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呂景山選用建裡、足三裡對穴針刺並艾灸治療脾虛洩瀉案

2020-12-25 古今醫案研讀

懷著空杯心態研讀名家醫案,一案一故事,一醫一人生。

【名醫簡介】

呂景山(1934~),男,河南洛陽人。18歲考入山西省太原衛生學校醫士班。21歲就讀於北京中醫學院,從師於施今墨先生以及著名中醫祝諶予教授。1962年畢業後分配到山西省中醫研究所工作。1964~1965年進修中央衛生部舉辦的針灸研究班。1975-1978年參加援喀麥隆共和醫療隊。1978~1979年在北京協和醫院深造。1986年調到山西中運學院執教。曾任山西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中醫藥研究》雜誌編委,《山西中醫》雜誌編委,《山西醫藥雜誌》編委,中國針灸學會腧穴研究會副理事長,山西省針灸學會副理事長,山西省中醫學會常務理事。學術上繼承發揚「施氏藥對」、創「針灸對穴」之說;臨證上辨證施治,中西結合,針藥並施。著有《實用針灸手冊》、《施今墨對藥臨床經驗集》、《針灸對穴臨床經驗集》,發表論文30餘篇。

【醫案】

呂景山選用建裡、足三裡對穴針刺並艾灸治療脾虛洩瀉案

趙某某,男,45歲,工人。

1972年7月5日初診。

主訴:

大便時溏時洩8年。

病史:

8年前因飲食不慎,以致納呆、腹痛、腹瀉,經服慶大黴素、食母生等藥而瘥,嗣後,每因飲食不慎痼疾引發,近1年來病情加重,大便稀薄,不能成型,每日便4~5次,伴有食欲不振,疲乏無力,腹冷喜暖,腹痛不適。

檢查:

腹部平坦、鬆軟,無明顯陽性體徵所見。舌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以右關、尺為甚

診斷:

洩瀉(慢性腸炎),脾胃虛弱型

治療:

溫中散寒,健脾止瀉。

取穴:

建裡、足三裡。

操作:

上穴以2寸長毫針,刺入1.5寸,得氣後使捻轉補法,留針20分鐘,出針後每穴用大艾炷灸3壯,每日1次。連針10次,病有轉機,飲食增加,精神好轉,大便次數減少,日行2~3次,又針10次,諸恙悉除,大便已成形,日行1~2次。1年後隨訪,未見復發

本案引自(《中國當代針免名家醫案》)。

註:建裡: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3寸。

【評析】

本案為呂景山治療洩瀉驗案之一。本案建裡、足三裡伍用,是為治療脾胃虛弱所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自汗、倦怠無力、胃脘痛、腹痛、洩瀉而設。以建裡升清陽、健中宮,足三裡補脾胃、降濁逆,二穴參合,一升一降,升降協合,健脾胃、補中氣療虛損、增食慾、止洩瀉之力倍增,是以8年痼疾,得以收功。對於慢性腸炎,因病程長,反覆發作,治療較難,必須做較長時期的治療,オ能奏效。一般多以脾胃虛弱為主,治法以補脾助運為主,治療時宜針灸並施,且應注意飲食,耐心治療,可收全功。

【洩瀉簡介】

洩瀉是臨床常見的病症,以排便次數增加和糞便有量與質的改變為特點,其病因較多,外感寒熱溼邪、內傷飲食及情志、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導致洩瀉,且病機複雜多變,常有兼夾或轉化,但脾病溼盛是洩瀉發生的關鍵病機。臨床辨證首先辨其虛實緩急。急性者多為實證,以寒溼、溼熱、傷食洩瀉多見;久兩者以肝氣乘脾、脾胃虛弱、腎陽虛衰多見,以虛證為主。治療上總以運脾祛溼為主。暴瀉應治以祛邪,風寒外束宜疏解,暑熱侵襲宜清化,飲食積滯宜消導,水溼內盛宜分利。暴瀉切忌驟用補澀,清熱不可過用苦寒。久瀉當以扶正為主,脾虛者宜健脾益氣,腎虛者宜溫腎固澀,肝旺脾弱者宜抑肝扶脾,虛實相兼者以補脾祛邪並施,久瀉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分利不宜太過。急性腸炎、炎症性腸病、腸易激症候群、吸收不良症候群、腸道腫瘤、腸結核等常可引起腹瀉。

【作者寄語】

如仍有疑問、體會,歡迎評論區留言、互動、交流,如有收穫,歡迎點讚、轉發、收藏,如果喜歡我的創作內容,歡迎關注我 @古今醫案研讀 ,每天都會為大家分享名家醫案,如需了解中醫基礎知識可關注@梅小護科普 ,謝謝大家的耐心閱讀。

