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而言,個人命運可能隱藏在很小的一個小數點裡,但對個人而言,卻是百分之一百的人生。」——《烏合之眾》
「成王敗寇」,從商至清近3600年的歷史長河裡,總共出現了83個王朝,儘管歷代皆有設置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史官,起居注史是專門記錄帝王的言行與政務得失,史館史官則是編撰前代王朝的歷史,如:在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順治帝設置明史館,纂修《明史》。
不過隨著考古的興起以及考古實物的出土,人們發現《明史》中對於明代皇帝、大臣的記載存在部分不符,從而讓後世認為,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尤其是前朝的末代皇帝,必定存在諸多過錯,而在各朝的末代帝王中,商紂王是暴君的經典代表。
儒家五經之一的《尚書》大約創作於前10世紀,處於周代,《尚書》分:《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據記載,在牧野之戰前,周武王為徵伐紂王發布了檄文,細數紂王所犯下的各項罪行,《尚書·周書·牧誓》中記載: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也就是說周武王伐紂是替天行道,是正義之舉,而紂王存在的重大過失有:聽從婦人之言;不重祭祀;不重用自己的兄弟,卻任用外來的逃臣、有罪之人,這樣的君王怎麼可能得到百姓的擁戴?
當然,沒有哪位統帥在徵伐對方前還會給對方美言幾句,尤其是還要奪對方的天下,自然是要將對方說得一無是處。
夏啟在建立夏朝前曾受到了有扈氏的強烈反對,啟在收拾有扈氏前在《甘誓》中講到有扈氏存在有「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的罪行,因此他才要攻打有扈氏;商湯徵討夏王桀之前發布《湯誓》,講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
不過相比夏啟、商湯,周王的《牧誓》更為出彩了,而且自周起,商紂為「邪惡」的代表,周王光明磊落,體恤百姓,流芳百世,為正義的代表,最終邪不勝正。
大家也都看過《封神榜》,這部古典小說成書於明代時期,圍繞著紂王的依然是「酒池肉林」、「荒淫無道」、「暴殄天物」。
但商紂王真是如此嗎?人無完人,就算是君王也是存在缺點的,而且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不同,只是周人完全誇大了商紂王帝辛的缺點,並且存在顛倒黑白的情況。
而在周王所說的紂王的罪行中,「不重祭祀」是最大的過失,在當時人人都重視祭祀,紂王不好好祭祀,那就是大不敬,紂王為什麼要這樣呢?紂王即位時商朝逐漸衰敗,面臨著東夷、西戎的威脅,周人逐漸強大,對商也形成了威脅。
紂王首先想的是解決東夷、西戎,對周人採取懷柔政策,而且紂王在位時確實解決了東夷所帶來的麻煩,可見能力是很大的,而紂王因為要對付周人的蠢蠢欲動,也就不可能被神權的壓制,最終周王還是坐收漁翁之利,在商紂王擊敗東夷虛弱期間進攻,商朝因此滅亡。
流傳至今,商紂王與他的愛妃妲己的故事也是格外出名,妲己在商滅亡後成了「紅顏禍水」的代表,周人認為女子不得議論政事,並且也是從周朝開始,對女子的約束越來越多。
在商朝時,女子只要有能力,並不會受到過多的約束,與後世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是一位傑出的女性軍事統帥,並且憑能力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封地,而這並不妨礙武丁與她的感情,武丁十分欣賞以及尊重婦好。
至於不重用兄弟,商紂王的兄長微子是後世稱讚的賢人,不過商與周交惡時,微子卻為了活命,當眾反綁雙手投降了,紂王要重用這樣的兄弟?重用其他人也可以說是紂王不注重看身份,而是看對方的實際能力怎麼樣。
但周朝及其留下的《周禮》對後世的影響甚廣,也不得不嘆服周王朝姬發謠言布局的能力,3000年來幾乎人人都信以為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