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人員與校長合影
「這裡特別缺老師,希望能有多一點老師來,孩子特別需要知識……」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溫建敏 實習生 李華清
「太缺老師了,硬是等到8位廣東支教老師過來,我們390個學生才能開學。」西藏工布江達縣娘蒲鄉中心學校校長李健元說。
娘蒲鄉中心學校海拔3840米,距離工布江達縣城50公裡,背靠高寒牧區,清澈如藍寶石的娘曲河奔流而下,風景無比秀麗,而這裡卻是林芝市教師流失最厲害的鄉鎮中學之一,也是廣東在林芝最偏遠、海拔最高的一個支教點。
8月17日,從來沒有來過西藏的廣東嶺南師範學院8名大四女學生,被李健元從工布江達縣城接到了學校,第二天跟師生開展交流活動,第三天就走上了講臺,講的課幾乎包含了所有課程。
上課到一半,要停下來喘口氣
「上課爬三樓,像在廣東爬過了一座高山,好累。心跳很快,呼吸感覺很沉重。」支教老師、嶺南師範學院大四學生柳子芃說。
「雖然現在適應了,如果連著上課的話,還是會上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撫胸口停下來。學生們就這樣看著你,『老師怎麼了』『讓老師歇一會,喘一口氣』。」支教老師孫杰梅笑著說。
9月8日中午,嶺南師範學院8名支教老師全部坐到羊城晚報記者面前,嘰嘰喳喳地講起了近二十天的高原支教生活,她們的名字是孫杰梅、柳子芃、李冰冰、張海嵐、張衍悰、駱一鳴、徐育銀、江遠容。
「第一次上課,全部都是藏族小朋友,感覺眼睛雪亮雪亮的,跟外面的小孩子不太一樣。」
「這裡的孩子特別熱情,我們來到這裡之後,孩子們裡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洩不通,把我們圍在一起。下課的時候,『老師求求你別走了』,好熱情。」
「上課時,學生非常積極,基本上你一寫上問題全部舉手,然後半個班都站起來了。」
熱情的藏族學生
那麼美,那麼難
初到高原,讓支教教師們印象深刻的還有無與倫比的美景。「隨便用手機拍一張,都是大片。」
娘蒲鄉地處高原牧區,天空澄淨,群山環繞,流淌的娘曲河是尼洋河的一級支流,因富含礦物質,清澈見底又泛著藍色的光彩。沿著曲折的山路一直往前走,可以到那曲的一個縣,但道路常年中斷,娘蒲實際上已是終點,這裡的人們半農半牧,蟲草是牧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
孫杰梅是文學院的,幾天後,她作為副班主任,跟著本地老師去家訪。「我跟兩位老師步行去到牧區深處,十幾公裡,走了一個多小時,才去到孩子們的家。」
家訪看到的情況讓支教老師很震驚,才一年級的小學生就要跟著家長去幹活,去收割小麥。「一些孩子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有一個家庭13口人,8個孩子,家裡一個老人躺著一動不能動,像是生了病,家裡全靠學生的父母,而母親看上去也瘦得令人擔心。」孫杰梅說。
不缺生源,缺老師
實際上,儘管地理位置偏遠,娘蒲鄉中心小學生源還是比較充足的。
校長李健元說,娘蒲鄉中心小學學生人數390人,13個班,在整個工布江達縣排第二位,僅次於交通要道上的金達鎮,一方面,因為娘蒲太偏遠,很多家庭只能來這裡就近上學;另外,得益於免費午餐等政策,孩子送過來,不但學費全免,還可以免費吃飯。
羊城晚報記者現場看到,這裡的免費學生餐標準還不錯,還配發牛奶和水果。
「但教師的流動性太大了,很多教師來了一兩年就調走了,去工布江達縣城、林芝市或者拉薩。現在整個林芝,教師的編制基本上都是滿的,但我這裡小學加幼兒園50多個編制,只用了30多個。」
除了缺老師,教學質量也不盡如人意,2016年,李健元調到娘蒲鄉中心小學,在這之前,全鄉還沒有一個學生能考上內地的「西藏班」,在西藏,這是衡量一個小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跟內地山區孩子考上重點大學一樣。」李健元說。
也就是2016年前後,娘蒲鄉中心小學迎來了廣東的支教者,嶺南師範學院開始每年都選派學生來支教。
2017年,娘蒲鄉出現了第一個考上內地西藏班的學生,全鄉轟動。李健元也熱淚盈眶。此後,幾乎每年都有考上西藏班的了,多的時候三四個。相伴而行的,是一批批廣東的支教人員。
李健元向前來慰問的嶺南師院領導及林芝市教育局副書記、副局長吳珍珠提要求:「能不能多派些支教人員過來?」今年共有8名大學生分過來,是以往的兩倍。
「這裡特別缺老師,我們希望能有多一點老師來,孩子特別需要知識。我們走了後,這些課就平均分配到剩下的老師身上,很辛苦。」支教女生們說。
來源:金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