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料|全球監管掀起反壟斷狂潮,陷入焦慮的不止是阿里美團騰訊

2020-12-22 36氪

文丨尚聞多、王林

編輯丨潘心怡

阿里的一則公告平息了輿論的質疑聲。

沒有調查組進駐,相信監管讓平臺型企業自身發展好、服務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針對外媒報導中央聯合調查組進駐阿里的報導,周五下午4點58分,阿里方面給出了嚴正聲明。

引發輿論關注的原因很簡單,今年以來,網際網路反壟斷屢被提及。

監管趨嚴下,市場情緒風聲鶴唳。11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反壟斷意見稿發出當天,港股網際網路巨頭股價集體大跌,當天美團跌超10%,京東跌超8%,阿里跌超5%,騰訊跌超6%。

反壟斷,成為一眾網際網路巨頭繞不開的話題。更重要的是,中國不是孤例,反壟斷風暴幾乎在全球各大經濟體同時上演。

美國司法部剛剛向谷歌、Facebook發起了訴訟,矽谷巨頭們還面臨20年來歐盟首次對網際網路規則的動刀,《數字服務法》和《數字市場法》這記猛藥絲毫不遜於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重拳。

全球反壟斷高潮為何在現在迸發?針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和既有案例有何不同?未來將會怎樣演進?

20年前的網際網路泡沫至今,除去微軟,IBM等巨頭均已謝別曾經的輝煌。

神壇之上,新王登頂。

納斯達克依然是科技牛股的搖籃,矽谷GAFA(谷歌、亞馬遜、Facebook和蘋果)市值一度高達5萬億美元,這相當於日本一年的GDP。

和高股價一起重現的,還有監管的收緊。

2000年,微軟公司被認定在個人電腦作業系統方面具有壟斷地位並面臨拆分風險。如今,壟斷地位的認定、分崩離析的風險,一如懸在GAFA矽谷巨頭頭上的利劍。

縱觀美國百年反壟斷史,鮮有巨頭可全身而退,美國菸草、洛克菲勒家族、AT&T最終沒能逃脫被拆分的宿命。

從石油、電信到今天的數據算法,變換的是主體,不變的是這記重拳的落點與打法。

以史為鑑,微軟的教訓

19世紀末的美國勞工反抗運動不斷,國會議員謝爾曼在「不該屈服於擁有阻止競爭能力和定價權的貿易獨裁者」的口號聲中,推出了世界首部反壟斷法《謝爾曼法》,但這一法案在此後數年間坐上了冷板凳。

直到羅斯福當上總統,1911年,洛克菲勒被迫拆分為30餘家地區性石油公司,此後美國逐漸完善與補充反壟斷法,1914年《克萊頓法》與《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的頒布標誌著美國反壟斷體系的形成。

反壟斷法出臺的目的很簡單,消費者利益優先是其精髓所在,《謝爾曼法》禁止的是壟斷協議和獨佔行為,《克萊頓法》主要針對的是惡意併購,《聯邦貿易委員會法》在此之上強調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和禁止不正當競爭。

石油、電信、硬體對於消費者的影響清晰可見,GAFA如何觸動了法律神經?是否直接侵害消費者權益?

在美國,壟斷法推行史上素有結構主義和行為主義之爭。

《謝爾曼法》的基底是結構主義,其認為高市佔率的大企業具有原罪,在此之下鐵路、石油、甚至電信時代的巨頭們無不被肢解。

隨著全球化及信息革命的推進,結構主義觀點遭到芝加哥學派行為主義理論的挑戰,其主張過分限制企業規模的壯大會削弱其國際競爭力,這意味著一家公司憑藉技術上的創新能力和高質量產品獲得的市場優勢是合法的。

在這之下,反壟斷法律不處罰自然壟斷者,特別是其壟斷並不傷害消費者利益。反壟斷法的目的是限制企業的行為,而非限制壟斷結構。

正是芝加哥學派的推動,1982年和1984年,美國聯邦司法部對反合併指南進行修改,關注點從企業的市場結構效應轉向了經濟效益和消費者利益的效應,微軟由此逃過拆分宿命。

