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青浦支教老師,一年踏遍梁河三鎮六鄉

2020-09-04 綠色青浦

2020年7月28日,青浦區黨政代表團赴德宏州學習考察並慰問青浦區援滇幹部人才。在梁河縣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上海青浦支教教師工作室,一張地圖深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牆上掛的是一張普通的梁河縣域行政區位圖,但是一張張顯示工作室支教老師們支教足跡的照片層層疊疊的訂在地圖上,讓地圖變得不再普通。

支教梁河縣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三位教師,為何會跑遍梁河縣全縣包括山區9個鄉鎮的主要學校?為何會成立這樣的一個青浦支教教師工作室?

踐行理念,一年踏遍梁河三鎮六鄉

「參與國家戰略、傳承青浦實驗、豐富教育人生」,2019年8月17日出徵之日起,全體支教老師懷著這樣的信念,而如何落實要求,是擺在全體支教老師心間的一道難題。

支教梁河縣的三位教師——顧慧玲、周白塵和魏濤分配到了新建的梁河縣遮島鎮九年一貫制學校。這所學校承載青浦區對當地教育的大力支持,2019年青浦區投入600萬元幫扶資金,建設初中部教學大樓——青浦學苑。

新學校,新氣象,梁河支教團隊在援滇幹部的支持下,率先成立支教教師工作室,走出了踐行青浦對教育幫扶要求的第一步。

踏石留印,抓鐵留痕。3名支教教師依託工作室踐行「青浦實驗」的理念,在全縣範圍招收學員,充分發揮示範引領作用。一年中,顧慧玲、周白塵、魏濤三位老師的支教足跡踏遍梁河三鎮六鄉。多次為梁河縣小學初中英語、語文、數學、科學、道德與法治等學科進行示範和指導,並深入參與梁河縣2020課改行動的推進與指導工作,通過上示範課、指導教研活動、微型講座、教育科研等形式落實引領任務,不僅整體提升了當地教師的專業能力,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在一定程度激發了當地教師的專業需求和自我發展的內驅力。

工作室活動表

下面一起聽聽三位支教老師的切身感受↓

徐涇二小顧慧玲:助推改變,不斷進步

精氣神的變化

公開課是教師快速成長的契機,在一次次送教下鄉的活動中,最明顯感受到的是老師們精氣神的變化。

去年9月開學初,我第一次隨著縣教科中心教研員們一起去送教下鄉,英語老師們一個個嚴肅、緊張、拘謹的上課狀態還歷歷在目。很多老師表示多年從教語文、數學,由於學校新開設英語學科,才轉科過來,加上學生基礎又幾乎為零,所以對英語教學相當沒有信心。當我提出建議「改變用中文授課習慣,嘗試用英文組織教學」時,老師們更傷腦筋了,紛紛表示要用英文教學太難。

開學一個月後,在遮島小學,我給小學英語老師們上了示範展示課,並進行了專題交流。許多老師在看到現場演示的「全英文授課」後,表示非常震驚,同時也看到了實施英文授課的可能性,他們迫切想知道如何改進。我給他們指出了一條最簡便、有效的途徑——參考並嘗試運用《新課程標準》上的日常教學用語。

在之後的送教下鄉活動中,改變悄然發生著——老師們都在非常努力嘗試用英文授課,或許略顯生疏,或許存在一些語病,這都不打緊,關鍵是這種勇於改變、勇於實踐的行動力,難能可貴,值得點讚。

教學方法的豐富

這裡的老師們最初在教學方法和形式方面普遍比較單一,詞句教學分離,對話教學不是機械地跟讀,就是直白地翻譯,教學方法急需改進。在與他們面談交流時,老師們反映了很多客觀困難,如英語學科課時量不足、教學任務重、多班級、跨學科、跨年級、研究英語教學的時間和精力不夠……我一方面鼓勵老師們要沉下心來開展教學,另一方面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進行了針對性的教學指導,給出了個性化的教學改進建議。

