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對於女人來說是一個階段性的改變,也是人生最重要的轉折點,除了坐月子外,產後調養也是一門學問。常聽產後媽媽們訴苦:我的病都是在坐月子的時候落下的!可見產後調理對女性的重要性。
據權威機構研究數據表明
16%的媽媽產後出現體質虛弱,引起毒素堆積、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力下降
30%的媽媽產後出現盆底復舊不良,引起臟器脫垂、陰道鬆弛、性功能障礙
22.7%的媽媽產後出現乳房問題,引起乳房萎縮、鬆弛下垂、乳腺增生
30.5%的媽媽產後出現生育肥胖,引起浮腫、代謝緩慢、肌膚鬆弛、身體變型
28.6%的媽媽產後出現脊柱受損,引起肩頸酸麻脹痛,四肢腫脹、困重
產後小腹疼痛
這種疼痛一般來說是屬於生理性的,以新產婦多見。原因是妊娠期子宮高度擴張,產後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時產生的子宮疼痛,初產婦因子宮纖維較為緊密,子宮易復原,疼痛不明顯。經產婦由於子宮肌纖維多次牽拉,復原較難,疼痛時間相對延長。產後腹痛包括腹痛和小腹痛,以小腹部疼痛最為常見,大多由於血瘀、氣血虛或感受風寒所致。
如果產後缺乏正確調理,可使產婦產生乳房疼痛、便秘、頭痛、胃部不適、睡眠欠佳、腰痛、關節痛等不適症狀的發生率大大增加,並可能從此成為「病根兒」,影響今後的生活質量。
女性以氣為本,以血為用。而分娩是一種劇烈的生理過程,分娩中大量的出血和劇烈的疼痛往往會損傷人體的氣血。從中醫學的角度而言,產後元氣大損,陰血驟虧,百脈空虛,又多瘀血,故有「產後多虛多瘀」的說法。
艾灸作為一種外治方法,能起到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散寒除溼、補益氣血的作用。應用艾灸方法進行產後調理,可以有效緩解產婦的諸多不適症狀,這是和女性產後多虛多瘀的病理生理特點相適應的。由於大部分母親都在哺乳,吃藥肯定會對寶寶不利,所以艾灸是產婦產後的不二之選。
採用艾灸調理女人產後身體,宜採用益氣固脫、活血祛瘀的灸法,用艾條懸灸或者用艾灸貼敷貼,都是簡單易行的。
產後腹痛艾灸調理
艾灸治療產後腹痛,以溫通經脈,或行氣化瘀為主,多取任脈、足陽明、足太陰經穴為主。《神灸經綸》中說:臍下冷痛灸氣海、膀胱俞、曲泉;《世醫得效方》中有臍下絞痛灸關元和膏盲二穴。
產後恢復艾灸調理重要穴位
1、大椎穴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
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是治療女性產後寒涼疾病的首選穴位。
2、三陰交
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髒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溼,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痺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洩,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溼痺不能行,三陰交主之。《外臺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洩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睪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洩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3、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裡。」
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產後媽媽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4、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
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衝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
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洩,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5、足三裡穴
【標準定位】足三裡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足三裡,這是胃經所經之處,胃經又是多氣多血之經。脾胃是後天之本,也是我們身體的食品加工廠,身體所有系統的氣血虧虛,都可能因為脾胃功能不好而引發。人體就好比一個摩天大樓,脾胃就是大樓的根基,脾胃好,人的健康才能有保障。足三裡又是脾胃的貼身保鏢,所以產後的女人,千萬要用好足三裡。
6、阿是穴(痛點)
月子期間,一般生產後一個禮拜就可以艾灸,剛開始艾灸時每個穴位15分鐘,或採用艾灸貼敷貼,適應後可循序漸進延長單次艾灸時間,灸三天停一天,堅持艾灸是一定會有效果的!如果感覺取穴多,自己在艾灸的時候穴位可以加減,但是痛點應該多灸。
補充:落下的病根女性的艾灸穴位
1、乳汁不下取穴:羶中穴,少澤穴
2、產後風取穴:神闕穴、足三裡穴
3、產後血暈主穴:中脘穴、神門穴、三陰交 配穴:內關穴
4、惡露不止主穴:氣門穴、陰交穴 配穴:支溝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