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汀
(圖片來自網絡)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之一,排在第22位,但它是最早被測定出來的一個,古人把冬至看作節氣的起點,所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又稱「亞歲」,俗稱「冬節」或「長至節」。其測定早在周朝和春秋時期,古人用土圭觀測一年中太陽的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作周期變化的情景。土圭測影法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觀測太陽的影子在正午時刻的長短變化來判定節氣的變化。我國最早的土圭建築,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臺,現仍保留在河南登封市告成鎮。至今老百姓都知道在正午豎直一根筷子,看影子最長的一天,就是冬至(反之,影子最短的一天,就是夏至)。古人認為,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長之至,即「冬至」。亦曰:「冬至一陽生。」《史記律書》載:「氣始於冬至,周而復始。」又說:「日冬至,則以陰下藏,以陽上舒。」唐朝大詩人杜甫《小至》(「小至」是指「冬至」的前一天,亦說冬至後一天)詩云:「冬至陽生春又來。」這就是說,冬至到,陽氣上舒,陰氣下藏。冬至到了,白天漸長,春天也就跟著來了。所以,冬至又有「小陽春」之稱。
冬至時間在陽曆12月22日或23日,《二十四節氣歌》最後兩句說「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相差一兩天。」這都是按陽曆說的。老百姓說「冬至十天陽曆年。」
與冬至相關的節日和習俗還有不少。
《說文》載:「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即指冬至後第三個戌日是臘日。「臘」,祭祀名。古代農曆十二月祭祀祖先百神,故後稱農曆十二月為臘月。古人以天幹地支相配搭紀日,漢代規定冬至後第三戌日為臘日祭神。後來《荊楚歲時記》指定以農曆十二月初八為臘日,就是俗稱的「臘八」。至今仍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有慶祝來年五穀豐登的意思。
民間一直流傳著「大雪交冬月,冬至數九天」、「冷在三九,熱在三伏(夏至三庚便入伏)」等諺語,都是從冬至說起。「數九」,即從冬至這天算起,九天為一段,叫「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九九」。老百姓一首「九九歌」形象地描述了冬至以後「九九八十一」天從嚴寒到開春的情景和過程: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凌上走;
五九六九,順河看柳;
七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八十一,家裡做飯坡裡吃。
有關冬至的民諺很多,不一定都科學,但都是人們的經驗之談。
如「冬至天晴無雨色,明年定唱豐收歌。」「冬至天晴明,來年唱太平。」「冬至多風,寒冷年豐。」都表示冬至天晴有風無雨,是來年豐收太平的預兆。
「冬至無霜,碓臼無糠。」「頭九沒落雪,九九如六月。」「三九不冷夏不收,三伏不熱秋不收。」冬至是最寒冷的時節,如果無霜無雪不冷,則預示來年歉年歉收。所以,民諺說:「該冷不冷,不成年景;該熱不熱,日子難過。」
「數九寒天下大雪。」「一九有雪,九九有雪。」等等,都是正常年景的表現。
關於冬至的飲食習俗也很多,相傳起於漢代,興盛於唐宋,流傳至今,更廣泛更豐富多彩。
農諺:「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除了說明冬至後白天漸長之外,也反映了冬至吃麵的習俗。這「面」是泛指麵食,而各地都各有所指,名稱各異,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冬至節令飲食文化。
中原地區有「冬至餃子夏至面(麵條)」的習俗。最早出自河南南陽醫聖張仲景,看到窮苦老百姓在嚴寒的冬天,衣不遮體,凍餓而死,有的被凍掉耳朵。於是,他就選取狗肉、羊肉、辣椒等一些禦寒滋補的藥材,煮熟切碎做餡,用麵皮包起來像人的耳朵,再煮熟,施捨給老百姓吃。從此,就留下了冬至吃「捏凍耳朵」的習俗,後來就叫「餃子」。有的也叫「扁食」。我的家鄉則說「冬至包子夏至面。」其實,包子就是餃子,也叫水餃。
南宋臨安有「冬至混沌夏至面」之說。其實,這「混沌」之名起於漢代匈奴入侵中原。匈奴兩個首領——渾兒和屯兒,非常殘暴,燒殺擄掠,無惡不作,中原人民恨之入骨,就以「渾」「屯」的諧音給一種包肉餡的麵食取名為「餛飩」,吃餛飩以解心頭之恨。後來,餛飩的名號繁多,流傳很廣。如廣東稱「雲吞」,江西稱「清湯」,湖北稱「包面」,四川則稱「抄手」,新疆還叫「曲曲」等等,都是包肉餡的麵食。
江南冬至興吃湯圓,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也體現「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我國臺灣地區,則流傳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以糯米粉捏成雞、鴨、牛、羊、豬、龜等象徵福壽吉祥的動物形象,用蒸籠蒸成九層糕,祭祀祖先,以示不忘根本。
過去還有「冬至亞歲宴」的習俗,形式繁多。如北方興吃冬至肉,特別是吃狗肉、羊肉。傳說冬至吃狗肉是由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樊噲的狗肉大加讚賞興起的。其實,主要是中醫認為,狗肉羊肉數熱,都有壯陽滋補之功效,又認為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機,所以民間有冬至吃狗肉羊肉進補的習俗。
由此,我聯想到,小時候常見有些老人由於勞累過度,落下腰腿疼的毛病,沒有錢治,年輕人就在冬至前後最寒冷的時節找一隻流浪狗,殺了,給老人吃狗肉,補養病體。狗皮,經過加工處理,製成狗皮褥子、狗皮衩褲、狗皮護腰等,給老人保護病腿病腰。雖然沒有冬至宴之說,但知道最嚴寒的時節是滋補保養病體的好時機。
總之,冬至是農曆的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民間習俗非常豐富多彩。
(圖片來自網絡)
壹點號山東創作中心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