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艾生活999」,「關注」後再點擊置頂公眾號,這樣您就可以收到最優質的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通讀全書運用針灸的選穴,涉及56個病症,每一病症大多僅用一至兩穴,選穴配伍尤其精當。
例如諸氣:凡上氣冷發、臍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灸太衝;心腹諸病堅滿煩痛、憂思結氣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倉;臍下攪痛、流入陰中、發作無時,此冷氣,灸關元、膏肓;短氣不語,灸大椎、肺俞、臍中;乏氣,灸神道。
對於不同病症,危氏對穴位施灸的先後順序也有強調。
如傷寒陰證「若病在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又灸肝腧」;
對五積之奔豚氣則先灸氣海後灸關元;
對於中風失音不能言語者,「先灸天窗二穴五十壯,其穴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應手陷中,熄火仍移灸百會穴五十壯,其穴在頂正中心,灸畢還灸天窗五十壯,始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洩,內攻五臟」。
晉唐時期灸法的應用多如《千金要方》、《外臺秘要》記錄,均炷大壯多,動輒百壯,甚至記有千壯。而危氏雖宗其法卻不拘泥其數,根據病情輕重以定灸量。
如《卷十三·風科通治》曰:「視病輕重,重者一處三百壯大效,凡中風服藥劇者,但是風穴,悉皆灸三壯,無不愈也。」
《卷三·諸氣》云:「凡上氣冷發,腹中雷鳴轉叫,嘔逆不食……不限壯數」,「短氣不語,灸大椎,隨年壯。又灸肺腧百壯,臍孔中二七壯」。脈脈艾灸提醒您雖均為氣病所致,但根據辨證的不同,前者不限壯數,後者隨年壯、二七壯;
且對於艾炷大小亦因病、因部位有竹筋大、麥粒大、綠豆大、雀糞大等,或「大小以意酌量」靈活擬定。艾護眾生提醒您壯數多用七壯、二七壯、三七壯、三五壯,雖在俞穴、募穴膏、肓穴有灸至百壯,這亦是「三報之」,分次施灸。
亦有對灸量較明確的程度界定,如「卒厥屍厥灸法……覺身體溫暖即止」,「龜背灸法……艾炷如小麥大,但三五壯而止」,「灸便毒法……艾炷如麥大,灸二三壯,腫散痛止即安」,「治白癜風……凡有贅庛諸痣,但將艾炷於上灸之,三壯即除」。
《世醫得效方》中提到的施灸方式除了有艾炷直接灸以外,還有隔鹽灸、隔蒜灸、隔藥灸等,對施灸方法進行了詳細的說明:
「治陰證傷寒,於臍下一寸半氣海穴二七壯。小作艾炷,於臍心以鹽填實,灸七壯,立效」。
對瘰癧病:「只以蒜片貼有癘上,七壯一易蒜,多灸取效」;
「治產後小便不通,腹脹如鼓,悶亂不醒,緣未產之前,內積冷氣,遂致產時尿胞運動不順,用鹽於產婦臍中填,可與臍平,卻用蔥白剝去粗皮,十餘根作一束,切作一指厚,安鹽上,用大艾炷滿蔥餅子大小,以火灸之,覺熱氣直入腹內,即時便通,神驗不可具述」。
中風失音:灸天窗(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穴後動應手)、百會。喉病:針風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頰腫及纏喉風等症,實熱針足三裡,虛熱灸足三裡;如根腳咽喉常發者,於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裡。瘰癧: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貼癧上灸之。嘔吐:灸尺(在肘約上動脈)、乳根;或灸神光(在兩肋旁二寸),或灸石關。反胃:灸乳根、水分、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裡。脹滿: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氣海;或灸大腸俞;或灸承滿;或灸三焦俞。吐血: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節橫理三毛。乳癰:以灸炷四枚圍著所作處,同時下火,各灸7壯左右;或隔蒜灸其中心。腳氣:灸風市;或灸三裡;或灸絕骨、犢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氣湍(足十趾端)。疝氣:灸足大指次指下中節橫紋當中;或量口角為一邊成等邊三角形,上角於臍中,兩邊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風市、氣海、外陵(臍旁一寸半)。痼冷腎虛:灸腎俞;夢遺灸三陰交;虛極灸膏肓、氣海。心恙(神志病):灸百會;或灸天窗(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應手);或灸天樞;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後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間使;或灸臣覺(在背上夾內側,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艾護眾生提醒您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脅下對屈肋頭兩處;或灸人中、少商、隱白;或針足大指爪甲下。腫滿: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兩手大指縫頭;或灸太衝、腎俞。崩漏:灸小腹橫紋當臍空直下和三陰交;或灸交儀(在內踝上五寸)。疔瘡:灸掌後橫紋後五指,男左女右。
© 版權聲明:本文重在分享交流學習,如侵立刪,謝謝
© 整理編輯: 明曉艾 丨微信號:mingxiaoai521
© 注意:防病治病仍需謹遵醫囑,如需相關艾灸知識,請文末留言,隔天更新。
點個再看,一起為健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