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最著名的3大騙局,沒有一個是真的,至今仍有人深信不疑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句話深刻揭露了社會的殘酷性與史書的欺騙性,也因此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大紅大火後曾說過一句話:「歷史最重要的不是史料,而是歷史觀」,重在以社會人心的常識性、常理性揭露真實的歷史。
然而,直到如今,中國真實歷史上的「三大騙局」依然有人深信不疑。
第一:被野史潑髒水的「張獻忠屠川」
明朝末年是個多事之秋,內有黨派鬥爭不斷,外有後金軍事入侵劫掠,各地又天災不斷,流民四起,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李自成與張獻忠。張獻忠原也是陝西一個普通平民,家鄉遭遇旱災、蝗災,田地絕收,沒飯吃只能帶著家鄉人扯旗造反搶糧殺官,並最終依靠開倉放糧、裹挾流民、聚攏亡命之徒變成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軍首領。
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滅亡,張獻忠也趁機入主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權。此後張獻忠與兩個義子駐守川蜀十幾年,多次和清軍、南明軍爆發大戰,但心中仍有家國大義,因此才在臨終前讓義子李定國決不能投降異族建立的滿清朝廷,讓其為漢人而戰。李定國秉承張獻忠遺願,加入南明,成為漢人最後一個民族英雄。
那麼,關於張獻忠效仿唐末黃巢大興屠刀十年屠光四川、立「七殺碑」的說法又是怎麼來的呢?
答案是:清朝的野史記載和故意抹黑。當年清軍攻入四川,四川之所以呈現十室九空的狀況事實上是因為十幾年的戰爭導致大量人口死亡和出逃,而且四川是抵禦滿清入侵最堅決的地方之一,遭到了清軍的報復性屠殺,為了掩人耳目全部將血債推到了張獻忠身上。
第二:含水量驚人的造假「康乾盛世」
後世評判康乾盛世的標準之一是中國人口從一億飆升到了三億,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但事實上康乾時代卻是由於番薯、土豆等外來口糧物種的引入以及可耕地的提高導致了人口大爆發,而人口多,並不意味著人民生活條件的好轉,這一點大可參考現在貧富兩極分化的印度,當時的康乾盛世大抵便是如此,含水量極大。
曾到訪中國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曾寫過一部中國遊記更具真實視角,其中關於乾隆時代「江南十八歲少女編制麥草當圍裙、窮苦百姓全家人共穿一條褲子」的記載觸目驚心,完全與中國人自嗨的康乾盛世「四海昇平、安居樂業、衣食無憂」大相逕庭。
而《利馬竇札記中》中描述的街道乾淨整齊、百姓穿戴得體、外國使團會被發放服飾、乞丐流浪漢有專門收容所等關於明朝中葉的社會描述也在康乾時代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街道髒亂差、百姓衣不蔽體、流民乞兒佔據街角等。
那麼,清朝這個康乾盛世是怎麼來的?
一方面是滿清朝廷的自我標榜,一方面是後世學者以「領土版圖」、「軍事實力」做出的間接判定,可是,國家再強再富,百姓生活條件水平差勁,吃不飽穿不暖,沒有人權尊嚴,更毫無幸福感可言,這又算什麼盛世?
第三:被儒家士大夫惡意扭曲的「秦始皇焚書坑儒」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已經一統中國的秦始皇下令焚毀書籍、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從此造成了「六藝缺焉」。
沒錯,這一《史記·儒林列傳》的記載在後世被引做「坑儒」的論據,導致逐漸形成秦始皇實施殘酷暴政、毀壞儒學根基的「歷史事實」。
但是真實的歷史並非「焚書坑儒」,而是「焚詩書,坑術士」。根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說,秦始皇採納宰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焚燒秦國史書之外的列國史記,將不屬於博世館收藏的《詩》、《書》列入燒毀禁絕的目標,同時將誹謗秦國與始皇的盧生、侯生等方術士坑殺,以統一思想,禁止以古非今,禁止以私學誹謗朝政,加強輿論控制與集權控制。
也就是說,秦始皇燒掉了六國史書和部分儒學典籍,但並未燒掉醫學、農業種植、放牧、卜卦、天文星象等技術實用型書籍,而其他如兵家、法家、墨家等百家學說也沒有遭到禁絕。至於提倡以吏為師,要做官就要學律法,貶低儒學更是不值一提,與漢武帝時期儒生建議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諸子百家學說思想文化造成的毀滅性破壞相比,秦始皇的手段相當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