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第一次擁抱給了父母
我把第一首歌獻給了閨蜜
我把第一封信寫給了老師
.
第一次,是歷史的創造
對於每個人都是彌足珍貴的
就讓時間倒流
我們一起去看看青浦的那些個「第一次」
青浦縣誌
明·萬曆版 《青浦縣誌》 青浦的第一部縣誌,修成於明代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全志共8卷32目,其中卷一設圖考、沿革、分野、疆域、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城池,卷二設鄉保區圖、坊巷、市鎮、橋梁、戶口,卷三設田賦、役法、寺觀、祠廟、陵墓、古蹟,卷四設官師表、科目表、薦舉、雜途、封陰,卷五設人物傳、兵防,卷六設水利、災祥、遺事,卷七和卷八兩卷設藝文。
▲南街
屯溪義塾
屯溪義塾(現為趙屯鄉中心小學)創辦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為青浦最早的小學。
一隅小學
清末,公立、私立相繼創立。私立學堂最早是位於朱家角的一隅小學,宣統元年(1909),由朱家角蔡承烈(字一隅)捐資創立於石街。佔地40餘畝,耗資34400元,為青浦最大的私立小學。
學校初創時有教職員5人,學生24人。民國初有學生240多人,民國20年(1931年)共有教職員16人,學生增至500多名。抗日戰爭開始,校舍被日軍侵佔,圖書儀器破壞一空,到民國30年整修復校。到1950年止,辦學42年,共畢業學生34屆。1951年10月,由縣人民政府接辦,改為朱家角第一中心小學三分部。
洋橋
洋橋在朱家角鎮珠溪園內。建於1930年,設計人蔡其敏。寬3米,長10米。還有兩座同樣的混凝土拱橋,一座從蔡家老宅通往一隅小學,另一座跨越祥凝浜為"凝和橋",後已拆除。附混凝土拱橋照片一張。
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
上海軌道交通2號線於2000年6月11日正式通車。此後,先後開通東延伸段、西延伸段、東延伸段、西西延伸段、虹橋火車站、張江高科站地下車站。西起青浦徐涇東站,經過南京路,穿越黃浦江,到達浦東新區張江高科技園區,並且再續經唐鎮、川沙等地,最後到達浦東國際機場。
《青浦報》
《青浦報》始創於清宣統二年(1910)九月二十五日,是青浦縣最早的一份地方報,民國元年12月停刊,共出版38期。民國12年(1923年)由徐達璋發起復刊,復刊後的《青浦報》辦了一、二年後停刊。
新中國解放以後的《青浦報》創刊於1956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黨青浦縣委員會的機關報。1958年11月,青浦縣劃歸上海市,鑑於中共上海市委的機關報-《解放日報》能當天送達本縣,縣委根據市委指示,決定停辦《青浦報》。1959年6月20日,《青浦報》出版第348期後停刊。
改革開放以後《青浦報》於1995年1月6日復刊,在青浦商廈前舉行《青浦報》復刊首發式。縣委副書記陳志清(時任)、縣委常委宣傳部長鄭祖耀(時任)把《青浦報》贈給過往群眾。
徐彭齡先生
宣統三年(1911年)8月4日,青浦光復後,7月成立青浦軍政分府,接著縣民政公署成立,推選徐彭齡(青浦人)為縣民政長,即為青浦最早的縣長。
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天主教開始傳入青浦。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徐涇蔡家灣建立青浦的第一座天主教教堂。
青龍寺
青龍寺始建於唐天寶二年(743年),距今1200餘年。
位於朱家角鎮祥凝浜的新中國戲院,是青浦建國後最早的劇院。1949年冬創建,1964年縣電影管理站接管後,改名為朱家角電影院。
任時光飛逝
青浦的「第一次」都不會淡化.
正因為有了這些「第一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