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種常見病的穴敷療法!推薦收藏

2020-08-22 醫承有道


導讀:穴敷療法應用廣泛,受到歷代醫家青睞。本篇是從李今庸先生書中精選的50種常見病的穴敷法,簡單實用開思路,推薦收藏~

感冒


處方:白芥子、薄荷各適量,雞蛋兩個;


穴位:神闕、大椎、湧泉;


方法:將白芥子、薄荷研細,取雞蛋清調藥,敷貼神闕、大椎及湧泉穴。此治風寒感冒。


處方:淡豆豉30g,連翹15g,薄荷9g,蔥白適量;


穴位:風池、大椎;


方法:將前三味藥混合研細過篩,用藥20g,加入蔥白適量,搗融如膏,敷貼風池、大椎穴,再以冷水滴藥膏上,覆以紗布。此治風熱感冒。


咳嗽


處方:瓜蔞大者1枚,貝母50g,青黛15g,蜂蜜120g;


穴位:肺俞、大杼、後溪;


方法:先將貝母、青黛混合碾為細末,再放連籽、皮的瓜蔞搗融,放蜂蜜入鍋內加熱,煉去浮沫,入以上三味藥,調和如膏狀,分別攤貼在肺俞、大杼和後溪穴上,蓋以紗布用膠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此用於乾咳、久咳、熱咳等證。


處方:白芥子18g,吳茱萸18g,麻黃6g,白鳳仙花全草1株;


穴位:肺俞、羶中、湧泉;


方法:前三味藥研細末,鳳仙花搗融,用酒共調勻,敷貼在肺俞、羶中、湧泉穴處,外用紗布紮緊及膠布固定。此用於寒咳。



哮喘


處方:老薑9g,麻黃4.5g;


穴位:膏肓、大杼;


方法:二味煎取濃汁,再用濃汁熬膏,將藥膏攤在狗皮膏上,敷貼背部膏肓、大杼穴。


處方:白礬30g,麵粉、醋各適量;


穴位:足心;


方法:將上三味和勻做成小餅狀,敷貼患者兩足心,布包一晝夜。


處方:白芥子45g,半夏9g,輕粉6g;


穴位:天突、肺俞;


方法:三味藥共研細末,取少量,用蜂蜜調敷天突、肺俞穴。


中暑


處方:鵝不食草適量;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曬乾,研為細末,裝入磁瓶內,用蠟封口備用。每用時,取藥末約0.5g,放入鼻孔中。此治感冒暑溼證。


處方:田螺3枚,青鹽1g;


穴位:臍下;


方法:田螺搗爛,入青鹽,攤成膏,敷於臍下1寸處。此治暑證二便不通。


嘔吐


處方:白礬、麵粉各適量;


穴位:湧泉;


方法:白礬研細末,加麵粉適量,用醋或開水調成膏狀,敷貼於湧泉穴。此治熱性嘔吐。


處方:吳茱萸(炒)30g,生薑1塊,香蔥10餘根;


穴位:臍腹;


方法:上三味,共搗成餅,蒸熱敷貼在臍腹處。此治寒性嘔吐。


呃逆


處方:皂角末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用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入鼻孔中,得嚏即止。此治突呃不止證。


處方:薑汁、蜂蜜各等量,丁香10g;


穴位:中脘、陰都;


方法:上三味,共搗如膏,取之敷於中脘、陰都穴。1日換藥1次。此治久呃不止證。


洩瀉


處方:丁香2g,肉桂1g;


穴位:神闕;


方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以水調和,做成黃豆大藥丸,放在肚臍神闕穴上,外貼普通膏藥固定。


便秘


處方:大黃末10g,芒硝40g;


穴位:臍部;


方法:上二味,用適量黃酒調和,塗敷於臍部,外用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再用熱水袋熱熨10分鐘左右。


處方:白礬末20g;


穴位:臍部周圍;


方法:上一味,先做一紙捻,圍在臍周,將白礬末放於其中,用冷水慢慢淋溼白礬末。


處方:蔥白(連須)10g,生薑10g,淡豆豉10g,食鹽5g;


穴位:臍部;


方法:上四味,共搗爛如泥,製成餅狀,烤熱,趁熱敷於臍部,外用紗布固定。


眩暈


處方:嫩茶葉6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為極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入鼻孔中。1日數次。


