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兩天,馬化騰在杭州開了個會,是騰訊的主場,講的是網際網路+,數字經濟,據說是騰訊每年在網際網路+領域最大的一場會,到會人數過千,而且規格很高。
看了整個直播,給我的感覺是,這個會挺阿里的。在杭州開,請的是浙江省政府的領導,講的又是「賦能新結構、連接新動能」、「數字經濟總體量在GDP的佔比」這樣的話題,這個畫風真的特別像阿里。
說騰訊在學阿里,也許不至於,但是,這兩年的騰訊,的確在變。
2
兩三年前,騰訊還是一家實打實的遊戲+社交公司,幹的活兒,是賣賣遊戲,聊聊天,播點視頻,搞點音樂,報導報導新聞啥的。所處的領域,四個字概括:文化娛樂。如果用武俠人物比喻,有點楊過的感覺,武功很高,但挺風花雪月的。
這和他們的老對手阿里巴巴很不同,阿里的生意,電子商務、物流、金融科技、雲計算,如果用武俠人物來比喻,阿里更像郭靖,特別的國計民生,一副要擔國之大任的模樣。
所以,雖然在網際網路圈,在資本市場,這兩家公司可以說是地位相當,都是市值萬億的網際網路巨擘,但是在國計民生的範疇裡,騰訊的地位就弱了很多。
馬雲會滿中國、滿世界地跑,見各省省長,見各國元首,但馬化騰就比較少。為什麼呢?
很簡單,搞經濟,搞民生,這是所有政府的王道。馬雲出去,能和政府推銷說,自己的電商、物流能幫你們帶來就業,能拉動你們的GDP;自己的雲計算能幫你們政務上雲,提高政府效率,提高群眾滿意度;自己的金融能幫你們解決小企業貸款。阿里能讓政府感興趣的事兒很多。
但騰訊不行,馬化騰如果見XX總統,能說啥呢,總不能一起商量,給該國的青少年研發一款怎樣的遊戲吧?
3
對於騰訊來說,離國計民生太遠,並不是一件好事,雖然短期看,這並不會對騰訊的生意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魏武揮對阿里和騰訊曾經有這樣的評價,我深以為然。他說,馬雲的抗風險能力更強,因為在戰略上,馬雲和阿里已經進入了商業中的核心,紮根很深,手裡有很多稀缺性的資源,而騰訊雖然也很厲害,但是手裡只有用戶,可用戶這個東西,本質上不是資源,且轉移飛快。曾幾何時,天涯開心人人微博都是坐擁上億用戶的主,說沒了,一下子就譁啦啦跑了一大半。
而阿里的生態體系裡,有很多人對其產生了很高的依賴性,甚至是離不開,有很多店鋪,全家的生計都在上面,對於政府而言,阿里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在試圖緩解小企業融資難,個人信用體系不健全這樣的問題,甚至對整個GDP都有影響。這些東西,是阿里很深的護城河,而這點,是騰訊所不具備的。
所以,騰訊在變。雖然遊戲和廣告依然是主業,但馬化騰需要切入商業,切入金融,需要搞智慧城市,而且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像智慧城市這樣和騰訊主業關聯很弱,也不怎麼賺錢的東西,放在幾年前的騰訊,絕對不可能辦這麼大的場子,不可能讓馬化騰親自站臺。騰訊,需要和這個社會更根本的價值需求產生關聯。
4
大佬過招,各有所長。論對產品的精雕細琢,騰訊絕對是阿里的老師,而說戰略布局,馬雲可以當馬化騰的老師。
關於這點,騰訊資深文化與員工關係組同事明金維在騰訊內部KM論壇曾發表過一篇文章,比較兩者各自的長處,在KM論壇上收到大量點讚。其中,關於戰略布局,他是這麼說的:
「過去五年,阿里最大的成功不僅僅在於電商和支付寶,更厲害的是,阿里在電商和支付的基礎上做出了網際網路金融(螞蟻金服,估值高達600億美元,跟百度差不多了),菜鳥物流(估值500億元人民幣),以及阿里雲(估值390億美元,雖然目前收入還不是太高)。相反,騰訊的微眾銀行,現在規模還很小,雲計算雖說上升到公司級戰略,但是外有Amazon、谷歌、微軟虎視眈眈,內有阿里、華為強大的競爭壓力,前途未知。」
戰略這件事,和二馬的性格差異有很大關係。馬雲張揚,身上有很強的理想主義色彩,有改變世界的宏圖大願。馬化騰務實,更像典型的南方商人,一步一個腳印,認準了再幹,不願去冒無謂的風險。就像雲計算這樣的生意,前期投入巨大,一開始看不清前景,馬雲會在內部力排眾議(阿里雲開始階段,阿里內部發生過巨大爭議,很多人都覺得王堅忽悠了馬雲),堅持要做。菜鳥也是,成立時,也被認為有些天方夜譚。
但馬化騰不會,騰訊更喜歡盯著市場的機會,讓別人先去趟路,發現確實是條好路,再拍馬追上,所以直到2015年,騰訊才開始啟動「雲+計劃」,為初創型公司提供雲服務,比阿里雲晚了整整五年。
跟隨,不一定不好,這很安全,但是,如果想要成就更大的社會價值,小馬可能還真得跟老馬學點商業智慧之外的情懷和開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