2001年,在一審微軟被裁定拆分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業務的關鍵時刻,共和黨人小布希的當選使該案迎來轉機。小布希任命的反壟斷部門的副總檢查長查爾斯·詹姆斯是反壟斷法中芝加哥學派的擁護者。

在他看來,微軟提供的通用計算機平臺使消費者大為受益,如果肢解,那麼這種操作平臺將出現不同的版本,美國的軟體市場會因此受到負面影響。

二審推翻了此前的裁定,微軟避免了被拆分的危機。

根據雙方達成的和解協議,微軟將面對至少5年的懲罰性措施,包括:不能與製造商達成損害競爭對手的壟斷交易;允許製造商除去視窗桌面上的一些微軟圖標;公布部分技術數據;禁止向那些選擇非微軟產品的廠商進行報復等。

微軟逃過了拆分,卻沒逃過沒落。

「我們往回看,美國司法部和FTC在反壟斷上確實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很多企業覺得自己似乎成了二者競爭的犧牲品。」美國法律學者、律師張軍表示,在美國國內,有觀點認為微軟的發展被反壟斷拖累,導致和美國反壟斷的出發點有所背離。

張軍告訴36氪,現在美國法律界更加理性,已經有聲音提出,對於高科技公司可能不能完全用傳統的反託拉斯框架去看待。

「網際網路公司很多特殊屬性是以前傳統的製造業不具備的,所以美國國會也有人提出來要重新修改法律,做到與時俱進。」

矽谷巨頭動了誰的奶酪?

2017年至今,GAFA在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遭遇了超80起反壟斷調查及糾紛,對於巨頭們的控訴不外乎兩點:濫用支配地位制定行業規則、利用算法數據優勢壓制第三方以及惡意收購阻礙市場競爭。

美國司法部在訴狀中稱,多年來,谷歌每年向蘋果等分銷商支付數十億美元,鎖定分銷渠道,以確保其通用搜尋引擎的默認地位。在排他性協議下,谷歌明確禁止籤約渠道方與其競爭對手打交道。

亞馬遜被指一直在收集分析平臺上的第三方賣家數據,尋找熱銷商品複製,當他的自營商品上市後,利用算法壓制第三方賣家的熱度。

自從收購Instagram、Whatsapp後,Facebook的社交網絡帝國便處在風口浪尖之上。紐約總檢察長在起訴日的新聞發布會上稱,近10年來,Facebook利用起支配地位和壟斷力量壓制了更小的競爭對手。通威逼利誘,Facebook複製併購了他們認定的潛在威脅。除Facebook外,各大巨頭收編小企業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是否直接影響消費者權益仍有待探尋,或許美國反壟斷真正著墨點是巨頭如何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影響其他領域的生態環境。

「至少我想絕大部分人的初衷是怎樣。」張軍認為,拋開各方在反託拉斯法調查上的討價還價,或是美國國會鬥爭的雜音,客觀上還是希望能做到維持市場秩序。

張軍強調,市場競爭是很殘酷的,如果沒有法律這把劍懸在他們頭上,他們(企業)可能會做的更多。但也要考慮到,反託拉斯要保持一個平衡,「如果把所有的公司都打掉了,那沒有壟斷,沒有市場競爭,法律要保護的市場就不存在了。」

他舉例表示,GAFA在創始之初,也曾勢單力薄,如果市場一直是大魚吃小魚的情況,那麼美國市場永遠只會是最開始的那幾家大公司。

然而,今天的巨頭們面臨的不只是一個美國,20年未正式亮劍的歐盟也成為了其繞不開的「傷痛」。缺乏本土數字巨頭的歐洲,為避免淪為科技巨頭的傀儡,將法律建成其最後的堡壘。

當前沒有規模化數字產業的歐盟,卻有著全球最完善的數字監管法律。

2018年,歐盟通過的《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該條例要求科技巨頭們將歐洲數據留在歐洲。法國已經依據該法開出首張罰單,谷歌被處以5000萬歐元的罰款,理由是違反數據隱私保護相關規定。

2020年12月15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公布了《數字服務法》(DSA)和《數字市場法》(DMA)草案,歐盟不再是徵收「保護費」這麼簡單了。在這兩項法案之下,如果科技巨頭的市場主導地位被認為威脅到客戶和較小競爭對手的利益,歐盟則有權依據該法案迫使它們分拆或出售部分歐洲業務。

