是在去聽課、培訓的路上。他深入全鄉6所小學和14所幼兒園,對每個單位開展不少於一周的調研,並為全鄉387名老師開展培訓或個人指導,僅2019年全年就開展培訓近70場。而在工作之餘,他用情關心教師生活和心理,利用一壺茶、一頓飯的閒暇時間,幫助年輕教師紓解壓力,解決困惑,「他就像一個長輩那樣關心我們的成長,設身處地為我們考慮,他告訴我們的事,對我們說的話,有些連父母都沒有對我們講過。」青年教師羅思昱這樣說道。
他用心用情地工作換來的是全鄉教師的尊重、信任和愛戴。巴仁鄉教育黨總支書記趙淑萍評價其為巴仁鄉教育大家庭中最重要的一員,在他的指導、影響和帶動下,全鄉教育團隊成長為更加團結的集體,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學生成績也不斷得到提升。
因此,當聽聞秦貞平援疆期滿的消息時,全鄉387名教師通過向上級部門聯名申請的方式表達著不舍與挽留。
一面是對家庭的牽掛,一面是對這份援疆事業的熱愛,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秦貞平還是決定再續一期:「困難雖然很多,但想想在自己的努力下,鄉裡教育現狀的改變,老師教學能力的提升,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感覺這一切都值了。如果能留下繼續援疆,我要繼續發揮援疆人的引領作用,真正帶出一支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實現援疆的造血功能。」
秦貞平的舉動是山東教育援疆人才的縮影。近年來,山東援疆指揮部不斷創新「組團式」幫扶模式,加大人才「造血」力度,大力實施「百千萬」工程,推進促成兩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百校牽手」,進行結對幫扶;山東省屬普通高校向喀什地區三年投放1000個定向招生計劃,培養當地急需師資;近三年來,山東省在喀什地區支教人員達到1417人,實施援疆「網際網路+教師培訓」,線上為受援地培訓教師14000名以上,成立「魯喀教研聯盟」,惠及當地教師8000餘人次。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9月1日,山東省第二批「萬名教師支教計劃」援兵團教師順利抵達烏魯木齊市,開展為期1年的「組團式」支教工作,山東省高度重視此次教師選派工作,所選的36名教師來自濟南、青島、德州、棗莊四市,其中中共黨員16人,高級教師10人、一級教師24人,所教學科涵蓋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等10個學科。老師們也將分赴十二師9所學校開展「組團式」支教。
此次援兵團支教教師比首批增加11人,其中有3對夫妻攜手援疆,來自德州市同濟中學的趙寶振和溫豔紅夫婦便是其中的一對:「援疆是我和妻子多年的夢想,我們能為十二師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感到特別自豪。我們會儘快熟悉工作環境,儘快轉變角色進入工作狀態,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援疆事業中,為十二師建設教育強師增磚添瓦。」
近年來,山東省援兵團幹部管理組通過實施「惠民助學」工程、支持中小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組團式」教育援疆、深化大學生援疆項目等方式,寫好援疆「奮進之筆」。
首次在兵團第十二師設立60萬元「泰山教育基金」,獎勵100名優秀教師、500名優秀學生,重點對貧困教師、貧困學生、少數民族學生進行幫扶。積極打造「網際網路+遠程教育」品牌,推動十二師學校與青島市11所結對學校的交流共建,開展空中課堂、教研培訓100餘次,6000餘名師生受益於青島名師的授課和講座。
山東教育援兵團還劃撥資金支持104團學校創建遠程教育示範學校、頭屯河農場學校等建設智能書法教室。啟動山東省實驗幼兒園和十二師明德幼兒園結對共建,對明德幼兒園進行改造提升、建設五一農場怡豐園幼兒園,提升幼兒園辦學水平和園區環境。
同時建立「援疆教師工作室」,開展「微組團式」包班教學,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水平。依託兵團山東商會等社會力量,開展「魯兵情深齊魯書香」「海洋書籍進校園」圖書捐贈活動,共捐贈6000餘冊、價值30餘萬元的圖書和光碟,建立了兵團第一所校園兒童繪本館——齊魯繪本館。遴選曲阜師範大學25名碩士研究生來十二師支教,著力補齊十二師師資不足的短板,帶動提升師資教育水平。山東教育援兵團工作久久為功持續發力,讓教育援助品牌不斷深入人心,續寫山東教育援兵團第十二師工作新篇章。
支邊興教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山東的支邊教師們,用胡楊般的奉獻堅守,在巍巍雪山、戈壁荒漠中守望著民族的未來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