幾次送教下鄉,和老師們一次次促膝而談,我不經意間發現老師們的教學方法開始變得多樣化,並且開始關注教學的細節,教態也隨之變得落落大方了:河西鄉薛紅萍老師愛上了運用自製教具組織教學;大廠鄉的張如幸老師、曩宋鄉的餘雙歡老師在學生興趣和信心建設方面開始各種談心和嘗試;遮島鎮的董雙萍老師和孔開芳老師、勐養的趙小魚老師、九保鄉的許豔平老師、小廠鄉的孟威蘭老師等老師開始嘗試單元整合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還有老師告訴我,學生們以前怕學英語,現在感覺他們慢慢變得喜歡上英語課了。真是可喜可賀啊!

疫情帶來的積極改變

在梁河,全縣英語教師不足百人。如果能同時指導,工作室的作用和效率就能大大提高。但是老師們課務繁重、脫不開身,梁河又地處山區、校點之間相去甚遠,遇上雨水天,有些山路還有危險性,客觀條件不允許實施集中培訓。2019年9月,教科中心組織開展了一次小學英語教師全員培訓。2019年10月,受教研員邀請,又進行了一次初中英語教師全員培訓。之後,只能靜待機會了,我一直默默做著準備工作。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第二個學期,疫情給我們的生活學習帶來了很大影響,各地學校都不能如期開學,但受到學生網課的啟發,我覺得我們老師也可以「停課不停學」。我們及時推出了小學英語教學網絡培訓活動,利用老師們的業餘時間,為全體梁河縣小學英語學科名師工作室成員、學員以及對英語教學有興趣的老師開展多期培訓。

老師們的參與度很高,培訓群的人數遠超預期,發展成了百人大群。群裡不僅有英語老師,還有少數其他學科的老師,偶然間還發現還有個別德宏其他縣市的老師,真高興有這麼多志同道合的夥伴!

網絡培訓以開學前一周一培訓、開學後兩周一培訓的方式一次次實施著。從4月10日到7月19日先後完成9期,製作幻燈片近300張,撰寫文稿近60000字,直播時長近10小時,培訓梁河小學英語教師共654人次,培訓總人數近700人次。老師們表示這些培訓解答了他們很多教學困惑,紛紛留言「顧老師了解我們的底」「又學到新招了」「原來英語教學可以這樣進行」「跟著顧老師,我們一起厲害!」等。也有老師表示最初確實是有牴觸情緒的,覺得這個培訓是個負擔,但是學著學著,培訓過程中不覺得勞累、枯燥,反而覺得時間過得太快、發現這個培訓變成了自己特別期待的事。

參加網絡培訓的梁河小學英語教師引起了其他學科老師「羨慕嫉妒」,覺得他們真是幸運又幸福。各校領導覺得我們上海青浦支教教師們真的是盡心盡力,非常感謝老師們無私的奉獻。

我也在成長

一年支教,我也收穫了自身的成長,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更加得心應手,教育信念也更加堅定,尤其在面對問題、面對困難時,和老師們一樣,勇氣和信心變強了。一年中,我和梁河的英語老師們共同成長,也收穫了難得的情誼。一年支教行,一生梁河情!

徐涇二小魏濤:思想在生根,行動在生長

支教邊疆是一項神聖的使命,我責無旁貸。到達後不久,我和工作室的同事們便立即投入到工作中,積極與當地學校的領導、教師們溝通聯繫,了解當地的教育情況,經過一年的努力,給當地信息技術課堂和小學數學老師帶來了幾點變化。

讓新思想走入課堂

在數學教學方面,我和工作室的同事們深知,如果不能做到講解透闢,思路明確清晰,那麼在數學課堂上付出的努力將會是杯水車薪。因此,數學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合作就要更加深入,更加徹底。我與當地的數學教師們建立討論組,互加好友,以方便彼此的聯繫。我們經常互相聽課、評課,實行同課異構,認真分析不同教學方法的利弊。在不同場合,我都會耐心細緻地回答當地教師們提出的問題。

