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雷州吃貨的心裡,鄉愁是什麼味道?

2020-12-18 騰訊網

有人說,對於家鄉、親人、故土的思念,常常緣於美食而終於美食。我們會把故鄉某種味道的食物當作故鄉的化身,無論離開多少年,嘗過多少美味,始終想念的是故鄉的味道。

對於雷州吃貨而言,故鄉於他們,也許就是記憶中的那一口鮮美的雜魚湯;那一口咬得「咔咔」作響,感覺上下頜的牙齒在打架的「炒米爽」;那一口柔綿順口、回味無窮的「土丹粥」。

逢年過節時,雷州吃貨對各地的熱門景點不屑一顧,反倒是熱衷於去那些街頭巷尾的小吃店,個別人還俯身蹲著完全不顧形象地大快朵頤。估計,這時候他們只求有一款「家鄉的味道」,以解他們濃濃的鄉愁。

很多人不禁要問,雷州吃貨為什麼對雷州美食如此偏執呢?原來理由都在這裡:

雷州白切狗

雷州狗肉主要有兩種烹飪方法,一是白切,二是涮火鍋。狗肉火鍋其實也只有天氣變冷的時候才會吃,平時多是吃白切的狗肉。

白切狗肉必須要蘸辣醬才好吃。白切狗的美味,除了本身的肉質之外,所蘸的醬汁才是關鍵。同樣的狗肉,不同的辣醬,吃起來會天差地別。其中最正宗的白切狗醬料,是野生小米椒加粗鹽,百吃不厭。

英利燒豬

英利燒豬皮色光滑,又香又脆,肉質細膩,又嫩又滑,香潤可口,是餐桌上一道美味。幾百年來,它以「純天然,無汙染,綠色食品」為賣點,引得不少外地遊客慕名前來品嘗,絲毫不輸於龍潮燒豬和麻章燒豬。

英利燒豬是廣東省雷州市英利鎮的傳統名菜。當地人對燒豬取料和製作十分講究,他們一般選購40-60公斤重量本地放養的生豬,這種生豬在農家吃的是番薯、木薯、玉糠等熟飼料,爬到村邊的山坡上吃的是青草嫩葉,有的甚至用嘴拱挖泥土裡的蚯蚓、蝸牛等細小動物咀嚼,以補充其體內所需要的磷、鉀、鈣等礦物質。所以這種豬肉質結實,纖維精細,脂肪較少,營養豐富,酥香可口,且這種豬餵養6-7個月,個頭較小,易燒烤加工,易出售。

牛骨仔

牛骨仔跟湛江的牛雜不同,熬湯不僅僅使用了牛肉,還加上牛骨,再配上白蘿蔔和大頭菜,最後加上了青蔥和少量胡椒粉提味,每一口湯都讓你回味無窮。

土丹粥

雷州話「土丹」也叫作泥丁,將泥丁清洗乾淨,用一片細長的竹籤在泥丁頭刺個洞,再刺向泥丁尾,將整隻泥丁刺穿,去掉腸肚。

泥丁最常見的做法是熬粥,熬到微微化掉的米粒軟糯可口,喝了胃裡相當舒服。

豬腸餅

這款特色小吃很多人可能都以為是糕餅,其實不然,雖稱「豬腸餅」,然而實質是「粉」。豬腸餅因其狀如豬腸而得名,粉皮白、薄、滑,吃的時候再淋上秘制的香油,撒上花生碎末,口感醇香,回味無窮。

雷州年糕

雷州年糕的製作方法與原料,大致與其他地方的年糕相同。先將糯米磨成粉,然後加入煮溶的紅糖水,稀釋攪勻,盛於特製的大蒸籠裡蒸熟。雷州年糕一般是用特製的巨型餅筐盛裝,既大又重(五十斤以上),猶如一個巨大的汽車輪。

雷州大粽

雷州大粽歷史悠久,曾有「嶺南佳品」之稱。做法是以糯米為皮,蓮子、豬肉、紅棗、香菇等作餡,用海南大粽葉包裹,蒸4~5個小時即熟。雷州人吃大粽常與牛肉湯一起吃,稱之「牛肉大粽」。

