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mb-china
今天來聊聊網際網路反壟斷的事兒。
前些天,繼叫停螞蟻集團上市計劃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
豁,這可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國家終於要對網際網路壟斷巨頭們出手了!?
消息一出來,各企業的股價瞬間綠成了大草原。
雖然現在有所回彈,但卻始終沒能回到之前的位置上。
這說明什麼?
要變天了。
國家會一步步加強監管,給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劃開邊界,而在這個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太大,誰都不敢動作。
不止我們中國,這段時間全球的市場監管都很忙。
忙著反壟斷。
全球聞名的網際網路巨頭谷歌首當其衝,成了第一個被狙的靶子。
美國司法部聯合11個州的司法部,起訴谷歌濫用壟斷地位,妨礙競爭和扼殺對手。
此案成為繼1998年微軟被起訴以來,美國最大的反壟斷訴訟案。
除了谷歌之外,臉書、亞馬遜和蘋果也不能倖免。
目前亞馬遜和蘋果還處於反壟斷調查中,但在義大利,蘋果已經被反壟斷機構罰款1000萬歐元。
就連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也紛紛加強了反壟斷監管。
相比較而言,我國的速度還算慢了。
在這個徵求意見稿出來的前幾天,市場監管局、中央網信辦、國家稅務局三部門特意約27家網際網路公司去開了個會。
包括阿里、騰訊、字節跳動、京東、微博、拼多多、攜程等大眾熟知的網際網路巨頭。
會議內容無外乎是些官方話,不過看這個企業名單,基本涵蓋了我們衣食住行娛的方方面面。
同志們,這是很恐怖的事情。
在以前,全球的網民數量很少,所以企業需要不斷創建新的網際網路工具來吸引用戶。
但三十年過去,智慧型手機引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網民數量不斷上升。
網際網路也在不斷的細分,比如阿里的電商、滴滴的打車、美團的外賣等,這些都遠遠超出了傳統行業的變化速度。
所以我們在過去幾年能看到一些企業從零開始,站到網際網路之巔。
比如字節跳動。
也能看到一些原本的大企業被快速變化的網際網路拋下。
比如暴風、人人網等。
人人網當初有1億左右的真實用戶,粘性比臉書還高,可現在呢?早已被大多數人遺忘在了角落裡。
這告訴了所有網際網路企業一個道理。
不創新,就會死。
舉個例子,淘寶和京東多年前就已經瓜分國內消費市場,分庭抗衡,成為網購的雙巨頭。
但淘寶卻堅持做了天貓,吸收品牌提高逼格與質量;而京東也打破了自己的flag,招收非直營店鋪加盟。
他們難道是閒著沒事兒幹?
彼時的網際網路,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不停的往前走,才不會死在路上。
再比如QQ和微信,當年的QQ有多火,大家都知道。
可騰訊卻寧願自己搞個微信出來搶奪QQ的市場份額,也要把用戶留在騰訊,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這已經形成了壟斷。
現在打開手機,找到你最常用的幾款APP。
幾乎都是騰訊系與阿里系的天下。
去年有個榜單,列出了網民最常用的30款APP。
其中包含微信、QQ、搜狗輸入法、騰訊視頻、QQ音樂在內的14款APP來自騰訊系。
而手機淘寶、支付寶、微博、高德地圖等7款APP,來自阿里系。
兩者合計壟斷了近七成的市場份額。
從購物買菜、出行旅遊到遊戲觀影,衣食住行娛等方方面面,都被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包攬。
不過柴妹得說一句,無論在哪個國家,壟斷地位本身並不違法。
畢竟若一個好的企業,在用戶自願的前提下佔領市場,你也不能強硬的逼它後退不是?
況且網際網路企業不分國界,一旦做大了還可以從國外往回賺錢,所以在以前,大多數國家對網際網路企業壟斷市場的行為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這也是為啥那麼多網友說它們壟斷卻沒人管的原因。
那為啥以前不管,現在突然就對它們開炮了呢?