梁河教育課改形勢一片大好,可在部分地區,老師們仍以傳統思維和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流程痕跡比較明顯,強調學生不斷練習鞏固,忽視學生們在課堂上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久而久之,這樣對學生的個人能力的提高成效並不明顯。為了盡最大可能去帶動九年一貫制學校和遮島小學,以及全縣的數學教研工作,在坐鎮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同時,我經常利用每周五這一天的時間,到各鄉鎮進行教研活動,並在適當時間開展幾節公開課教學,組織當地教師跟我一起同課異構,讓老師們在實踐中感受到傳統課堂與新式課堂的不同,幫助他們意識到對學生引導的重要性,體會到學生在新式課堂超出以往的積極主動性。再借每學期兩次的送教下鄉活動的機會,我走訪了三鎮六鄉的十一所中心校,去和當地老師們交流研討。研討結束後,當地的教師們也會圍繞課件製作等具體問題提出疑問,我欣然講解,給予指導。我也會代表工作室進行示範課的展示,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帶動當地數學的教學。經過我和工作室成員的不懈努力,當地數學的教學方式得到很大的提升,課改的新式思想也如一場春雨一般灑在這片土地上。

艱苦磨練方出成果

經過了解,我得知當地在信息技術教學領域缺乏優質的教學資源。這就導致了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上,無法做到深入淺出,很難科學有序地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同時教師一味地按照課本來講解,缺乏鮮明的演示,使上課的過程枯燥,學生也很難準確地理解。於是我便與當地計算機教師一起,通力合作,反覆商討如何出色地打造課改後的新課堂模式,但在實施過程中,我感受到了任務量的龐大。此外,課改尚未形成規模,尤其在邊疆地區仍缺少課改思想的滲透,也無參考資料可以借鑑,因而我常常加班至深夜,或犧牲個人周末時間來投入鑽研。終於經過長達一學期的修改和無數次剪輯,最終成功擬寫了初中信息技術全部四冊教材總計64課時的導學案,並錄製了每個任務對應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參考的累計時長約4小時左右的157段微課視頻,這些資源將會被推廣至全縣,服務於全縣的信息技術教學。孩子們根據視頻的演示,在科學教學方式的引導下,計算機水平會得到很大提升。與之相輔的,經過仔細研討,我和計算機教師都認為,信息技術課也需要像語數外學科一樣,實行「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由於我是學習計算機專業出身,在與當地老師合作時,我們頗有惺惺相惜之感。終於在我們的努力下,實現了課堂上學生們小組合作、學生自我演示等多種新的教學方式。信息技術的課堂從此不再沉悶,變得輕鬆愉快。

一年的時間裡,我與工作室的同事們密切合作,配合得默契無間,在帶動當地教育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同時我也收穫了與當地教師間深厚的友情。

尚鴻小學周白塵:一路攜手,共同成長

一年的支教生活轉瞬即逝,這一年,我除了在九年一貫制學校承擔一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日常教學工作之外,還依託著青浦支教教師工作室的平臺,在梁河縣進行了語文及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指導工作。

教研路上,成長著

2019年10月,梁河縣小學語文圍繞著部編版教材「1+X」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賽課活動,在本次縣級賽課中,遮島小學陳老師的《飲湖上初晴後雨》一課脫穎而出,被推選到州上代表梁河縣進行賽課,但她對本課中「X」部分的教學設計仍沒有足夠的把握,我便在完成自身教學任務之餘,主動幫她一同磨課、試教、研課,為「X」部分出謀劃策。針對這一部分,我們設計後又反覆修改、打磨,好幾次都頭腦風暴到夜幕降臨……功夫不負有心人,本課最終獲得了州級小學語文課堂展示二等獎。陳老師也通過這次賽課,對「1+X」的教學模式更有信心了。在以後的教學中她將「1+X」變為自己常態化的拓展教學模式,相信長此以往,她所帶的學生們的語文素養將得到很大的提升。