失眠健忘


處方:吳茱萸9g,米醋適量;


穴位:湧泉;


方法:吳茱萸搗爛,用米醋調成糊狀,敷貼雙足湧泉穴,24小時後取下。


處方:酸棗仁適量;


穴位:耳穴神門、皮質下、心、腎、腦點;


方法:用開水將酸棗仁浸泡去外皮,分成兩半,以酸棗平面貼在直徑約10mm的圓形膠布中心備用。選耳穴,每次1-2個,將藥貼壓於穴上,並按揉1-2分鐘,每日數次按揉。3-5日換藥一次,4次為1療程。


汗證


處方:何首烏適量;


穴位:神闕;


方法:上藥研為細末,用水調成膏狀,貼敷神闕穴,用紗布固定。此用於自汗證。


處方:五倍子(蜜炙)、枯礬各等份,乳汁適量;


穴位:腎俞;


方法:上二味藥混合研細末,過篩,加入乳汁調和成膏,取10-15g藥膏,敷於腎俞穴,蓋以紗布,用膠布固定。1日換藥1次。此用於盜汗證。


吐衄


處方:大蒜2個;


穴位:足心;


方法:大蒜2個,搗為泥,敷貼雙足心,4小時敷1次,連續敷貼。此治吐血。


處方:白及15g;


穴位:印堂;


方法:上一味,研為細末,用冷水調和,塗敷兩眉之間印堂穴,以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此治鼻衄證。注意:治療期間忌喝酒。


水腫


處方:針砂、豬苓、生地龍各9g,甘遂10g;


穴位:臍部;


方法:上四味,先將針砂加食醋煮數沸,取出炒幹,再同豬苓、地龍共研為細末,用蔥汁調和,做成餅狀,貼敷臍部,外用紗布固定。1日換藥2次。



處方:獨頭大蒜1個,山梔子6g,食鹽60g;


穴位:臍部、陰囊;


方法:共搗為末,加清水調和,敷於臍部,若小便不通,再加敷陰囊部位。


遺精


處方:硫黃、丁香、胡椒、杏仁各10g,麝香少許,紅棗肉20g;


穴位:臍中;


方法:上六味,共搗研如泥,做成黃豆大藥丸若干粒。每用時,取一丸放在臍中,外用紗布固定。


處方:五倍子(炙)15g,煅龍骨15g;


穴位:臍中;


方法:共研末,唾液調糊為丸,如龍眼核大。用時納入臍中,外以布扎。3日1換,久用有效。


面癱


處方:皂角(去皮)1500g;


穴位:地倉、頰車;


方法:上藥研末,用陳醋調成膏狀,敷貼面部穴位地倉、頰車,左側病患貼右邊穴,右側病患貼左邊穴。藥乾燥後換掉再敷。


頭痛


處方:蔥白、薄荷各等份;


穴位:太陽、眉心;


處方:用開水泡上藥,後貼於雙側太陽穴及眉心處。此用於風熱感冒頭痛。


處方:川芎、芒硝各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入患者鼻孔中。此治偏、正頭痛。


胸痺


處方:丹參、川芎各適量;


穴位:A組:心俞、巨闕、內關、上巨虛;B組:厥陰俞、中脘、間使、足三裡;


配穴:偏於氣滯者加肺俞、氣海,偏於血瘀者加羶中、膈俞,偏於寒凝者加關元、命門、中極,偏於痰濁壅盛者加太白、豐隆;


方法:將中藥丹參、川芎各適量,製成粟粒大小的藥丸2粒,貼在7mm×7mm的二氧化鋅橡皮膏上。每用時,將膏藥貼於所選穴位上,隔日貼藥1次。


腹痛


處方:蔥白(連須)7個,胡椒適量,枯礬6g;


穴位:臍部;


方法:上三味,共搗爛,用乳汁調和,做成餅狀,敷在臍部,外用紗布固定。此治寒積腹痛。


處方:老生薑60g,豆豉15g,蔥頭(連須)3根;


穴位:臍中;


方法:上三味,共杵成藥餅,烤微熱,貼臍中,布扎12小時。此用於便秘腹痛者。


處方:川楝肉30g;


穴位:肛門;


