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都是「最難就業季」,但今年因為疫情畢業生就業面臨比往年更大的壓力,很多大學生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在糾結考研還是工作的時候,很多人會傾向於選擇「考研」,考研報名的人也越來越多,2020年已經高達341萬人。而且這些人當中有近半數是往屆生,許多人辭職考研稱為人生"最後一次任性"。
有人選擇考研,原因可能包括:
1、多讀書不會錯,提升學歷將來選擇更多、更好,就業更好。
2、對踏入社會恐懼,考研成功就能多享受三年校園生活,讓暴風雨來得更晚一些。
3、所學專業專業性太強,大學四年達不到要求,還需要繼續提高。
有人選擇就業,原因可能包括:
1、擔心考研考不上。
2、讀了那麼多年書終於可以自己掙錢,不用父母再操心,獨立的樣子很酷。
3、出來打拼三年,等同齡的研究生畢業開始工作,自己已在職場站穩腳跟。
那下面就來看看他們對考研和工作的不同看法吧:
1.支持考研
有人支持考研,認為學歷高,更好找工作。立刻就業,很可能僅憑一個本科學位學歷,不足以撬開心儀企業的大門;職業發展也許會因學歷不夠高而受影響。本科學校不好,企業從招聘條件上對"雙非"(非985非211)畢業生進行了門檻設置,考研也算是自己高考專業報考失利的跳板吧。
一些名企校招時,可能只去名校現場招聘,亦或者HR經常會在短短幾天收到上千份簡歷,畢竟HR也不是機器人,他們不可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態度仔細閱讀每一份簡歷,雖然文憑不能代表全部能力,但當研究生和本科生同臺競爭,優勢還是很明顯的,或許為了提高效率而選擇通過學歷進行「一鍵篩選」。
2.支持工作
也有人認為三年工作經驗比一紙文憑含金量更高。選擇就業可以讓自己更早適應這個社會,可以讓你多出三年來投入到自己的職業規劃中。這三年有多寶貴,認真努力的人們懂的。
有人考研就是因為沒找到工作,那我可以篤定地告訴你:要是繼續渾渾噩噩,讀到博士你也一樣找不到啥好工作!最好還是先工作一段時間,否則考研的目的也會很模糊。等到自己明白了讀研是為什麼再去努力,那你的人生一定會如開掛一般。從大三就開始在校外實習工作,非常鍛鍊個人能力。考研或出國的最終目的也是就業,一紙文憑不如換得三年工作經驗。
3.讀研3年
讀研第一年:帶著好奇開始了研究生生活,沒想到第一年主要還是上課和集體活動比較多,當然積極的同學已經開始去做實驗和研究,發現研究生其實很忙很累。
讀研第二年:來到第二年,開始涉及到自己的科研課題,要寫開題報告,設計實驗方案,被師兄師姐們指導著,如果太笨當然免不了被罵。
每一天都很忙,感覺和外界的交流越來越少,有時候感覺身體被掏空,真的很心累,但是咬咬牙也就熬過去了。
讀研第三年:考研成功讓進入社會推遲了三年,到了這一年,必須為論文和工作而奔忙,考公務員或參加各種招聘會都得做抉擇,當然想要考博的同學得開始準備博士研究生相關事項。
那麼這三年又有什麼收穫呢?
1、文憑。有了研究生文憑,高學歷自然會有高學歷的優勢,可以選擇的範圍更廣、平臺也更高。
2、技能。這三年專業技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關於職業規劃也更加明確。至少起點已經不會太低。
3、人脈資源。進入到研究生以後,自然也會認識更多優秀的人,包括導師和同學等等都是寶貴的資源,能夠對自己的發展有所幫助。
4.工作3年
工作第一年:職場小白,有點小激動,也有點小忐忑。興奮終於可以用工資來買喜歡的東西了,然而沒有工作經驗,薪資可能也很低,不過生活是沒多大問題了。
作為新人,當然也可能被欺負,資歷老的前輩們給你安排的活,你當然也不好推辭。經過一段磨合,發現工作真的並不容易,開始懷念大學生活。很難適應工作的同學開始頻繁跳槽。
工作第二年:工作一年後,能立穩腳跟的同學能力已經有所提高,薪資待遇也有所提升,開始能存一點小錢。但是一部分同學還是沒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選擇跳槽和轉行,而換工作意味著從零開始,又要經歷找工作和試用期這些環節,生活開始變得艱難。
工作第三年:事業應該能穩定了,發展得不錯的同學都已經成為公司不可或缺的一員。但是如果還是沒有穩定下來,還在考慮換工作,那日子就會比較難,不得不用各種借款平臺。
那麼能有什麼收穫呢?
