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據世界衛生組織6日表示,截至歐洲中部時間6日10時,中國境外新冠肺炎病例數達到17481例。
另外,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一項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0萬例,達100113例。
近期,網絡上出現大量「無法從中國進口原材料」「日本難以生產廁紙」等虛假信息,不知情的日本民眾因此湧入超市「瘋狂囤貨」,造成廁紙緊張。
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謠言不僅出現在日本,還像傳染病一樣出現在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朱萍
編 輯丨李清宇
部分內容來源:新華社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3月6日,居住在澳大利亞雪梨的張揚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他3月2日剛從日本返回,發現大家都在搶購,很多華人區的糧食、衛生紙都被搶購一空;
無獨有偶的是,3月2日,在日本北海道的賀珊珊也通過社交媒體向記者表示,有很多居民在搶「廁紙」;
而在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市南部的一家大型超市裡,大量顧客排隊購物,許多人的購物車裡都裝著洗手液和消毒溼巾,而醫用口罩和衛生紙已售罄。
隨著疫情的蔓延,曾經在我國成為緊俏物資的口罩、酒精、防護服等,開始在多個國家遭遇搶購熱潮。
令人不解的是,除了口罩外,廁紙也成為搶購對象。
而這背後,是因為有謠言稱,「廁紙和口罩使用的是相同材料,而廁紙的生產地是中國,因此廁紙和紙類製品都會出現短缺。」
日本東京一個超市的貨架上寫著:「對不起,廁紙已賣完。」 (新華社 姜俏梅)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近一周時間採訪美國、日本、韓國、法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多國居住的民眾情況後發現,他們因不同的心態、疫情情況演繹著不同的故事「版本」。
日本、韓國,尤其是疫情比較嚴重的區域,他們對疫情的關注度非常高,而紐西蘭、澳大利亞很多居民心態較為平和,在他們看來,地廣人稀的優勢明顯,所以對疫情傳播控制也比較有信心。
實際上,隨著新冠肺炎的全球蔓延,疫情正演變為一場全球大考。不僅只是疾病傳播本身,對於物資等也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哪些國家能夠順利通關,還有待時間證明。
世衛組織:中國境外確診人數達17481例
世界衛生組織6日說,截至歐洲中部時間6日10時(北京時間6日17時)收到的各國報告數據,中國境外新冠肺炎病例數達到17481例。
世衛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病例數比前一日增加2873例,達到98192例;死亡病例比前一日增加99例,為3380例。
另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美國東部時間6日8時(北京時間6日21時),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10萬例,達到100113例。
狂搶「全球硬通貨」口罩
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酵,美國、韓國、日本、義大利等諸多海外國家的口罩也處於緊缺狀態。
3月4日,在法國東北部的迪耶普,一家藥店門口貼著口罩等醫療物資缺貨的告示。(新華社 高靜)
在3月3日美國參議院健康委員會聽證會上,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卡德萊克稱,如果疫情在美國暴發,目前美國醫務人員需要35億個口罩,但現在大約只有3500萬隻口罩,僅佔10%。
對於美國口罩緊張的情況,居住在加州的劉琳也感受到了。一個星期前,她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自己意識到疫情防護嚴峻,已經購買了一些口罩,但再去購買發現就很困難,其他都比較正常;3月6日,張琳說因為3月4日上午加州出現了首個死亡病例,加州進入緊急狀態。這個病例曾乘坐「至尊公主號」輪船,截至4日晚,加州共有53個新冠肺炎感染病例,超過9400人處於居家隔離狀態。
