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島記者 王麗平 圖/半島記者 王麗平 高芳
如果不是2013年陪兒子考藝考,無意接觸到鋼筆畫,王煒的生活到現在可能還囿於他的家電生意,每天與傳感器打交道。而現在,他是一位手不離筆、在島城小有名氣的鋼筆畫家。一支筆、一張紙,成就了他的一段鋼筆畫情緣。
大背頭、黑墨鏡、黑T恤……這個有點桀驁不馴裝扮的中年男人,讓人很難將他與藝術家聯繫起來,但他的畫卻畫出了青島的百年歷史,將小魚山的古樸清麗、即墨古城的生活氣息刻畫得細緻入微,通過線條的勾勾相連,呈現出青島不一樣的美。
■初衷
點線面展現老青島
初見王煒時,他正在畫室伏案作畫,雙眼如炬、手法輕盈,畫紙上的作品隨著他的一筆筆勾勒,初見輪廓。眼前這位身材圓鼓鼓的中年男子,身上帶著一股江湖義氣,在這間只有20平方米的畫室裡,揮灑著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與感悟。
畫室裡掛著他近些年的作品,有歐洲建築、青島老建築、風景畫、禽鳥畫等題材。獨特的是,王煒的鋼筆畫在傳統鋼筆畫的基礎上填充了顏色,使得畫面更加鮮活。歐洲建築畫出了油畫的感覺,青島老建築畫出了清新明媚的感覺,而秋日山景則畫出了滄桑遒勁之感。
作為老青島,王煒對青島的老建築情有獨鍾,所以他畫筆下的青島老建築帶有濃濃的人文色彩。「青島的德式老建築是青島歷史不可磨滅的印記,已經嵌入到青島的文化基礎中,也深深打在我的腦海中,所以我要用鋼筆畫將青島這張名片表現出來。」王煒說,鋼筆畫尤其能表現建築的質感和立體感,通過條條相交錯的線,呈現出建築外牆的顆粒感,進而將整個建築的恢宏蒼勁之感表現出來。
在王煒看來,如果說油畫難畫,那鋼筆畫的要求就顯得更嚴謹了,因為油畫有的地方畫錯了,還可以颳了重新畫,而鋼筆畫只要一條線畫不到位,整幅畫付出的汗水就白費了,所以必須要做到下筆不悔,在作畫過程中不能出現一絲差池,這就要求有過硬的基本功。
王煒表示鋼筆的便捷,是其他工具替代不了的,而且鋼筆本身所具有的表現力也一直被忽視,就像我們在建設新的建築的同時,卻忽視了被無情拆除的古舊民居。
如今,王煒筆下的老青島有魚山支路、波螺油子、花石樓、迎賓館、紅房子、八大關街景、即墨古城等。其中的即墨古城題材,王煒耗時3個月,畫中繪出了96個人逛城的景象,古樸的古城搭配紅紅綠綠的人物著裝,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生活氣息。王煒介紹,這幅畫是2017年春節期間所畫,當時濃濃的年味讓他感慨良多,也讓他在創作這幅畫時靈感頻現,所以最終繪製出這幅「接地氣」的作品。
■享受
過程很慢、心要靜
鋼筆畫呈現的畫面立體多姿,但繪製過程卻艱難緩慢。
王煒介紹,鋼筆畫是通過一條條線組成面,再通過一個個排線面的重疊來決定畫面明暗,為了表現建築外牆的暗面,一塊小磚需要幾層甚至十幾層畫面的層層疊加,才能呈現出來。而排線的方法也有數種,如菱形、方形等,繪畫方法也分快畫法和慢畫法,快畫勾勒外形,慢畫描摹明暗,所以,一幅一尺見方的小畫都需要數個月才能完成。
為了畫一幅畫,王煒經常在案前一坐就是近10個小時,但這對王煒來說是種享受,「畫畫的時候,我可以什麼都不想,腦袋放空,一心只想空間布局和明暗對比。」王煒說,這個過程很安靜,他的心也跟著靜下來了,周圍所有的嘈雜他都自動屏蔽,心裡、眼裡只有繪畫一件事。