縱觀監管條例、高昂的罰款,歐盟所有的舉動都瞄準了大西洋的另一側,歐盟無不是為了數位化轉型爭取「生命線」。

除了隱隱約約的「敲竹槓」私心外,中共中央黨校趙柯教授告訴36氪,歐盟的反壟斷決心還落腳在掌控自己的數字主權,爭取完成傳統產業的數位化轉型。

「美國反壟斷更多從商品價格和消費者福利著眼,而歐洲的反壟斷的著眼點是競爭,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正常的運作。」

從本質上看,趙柯認為,歐洲反壟斷是防止贏者通吃的平臺經濟的網絡效應,美國在此之外,還有貧富分化嚴重的原因。

「全球發達國家之中,美國的基尼係數最高,這與這幾年科技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趙柯進一步解釋,相對歐洲,美國的社會安全網更低,科技巨頭對市場的壟斷放大了這種不平等。

無論如何,在這場針對美國科技巨頭的博弈之中,歐盟已經收穫頗豐,在「反壟斷女皇」歐盟競爭總署負責人瑪格麗特·維斯塔格的領導下,谷歌繳納了創紀錄的百億美元罰款,愛爾蘭被迫接受蘋果涉嫌偷稅的145億美元稅款。

下一個科技浪潮?

儘管美國兩黨對科技巨頭的打壓已有共識,但張軍認為,在新一屆美國政府上臺後,對科技巨頭的反壟斷不會是最優先考慮的對象。

「司法部換人之後,如果最終決定不起訴,潛臺詞就是要談拆分、罰款新的規定協議等。」張軍表示,考慮到新任總統可能他的優先考慮的部分不一樣,情況還會有變化。

就美國科技反壟斷如此複雜的局面,張軍也給出了自己的觀察。

平臺經濟的複雜性下,單憑州層面的訴訟已經不能囊括整個法律範圍,而科技巨頭在強大的法律團隊支持下,更是拉長了整個周旋周期。

「網際網路企業又希望利潤達到極致,同時最好不要突破法律邊界,受到法律處罰自然得不償失,於是就不停地要測試這個邊界在哪裡。」

歐盟的情況則有些不同。趙柯認為,對於這屆歐盟委員會來說,數位化轉型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數字法案的出臺預期下,美國大型的科技巨頭在歐洲必然會受到更多監管。

「不排除一些大型企業面臨巨額罰款,或是拆分,甚至被迫退出歐盟市場的局面。」

就反壟斷歷史來看,歐盟選擇的方法是真金白銀的罰款,美國人更多的選擇是威懾巨頭,讓巨頭服軟通過條件交換「命運」,從而為市場競爭格局注入活力,這背後不是殺死巨頭的決心,而是促進科技創新的恆心。

如今網際網路行業的反壟斷已是全球共識,中央經濟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再次為我國網際網路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網際網路平臺發展初期,「燒錢」即正義的模式讓各大平臺打起了補貼戰、價格戰,而資本的拼殺最終為的是獲得超額利潤與支配地位,這就很難讓市場形成充分競爭的格局,甚至扼殺了科技創新的苗頭。

然而,資本之戰不可持續,短期的消費者紅利自然難以維持,無論是否危害實體經濟或是金融發展,巨頭格局形成之下,市場定價優勢、濫用數據隱私的風險不可避免,行業生態多元化趨勢也會有遭到禁錮。實體經濟也好,中小商家也罷,未來還是要與網際網路經濟形成良性互動才可促進社會經濟與科技創新。

