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耶,進了,12比9!」9月14日下午,清遠佛岡縣湯塘鎮上黎小學五年二班的孩子們正在「教練」梁繼來的指引下開心地打籃球。22歲的梁繼來今年從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畢業,就加入廣東團省委的「鄉教計劃」項目,來到清遠開啟了自己的支教時光。同樣作為在鄉下讀書的孩子,梁繼來的小學時和支教老師的接觸對他影響深遠。「支教老師開啟了我求知的好奇心,點燃了我積極上進的理想,如今,我也以應該感恩之心,向留守在鄉下的孩子們播下一顆這樣的種子。」梁繼來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說。
感恩兒時支教老師 鄉下娃考取華師大心理系
梁繼來老家在廣東省陽江市,後來因為父母去惠州工作,就把他接過去惠州的博羅橫河鎮上小學。「那是一所有很多少數民族學生的學校,在四年級以後,我們學校也開始有大學生過來進行暑假支教,那會我覺得很新鮮,因為平時看到的都是有一定年紀的老師,突然一下子多了那麼多大哥哥大姐姐。讀完六年級,暑假的時候又有過來支教的大學生哥哥姐姐了,那段經歷讓我至今印象非常深刻。」梁繼來說,那時候,過來支教的哥哥姐姐教給他們手語、天文、地理、歷史、專業的籃球指導等很多課程,「這些都是以前從沒有接觸過的,我仿佛一下子被打開了新視界的窗戶。孩子的心理世界是非常神奇的,你給他打開了一扇門,他就能去探索很多新奇的事物,我感覺自己想要主動去了解新奇事物的願望,就是從那會開始的。」
支教老師讓小繼來體會到了學習的趣味,而雨中的一次家訪,更讓他暗自立志要好好學習。「那是我印象中唯一一次老師去我家家訪的經歷。我小時候成績不錯,老師可能覺得我不太需要特別注意,但其實我也很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那一次,支教老師下雨天跟我走了很長的路去家訪,他們和爸爸媽媽聊了很多,說了很多我的情況,具體是什麼我也忘了。感覺他們很了解我,也對我有很多期望,我不想辜負他們,那時候暗自立志,要好好學習。從山坪中學初中畢業後,繼來以920分的成績考上了陽春市第一中學,又以563分的高考分數考上了華師大綜合文科試驗班,大二專業分流時因為對「積極心理學」感興趣,進入心理學院就讀。
用「積極心理學」點亮留守兒童內心光芒
「記得那時候來支教的老師們教的內容都好陽光,手語歌的內容是《愛的奉獻》和《陽光總在風雨後》,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支教老師們那時候教我們『感恩』這個詞,那時候我沒有深刻的感受,但現在長大了,回想起兒時的那年暑假,會覺得需要感恩,自己也需要做一些事情去回報這份感恩。」繼來慶幸自己在在青春期有支教老師的陪伴,也由此種下了去往鄉村支教,燃燒青春、擁抱遠方的種子。在華師大讀書期間,繼來也去過小學短期支教,「那時候,我就為鄉村孩子的改變而震驚、驕傲,所以想繼續到基層儘自己所能,給鄉村孩子帶去溫暖。」
作為華師大心理學院的畢業生,梁繼來認同「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所以會用這一方法引導學生,在支教過程中特別注意鄉村留守兒童「積極心理」方面的訓練。針對性格內向、做事不積極、不自信甚至自卑、容易沉迷網絡等鄉村留守兒童較易出現的心理問題,梁繼來運用所學的心理訓練方法針對個別學生進行輔導,點亮孩子們的內心的光。「現在都還是起步階段,從理論到實踐還是有很多困難要克服。」
組建班級籃球隊培養「向上力」
想到兒時,自己被支教老師的課程開啟了求知的窗戶,這次我來支教,也在糾結:自己能給孩子帶來什麼不一樣的內容呢?慢慢的,我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小時候就很愛打籃球,拉球的經驗也在我的人生中一直給我帶來一種『向心力』。」
作為一個在鄉村小學成長的孩子,繼來很清楚:鄉村小學的大部分孩子沒有輔導班可上,所以有豐富的課餘時間,但大部分都是玩過的。「玩和玩之間可以有很大區別,玩什麼、怎麼玩、收穫什麼。」繼來說,大部分男生都喜歡籃球,自己來支教的學校也不例外。「很多人玩籃球是出於簡單的快樂,沒有人指導,現階段他們又沒有能力去探索一種系統的練習方法,打得很隨意,因此在面對具有誘惑力的手機、電腦遊戲時,可能就會『投降倒戈』了,這事實上浪費了學生對籃球的興趣。如何利用好學生對籃球的愛好,填充課餘時間,並使它成為一種向心力,進而去促進他們的成長,這是著名籃球運動員姚明在推廣基層籃球教育時說過的一句話,現在我希望可以由我去踐行。」
現在,繼來每天都帶著班級的學生進行籃球訓練。「重點在兩方面,一是籃球基本功的訓練,二是提供實戰的平臺給學生,現階段重點在籃球基本功的訓練。」在他看來,學習籃球與學習課本是觸類旁通的,「要想打好籃球,必須狠抓基本功,這是不是和學習知識抓基礎很像?我希望在指導他們訓練的過程中,能慢慢引導他們感悟這個道理。」怎樣在打籃球的過程中形成向心力呢?繼來說:「打籃球很簡單,想打好籃球很難。事實上籃球基本功的訓練是枯燥而辛苦的,要想打好籃球就必須沉下心來苦練,久而久之這會鍛鍊到他們的耐心和毅力。當他們真正感受到訓練帶來的進步,感受到基本功在籃球中的重要性,他們對籃球的理解將更進一步。他們的課餘時間有了為之努力的目標,我想這就是姚明所說的向心力。有了向心力,再稍加引導,定能更好地向上生長。」
文 圖 視頻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馮秋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蔡凌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