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嘗試,永不言棄,堅持到底
他一直在路上
今天我們將分享
學員範如松的成長故事
他的成長會為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在茫茫的人海裡,你是哪一個?……」當我戴上耳機,聽著熟悉的歌聲,眼前的屏幕突然有了些許溫度。
屏幕裡是自己寫的一篇報告文學,開筆已來,自己來來回回改了一個月,現在還未定稿。身邊的一名戰友見狀,開玩笑說:「如果是我,早就放棄了。」我沒有反駁,時間還在悄無聲息的流逝,一股思緒也在我的腦海迴轉。
2018年9月,新訓結束後,我參加了學員隊剛成立的新聞寫作興趣小組還當上了組長。剛開始,大家熱情很足,集合開會都積極探討新聞寫作方法,常常拿著報紙進行學習。沒過多久,組裡人寫的新聞接二連三地上稿了。
可時間一長,不少人感覺自己寫新聞的水平始終停留在原地,並且時不時地還會有催稿和退稿的煩惱。
於是,「三分鐘熱度」過後,會上逐漸少了大家激情地交流,更多的時候只有我一個人聊著新聞,拼命想把開會的時間拉長。
「組長,我現在學習壓力比較大,今天的會就不來了。」「組長,我看這新聞活動比較小,應該上不了。」……看著開會和寫新聞稿的人一個又一個離開,我漸漸地也對新聞報導產生了懷疑:寫新聞這麼難嗎?還能不能繼續下去了?每到深夜,我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詢問著自己,是不是也像他們那樣放棄。
在一次無意翻閱往年報紙中,我看到了一篇寫學校胡昌華教授的文章《素描胡昌華》,文中提到他高考那年的作文就關於一幅挖井的漫畫,漫畫中有人剛挖了兩鍬就換個地方,有人挖了一陣,眼看就要到水源了,卻失去了耐心,棄之而去。
回想自己備考軍校那段馬拉松賽跑似的時光。身邊很多人在備考前期準備了很久,但到最後時刻卻在「退伍」和「考學」抉擇中,放鬆自己,選擇了前者,遺憾退場。
後來,我報了《新聞寫作與實踐》選修課,教員是學校的新聞幹事,他也有過與我有類似的經歷,他告訴我:「若有所發明、發現和創造,不僅需要興趣,還需要頓悟力、領悟力和直覺洞察力,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需要日積月累的沉澱。」
因為熱愛,所以心中時刻充滿著激情,因為喜歡,一支筆、一個本、一臺相機,成就了我的夢想。
為了能寫好學院的人才稿,報導好單位的工作,我開始充滿勇氣拿著稿件在校新聞辦和宿舍來回奔波。那段時間投稿、退稿、改稿、再投稿仿佛成了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書包的「常客」是翻爛的採訪材料本、密密麻麻的筆記以及厚厚的報刊合訂本。
即便如此,有時寫的稿件自己改了大半年還是沒法變成鉛字,只能推倒重來,再寫、再投。好幾次,班裡的戰友見我這麼拼,調侃道:「實在不行就算了唄!」每次,我都是尷尬地一笑了之,因為我堅信沒有任何一件事不辛苦,就像沒有哪一種人生就輕易過得好。
最終,在我的努力下,寫出的十餘篇稿不但發表出來了,而且有幾篇還上了學校強軍網的頭條。在去年暑期我還有幸作為唯一一個被推薦去火箭兵報社學習的本科生,並且先後在火箭兵報發稿10餘篇,被評為2019年度《火箭兵報》優秀特約通訊員。
細細數來,從2018年進入學員隊的新聞報導興趣組到現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當時興趣組有13人,最後只剩下我一個人,這使我對堅持的含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實,我們身邊不乏也有這樣的一些人今天對這事感興趣,明天對那個來勁,但都因鑽得不深、堅持的不夠,最終沒有挖出水。他們幹事創業儘管是興趣使然,但最終卻少了「十年磨一劍」的韌勁,收穫甚微。
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鬆勁退千尋。人生的旅途何嘗又不是這樣呢?有誰的幸運,可以憑空而來?世上並沒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積月累的堅持。
在短短幾年的軍校生活中,自己雖然還是會遭受寫稿的「頭大」、遇到退稿的苦悶、一改再改的無力,但燃腦勞神之後,我收穫了見報時的喜悅,同時結識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如今的我,雖還是那奔湧「後浪」中朵朵浪花不太耀眼的一員,但執筆迷彩,發現感動,記錄青春,鐫刻時光,逐夢青春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