來源:湛江日報

責編:曲曉輝

相關焦點

  • 雷州味道!茂德公大觀園的「大拼盤」,集聚雷州風味菜餚為一體!
    雷州味道!茂德公大觀園的「大拼盤」,集聚雷州風味菜餚為一體!茂德公大觀園,位於雷州龍門鎮足榮村!佔地面積118畝,有牽手廣場,三間屋,食工坊,人雕塑園,許願廊,迷宮,香辣醬生產車間,紅網餐廳,特色民宿等景點!
  • 眷村味道,兩代人的鄉愁印記
    在年味愈發濃重的這些天,一支關於"味道"的視頻,更加引燃了在外遊子回家的急迫。視頻的主人公是來自臺灣的王偉忠,"那時候街坊鄰居來自大江南北,四川媽媽做的辣醬,湖南媽媽做的臘肉,北方媽媽包的餃子、擀的麵條。舌間傳來的味道,讓每一個外鄉人,瞬間就回到遙遠的家鄉,回到父母的身邊。"
  • 湛江雷州過年特色美食「葉搭餅」,是雷州人念念不忘的家鄉味
    在廣東湛江市,「葉搭餅」也稱「樹葉餅」,是雷州的一種特產。葉搭餅原為雷州半島民間過年時製作的食品,如今在當地的市面一年四季都有擺賣,但在鄉村仍有人家延續風俗,在春節前自己動手做葉搭餅。當地人婚嫁、過年都會做葉搭餅,用來自己吃和贈送親朋好友。
  • 【寒風蕭瑟冬至臨 齊聚一堂暖人心】記2014年雷州同鄉會冬至活動
    2014年12月19日下午5點,雷州同鄉會的廣警學子再一次齊聚一堂,在學校第二飯堂舉行冬至的打火鍋活動。
  • 山粉圓子燒肉 舌尖上的鄉愁
     提示:點擊上方"掌上懷寧"↑免費訂閱提要 倘若要問遠在異鄉的懷寧人最想念的家鄉菜是什麼山粉圓子燒肉,在無數懷寧人的心中,已經不再是一道簡單的家鄉菜,而是代表著一種鄉愁。 孩紙們,回家吃圓子了嗎?  爸爸媽媽從老家來新疆小住,除了換洗衣服,還背了小二十斤山粉千裡迢迢而來。除留了十斤在烏魯木齊的舅爺爺家,餘下的又背到了伊犁。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熱播 勾起舌尖上的鄉愁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 片中食材銷量大幅提升 深夜開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使得不少吃貨眼淚伴著口水流。吃貨迷們一致認為,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是最大的煎熬。 ……………………………………………………………… 無論華僑華人走到哪裡,都難以改變「中國胃」和「中國身」,而「中國味道」更成為聯接華僑華人與祖(籍)國的橋梁。伴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熱播,新一輪舌尖上的鄉愁被再次勾起。
  • 「鄉愁」是什麼?這是最詩意的回答
    而對故鄉故土的思念、眷戀之情,就是鄉愁。席慕蓉說,鄉愁是一種模糊的悵惘;三毛說,鄉愁是夢中的橄欖樹;余光中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是一灣淺淺的海峽。莫言說,鄉愁是家鄉的紅高粱,風吹的時候不停搖晃;王鼎鈞說,鄉愁是浪漫而略近頹廢的,帶著像感冒一樣的溫柔…… 每個人都有鄉愁,它說不清,道不明,揮之不去,如一縷青絲纏在心頭…… 那麼,「鄉愁」究竟是什麼呢?
  • 舌尖上的科院|尋找科院最深的鄉愁味道(早餐篇)
    >「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只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系統,一頭鎖定了千裡之外的異地,另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科院的餐廳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讓我們帶上眼睛、嘴巴一起去尋找隱藏在科院餐廳背後的「鄉愁味道」。
  • 在廣東的福建人,為什麼吃什麼菜都是鄉愁的味道
    對一個土生土長的吃閩菜長大的福建人,即使不在廣州吃沙縣小吃,也一樣能尋到家鄉的味道。恐怕在中國的土地上,找不到第二個讓我吃出濃濃鄉愁的他鄉。在廣東呆久了,結婚,然後一家三口生活在一起,反認他鄉作故鄉了。
  • 雷州登上央視,再次吸引全國的目光
    徐聞,廉江,遂溪,吳川,赤坎,霞山,坡頭,開發區央視《中國影像方志》攝製組:講述雷州故事,全方位展現雷州風貌,彰顯雷州精神這次央視攝製組深入雷州市拍攝大型紀錄片是一次難得的對外推介雷州的機會這必將成為雷州一張亮麗的「影像名片」因為來了雷州你會深陷它的美景,古韻,美食而不能自拔
  • 是什麼,粘住了寧波人的鄉愁
    而在美食界,它是一種神奇的食品,既是主食,又是零食,墨守成規又千變萬化,普遍存在於各地,成了南北方吃貨的知音,甚至國外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雖然全國各地區人民吃的年糕種類大不相同,但很難得的,大家團結一致都愛它。