通過這堂課,我也對「1+X」的教學模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1月,我運用了這一模式在遮島小學、小廠中心小學、曩宋中心小學、九保中心小學這四所學校進行了《手術臺就是陣地》一課的示範教學,選擇《「提燈女神」南丁格爾》一文為「X」部分,引導學生運用課內已學的閱讀方法進行課外閱讀,課內外閱讀相結合來更好地理解「什麼是國際主義精神」這一教學難點。走進鄉鎮,我的示範教學給了諸多聽課教師在課堂中實行「1+X」教學模式的範例及信心。課後,我也在總結經驗後,撰寫了本課的教學課例與老師們一同分享、探究。

2020/08/07

科研路上,探尋著

2020年初,疫情擋住了大家的相聚,但卻擋不住大家對教學的探索。4月,梁河縣語文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著課題研究活動,此時我收到了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語文老師們的求助,她們在初定了一個課題研究方向後,不知具體該如何開展下去。我以自己課題的開題報告為例,逐條分析給老師們,指導她們在確定課題研究方向後,該如何設定研究目標及內容,建議她們在研究時落點要「實」、操作性要「高」。聽完我的講解後,老師們對課題研究有了更清晰的想法,縮小了研究範圍,將研究內容制訂得更貼近實際情況。在撰寫開題報告時,她們又遇到了文檔編輯的一些問題,我便耐心地規範她們的課題文檔格式,告訴她們一些office軟體的小技巧。4月15日,我與老師們一起以視頻會議的形式參加了梁河縣小學語文課題的開題報告會,並順利完成匯報。在本學期緊張的常規教學之中,根據課題的計劃我們開展一堂課題研究課,但如何把它錄製下來成為研究資料呢?這讓老師們犯了難。我及時地指導她們藉助多媒體進行錄屏、錄課以及交互式教學,解決了這些問題,也為她們日後積累課題資料提供了媒介。老師們不禁感嘆道:「跟著周老師能學到太多東西了!」

課改路上,摸索著

2020年5月,終於迎來了開學的日子,恰逢梁河縣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時間緊任務重。有一天,我在睡前看到了遮島小學課改班趙老師的朋友圈,晚上近十一點她才剛結束一天的工作,滿身疲憊。第二天,我主動聯繫趙老師,她表示對課改感到壓力巨大,十分焦慮,我寬慰她說:「別急,我來幫你。」於是,我在完成自己日常課務之餘,也投身於課改之中,先抓緊時間研讀有關小組合作的文獻資料,摘出重點、有序整理後與趙老師分享交流,而後和趙老師相約去聽她的課,給她出出主意。

5月16日第一次教學,我發現學生學起來很吃力,老師也很累,因為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還找不到學習方法,小組間分工有分歧、配合不熟練,這讓整堂課的效率低下,失去了原本語文課該有的味道,這讓我看著很著急。課後,我與趙老師做了短暫的交流,但又覺得光交流還不夠,於是我親自站上了講臺,實踐了小組合作模式的課堂,將本課重難點——文言文的實詞解釋用小組合作的形式來突破,整節課課堂氣氛都格外活躍,趙老師對我連連稱讚:「原來小組合作還可以這樣上啊!」這節同課異構,給了趙老師有了很大的觸動,她改變了以往小組合作就是整堂課都進行展演的想法,對小組合作模式又有了新的認識,也讓她重整了信心,在課改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後來,我再去趙老師的課堂聽課,她已經把小組合作當成課堂中常態化的一個環節,學生越來越喜歡這樣的形式了,課堂的效率也變高了不少。

我多次走進河西鄉、九保鄉的中心小學,參與各校課改實驗。河西的申老師勤奮又好學,我通過微信不厭其煩地耐心指導,還上了一節示範課,用小組合作模式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在快樂的合作中解決問題。申老師說,頭一次看到她們班所有的同學注意力都那麼集中,眼神都是放著光的。我的課仿佛給申老師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她借鑑我的教學模式在自己的課堂中進行實踐,學生的參與度更高了。申老師從最初對課改的茫然,到最後對課改的坦然,以自己的課堂實踐過程向大家證明了小組合作模式的可行性。一次聽課活動後,談及這學期參與課改的心路歷程,申老師不禁流下了感慨萬分的淚水。看著申老師這學期的變化,我也為她教學上的提升而感到高興。

作為青年教師,作為工作室成員,我感到任務艱巨,但我迎難而上,在完成日常工作之餘,通過各種方式提升自己,儘自己所能完成跨學科、跨年級的教研任務,為當地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這一年,我與梁河縣的老師們一起在學習中進步,在探索中學習,在勤奮中收穫!