「我一直覺得美國地廣人稀,公共衛生做得比較好,沒想到這次這麼嚴重。」劉琳說在這種疫情下慶幸自己還有一些口罩。
2月28日,日本護理人員工會NCCU開始調查全國4043家看護單位時發現,在「口罩庫存還能維持幾天」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已經沒有口罩了」佔18.8%;「1-3天以內」佔7.3%;超半數的單位回答都是庫存只能維持2周以內。
3月6日,在東京的小米表示,雖然日本不斷有新增病例,但她發現各地民眾緊張程度和戴口罩的情況都不一樣。「
2月27日,我在東京街頭看到80%民眾戴了口罩,地鐵中90%都戴口罩。但幾乎所有藥店都沒有口罩銷售,很多藥店因沒貨連口罩專櫃也沒設,而且殺毒酒精、洗手液限購一瓶;
3月1日,我到大阪和東京之間的靜岡縣,發現只有20%的人戴口罩,餐廳有很多人,公園也有很多小孩在玩耍。」
2月28日,在日本北海道的賀珊珊告訴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她的生活並沒有受到太多影響,只是街道上的人變少了,但很早的時候就買不到口罩了。
資料圖
在雪梨的張揚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在澳洲雖然口罩不好買,但戴的人也比較少,因為這邊人近距離接觸比較少,政府也不鼓勵不提倡戴。看報導說,世界衛生組織也一直沒推薦戴口罩,更多要求注意個人衛生、軟性隔離等。
相對而言,韓國民眾的口罩「緊張指數」則較高。韓國《中央日報》網站3月4日報導,截至3日,在韓國各地郵局啟動口罩定點銷售三天後,市民們仍在因口罩供應短缺和排隊購買的方式而苦不堪言。部分地區有人凌晨3點50分就來到郵局門口排隊,等待7個多小時才能買到5個口罩。
另報導稱,由於大多數郵局只有排在前面的85個人能夠買到口罩,市民們不得不一早前往郵局門口排隊。在大邱某郵局門口,一名80多歲的老人從凌晨3點50分開始等待,排了足足7個小時,才拿到「1號」號碼牌,成功買到5個口罩。
剛從韓國回來正在隔離中的李敏說,在1月下旬韓國剛出現兩三例疫情的時候,就出現了口罩搶購潮,隨后街上大多數人都戴上了口罩,各個單位、公共設施裡也都設置了免洗消毒液。而且,從1月底開始,韓國藥店、商店、網店就出現了口罩斷貨現象,口罩價格也越來越高。「好在我從國內過去的時候準備比較充分,有同事在網上訂購,但下單付款成功後卻都被商家紛紛取消了訂單。」
瘋狂「囤廁紙」流言滿天飛
「現在疫情嚴重的地方,政府會進行配送。我們買不到口罩,不去人多的地方就行,但比較氣憤的是買廁紙也被限購了。」北海道的賀珊珊吐槽說,自己去了幾次超市都沒買到廁紙。
賀珊珊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表示,網絡上出現大量「無法從中國進口原材料」「日本難以生產廁紙」等虛假信息,不知情的日本民眾因此湧入超市「瘋狂囤貨」,造成廁紙緊張。
在大阪的小青也表示,她也遇到類似的事情。「網上說口罩和衛生紙是一個材料,所以會影響衛生紙的生產。其實是謠言。而且我之前刷SNS看到傳說有人高價倒賣衛生巾,我還不太信,結果去超市一看真的沒有賣的了!」
日本人瘋狂搶囤衛生紙的行為甚至驚動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月29日在舉行記者會時,就日本政府在防疫方面所採取的措施,對日本國民進行解釋說明。
圖片來源 / 新華社(資料圖)
安倍表示,3月份要實現一個月生產6億隻口罩,確保供給。他隨後特別強調,像廁紙這樣的商品,日本國內生產量完全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而且庫存很足,不存在貨源短缺的問題,所以請大家冷靜購買。
日本家庭紙工業協會也發布聲明說,日本國內廁紙和口罩用的並不是同一種原料,也不依賴從中國進口,目前98%的廁紙是日本製造,只要不瘋狂搶購就不會出現短缺。
而這個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不僅出現在日本,還像傳染病一樣出現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家。
「在澳洲發生第一例輸入性疫情後,就有人開始囤物資,但比較少。有個朋友在中國開始有疫情的時候就囤了一批物資,到現在也沒有用完,很多都扔掉了。
現在是囤廁紙,一個社區近萬人,一個超市貨架擺滿了也有幾百提,幾十人搶一下就全部空了,甚至還有因為搶廁紙發生爭執的。」
張揚向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說。
張揚說謠言和真實消息都摻雜在一起,很多民眾沒辦法分別,廁紙的的謠言和日本如出一轍,所謂「廁紙和口罩用的同一種原料,無法正常從中國進口」云云,令人啼笑皆非。
儘管紐西蘭疫情並不嚴重,而且都是輸入性的,但也出現了搶購廁紙的情況。一直在家忙著帶3個娃的雪莉並沒有加入搶購隊伍,她表示對紐西蘭出現搶購廁紙的事情很「疑惑」。
