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叫型」家長,別再撕扯你的孩子了

2020-09-03 好大一棵蒲公英

「你這道題為什麼還是做錯!」

「你是不是要氣死我!」


樓下那位大姐震耳欲聾的怒吼,穿過承重牆,越過天花板,把昨天睡午覺的我活活給震起來了。


為了紀念逝去的午覺,我決定寫點什麼。


1


我住的地方,是一個長租公寓。


這個小區在沒有改建之前,應該算是一個小小的城中村。正是因為布丁酒店想在這裡建一個氧氣公寓,所以有房有地的村民們,都發了財。


他們有的人拿著錢搬去了別的地方,而不想搬走的村民,為了方便安置,就會作為業主,單獨住在公寓的某一層。


我住在5樓,4樓那一家,就是不想走的業主。


上下班、倒垃圾、曬被子… …來往於樓層之間時,我經常能看到那位大姐在訓斥她的兒子。當然,絕大多數時候,她會選擇關門。


圖:這可能就是樓下大姐吼他孩子的狀態吧


不過聲音還是會透出來:

「這麼簡單還不會!」

「你這孩子怎麼那麼霸道!」

「別玩遊戲了,快去寫作業!」


可能每到周六周日,她的怒氣值會達到頂峰,所以批評就變成了怒吼,順便還會殃及樓上的我。


2


有一次,我看到一篇文章,揭示了家長看孩子寫作業的各種窘態。裡面大多數家長,最後都會在陪娃寫作業這件事情上崩潰發怒。有一個爸爸,因為太生氣,甚至捶桌子捶到手骨折。


圖:陪娃寫作業,捶桌子捶到手骨折


聯想到樓下那位大姐的情況,我問自己的男朋友:「以後如果咱倆有小孩,會不會也在看他寫作業的時候崩潰?」


他很疑惑的抬頭看我:「為什麼要看他寫作業?你不看著他,可能這道題15分鐘他解出來了;你看著他,就想讓他5分鐘內解出來。這不符合成長的規律。」


仔細想想,的確是這樣。


卷子需要家長籤字,作業可能要微信群「打卡」,只要有標準化考試,只要還存在比較,中國的家長就會焦慮。於是乎,在學校撕扯家長的同時,家長開始撕扯孩子。所謂拔苗助長,不過如此。


明明應該考慮如何更好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想像力、細心和耐心,在標準和比較面前,最後都變成了如何提高他做題的效率和準確率。


小時候讓他學心算,長大了讓他做題庫,作為家長,你教他一堆技巧,卻唯獨沒教他什麼是真正的學習,以及怎樣學習。


更重要的是,她/他會一直覺得學習時為爸媽完成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


可笑的是,若干年後,他在長大的世界裡,發現遇見瓶頸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個人強大的學習能力。他學了那麼多年,偏偏就沒學到這一點。


3


都說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因為他們不僅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也是會影響孩子一生的老師。


這種影響,是從思維到性格,從舉手到投足的全方位影響。這種影響,不單來自於言傳,也來自於身教。


我不止一次地聽到樓下那位大姐呵斥自己的兒子:「你怎麼這麼霸道?!」


一個孩子為什麼會霸道?回頭看看他們夫妻倆,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因為迷信,他們家會公然在自己家門前燒紙,搞得滿樓的報警器滴滴作響,整個樓道裡,全是嗆人的煙味。


租戶受不了了,找到公寓管家投訴。夫妻倆面對投訴,一臉不在意:「受不了你們就搬走啊,去哪租房子不是租啊!」那位老公甚至直接甩臉子:「有本事你們就去派出所,反正我就在周圍的一個派出所工作」。


作為媽媽,她看到的是自己的孩子「越來越霸道」;作為路人,我看到的是他們家一脈相傳的「虎」父無犬子。


爸爸拿著手機玩網路遊戲,媽媽開著電視看甄嬛如懿,大兒子埋頭寫作業,小女兒在旁邊咿呀學語。他們的小女兒什麼時候會寫字我不知道,但學會寫字之前,應該早就學會了說:「賤人就是矯情。」


圖:你什麼樣,你的孩子就什麼樣


家長滿嘴髒話,卻希望孩子文明禮貌;

