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王傑唱過的所有經典歌曲裡面,選一首最能代表他形象和音樂的,《誰明浪子心》的契合度是無可厚非的。縱然《一場遊戲一場夢》《不浪漫罪名》等金曲也彰顯了他「多情且悲」的音樂風格,但只有《誰明浪子心》可以貫穿王傑前半生的音樂與人生軌跡,而這首歌也讓我們懂得:「浪子」原來並不瀟灑,而是充滿孤獨。
20世紀80年代末的華語樂壇,隨著譚詠麟和張國榮的雙雄爭霸逐漸落幕,「四大天王」乘勢而起,一時叱吒。然而,即使在「四大天王」的最鼎盛時期,王傑都是唯一可與之抗衡的歌手。縱然他的歌曲從未入圍過「十大勁歌金曲」,也從未獲得過「金曲獎」,但這毫不影響他在1987年到1992年的五年間裡,開創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時代。
身為歌手,隨著年齡、音樂風格和市場的變化,人氣漸增或漸消都屬常事。但對於25歲出道即成名的王傑來說,在不到60歲的年紀選擇退出歌壇,著實令人惋惜。2018年,王傑說《我是一個過氣的歌手》將是他音樂生涯裡的最後一張唱片,而這張專輯最終沒有跟聽眾見面,也讓他失去了用音樂與歌迷告別的機會。
身為具有時代性的歌手,王傑離開歌壇的方式縱然可惜,但冥冥中也讓人覺得,這正是屬於他的方式,一如他悲情前半生。自小父母離異,與其他歌手相比,王傑的成名之路本就過於悽苦,歌唱事業的成功,也讓一個「浪子」經歷了多於常人的悲歡離合。而他向來性格耿直,凡事總是一吐為快,即使行唱多年,也依舊讓人覺得孤單。
磁性、滄桑的嗓音,唱出的每首歌都離不開苦痛經歷帶來的印記,這是專屬於王傑音樂裡的「悲情」,所以他的音樂其實是在唱自己。瀟灑不羈、風流恣意,這本是一個真正「浪子」該有的瀟灑,而被稱為「情歌浪子」的王傑,卻從未在感情裡獲得圓滿,他通過歌聲傳遞的,也永遠是揮之不去的落寞和孤獨。而這,也是《誰明浪子心》最能代表王傑的原因。
「聽說太理想的一切都不可接觸」,這是《誰明浪子心》裡的歌詞,要經歷怎樣的心路歷程,才會讓一個「浪子」發出如此痛徹心扉又絕望的心聲!正如你我所聽到的,整首歌裡充滿了不甘與孤寂,這不是所謂的感情經驗和教訓,亦或是故意刻畫「浪子」不羈形象的表達,而是用心良苦後的放棄掙扎!
從1987年到2019年,從成名曲《一場遊戲一場夢》到未發行的《我是一個過氣的歌手》,滄桑和悲情幾乎涵蓋王傑所有音樂的感情基調。我們常說「哀莫大於心死,悲莫過於無聲」,縱然王傑25歲以後從未停止音樂的吟唱,但透過他的歌聲,我們總能感知他心裡的荒蕪。也許,「浪子」的確無拘無束,也瀟灑不羈,但「浪子」之所以孤獨,是因為他曾經赤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