我的成就感

作為青年教師,作為工作室成員,我感到任務艱巨,但我迎難而上,在完成日常工作之餘,通過各種方式提升自己,儘自己所能完成跨學科、跨年級的教研任務,為當地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法。這一年,我與梁河縣的老師們一起在學習中進步,在探索中學習,在勤奮中收穫!

繼往開來,追求卓越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一批又一批的青浦支教教師將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的背景下前赴後繼,為西南邊陲的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

這一年,發生太多感人的故事,不能一一詳述。如今,接力棒已經傳下去,支教故事還在繼續演繹……

資料:青浦德宏教育緣

責編:陳詩

相關焦點

  • 長沙支教老師來酈家坪鎮支教的愛心故事!
    支教頻道 | 春風十裡不如你——長沙支教老師在酈家坪的故事  說起我們來到邵陽縣酈家坪鎮的支教工作,不得不說到一個人——酈家坪中心學校校長劉恆!  酈家坪鎮的支教工作能開展得有序並取得成績,這些都離不開劉恆的努力。酈家坪鎮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沒有高鐵、高速通過該地。
  • 太缺老師了!廣東8位支教女生扛起娘蒲鄉中心學校
    支教人員與校長合影「這裡特別缺老師,希望能有多一點老師來,孩子特別需要知識……」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溫建敏 實習生 李華清「太缺老師了,硬是等到8位廣東支教老師過來西藏工布江達縣娘蒲鄉中心學校校長李健元說。娘蒲鄉中心學校海拔3840米,距離工布江達縣城50公裡,背靠高寒牧區,清澈如藍寶石的娘曲河奔流而下,風景無比秀麗,而這裡卻是林芝市教師流失最厲害的鄉鎮中學之一,也是廣東在林芝最偏遠、海拔最高的一個支教點。
  • 為當一年支教老師 退休警官備課三年
    這幾天,老李正在雲南一所小學擔任支教老師。上周二,教師節,64歲的他收到來自各方的祝福。老李感嘆:「教師生涯過的上一個教師節還是25年前。」上月,他如願來到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勐根村的勐根小學支教一年,當語文老師。從警察到支教語文老師,這個跨度有點大。「作出這個決定,大約是在3年多前。2015年退休後不到一年,與當年支邊的夥伴一起回到當年的農場,就產生了這個念頭。」
  • 新會老師說不盡的支教故事
    「我們支教老師對當地老師充滿敬意。」黃志輝認為,這些留在寧明教書育人的老師愛鄉愛土愛校,他對這樣的同行致以最高的敬意。當地老師如此付出,新會支教老師更是竭盡所能幫扶。黃志輝說:「支教文件要求我們,必須將新會最優秀的經驗、最成熟的做法、學科最前沿的理念,結合各自教學階段,向當地同行做好經驗的傳幫帶。
  • 萬老師的援疆支教情結
    本報記者 餘紅舉「孩子們已經上六年級了。」9月7日,身在南昌的萬美玲,仍舊掛念著遠在千裡外的新疆阿克陶縣的學生們,每天堅持在網上批改他們的作業。萬美玲是南昌市青山湖區觀田逸夫小學教師。5月11日,她作為我省第二批援疆教師,去到新疆阿克陶縣小白楊小學支教,擔任五年級(4)班的語文老師。這次因為新疆的新冠肺炎疫情,萬老師暑假回家後一直待在南昌。1990年,萬美玲從南昌師範學校畢業,成為一名語文老師。有一次,她跟學生講解課文《和田的維吾爾》,維吾爾族人民豁達樂觀的性格和對於生活的熱愛,深深地感動了她和學生。有名學生舉手問道:「老師,您去過新疆嗎?」
  • 華師大心理系支教老師梁繼來 感恩兒時「被支教」 用「積極心理學...
    22歲的梁繼來今年從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畢業,就加入廣東團省委的「鄉教計劃」項目,來到清遠開啟了自己的支教時光。同樣作為在鄉下讀書的孩子,梁繼來的小學時和支教老師的接觸對他影響深遠。「支教老師開啟了我求知的好奇心,點燃了我積極上進的理想,如今,我也以應該感恩之心,向留守在鄉下的孩子們播下一顆這樣的種子。」梁繼來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 江西師大科技學院:義務支教情暖鄉村小學