家長酗酒搓麻,卻希望孩子知書達理;

家長壓抑焦慮,卻希望孩子樂觀開朗。

… …

這些都是緣木求魚,通通都做不到。


4


這就是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拼的不僅僅是金錢和社會關係,更是價值觀和行為模式。一個撕扯孩子去和同類競技、掏空孩子人格建設的家長,最後只能得到一個「既不成功,也不成人」的孩子。


這個世界有時候就是這麼弔詭。


許多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頭地,卻不懂如何因材施教;他們都知道天才和傻子之間只差一個伯樂,可他們自己,卻不願意去當這個伯樂。


他們寄希望於老師。


拜託!老師不是上帝,真不一定能照顧到每一個人。老師能做的,可能就是儘量維持公平,在教孩子知識的同時,儘量多教一些道理。


況且,又有多少家長分得清什麼是好老師?什麼是壞老師呢?


帶著孩子認識自然的幼兒園老師會遭到舉報,勸孩子別學鋼琴改學奧數的老師,卻讓有些家長豎起拇指。


圖:幼兒園老師因沒有進行「超前」教育被舉報


是的,我承認,我們生活在一個「贏家通吃」的社會裡,所以各個階層的家長,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這種焦慮會下沉,從孩子上大學一路下沉到他上幼兒園。


是的,我也知道,真正素質教育的來臨,需要幾代人共同的迭代和努力,而很多家長能做的,只有呼籲和等待。


但是,在呼籲和等待的過程中,孩子的教育依然有改善的空間,那就是他們的家庭教育。


所以,別再試圖去撕扯或者掏空它。


盡全力保護孩子的天性和樂趣,盡最大的可能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教給他們那些看似無用卻很重要的東西,給他們的心裡種下一顆種子。


這顆種子,也許在應試教育的衝刷下,依然能長成參天大樹。也可能在未來的社會湍流裡,幫助你的孩子,遇難成祥,逢兇化吉。


你覺得呢?

