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王湛 通訊員 黃子洋
高考發榜之後,如何填報專業,成為考生和家長的重要關注點。作為浙江大學今年獲教育部審批通過的本科新專業——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又新在何處?
在全球化進程下,原有的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與交通工程這三個專業的關聯性越來越強,「跨行業適應」提上日程,社會期待高校培養更多的綜合性複合型人才。浙江大學建工學院通過「土水交融通」的新培養理念,將原有三專業合併優化形成了符合土建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新設專業。此新專業正是為進一步適應「一帶一路」、「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發展對技術和人才的更高需求設置的。
橋梁的「體檢醫生」
新專業著重培養全面素質
每年夏季,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容易經歷汛期。比如,今年的新安江水庫,自7月8日上午開啟史上首次九孔洩洪後,新安江水位達到歷史最高。
浙江大學土木工程測試中心常務副主任、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交通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張治成說,洩洪時大體積水湧向下遊,會對下遊橋梁產生極大的衝擊力,衝刷水下基礎及漿砌塊石。如果不及時對處在下遊的白沙大橋及新安江大橋開展檢測評估,橋梁很可能因承載不住壓力而產生安全隱患。
新安江大橋
「因此這場特殊的『體檢』需要由橋梁的『體檢醫生』,即檢測技術人員,通過對橋梁外觀及性能檢測、水下樁基探摸、靜載試驗及動載試驗等綜合評定橋梁的實際承載力。」張治成說。
這些橋梁的「體檢醫生」,不僅需要有過硬的數、理、力學基礎、較強的工程技術應用能力和創新意識——這同樣也是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新專業對培養學生的期待。
定期的「體檢」可以發現橋梁存在的病害缺陷以及影響結構安全的隱患,也可以根據「體檢報告」對橋梁進行「對症下藥」,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養護維修或加固。
大橋的「技術總監」
新專業聚焦關鍵領域的核心技術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交通工程研究所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貢獻了全過程的力量。繼2015年的兩封感謝信後,今年6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又為浙大建工學院交通工程研究所送來了一封感謝信。
這是因為,學院項目團隊在工程設計和施工兩個階段都解決了不少技術難題,比如埋置墩臺施工過程的複雜受力分析和極限承載能力分析,以及超大節段鋼結構運輸、安裝、對接上的系列問題。
項目團隊負責人、浙大建築工程學院交通工程研究所教授汪勁豐說:「我們從製造、運輸和吊裝等各施工階段對港珠澳大橋的鋼箱梁施工全過程進行了精確控制。」
此外,鑑於前期優異的工作業績,項目團隊繼續承擔港珠澳大橋橋梁工程的技術總結和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工作。
除了港珠澳大橋工程,新專業所依託的建築工程學院還為2008年奧運會場館、2010年世博會展館、G20峰會主會場、2022年冬奧會速滑館、南水北調工程、杭州灣跨海大橋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
浙大建工學院的部分工程成果
「在專業學習階段,每位本專業學生可以前往浙江省臨安市、建德市等工程現場,實地接觸河流、湖泊、水庫、閘、壩、水電站等水資源或水利工程以及交通工程,進行學前的認識實習。」羅堯治說。
除了觀摩與參觀,之後的暑期生產實習還可以參與搭配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質量管理等實踐活動中,這些活動涉及建築經濟、道橋、巖土、市政多個專業方向,用來鞏固和深化學生上課所學理論知識。
關於未來的就業方向,新專業將重點向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輸送優質研究生生源,向工程建設領域各級行政主管部門、一流設計研究院、工程建設領頭企業等國家重點單位輸送就業人才,同時也為從事國家重大戰略關鍵領域核心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提供人才儲備。
大數據交通的調度員
新專業強化人工智慧相關交互課程開設
在智能交通領域,浙江大學城市級共享自動駕駛汽車智能體仿真平臺由浙大交通數據仿真優化實驗室自主開發,可以在14.8分鐘內模擬杭州市全天的共享出行,目前已落地應用。
領導建立仿真平臺的陳喜群博士說:「基於該平臺,我們可以研究未來的自動駕駛與共享交通場景,像天氣預報一樣主動地預測未來道路交通狀態,讓城市交通更暢通,更安全,更環保。」
這只是浙大交通工程專業研發的實驗室成果之一,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這個新專業強調學科交叉和融合,可聯合工程、環境、計算機、自控、材料等相關學科開發跨學科課程。
網約車共享數據也是交通專業與新興技術結合的一大成果。2016年,滴滴出行與貴陽融合交通與大數據,攜手打造了「中國網約車大數據交互共享中心」。
作為大數據交通的調度員,研究者可通過如智能交通出行熱力圖,幫助出行者找拼車同路人或智能規劃路徑躲避交通擁堵路段,也可以基於如城市綜合交通出行分布圖,幫助交通規劃師更好地設計地鐵、公交、步行等網絡。
杭州網約共享出行大數據分析
新專業將強化AI、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新時代信息化和智能化課程,為這個專業注入了更為有趣的元素。學生可以選擇智能交通系統、工程信息管理和智慧水利工程等專業模塊課,以及結構智能監控技術、數位化設計與機器人建造、CAD基礎與二次開發、建築信息模型等個性課程 。
建築工程學院還建設了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超重力離心模擬與實驗裝置」等,為人工智慧平臺與專業的融合搭建了平臺。
「跨行業、適應性強」是土木、水利與交通工程專業的一個關鍵詞。我們期待未來的學生能夠通過開展專業基礎課程融通和培養模塊交叉,提升他們的跨行業適應性。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