「現在總共四例新冠肺炎感染者,都是去過伊朗、義大利,一例還治好了,情況並不嚴重,不知道為什麼要瘋搶?超市裡其他物資都挺多的,不過,購物的人倒是近幾日減少了。」
在廁紙之後,又有謠言飛起。
小米說,現在日本二手交易平臺上熱銷一堆看似河灘上撿來的石頭,標榜「花崗巖放射線具有殺死新冠病毒的作用」,價格從800日元到12000日元不等(約合人民幣52元-775元),賣家稱只要把石頭放浴缸裡就能起到消毒作用,但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指出,該廣告毫無科學根據。
近日,在韓國網際網路上流傳一則消息,即韓國某醫院被指定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後,16名護士因太累集體辭職。對此,韓國媒體闢謠稱,這些護士並非因為疫情而辭職,他們早就計劃在一二月份辭職。疫情突然來臨後,他們還延遲了辭職時間,甚至有人現在仍奮鬥在抗疫一線。
全球一役
滿天飛的謠言,直接影響著各國疫情控制以及居民生活質量,張揚認為官方應該利用好社交媒體。
在張揚看來,很多國家目前的情況,與中國疫情暴發初期比較類似,瘋狂搶口罩、各種謠言漫天飛,一些中國經驗值得借鑑。
經過前期的「混亂」,目前很多國家對於讓民眾處於焦慮狀態、已上升到「硬通貨」地位的口罩已採取了很多措施——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全球疫情控制情況。
據了解,3月5日,韓國政府修訂調整口罩緊急供應措施,包括禁止口罩出口;今後一個月內將口罩日產量從1000萬個擴至1400萬個;藥店和郵局等定點銷售處口罩供應量翻倍;在定點銷售處購買口罩必須憑身份證購買且每人每周限購2個。
近日,日本政府將根據《國民生活安定緊急措施法》禁止轉賣口罩,違者將被處以罰款。這是日本首次依法禁止轉賣口罩。此外,日本政府還將採購2000萬隻可再利用的紗布口罩,配發給護理機構和育兒機構等。與此同時,從3月6日起,新冠肺炎為日本政府指定傳染病,納入醫保,可強制住院。
3月5日晚間,義大利總統府官網發布了一段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的講話視頻。馬塔雷拉說:「我們不要大意,也不要恐慌,我們應該對義大利現有的資源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充滿信心。」
馬塔雷拉還呼籲義大利民眾在這一特殊形勢下擔負起各自責任,嚴格遵守政府和衛生機構為遏制疫情制定或建議的所有規則。「只有我們團結起來,共同努力才能戰勝病毒。」
圖片來源 / 新華社
當地時間3月5日,世衛組織在日內瓦召開新冠肺炎疫情例行發布會,介紹全球疫情情況。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部分國家對新冠肺炎不夠重視,準備不足,且疫情蔓延至更多國家,尤其是衛生系統較弱的國家面臨病毒威脅,令人擔憂。
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近期發布文章稱,過去一周,2019新型冠狀病毒開始表現出百年不遇的病原體的跡象。全球健康專家近年來多次提醒,傳播速度和嚴重程度都堪比1918年大流感的大流行病勢必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美國CDC前主任費和平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時也表示,從目前疫情情況看,新冠肺炎成為一場全球大流行是不可能避免的。
不過目前為止,世衛組織雖然提升了疫情的風險級別,但並未公開宣布將新冠肺炎疫情定義為「大流行病」。
蓋茨呼籲,各個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公共衛生機構應在未來幾周「立即行動,刻不容緩」,從而減緩新冠肺炎的傳播。同時,還需要加快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和疫苗開發工作。
2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曾表示,目前全球共有20多種新冠肺炎疫苗正處於研發階段,一些治療方法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預計於幾周內獲得首批結果。
3月6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介紹,科研攻關組專門設計了疫苗研發專版,著眼於數十家的醫療機構,第一批篩選了8家機構,確立9項任務,沿著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目前五條技術路線,都在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前提下,穩步推進。按照預期,估計在4月份,可能部分疫苗有希望進入臨床。