方法:上一味,用酒浸泡1小時左右,取出,用乾淨紗布包裹,塞入肛門內。此治蟲積腹痛。


痺證


處方:吳茱萸16g,大蒜1頭;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搗爛,取藥包患側足心。1日1次。


坐骨神經痛


處方:馬錢子、乳香、沒藥、麻黃各250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四味,共研為細末,加蜂蜜調成膏狀。每用時,取膏藥適量敷於痛點阿是穴,外用紗布包紮固定。


三叉神經痛


處方:馬錢子、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等份;


穴位:太陽、下關、頰車或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用時,取藥末適量,以黃酒或醋調成膏狀,敷貼在穴位上,外用紗布覆蓋,並以膠布固定。每日換藥1次。


痛經


處方:食鹽(研末)300g,生薑120g,蔥頭1握;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三味,先將姜、蔥洗淨,後共炒熱,溫熨腹部痛處阿是穴。


經閉


處方:紅花50g、食醋200ml;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一同煎煮,趁熱燻蒸患者鼻孔。


崩漏


處方:蓖麻葉1張;


穴位:頭頂;


方法:上藥搗爛,包在患者頭頂上。1日換藥1次,可止血。


處方:艾葉適量;


穴位:隱白;


方法:上藥搗爛,加熱,敷貼隱白穴。1日換藥1次。左右穴同時使用,也可交替使用。


胎位不正


處方:鮮生薑適量;


穴位:至陰;


方法:上一味,搗成泥狀,用生薑泥分別敷貼雙側至陰穴,外用塑料薄膜包裹。每日貼1次,可連續用2-3日。


乳癰


處方:生半夏10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研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藥末少許,放入患者鼻孔中。


處方:生南星1粒;


穴位:鼻孔;


方法:上一味,搗爛,用細紗布包裹成花生米大小的藥栓,塞入一側鼻孔中,當鼻內有熱辣感即取出,塞入另一側鼻孔中。


乳缺


處方:麥芽、芒硝各等份;


穴位:乳房;


方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裝入布袋中備用。每用時,將藥袋貼敷乳房上,溼則另換1藥袋,交替使用。


小兒驚風


處方:天南星1個,全蠍1條;


穴位:囟門;


方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用唾液調和成膏狀,敷塗於患兒囟門上。抽搐止則停用。若抽搐未止,則繼續敷塗。此用於小兒急驚風。


處方:胡椒、梔子各7粒,蔥白7根;


穴位:心窩;


方法:上三味,共搗研爛,加細面,以雞蛋清調和成泥狀,攤在布上,貼於心窩處。此治小兒慢驚風。


小兒洩瀉


處方:五倍子、吳茱萸、公丁香、靈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許;


穴位:足三裡、天樞、中脘、關元;


配穴:吐乳加內關,發熱加大椎,久瀉加脾俞、腎俞、大腸俞;


方法:前五味,共研極細末,加冰片或麝香少許,用油膏調成黃豆大藥丸。取藥丸貼敷穴位,蓋以傷溼膏。1日換藥1次,5次為1療程。


小兒積滯


處方:胡椒、公丁香;


穴位:肚臍;


方法:上二味,研細末,以水調和成餅,貼敷肚臍,24小時更換1次。


小兒頓咳


處方:阿魏6g,膏藥1張;


穴位:天突;


方法:將阿魏放膏藥上,敷貼天突穴。


小兒發熱


處方:鉛粉30g,釀酒小曲10枚;


穴位:胃口及手心、足心;


方法:以雞蛋清調水粉,略稀,塗小兒胃口及兩手心。復以酒麴研爛,用熱酒和做二餅,貼兩足心,用布扎之。


小兒夜啼


處方:陳茶葉適量;


穴位:臍上;


方法:將茶葉嚼爛後,捏成小餅狀,敷貼在患兒臍上,外用棉花蓋上紮好,10分鐘後即可停止。


小兒尿床


處方:五倍子30g;


穴位:臍部;


方法:上味藥,研為細末,用唾液調和,分做成6塊藥餅。臨睡前取藥餅一塊置於臍部,外用紗布固定。


丹毒


處方:硝石、白面各10g;


穴位:足心;


方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用井水調和成糊狀。臨睡時塗於足心,外以紗布覆蓋,用膠布固定。