1、收入。一部分同學已經有一筆小存款,雖然不算很多。2、技能。技能有所提升,有了一定得工作能力和經驗3、規劃。對自己人生有大致規劃,或學好本事成為精英,對自己適合什麼和喜歡什麼有所領悟,不斷摸索與前進。
以上是關於工作三年、讀研三年的一些收穫。很多同學看到類似的話題「讀研三年和工作三年哪個更值?有哪些差距?」等等,都很期待從一些回答中得到一些「自己想看到的」「既定的結果」,「分出勝負」的答案。然而,這本就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讀研三年和工作三年的對比,必須要結合具體的專業行業背景、地域,還要依據個人的綜合情況進行分析。這個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如何「選擇」和如何「做」,而不是直接跨越了過程直奔目的地的問題。
有些專業適合一畢業就考研,實現本科和研究生的無縫銜接。然而還有些專業,如果不轉行想要在行業內有不錯發展,在就業時,本科身份有點"底氣不足",往往需要用高學歷來支撐。比如:
工科類專業:計算機技術、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土木工程等等,這些行業實踐性很強,很多本科畢業的就業也很不錯;教育類:我身邊就有不少學師範教育類同學本科畢業到二三線城市或者回家鄉的一些小初高中任教,也很不錯。也有讀研畢業之後,到一線城市或者在讀研城市的一些高中、高校任教。這就要看大家對於自身職業規劃的目標是怎樣的。
再比如像自然基礎科學類專業(數學、物理、化學等理學專業),人文(文學、語言學、歷史學、考古學、哲學等),與國家新興產業相關的專業(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等等)......這些專業考研率都相對比較高。
所以,讀研三年VS工作三年,適合才是硬道理!人生不是賽跑,自己有自己的時區,不要看別人都工作了、結婚了、升職了就著急,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想跟已經選擇考研的你們說:「既選之,則安之」,只有通過努力去證明,你自己的選擇是對的。希望你成為那個很慶幸自己讀了研的人,而不是後悔當初沒有選擇工作。選擇工作的同學們也是一樣,或許你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目標更清晰明確。職場等你大展身手,三年,你也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職場「碩士」!
人生那麼長,三年可能只是人生的三十分之一。Be patient!
最後分享給大家一段話,選自視頻《餘生很長,別讓任何人打亂你的人生節奏》:
I know people who graduated at 21 and didn’t get a job until they were 27.
有的人21歲畢業,到27歲才找到工作。I know people who graduated late at 25 and they found work immediately.有的人25歲才畢業,但馬上就找到了工作。I know people who never went to university, but found what they love at 18.有的人沒上過大學,卻在18歲就找到了熱愛的事。I know people who found a job straight out of college making decent money, but hate what they do.有的人畢業就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卻過得不開心。I know people who took gap years and found their purpose.有的人選擇間隔年,去尋找自我。I know people who were so sure about what they were going to do at 16, and change their mind at 26.有的人在16歲就清楚知道自己要什麼,但在26歲時改變了想法。I know people who have children but are single, and I know people who are married but had to wait 8 to 10 years to have children.有的人有了孩子,卻還是單身。有的人結了婚,卻等了10年才生孩子。I know people in relationships who love someone else.有的人身處一段感情,愛的卻是別人。I know people who love each other but aren’t together.有的人明明彼此相愛,卻沒有在一起。So my point is everything in life happens according to our time, our clock.我想說的是,人生中的每一件事都取決於我們自己的時間。You may look at some of your friends and think that they’re ahead of you, maybe some of them you feel are behind, but everything happens at their own pace.你身邊有些朋友也許遙遙領先於你。有些朋友也許落後於你,但凡事都有它自己的節奏。They have their own time and clock and so do you.他們有他們的節奏,你有你自己的。Be patient.耐心一點。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