相關焦點

  • 「吼叫型父母」後果多嚴重?孩子竟有了一種奇怪的能力
    02不聽、不說,是為了「自衛」原來,小男孩的媽媽,是一個典型的「吼叫型家長即便在和孩子交流之前,孩子的大腦有發育,也是生理性的;從父母和他交流的那一刻起,大腦就開始了「社會性發育」的第一步。父母先不用考慮孩子聽不聽得懂、理解不理解;何況大部分家長會採用一種便於理解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 教師節就要來了 你撕扯孩子 刺痛了多少父母的心
    而當你抬起手,撕扯孩子的臉部時,已不再是老師。---掌門人懲罰≠ 體罰當一個老師連續掌摑孩子,並撕扯孩子臉部時,孩子一動不動。而在這之前還有32個人,請問一個班級一共才多少人。一時的衝動可以稱為衝動,連續對33個學生的衝動,是教師界的敗類。別讓一粒老鼠屎,讓教師節因你而蒙羞。
  • 「吼叫型父母」注意了:不是不能改,藉口才是最大障礙
    趁周末,給「吼叫型父母」開個小灶吧。前兩天發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吼叫型父母」後果有多嚴重?孩子竟有了一種奇怪的能力!》,引發很多家長共鳴。敢冒犯「獅威」討論這個話題,因為我知道,「吼父吼母」們多數都有這樣一個特徵:對別人吼得少,甚至文質彬彬,只對自己的孩子吼。
  • 幼兒園的孩子打逗撕扯,家長該如何認識和對待?
    人家家長不幹,今天找到我了,我也確實知道我兒子愛動手。請您再給我一些這方面的指導吧。還有就是,遇到對方家長特別在意這些的,我該做些什麼呢?謝謝您。楊永龍:你可以替代孩子給這些個家長賠個禮道個歉。悠參:今天早上已經道過歉了。但我看那個媽媽還是有點不依不撓,竟然讓我帶著孩子去看精神科,很不客氣。
  • 家長鬚知:別再對比孩子了
    看看人家考的多好」「你看看人家多乖、多懂事,你就不能讓我省省心嗎?」「你這次考了90分,那你們班那誰考了多少分?」家長們的「比較」怪圈一直存在,從我們小時候被比較,再到我們為人父母,又拿自己的孩子來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正因為這一直延續下來的「傳統」,讓很多家長自以為是正常的。
  • 家長早飯不要再「糊弄」孩子,別再敷衍寶寶成長,孩子嫌棄的早餐
    家長早飯不要再「糊弄」孩子,別再敷衍寶寶成長鬧鬧從小吃飯就是非常挑食,媽媽在鬧鬧的飲食上其實還真的沒少下功夫,小時候就變著花樣給鬧鬧做,鬧鬧也是三天兩頭的好好吃和乾脆不吃的極端表現。2)剩飯剩菜有些家長為了圖省事方便,常常把昨晚的剩菜直接在微波爐裡一熱給孩子吃,或是把剩飯重新加工一遍。
  • 福州的家長注意了,別再對你的孩子說這些話了
    父母對於孩子的愛,是真切而無時不在的,因此,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也是時刻體現的。那麼有哪些話是不能對孩子說的,說出後又會造成什麼傷害?「我們都是為了你好。」據不完全統計,80%以上的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說:「我們這都是為了你好!」,很多家長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大多喜歡以過來人的經驗口吻來說,容易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
  • 做家長該知道的:孩子害怕,家長別再用「別怕」敷衍了
    孩子更是如此,他們對於害怕更加敏感。當孩子對家長表達自己的害怕時,家長不要再泛泛的使用「別怕」來敷衍孩子了,若再加上不當的措施,孩子日後將會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舉個例子,朋友家的孩子妙妙不肯好好刷牙時,家長便會說「鏡子裡有怪物,你要不好好刷牙,怪物就把你帶走了」之類的云云,自此,妙妙便對鏡子產生了陰影,一直不敢面對鏡子。
  • 家長們別再錯餵了!孩子一哭就餵奶?教你一招正確判斷
    家長們別再錯餵了!孩子一哭就餵奶?教你一招正確判斷很多的新手媽媽在餵養孩子的時候總是會遇見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給寶寶進行正確的餵養,寶寶肚子餓沒餓,是否已經吃飽了,這樣的情況都要如何正確判斷,看完這個你就知道了。
  • 面對暴躁易怒孩子,99%的家長選擇了這麼做
    舒涵老師和她的100個孩子系列(六)覃傑爸爸是在萬般無奈下找到我們的。因為孩子不分場合,一不高興就大聲哭鬧、滿地打滾,在幼兒園一直抱著老師的大腿,不讓老師走動,也不讓其他同學靠近老師,老師一旦勸他,他就撕扯衣服,甚至撕扯頭髮。常常把老師弄得手足無措。
  • 兩代人教育理念不合 孩子「鑽空子」咋辦?
    平時工作忙碌,老人帶孩子,年輕人和老人之間教育理念不合,於是,聰明的孩子學會了找庇護、鑽空子。家長該怎麼辦?三歲了,孩子晚上睡前還是一定要喝牛奶,並且要抱著奶瓶吸著睡覺。在管教孩子方面,奶奶是屬於吼叫型的,只要孩子做得不好就會大喊『不可以』,很少用行動去制止,這點我和孩子的爸爸都不認可。」另外,蔣媽媽說,由於現在全家人住在一起,漸漸的孩子也會發現大人之間有些理念不合,他就學會了「鑽空子」。例如,孩子遇到一點不如意就會假哭,當他做錯事情爸爸媽媽要管教他的時候,他就會去找奶奶救命,奶奶會護著他。