    5月21日,江西師範大學科技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暨大學生黨員志願者服務站揭牌儀式在蘇家壋鄉竹林小學舉行。活動為前來支教的8名志願者頒發了聘書,為大學生志願服務站、大學生扶貧扶智支教項目揭牌。蘇家壋鄉竹林小學是一所村級完全小學,共有學前教育和1-6年級7個班級,161名學生,9名文化課的專業教師。
  • 揚州支教老師劉春陽:他將雲南孩子領出大山 又重返大涼山支教
    而讓他們夢想成真的,是從揚州前往雲南支教的作家劉春陽。支教期間結下緣分幫助少年實現夢想從去年8月到今年1月,劉春陽一直在麗江市寧蒗縣永寧鎮溫泉完小支教,擔任四年級的語文老師。在任教期間,他對每位學生都進行了家訪。山路崎嶇,夜晚,只有手電筒的光,照射著他從學校到學生家中的山路。
  • 一位來自廣西的支教老師在貴州及湖南農村支教後寫出的支教筆記
    【甘老師與貴州的學生】 我第一個支教的學校是貴州六盤水的一個鄉村寄宿小學,學校有300多個孩子,80%以上都是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周一到周五在學校裡住宿,周末才能回家。所以,如果我不能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結果肯定是漸漸對支教生活產生厭倦情緒,甚至可能會影響教學工作。在支教一個月以後,我意識到培訓時機構工作人員強調「要做一個合格的老師」的重要性,我應當把這個當成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要時刻提醒自己是一個老師,而不是志願者。身為老師,就不能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為中心,而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要儘自己所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 南京高校161名學生本科畢業去西部支教一年
    下月底,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劉玉林和她的小夥伴們即將啟程,奔赴雲南、貴州、內蒙古等地,開展為期一年的支教志願服務。來自共青團江蘇省委的數據顯示,今年,南京高校裡像他們一樣,本科畢業去西部支教一年的學生多達161位。   劉玉林是南京大學法學院的本科畢業生。說起與支教活動結緣,還要追溯到她的中學時期。
  • 華師大心理系支教老師梁繼來 感恩兒時「被支教」用「積極心理學」點亮孩子內心光芒
    22歲的梁繼來今年從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畢業,就加入廣東團省委的「鄉教計劃」項目,來到清遠開啟了自己的支教時光。同樣作為在鄉下讀書的孩子,梁繼來的小學時和支教老師的接觸對他影響深遠。「支教老師開啟了我求知的好奇心,點燃了我積極上進的理想,如今,我也以應該感恩之心,向留守在鄉下的孩子們播下一顆這樣的種子。」梁繼來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 華師大心理系支教老師梁繼來 感恩兒時「被支教」 用「積極心理學」點亮孩子內心光芒
    22歲的梁繼來今年從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畢業,就加入廣東團省委的「鄉教計劃」項目,來到清遠開啟了自己的支教時光。同樣作為在鄉下讀書的孩子,梁繼來的小學時和支教老師的接觸對他影響深遠。「支教老師開啟了我求知的好奇心,點燃了我積極上進的理想,如今,我也以應該感恩之心,向留守在鄉下的孩子們播下一顆這樣的種子。」梁繼來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 東西協作 | 中山28名老師赴昭通支教!