或許並沒有真正的壟斷,只有不斷前行的技術浪潮。在美國GAFA,中國BATX的推動下,下一輪科技創新何時觸發才是市場的期待。

(實習生李夢陽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國家出手反壟斷,騰訊阿里們該何去何從?
    來源:cmb-china今天來聊聊網際網路反壟斷的事兒。前些天,繼叫停螞蟻集團上市計劃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豁,這可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家會一步步加強監管,給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劃開邊界,而在這個過程中,不確定因素太大,誰都不敢動作。不止我們中國,這段時間全球的市場監管都很忙。忙著反壟斷。全球聞名的網際網路巨頭谷歌首當其衝,成了第一個被狙的靶子。
  • 反壟斷新規亮劍網際網路巨頭 阿里、騰訊、京東股價回調該割肉還是...
    反壟斷指南內容明確,京東、美團、阿里巴巴、騰訊、小紅書、新浪微博、58同城、百度等20多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業務直接受到影響。面對平臺公司無邊界的創新,監管的手段也在慢慢跟進。無限擴張的網際網路平臺型公司引發了越來越多的監管關注。
  • 反壟斷正式開始!阿里、騰訊、順豐旗下公司遭頂格處罰 國外反壟斷...
    來源:市場監管總局消息一出,阿里、騰訊股價跳水。阿里巴巴、騰訊控股和閱文集團等三家公司股票午後出現跳水,三家公司股價一度均都跌超3%,截至收盤阿里巴巴跌2.55%,騰訊控股跌2.64%,閱文集團跌4.12%。三家公司有哪些違規?
  • 阿里「二選一」反壟斷是什麼案,螞蟻回應約談:嚴格遵從監管要求
    在反壟斷和強金融監管的影響下,阿里被調查,螞蟻被約談兩次,並不是偶然的。螞蟻金服的金融業務需要不斷適應新的監管需求,阿里也需要重新審視其對行業的壟斷行為。今日,據新華社報導,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 別讓美團跑了!反壟斷調查「二選一」拿阿里開刀
    今天(12月24日)早間,一條重磅新聞刷屏:阿里被立案調查了。「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就在10天前的12月14日,阿里巴巴等三家企業因為違反反壟斷法,各自被罰款50萬。
  • 詳解美團財報:反壟斷監管「趨嚴」,新業務「飛輪」加速
    有熱心網友統計了阿里系和騰訊系相關軟體的默認支付方式,從圖中的結構來看,基本遵循了阿里系APP沒有微信支付,騰訊系APP沒有支付寶支付的邏輯。 最終的結果走向如何富姐不知道,但美團無疑再一次成為了網際網路行業中最受市場關注的公司。
  • 反壟斷對阿里、騰訊、美團股價意味著什麼?看一看美股的經典案例
    12月14日周一午間,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反壟斷局對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絡收購中郵智遞股權等三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作出行政處罰。這一消息發布後引起市場強烈反應,阿里港股收跌2.63%,閱文集團下挫4.12%,騰訊控股跌2.89%,美團跌3.81%。
  • 騰訊阿里20萬億生態圈背後:反壟斷與算法收割
    Facebook、谷歌、騰訊、阿里等巨頭製造的市場集中,是提高了經濟效率,還是損害了社會福利?來源:智本社(ID:zhibenshe0-1)文 | 清和 智本社社長近期,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媒體圈結合螞蟻暫停上市事件,掀起了一場反壟斷輿論風暴。
  • 平臺反壟斷動真格!阿里閱文豐巢被罰,它們做錯了啥?
    此外,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近一個月以來,監管層已經連續多次對反壟斷公開表態。那麼,什麼是經營者集中?這3家公司的股權收購,錯在哪裡?收購完成後,行業發生了什麼變化?而阿里巴巴投資在2016年,全球營業額為人民幣1011.43億元,遠超申報標準,屬於應當申報的情形。騰訊下屬企業閱文收購新麗傳媒股權案,2018年8月,騰訊控股子公司閱文與新麗傳媒等籤署協議,收購新麗傳媒100%股權,並於當年10月完成交割。
  • 10萬億阿里騰訊帝國:普天之下,莫非AT之土?
    美團點評創始人王興在回憶當初拒絕阿里投資的情形時曾說道:阿里當時的態度是「你要10億美元可以,20億美元也可以,我們都可以投,但是你不能再要騰訊的錢」。而在更廣大的網際網路行業之外,企業也或多或少受到AT的影響,比如所有的商家都會用到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 反壟斷監管重拳出擊,「首戰」鎖定社區團購混戰