  • 家長別再殘酷剝奪孩子學習的本能,孩子太可憐了
    其實,這裡我只想說,別再殘酷剝奪孩子學習的本能了孩子如果覺得可以,家長可以順便和孩子聊聊為什麼覺得可以。可能你覺得這次考試孩子考得比平時低了,但其實是因為題目變難了,所以孩子認為這成績也不錯,這叫認同和理解孩子,你和他感同身受了,他自然願意學,就不會認為學習只是個任務,為了學而學。
  • 家長還在怪孩子玻璃心?別再給孩子「挖坑」了,還要怨孩子不好
    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很重要,讓孩子在生活中會有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家長一定要注意對待孩子的態度,不要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創傷。家長給孩子「挖坑」,卻說孩子玻璃心,別讓情緒成為孩子的主人女兒還沒有緩過神,就被媽媽劈頭蓋臉的一頓說,女兒小聲的說:「媽媽,可不可以明天再寫,我有點累了。」
  • 別再對孩子嘮叨了,越嘮叨越叛逆,高層次的家長這樣教孩子
    快點拿紙巾擦乾淨……別喝飲料了,給你裝了點湯,小心燙……用勺子啊,別用筷子,你筷子還拿得不穩……你先吃口飯,再吃點蔬菜,肉別吃太多了……小女孩一副毫不在意的表情,依舊我行我素,媽媽還在吧啦吧啦地說個不停,「你怎麼不回我啊,啞了啊?」
  • 家長這些愚蠢的行為,只會讓孩子討厭你,別再和孩子隨便開玩笑
    家長總是會認為自己的孩子還小,所以也不會過於注重一些說話的方式,甚至還會和自己的小孩開各種玩笑。殊不知,小孩在這個年紀,並不會正確地區分出這句話是不是來自父母的玩笑,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在生活中經常會有這些話出現在孩子的耳邊:「你再不聽話,小心壞蛋把你抓走。」這句話可能會讓孩子暫時地安靜下來,或者順從你的決定,但是已經在不斷地加深孩子內心的恐懼。
  • 順風而行,順雨而走,被撕扯的後背早已侵透,勇猛前衝的你感知否
    迎著風雨,天亮見彩虹順風而行,順雨而走,被撕扯的後背早已侵透,勇猛前衝的你感知否?寒冬臘月,冷風習習。逆風而上,是我現在唯一的選擇,再沒有其他選擇。我的選擇屬於被逼無奈,而現實中卻有很多人順風而下,直達終點。老陳身邊就有現成的例子。陳文(化名),我們稱他為文文,今年整30歲,同老陳我的年齡差不多,在我們這裡算是個不小的富二代,父母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萬元戶,九幾年的時候家裡開辦小作坊,現在已經擁有一處不小的廠房,每年盈利幾百萬。
  • 「求求你別再教孩子識字了!」這位媽媽的回懟,值得家長深思
    家裡有兩個孩子,能明顯感覺不同時期對於孩子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同。瑩姨記得當時我家大寶也沒教啥稀裡糊塗就上小學了。但是到了二寶就不同了,這兩年家長特別重視早期教育,光是早教的溝通群我就加了五六個。前幾天, 兩位寶媽就在群裡就是否教孩子識字這個問題,進行了一番唇槍舌劍。
  • 孩子不吃飯,就「餓一餓」?原因出在家長上,別再坑娃了
    小朗的閨女今年兩歲,別看平時乖巧可人、招人喜歡,為了讓孩子吃飯,小朗可是費了不少功夫。網上找的各種方法都用上了,可是閨女還是喜歡在吃飯的時候,東張西望心不在焉,分分鐘把小朗氣到冒煙。「不吃飯以後就別吃了,餓你兩頓,看你還吃不吃!」小朗崩潰到破音。可是看著媽媽氣到冒火的眼睛,女兒一害怕,捧著碗低著頭,眼淚簌簌地往碗裡掉。
  •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就要戒掉紙尿褲了,家長別再捨不得
    每個人一旦組織家庭後,都希望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孩子,當孩子出生後,孩子就成了家庭的核心,事事都牽掛著孩子,句句話不離孩子,生怕孩子出現問題,想要孩子可以健康長大,想要孩子將來能成材,家長們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到了孩子身上。不過在此期間,家長們總是出現教育上的分歧,撫養上的分歧,其實都是為了孩子好,只是不知道什麼是正確的。
  • 這幾類孩子看起來活潑可愛,其實讓人很討厭,家長別再沾沾自喜
    她女兒和她媽媽說:媽媽我說的都是騙阿姨的,還是你最漂亮,我還是喜歡你。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可不少見,問題是明明孩子的行為不妥當,可家長卻一味地替孩子掩飾,甚至還感覺孩子這樣很可愛。孩子有這幾種行為的,家長就別再沾沾自喜了,趕緊制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