相關焦點

  • 足三裡是人體強壯要穴! 足三裡穴的位置和按摩方法
    足三裡是人體強壯要穴! 足三裡穴的位置和按摩方法時間:2017-07-26 13:16   來源:中華養生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足三裡是人體強壯要穴! 足三裡穴的位置和按摩方法 足三裡作用 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
  • 14名中醫精英拜師國醫大師
    除聘請張大寧為名譽院長外,商丘市中醫院還聘請呂景山大師、孫光榮大師、唐祖宣大師、李俊德教授、劉金民教授為商丘市中醫院發展顧問,並不定期邀請他們到商丘市中醫院坐診、講學、授徒。    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思傑表示,中醫事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關鍵環節是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高端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 山西中醫學院第三中醫院教授 呂景山--六十餘年秉承「醫者仁心...
    2014年獲得第二屆「國醫大師」榮譽稱號。同年,獲得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成就獎」,2014「感動山西」特別獎,2018年首個醫師節「山西省傑出醫師代表」稱號。    本報記者 孫夢釗 程銳   呂景山提出的「對藥理論」和「對穴理論」。對藥理論的總結和發揚,填補了迄今一千四百多年以來藥對配伍專輯的空白,他也運用此理論救治了很多患者。
  • 艾灸足三裡穴的6個好處,你知道嗎?
    艾灸是傳統的中醫養生方式,但是由於普通人對穴位知識知之甚少,所以艾灸現在變成了只有在養生館或中醫科室裡能體驗到的中醫調理方式,穴位艾灸對疏通經絡,驅寒去溼氣有很大的好處,特別是一些穴位,可以起到多種調理作用,即便經常適度按摩,也能夠對調節身體起到一定效果。
  • 艾灸足三裡穴位的作用和功效
    關於足三裡穴位,有兩句俗語可以概括它的作用,一是「天天按揉足三裡勝過吃老母雞」,二是「若要身體好,天天灸足三裡」。艾灸是一種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下艾灸足三裡穴位的作用和方法吧!
  • 中醫養生常識:艾灸常用穴和精準取穴方法!
    針刺療法雖有「補瀉、迎隨」的道理,但一般只可以治療「不盛不虛」的症狀;而灸法的適用範圍更廣,無論病情是虛還是實,是熱還是寒,都能起到作用。古人又說:「治病用灸,猶做飯需薪。」可見,艾灸使用範圍的廣泛,就如同做飯需要柴禾一樣重要。
  • 細說足三裡及其治療功效
    《內經》有言: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足三裡穴是土經土穴,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故針刺或艾灸足三裡穴能加強氣血的生化,達到補氣補血的效果。民間有「常灸足三裡,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其理亦在此。
  • 艾灸足三裡可防治感冒
    此時,可通過艾灸防治感冒,能激發經氣、運行氣血、協調陰陽,發揮其疏通經絡、扶正祛邪的功能,使機體恢復正常狀態。足三裡為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臨床常用的強壯穴。艾灸足三裡能激發經脈之氣,調理中焦,振奮胃氣。胃氣旺盛則氣血得生,從而增強抵抗力,有助預防和治療感冒。
  • 治療中風的5種針灸法,附全套穴位圖!
    肢體癱瘓者,常取肩髃、臂臑、曲池、手三裡、合谷、肩髎、天井、外關、髀關、伏兔、梁丘、足三裡、解溪、內庭、環跳、風巿、陽陵泉、懸鐘、丘墟、秩邊、殷門、委中、承山、申脈等穴位,發病3個月以內者,以取健側穴位為主,用瀉法;3~6個月者,同時取健側與癱側的穴位,但健側用瀉法、癱側用補法;6個月以上者,以取癱側穴位為主,平補平瀉。
  • 足三裡穴——調理脾胃、補中益氣!
    足三裡穴是足陽明胃經的要穴,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裡的食物只有及時的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臟器才能夠得到充足的養分,人才能夠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的消化情況的好壞,對於我們的身體健康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 乳房有腫塊,試試三個穴!
    倪海廈認為乳房有腫塊,可以找三個穴位:天應穴、即阿是穴。乳房的腫塊,不管是良性惡性,都可以在乳房的阿是穴用隔姜灸,灸到溫熱即可,不要灸到起水泡。如果硬塊越來越大,我們要下針,可以扎肩井和足三裡。這兩穴要同時針,不然人會昏倒。扎右邊的肩井,就要扎左邊的足三裡,反過來也是。針的效果很明顯,針一下去,硬塊馬上就鬆動了。
  • 足三裡,原來還有這個功效