    巨頭混戰社區團購,終於引來監管出手。  12月22日,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參加。  受此消息影響,23日開盤,阿里巴巴(09988.HK)、騰訊控股(00700.HK)、美團(00390.HK)股價均現1%以內跌幅,京東集團(09618.HK)股價上漲1.65%。截至收盤,阿里跌幅擴大至1.77%,騰訊下跌0.26%,美團回升轉漲。美國當地時間22日收盤,拼多多(PDD.Nasdaq)股價大跌5.34%。
  • 阿里騰訊豐巢三家被反壟斷處罰代表了什麼信號?
    就在今天,官方宣布對阿里騰訊豐巢三家公司進行了反壟斷處罰,各罰50W。萬萬沒想到,最後是三家一起背水實際上,騰訊阿里兩家涉及反壟斷我能預料到,阿里收銀泰,閱文收新麗都好理解,但豐巢我沒有想到。說一下我的理解吧1 關於金額很多人說這種體量的公司,只罰50W這麼少沒有意義,但我想說,首先,關鍵在於,這個罰款對社會和行業釋放的信號,即接下來會加強對於網際網路行業反壟斷的監管,這會打消不少企業的僥倖和觀望心理,起到威懾作用。
  • 老汪財經日記:騰訊、阿里兩大投資「帝國」,網際網路壟斷該怎麼反?
    》第五期作者:和訊網總編輯汪雷大家好,我是汪雷~周末傳出消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期間中國計程車產業聯盟致函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實際上,因為觸及反壟斷相關法規14號,阿里、騰訊、順豐受到了處罰而美團、拼多多等掀起社區電商大戰京東金融借貸廣告誘導低收入群體超前消費等事件
  • 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生態圈
    打開手機,找到你最常用的5款APP,微信、微博、拼多多、美團和天貓,必居其一。其中,微信、拼多多、美團隸屬騰訊系,而天貓、微博為阿里巴巴系。從高德、B站到喜茶,從《金剛川》到永輝、萬達,從蔚來、小鵬到鏈家,生活中為之停駐的品牌,無不被騰訊和阿里鎖定。
  • 前有3Q大戰後有阿里、閱文、豐巢被罰 網際網路反壟斷案的反思和啟示
    2014年10月,歷時4年的「3Q大戰」(騰訊與奇虎 360 之間的訴訟戰)終審落幕,這被認為是網際網路首起反壟斷案,2020年12月14日,阿里、閱文和豐巢因收購案未申報,被市場監管總局分別罰款50萬元,相關新聞隨即上了熱搜,再次引發市場討論。
  • 反壟斷加碼騰訊系4家公司波及 閱文、騰訊跌超3%
    12月14日消息,社區團購受質疑,反壟斷加碼,網際網路巨頭集體走低,美團跌3.6%,閱文跌3.35%,騰訊跌3%,阿里跌2.86%,京東、網易等下跌。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發布公報,在部署明年經濟工作主要內容中特別提到:「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 二選一不止阿里!美團也曾多次被爆出二選一 律師:存被調查風險
    12月24日早間,市場監管總局官方微信公眾號"市說新語"發布文章稱,"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對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是我國在網際網路領域加強反壟斷監管的一項重要舉措,有利於規範行業秩序、促進平臺經濟長遠健康發展。"人民日報第一時間對此評論稱。
  • 市場監管總局:阿里騰訊違反反壟斷法被罰 正審查虎牙和鬥魚
    (原標題:市場監管總局:阿里騰訊系違反反壟斷法被罰,正審查虎牙和鬥魚合併)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12月14日午間消息,總局依法對阿里巴巴投資收購銀泰商業股權、閱文集團收購新麗傳媒股權、豐巢網絡收購中郵智遞股權等三起未依法申報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案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 騰訊無痛引流,阿里無麻引產,差距咋這麼大?
    12月24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公告,將依法對阿里巴巴「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進行立案調查,這釋放出強烈的反壟斷強烈信號,這在網際網路行業還是第一次。受此影響,平安夜,阿里巴巴市值暴跌900億美元。自從10月馬雲抨擊金融系統後,最近兩個月以來,阿里巴巴市值下跌1.5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跌去一個京東再加一個小米的量。
  • 反壟斷法12年,為何才到網際網路
    導語:12月14日,市場監管總局公布三起未依法申報案件,阿里、閱文、豐巢因違反反壟斷法各被罰50萬。總局反壟斷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儘管罰款額度較低,但是向社會釋放加強網際網路領域反壟斷監管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