溼疹


處方:白芷、白及、白枯礬、黃柏、硫黃各25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五味,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若溼疹未流水或未潰爛,取藥末以麻油調成糊狀,塗敷患部阿是穴處;若溼疹已流水或潰爛,取藥末直接撒於患部阿是穴處。每日換藥1次,病甚者可每日換藥2次。


扭傷


處方:大黃粉、生薑汁各適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二味,混合調勻成膏狀,備用。每用時,將藥膏平攤在扭傷處阿是穴,覆蓋油紙或塑料薄膜以保持溼潤,再用紗布、膠布等固定。敷12-24小時,若未愈者,再敷之。


目赤腫痛


處方:決明子適量;


穴位:太陽;


方法:上一味,炒,研細末,以茶調敷太陽穴,幹則易之。


鼻淵


處方:獨頭大蒜2粒;


穴位:足心;


方法:上一味,去皮,切成薄片,貼於兩足心,外用紗布固定。


處方:黃木香花50g;


穴位:頭頂百會;


方法:上一味,鋪於頭頂百會處,外用紗布固定。


咽喉腫痛


處方:綠豆粉30g;


穴位:頸項;


方法:用雞蛋清調綠豆粉成膏糊狀,敷貼在雙側頸項處。每日用藥1次。


牙痛


處方:蒼鹽(炒)12g,青黛1.5g;


穴位:鼻孔;


方法:上二味,共研為細末。每用時,以一紙筒,取少許藥末,放入牙痛一側的鼻孔中。


處方:全蠍21個,五倍子15g,螻蛄6個;


穴位:太陽;


方法:上三味,共研為細末,用蔥汁調和成膏,攤在紙上,貼敷在牙痛一側的太陽穴上。


雞眼


處方:鴉膽子仁10粒;


穴位:阿是穴;


方法:將鴉膽子仁搗爛如泥,備用。用藥時,先用溫熱水泡腳,後剪去雞眼上的硬皮,塗少許藥泥於膠布上,貼敷在患部阿是穴上,外固定之。5-7日換藥1次。


凍傷


處方:蘿蔔1個,麻油適量;


穴位:阿是穴;


方法:在蘿蔔中間挖一個圓洞,將麻油倒入洞孔中,再將蘿蔔燒熱,待麻油開滾後,即倒出備用。用治時,用無菌棉球蘸蘿蔔油塗敷患處阿是穴。每日2-3次。


燒燙傷


處方:大黃、地榆、黃柏各等份;


穴位:患處;


方法:先將地榆、黃柏加油熬煮,後加入大黃,待藥熬成焦黃色,去渣待冷將紗布浸泡其中。用藥時,取浸泡藥油之紗布,包敷患處。


面部色斑


處方:白及、白芷各6g,白蘞4.5g,白附子6g,白丁香4.5g,密陀僧3g;


穴位:患部;


方法:上六味,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晚用時,先淨患部,再取藥末少許,以雞蛋清或白蜜調成膏狀,塗敷患部,次晨洗去。


痤瘡


處方:黃芩、黃柏、紅花、硫黃各等份;


穴位:患處;


方法:上四味,共研為細末,裝瓶備用。用藥時,取藥末適量,以清水調為糊狀,塗敷患處。


狐臭


處方:佩蘭葉9g,滑石12g,枯礬6g;

穴位:腋窩;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用藥時,將藥末敷於腋窩中,用繃帶包紮之。3日換藥1次。


脫髮


處方:芫花、紅花、制川烏、制草烏、細辛、川椒各3g;


穴位:阿是穴;


方法:上六味,共研為細末,放入適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過濾取汁,備用。每用時,用棉籤蘸藥液塗擦患部阿是穴處,擦至頭皮發紅為度。每日1-2次,1個月為1療程。


菸癮


處方:丁香、肉桂、穀氨酸鈉各等份;


穴位:甜味穴;