原因很簡單,就在11月23日,2020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召開。
裡面公布了一組數據,現在全球共有75億人,有45億網民。
除去老人小孩和不具備基本網絡的國家,可以看到網民的數量幾乎達到了天花板,誰都不能再帶來大量的新用戶。
因此,網際網路的發展空間,已經基本到頭了。
目前的大企業統統放下心,再也不用擔心有新公司搶佔空白市場對自己造成威脅。
可是,這一批由創新起家的公司們,也紛紛遇上了創新不足的問題。
縱觀全球的網際網路企業,仔細想想,它們是不是已經很久都沒發布過現象級的產品了?
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的網際網路巨頭,都不再自己研發新產品,而是看中了誰直接收購或入股。
甚至連投資的錢都不再往外支出,而是儲備起來。
前段時間有人發了個排行榜,蘋果公司以近2000億美元的現金儲備成為全球現金儲備最多的企業。
而在我國,騰訊和阿里的現金儲備也分別達到了千億級別。
另外,如果創新公司不接受被收購,這些企業通常會模仿它們的新興產品,再利用自己雄厚的資本來推銷。
從根本上堵死了小創新公司的活路。
我們前面說了,壟斷地位本身並不違法,但通過收購和模仿來鞏固壟斷地位,卻觸及到了灰色地帶。
根據新財富的統計,截至2020年,騰訊與阿里通過在各個領域的投資布局,已經分別構建起了一個價值10萬億市值的生態帝國。
可以說,騰訊和阿里目前已經有了匹敵我國一線城市的資本力量。
它們不僅包攬普通人的方方面面,還橫亙在網際網路之間,成了其他小公司無法翻越的大山。
不僅如此,騰訊系和阿里系兩大巨頭之間的鬥爭也一直在暗戳戳的進行。
微信和支付寶之間勢如水火,淘寶不能在微信直接打開,但騰訊系的小弟拼多多就可以等騷操作,恐怕大家都見識過了。
還有用戶不能在微信中分享的短視頻APP連結等,這些都是很明顯的濫用壟斷地位排斥競爭。
如果繼續放任下去,毫無疑問,未來都是他倆的。
騰訊和阿里,有資本、有用戶、還有數據,在各方面都佔優勢的前提下,沒有企業能對抗。
所以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大批企業依附於他倆,中國一半的網際網路企業都是他們的地盤,而且現在就已經有這種趨勢了。
如果說這些地盤,真是他們的或者是他們自己走出來的,那我們無話可說。
可惜不是。
中國網際網路能形成這種裹挾式爆發,最根本的關鍵在於政府投資。
網際網路依託的4G,是國家超前投資的,到現在5G都出來了,當初的4G成本還沒收回呢。
智能電子產品背後的高效產業鏈,是國家出口讓利換來的。
畢竟政府長年在基建上投入的那些錢不是白花的,這些投入給中國網際網路提供了堅實的土壤和有利的後盾。
所以說騰訊和阿里能走到今天這一步,很大原因是我國體制的優勢。
政府不管他們要錢,那是尊重市場原則,可他們不回以相同的尊重也就罷了,還擅自過了界,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作妖。
這就不怪政府出來幫他們認清現實了。
說個有趣的,國家投入的錢來自國家信用,都是國民在承擔,而最後的紅利都進了幾大壟斷巨頭口袋裡。
除此之外,著名的蘋果稅、谷歌稅等費用,最終也都是落在消費者頭上的。
還有一點,柴妹雖然慫卻也不得不說。
現在的網際網路企業,尤其喜歡挖高級官員加盟。
比如前商務部反壟斷局處長崔書鋒,先是去了騰訊當高管,後來又跑去阿里當研究員。
還有現在的京東副總裁曾晨,以前是發展規劃處的處長。
除此之外,騰訊、網易等網際網路巨頭,都很喜歡挖掘政府的高級官員。
其中深意,不可說啊。
不過我國的反壟斷才剛剛出臺,最主要的是告訴大家,這個事兒不能再裝作看不見了,敲打敲打他們。
但是像要做到像美國那樣把企業拆分的地步,肯定是不可能的。
最多就是開了一個頭,在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上,偏向於保護消費者的權益。
可無論怎樣,至少也是個好頭呀。
主筆 | 小陸
編輯 | 四少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