    ,其有5位教師要在這裡支教一年。李宇、鄒傑峰、李莉、吳權明、白濤等5位老師結束1年的掛職支教工作返回中山。座談會上,昭通市教體局副局長劉洪芸高度肯定了過去一年中山市為昭通市開展教育幫扶所取得的巨大成效。隨後,與會人員一起聆聽了已完成支教任務的李宇、李莉、白濤、鄒傑峰、吳權明、伍潔兒六位老師在各自崗位上所作出的貢獻和心得感悟。
  • 華師大心理系支教老師梁繼來:感恩兒時「被支教」用「積極心理學...
    22歲的梁繼來今年剛從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畢業,就加入了共青團廣東省委的「鄉教計劃」項目,來到清遠開啟了自己的支教時光。同樣作為小時候在鄉下讀書的孩子,梁繼來小學時和支教老師的接觸對他影響深遠。「是支教老師開啟了我求知的好奇心,點燃了我積極上進的理想,如今,我也應該以感恩之心,向留守在鄉下的孩子們播下一顆這樣的種子。」梁繼來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 支教感悟:支教西部一年收穫平凡的意義
    2015年9月,懷揣著一份忐忑、一份澎湃、一份美麗的期待來支教服務地街勝小學的場景還歷歷在目,轉眼間,一年的光景結束了。很多人都在問我,支教怎麼樣?好玩嗎?累嗎?你有什麼收穫?等等.......在支教之前我和大家有同樣的疑問,支教一年我會獲得什麼?時光飛逝,一年之後的現在,我想說「不虛此行」。
  • 支教感悟:因為支教我的人生比別人多了一年
    我的一生,因為支教,比別人多了一年。  每周一次的全體教師會,還剩下三次沒開;今晚得知,全縣期末考試提前了。看來,一年的支教工作要提前結束了。  「老師,你馬上就要走了,如果讓你留下來,你會留在這裡嗎?」
  • 帶著媽媽去支教,這位東莞老師火上央視
    來源:東莞時間網-i東莞昨晚央視綜合頻道《晚間新聞》播出《東莞老師陳國志:帶上媽媽去支教》講述東莞石碣中學老師陳國志放棄優越教學和生活環境帶著八旬母親一起到昭通支教的故事在雲南昭通昭陽區二中,陳國志老師的課是最受歡迎的課堂之一
  • ✪發生在青浦的這些「第一次」......你知道嗎?
    我把第一次擁抱給了父母我把第一首歌獻給了閨蜜我把第一封信寫給了老師.第一次,是歷史的創造對於每個人都是彌足珍貴的就讓時間倒流我們一起去看看青浦的那些個「第一次」全志共8卷32目,其中卷一設圖考、沿革、分野、疆域、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城池,卷二設鄉保區圖、坊巷、市鎮、橋梁、戶口,卷三設田賦、役法、寺觀、祠廟、陵墓、古蹟,卷四設官師表、科目表、薦舉、雜途、封陰,卷五設人物傳、兵防,卷六設水利、災祥、遺事,卷七和卷八兩卷設藝文。
  • 【支教心語】「心心相映」 讓支教充滿愛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從決定參加支教到慢慢開始熟悉支教工作和生活,轉眼已一月有餘。雖然前往支教的民豐縣安迪爾鄉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支教工作的內容和責任對於我來說卻是全新的,有過對不適應生活環境的擔心、有過對如何開展支教工作的擔心,也對正在上初三的兒子放不下心來,糾結和擔心在去之前始終縈繞在我心頭。
  • 海澱區赤城支教教師張燕青:支教播撒希望星火
    今年9月,海澱教委積極選派13位優秀教師到我縣開展支教工作,為鄉村學校帶來了豐富的教育教學和教育管理經驗,也讓結對幫扶關係越走越緊密,以支教播撒教育星火。「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樣田鄉中心小學一年級二班的教室裡,支教老師張燕青正在上語文公開課,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課堂設計讓孩子們仿佛置身於明麗美妙的江南美景,課堂氛圍熱烈,學生興趣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