方法:上三味,共研末,裝瓶備用。每用時,取藥末0.5-1g,用凡士林調成膏狀,或加少許白酒做成藥餅,貼敷於手腕甜味穴,外用膠布固定。24小時後取下。



來源:網絡

責任編輯:有道君

版權申明:文章和配圖的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


擊「了解更多」學習中醫 ↓ ↓ ↓

相關焦點

  • 50種常見病的穴敷療法(8/10)(收藏!)
    敷12-24小時,若未愈者,再敷之。目赤腫痛處方:決明子適量;穴位:太陽;方法:上一味,炒,研細末,以茶調敷太陽穴,幹則易之。——《李今庸特色療法》
  • 50種常見病的穴敷療法(10/10)(收藏!)
    用藥時,將藥末敷於腋窩中,用繃帶包紮之。3日換藥1次。脫髮處方:芫花、紅花、制川烏、制草烏、細辛、川椒各3g;穴位:阿是穴;方法:上六味,共研為細末,放入適量75%乙醇溶液或白酒中,浸泡一周左右,過濾取汁,備用。每用時,用棉籤蘸藥液塗擦患部阿是穴處,擦至頭皮發紅為度。每日1-2次,1個月為1療程。
  • 50種常見病的穴敷療法(7/10)(收藏!)
    小兒積滯處方:胡椒、公丁香;穴位:肚臍;方法:上二味,研細末,以水調和成餅,貼敷肚臍,24小時更換1次。小兒頓咳處方:阿魏6g,膏藥1張;穴位:天突;方法:將阿魏放膏藥上,敷貼天突穴。——《李今庸特色療法》
  • 神奇的中醫特色療法—穴位貼敷+多靶點複方療法
    肝臟疾病危害性真的很大,應以積極治療預防為主,說到治療,中醫治療肝病的獨特優勢是顯而易見的,中醫調理降酶抗病毒效果穩定且副作用小,是值得推薦的治療方法。  目前治療肝病的方法多種多樣,為何肝病中藥穴位膏貼+多靶點複方療法別具一格?  什麼是多靶點複方療法?
  • 《小兒推拿》落藏配穴法-治療50多種常見病
    > 高學踐療法簡介
  • 《世醫得效方》:近50種常見病的艾灸配穴(建議收藏)
    他將五代累積的經驗,著成《世醫得效方》19卷,50餘萬字,載方2500餘首。針灸內容未單列,而是分散於各科中敘述,有56個病症採用了針灸療法,灸法約佔十之八,灸重於針。如傷寒陰證「若病在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又灸肝腧」;對五積之奔豚氣則先灸氣海後灸關元;對於中風失音不能言語者,「先灸天窗二穴五十壯,其穴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應手陷中,熄火仍移灸百會穴五十壯,其穴在頂正中心,灸畢還灸天窗五十壯,始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洩,內攻五臟」。
  • 【中醫特色療法】省祖研腎病科特色療法介紹
    中醫有種說法叫「想長壽,護好腎」。我們平時都很重視心腦及肝臟的檢查,往往忽視了腎臟,其實簡單的一項尿常規檢查就可初步了解是否有腎病。腎病是臨床常見病,據統計慢性腎臟病患病率佔普通人群的13.0%,我國慢性腎臟病患者超過1億人。慢性腎臟病發病還呈現出年輕化趨勢。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十分重要。
  • 全面學習中醫痛症療法,貼敷療法
    至唐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已載有數種溻方,如「揄腫方」,「治癰疽始作,腫赤掀熱長甚速方」,「升麻揄湯方」,「大黃擒洗方」等。對於具體應用方法也有論述:「故帛四重內汁中」,「故帛兩重內湯中」,「擒腫上,幹易之,日夜數百度」,「常令溼」。【操作方法】把所選藥物浸泡、煎湯取汁,將5~6層紗布置於藥液中浸透,擠去多餘藥液後,敷於患處。
  • 直播回顧:穴位貼敷療法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趙心培 東營報導  2020年12月18日9:30大眾網直播間邀請到了東營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執業醫師程衛斌做客《健康面對面》欄目,與網友分享關於穴位貼敷療法的話題
  • 華醫金良「冬病冬治」 三九貼和三九灸開穴貼敷
    貼敷期間要注意保暖,宜清淡飲食,當天戒食蝦蟹、生冷食物、辣椒等食物;貼敷當天應避免受涼、衝涼水、遊泳等。問:2020年「冬病冬治」的具體貼敷時間是哪幾天?2、中心的貼敷專家貼敷經驗豐富,採用點穴貼敷療法,穴位找的更準,效果更佳。3、三九貼的材質改良升級,選擇透氣性好、過敏率低的膠貼,讓貼敷更舒適。4、遵循標準 「辨證選穴」,取穴準確是關鍵。問:「冬病冬治」門診貼敷怎麼掛號?