記者觀察|恐慌也是一種病毒
自中國暴發新冠肺炎以來各種謠言漫天飛,因謠言以及一些認知誤區,也造成了民眾的恐慌,而隨著疫情全球蔓延,很多國家似乎也在「複製」此前的中國版本,甚至「恐慌指數」更甚。
實際上,無論歷史上還是當下,「恐慌」之下,會直接帶來各種負面影響。
如1918年,西班牙爆發大流感,一開始事態並不嚴重,只要城市能夠好好隔離,不要再讓它傳播出去就行,但當時當地居民面對未知的病毒恐慌情緒迅速蔓延,感染的人瘋狂地逃竄,將病毒帶到了世界各地,造成了更加惡劣的傳播,最後導致病死的人數甚至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謠言以及疫情恐慌情緒下,大批美國消費者湧入美國各地的Costco超市,爭搶清潔用品、搓手液、消毒產品、紙巾、瓶裝水以及各種罐頭食品等。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還發生了搶廁紙的現象。
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存在認知上的空白部分,沒人確切知道病毒從哪裡來,沒有針對性藥物與疫苗,也沒有人敢保證自己具有完全的抵抗力,隨著疾病的蔓延,越來越多的人發病,死亡病例不斷增加,恐懼感自然而然就會產生。
但就像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多次強調的,病毒固然可怕,但比病毒更可怕的是謠言和恐慌。「這是一個需要事實而不是恐懼的時刻」。
恐慌很大源於未知。消除恐慌最好的辦法,就是最大限度接近和觸摸真相。而實際上,中國經歷了幾個月的抗疫戰鬥,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這些教訓和經驗為全球其他國家抗擊新冠肺炎有著積極作用。
2月24日晚,在結束對中國為期9天的考察後,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稱讚中國採取了前所未有的公共衛生應對措施,在減緩疫情擴散蔓延、阻斷病毒的人際傳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從中國的經驗看,目前已經明確一個很重要信息是,新型冠狀病毒會人傳人,通過密切接觸傳播,比如近距離飛沫傳播,分泌物通過口腔、眼睛傳播等。這些信息的認知,也是直接來自一線醫護人員對中國患者的救治。
在中國國家衛健委3月4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基於有限的屍檢和穿刺組織病例觀察結果總結,增加了病理改變部分,明確了一些臟器在新冠病毒影響下的變化,同時針對兒童、孕婦提出更詳細的建議與方案,同時也增加了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療多個內容。
其中還包括基於中國臨床治療經驗驗證的檢測方法、可用藥物等。
上述這些都為全球其他國家新冠肺炎臨床治療提供了借鑑,與此同時,中國疾控中心亦在包括病毒檢測、民眾科普等方面取得了多個防控策略和經驗。
據中國疾控中心網站消息,2月28日,應中國紅十字會請求,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簡稱病毒病所)緊急派出研究員馬學軍赴伊朗,執行中國紅十字會援助伊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務,指導伊朗方面開展新冠病毒實驗室檢測。
3月4日非洲疾控中心公共衛生研究所負責人拉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中國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方面有著強大的專業知識和經驗,依託這些,非洲可以更好地做好疫情暴發的預防和應對。
中國通過提供有關病例管理手冊等文件,能夠指導非洲國家在疫情防控時的臨床護理工作,同時,中國還向非洲國家提供了大量的診斷工具,以幫助非洲國家更好地進行病例確診。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賀珊珊、劉琳、張揚、李敏、小米、小青等均為化名)
本期編輯 範家興、劉巷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21世紀經濟報導。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