    2.主消化,腸胃問題  足三裡是胃經的穴位,主消化系病。有「腹收於三裡」之說。  對於腹部疾病,如胃腸虛弱、功能低下、食欲不振、腹洩、便秘、消化吸收不良、肝臟疾患、胃痙攣、急慢性胃炎、口等灸足三裡穴相當有效。寶寶也能灸。
  • 一按就長壽——人體四大強壯穴:關元穴、合谷穴、內關穴、足三裡
    中醫認為,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通過按摩、振動和艾灸這個穴位,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古人將關元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則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臧福科教授說,現代研究表明,刺激關元穴能產生調節內分泌的功效,讓身體的代謝成倍增加。並且,這種調節是雙相的,即讓亢進的機能減退,讓減退的機能增強。
  • 艾灸,專治各種感冒,附方法!
    艾灸配穴:肺俞、膏肓俞、氣海、足三裡、太溪。隨症加穴:參考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處方,根據病情選用。方義說明:肺俞為肺氣聚集轉輸之所,肺合皮毛;膏肓俞為治虛勞之要穴。灸肺俞、膏肓以培補肺氣,灸氣海、太溪以充脾腎之氣,加之足三裡健脾胃、養陰血,再結合疏解表邪之穴同用,感冒自會康復。感冒還可以更細分為以下多種類型,幫助我們更好的辯症艾灸。
  • 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深度好文)
    而身體的這些穴位中,有些穴位天生就是長壽要穴,比如足三裡穴。在民間,素有「常按足三裡,勝吃老母雞」之說,可見,足三裡穴對人體的作用非同一般。足三裡這個穴位為何成為人體長壽要穴呢?古今大量的實踐表明,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也是一個能夠延緩衰老、益壽延年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足三裡,對於身體健康卻有裨益。足三裡為什麼叫三裡?
  • 人體6大長壽保健穴,合谷、內關、養老、大椎、足三裡、三陰交
    建議大家經常按壓合谷穴、內關穴、養老穴、大椎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等六個保健穴位,可以達到很好的保健養生效果。1、合谷穴合谷穴位於虎口的位置。在中醫的《四總穴歌》裡,有「面口合谷收」一句,就是說顏面及口腔的毛病都可以用合谷治療,其實,合谷的作用遠不止如此。
  • 不同人群按摩足三裡功效也不同 位置需找準
    足三裡是胃經的合穴(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全身氣血不和或陽氣虛衰引起的病症都可以通過敲打足三裡來調整。具體方法是:用大拇指或中指做按壓,每次5~10分鐘,感覺該處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熱感。持之以恆,可防病健身,抗衰延年。   女性按緩解痛經。按摩方法是用拇指指腹稍用力點揉足三裡,以感覺酸脹為宜;宮寒痛經還可用艾條來艾灸足三裡。此法有補益氣血、暖宮調經、止痛的作用。
  • 如何按摩足三裡 人體長壽穴你按了嗎
    如何按摩足三裡足三裡位於外膝眼直向下四橫指處,是足陽明胃經的代表穴,也是人體重要的長壽穴之一。中醫流傳有「若要身體安,三裡常不幹」的說法。艾灸足三裡是傳統的長壽養生要法,甚至講究灸至皮膚發泡、結痂。現代日常保健可採取更為溫和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將點燃的艾條對準足三裡穴,距離皮膚約3釐米,灸5~10分鐘,以局部皮膚有明顯溫熱感,出現紅暈但不灼傷為度。需要注意的是,熱性體質的人一般不適宜做艾灸。
  • 這個胃經上的養生妙穴,強身健體的作用非常棒!
    它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中醫認為,按摩足三裡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溼、扶正祛邪的作用。古今大量的實踐都證實,足三裡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裡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人們常說,中醫是中國的,然而,足三裡這個穴位也一樣的受到國外人士的推崇。
  • 中風偏癱、失語、吞咽困難、認知障礙,腹針治療選七穴
    腹針療法一:腹針治療中風後偏癱 取穴:中脘、下脘、關元、氣海、建裡、健側商曲、健側氣旁,雙側滑肉門,患側外陵、上下風溼點。 操作規程:患者取仰臥位,引氣歸元(中脘、下脘、關元、氣海)4穴均深刺,建裡、商曲、滑肉門、外陵中刺,上、下風溼點淺刺,針刺同時活動患肢,活動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6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3個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