  • 西海都市報數字報 | 神秘的穴位療法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全身有52個單穴,309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總共720個穴位。穴位和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密切相關,它內連臟腑,外連五官,從內通向外,穴位可以反映病痛,從外通向內,穴位受到刺激,可以防治疾病。 俗話說:「氣血不足百病生」, 經絡是運行氣血的,若一個人氣血不足,就會引起各種疾病。這時候,在相應的穴位上治療後,疾病就會好轉。
  • 這5種常見病,熱敷就能調理!為家人收藏~
    熱敷是一種古老的中醫外敷療法。熱敷原理主要有兩個:一是單純利用其物理(溫熱)作用,二是在相關穴位處進行中藥熱敷,使藥理和物理功效合二為一,具有較好的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行氣止疼、祛風除溼等功效。熱敷簡單易行、收效迅速,尤其善治痺(風、寒、溼)症,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風溼性關節痛方法將粗鹽放入鍋中炒熱,然後用布包起來;將粗鹽熱敷包放在疼痛
  • 磁朱萸貼敷治療耳聾耳鳴
    眼看著要與心愛的職業失之交臂,我想絕不能放棄治療,自己採用中醫貼敷療法進行貼敷,一個療程(28天)後,右耳聽見了,左耳還沉睡不醒,又堅持貼了一個療程,奇蹟出現了,左耳也能聽見了(只是聽力較右耳聽力差點)。   後來在群裡,我指導我的徒弟用這種方法,貼敷好了多例耳聾耳鳴病人。
  • 三伏貼敷 辨證為本
    針灸科 取穴準確 安全有效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灸科主任、主任醫師王銳介紹,針灸科一直是三伏貼敷的「主力」科室,開展三伏貼敷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用藥組方合理,藥材道地,操作規範。  肺病科辨證取穴 因人而異  呼吸系統疾病是三伏貼敷的適應症的「重點」,像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體虛感冒咳嗽等,如辨證屬虛寒者,都可以進行貼敷達到提高免疫、緩解病情的輔助治療效果。有些醫療機構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形寒形熱,均進行日常穴位貼敷治療,即使不同人群,貼敷的穴位也完全相同。
  • 感冒、胃痛、腹瀉不願打針吃藥,哪些貼敷可以用?
    在信息化時代,大家在網絡或宣傳小冊子上或多或少接觸過「三伏貼」「三九貼」,知道有一種療法能調節臟腑機能,強健體魄,祛除病邪。而「三伏貼」「三九貼」屬於中醫適宜技術——穴位貼敷療法中的一部分,穴位貼敷療法適應症更加廣泛,此「內病外治」之法可謂簡、便、效、廉,深受衰老稚弱者、病藥格拒、藥入即吐者的喜愛。
  • 異位性皮膚炎 溼敷療法最速效
    「溼敷療法」源自於1970年代,透過溼敷減緩不適,現代醫學也以此借鏡,搭配上保溼產品或藥物,達到舒緩皮膚紅、腫、幹、癢的效果。體質與環境最易誘發醫師解釋,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反應,遺傳和環境是誘發的兩大因素,若是父母都有這樣的體質,小孩得到異位性皮膚炎機會超過一半;而環境因素像是天氣、溫溼度都有影響。
  • 喉嚨痛的穴位療法
    點上面「穴位治百病」關注學習各種中醫特色療法,掌握專業技術,健康一身輕
  • 便秘的穴位療法
    點上面「穴位治百病」關注學習各種中醫特色療法,掌握專業技術,健康一身輕
  • 「一針一穴」治療頸淋巴結核
    取穴:膈俞或肝俞。 穴位:膈俞在第七胸椎下旁開一寸半處,肝俞在第九胸椎下旁開一寸半處。 手法:在局部消毒,局麻。捏起皮膚,用手術刀切開表皮1釐米長,再用剪刀挑斷刀口下的皮下組織達0.5釐米深,然後塗以碘酒。並敷以消毒紗布,固定包好。此為截根療法。
  • 落枕的一針療法匯集
    本文是王文遠老師收集的落枕的一針療法,舉一即可反三,臨床思辨,然後應用,療效可期。落枕落枕是指一側項背部肌肉酸痛,活動受限的一種頸部疾病,多因夜間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高度不適,或風寒侵襲項背部,致使局部經絡受阻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