  • 茂德公大觀園:雷州半島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景觀 一個留住記憶與...
    通過弘揚雷州文化繼而讓世界了解雷州、走進雷州、發展雷州。十幾年來投資到家鄉雷州和足榮村的資金達十幾億元。旗下的茂德公鼓城及茂德公大觀園,為雷州的發展及雷州文化的傳承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足榮村手作博物館以靜態與活態相結合進行展示,一層是以雷州半島手作為主的靜態展覽,分別呈現雷州木雕、雷州石狗、雷州儺舞面具、南派醒獅、雷州風箏等主題內容;二層則是種類齊全的手作體驗坊,有蠟染、織布、蒲編、陶藝彩繪等手工體驗。如果說牽手廣場是茂德公大觀園的核心,那麼牽手雕塑則是核心中的靈魂。
  • 散文入高考浙江卷 76歲葉文玲親自答題鄉愁是什麼味道
    《長相憶》是一本關於「鄉愁」的書,分為《河南篇》、《青島篇》、《浙江篇》。而葉文玲一直把河南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我在河南待了20多年。」  寫《汴京的星河》時,葉文玲定居在鄭州,第一次去開封。「汴京是開封的古稱,那個燈會,很有些古意盎然,恍然回到了宋人話本中,所以,就用了『汴京』二字。在燈會中,別有一番別處難以得見的古城神韻和京都風光。」
  • 番薯,歲月中的鄉愁味道
    而番薯飯、番薯棗、番薯粉等一道道美食,也在歲月交替中代代流傳,成為不少人心中的鄉愁味道。一難忘的童年記憶和綿綿鄉愁番薯棗 徐遠慮 攝說到番薯,「平陽人」腦海中的記憶就會被勾起。那舌尖上的滋味,總是在寒冷的冬季溫暖著每個人的心田。番薯,已成為人們日常的綠色食品之一。除了番薯本身,番薯藤也成了不少市民喜愛的保健菜。
  • 雷州大粽
    雷州大粽是廣東雷州的漢族傳統小吃吃,屬於粵菜系。歷史悠久,曾有天南佳品之稱。做法是以糯米為皮,蓮子、豬肉、紅棗、香菇等作餡,用海南大粽葉包裹,蒸4~5個小時即熟。雷州人吃大粽常與牛肉湯一起吃,稱之牛肉大粽。做法、配料:雷州大粽由包套和米餡組成。包套用野菠蘿葉編織的。野菠蘿長在山坡或田畦,葉子長條形,上面長著三行鋸齒狀的尖刺。做包套是在端午節前一天,要選取不嫩不老的葉子,去掉尖刺,一分為二,放在清水裡泡浸,洗淨,便可編織。
  • 有一種鄉愁,叫家鄉的地鍋雞……
    文:滿軍紅圖:來自網絡我是一個在吃上嚴格要求自己的人,而且深諳做人的道理,比如每日三省吾身: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有天下午,我突然聞到了一股濃鬱的老家地鍋雞貼餅子的香氣,幻覺,這一定是幻覺!
  • 小鍋涼粉,安順人的鄉愁味道
    涼粉、洋芋、粉條、黴豆腐,幾種普通的食材搭配在一起,簡單的大火燉煮,卻做出了不簡單的味道。小鍋涼粉店老闆 吳寶琴:我家小鍋涼粉的特色最主要是黴豆腐和湯,湯是龍骨熬的,湯要熬得好味道才到, 我的是拿龍骨在小火上慢慢熬,買食材都要特別的注意,就像你家做飯,隨便買來做的,和精心操作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 排骨藕湯 一份家常味道 一份揮之不去的鄉愁
    如果你問生活在異鄉的湖北人,最想念家鄉的什麼?我想,多半會回答:藕啊!藕以肥白純甘者良。生食宜鮮嫩,煮食宜壯老。排骨其實市面上都差不多!湖北號稱千湖之省,盛產蓮藕,其中尤以洪湖蓮藕最為出名。鄉愁,什麼是鄉愁?當我們離開家,那原本如呼吸一樣平常的生活點滴,柴米油鹽的家常味道,就成了揮之不去的鄉愁。
  • 他們,改變了廣東-雷州
    但實際上,雷州半島自遠古以來,就是乾旱重災區。歷史上,「赤地千裡」「不毛之地」都一直是雷州半島旱災的代名詞,惡劣的環境也使其成為歷代王朝流放貶謫之人的鐘愛之地。這裡真的會缺水麼?但未必不會「赤地千裡」雷州地區廉江下田仔村就流傳著一首民謠——「有女不嫁下田仔,年年苦旱產量低,日夜車水不能睡,雙腳踩腫眼熬紅。」這只是當地連片旱區的一處縮影,事實上這種現象在雷州半島極其常見。面對如此困境,雷州人民該如何面對?
  • 來正宗雷州菜雷府罐婆菜挑戰
    來試試正宗的雷州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常菜從一個側面也反應了現代人對地方口味的追求和執著,儘管沒能回到家鄉,也渴望找尋到那個特別的味道。上周末偶然來到位于越秀區一棟文藝的小別院,發現這裡竟然藏著這麼地道的雷州菜。雷府 罐婆菜,一走進這裡,像誤入了雷州半島哪位漁民的家,那種質樸的海邊風情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