說到鋼筆畫,你可別以為用一支鋼筆就能畫出來,王煒介紹,為了表現事物的粗細明暗變化,他目前用的鋼筆筆頭從0.05毫米到0.8毫米不等,有數十種粗細差別,而為了填充顏色,所用的彩筆也有近10種,如彩鉛、油畫棒、馬克筆、色粉筆等。
鋼筆畫屬於獨立的畫種,是一種具有獨特美感,十分有趣的繪畫形式。它用筆果斷肯定、線條剛勁流暢、黑白對比強烈、畫面效果細密緊湊,對所畫事物既能做精細入微的刻畫,也能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肖像、靜物、風景等題材均可表現。
王煒說,他創作的主題大都來源於生活,將眼中所見景象通過畫筆記錄,並借景抒情,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用比較長的時間一點點去體會,再去描繪,而不是簡單地捕捉。雖然畫的尺幅不大,但涵蓋的內容很豐富,構圖和構思都和一般的寫生不一樣,是寫生又是創作。」王煒說,他能坐得住,不畫到自己滿意不會停筆。
創作緣起
畫畫本是為兒當「陪練」
說到畫鋼筆畫的緣起,王煒笑稱自己是半路出家。如果非要找個契機,那就是他的兒子。2013年,王煒的兒子要考青島六中美術班,為了鼓勵兒子,王煒給兒子當起了模特,在繪畫過程中,有些線條拿不準,兒子經常與王煒探討,這樣一來二去,王煒對線條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也經常讓兒子當模特,自己來畫,父子倆不知不覺開始了繪畫技巧大比拼。
當兒子順利考入青島六中後,王煒的繪畫技法也有了突飛猛進的提升,那時他的家電生意穩步發展,兒子上了高中,自己也有了更多時間,於是,他認為是時候實現小時候深埋心底的繪畫願望了。
「小時候我可調皮了,上課時經常偷偷看連環畫,連環畫也常常被老師沒收。」王煒說,那時被窩裡、課桌下、放學路上都是看連環畫的時間,連環畫充滿想像力的畫面也給王煒的童年帶去了無限樂趣。
不過,王煒成長的年代,大家生活都不富裕,買一本連環畫需要王煒積攢好幾個月的零用錢,每次書被老師沒收,他就眼巴巴地看著,心裡想著怎麼才能攢夠錢再買下一本。
王煒回憶,那時的連環畫都是32開的黑白冊子,有的快速翻閱還能形成一連串的動作畫面,每次翻看都其樂無窮。他最愛的是《水滸傳》和《三國演義》,可能也是那時的薰陶,鍛造了他身上的嫉惡如仇的江湖義氣,也讓他對繪畫有了獨到的理解。
但由於各種原因,王煒沒能走上專業繪畫的道路,這對他來說不無遺憾,「我沒考上大學,所以我把兒子送進了美術班。」王煒說,現在他兒子就讀於武漢紡織大學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高中時和自己練的鋼筆畫已經成為他現在專業設計的基本功。今年去了日本留學,為期兩年。
現在,王煒的鋼筆畫也有了自己的一方天地。2018年,他和青島的其他鋼筆畫家一同成立了青島鋼筆畫藝術委員會,聚集了島城35位鋼筆畫家,並舉辦了畫展。王煒希望能為島城的鋼筆畫提供一個展示風採的舞臺,將鋼筆畫這個小畫種納入藝術大家庭中。
「我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創作。鋪開畫紙,拿起鋼筆,一畫到天明,不知時間流逝。哪怕整整一個月呆在畫室畫畫,也不會覺得厭煩。鋼筆畫是一條『野路子』,欣賞的人不多,我就喜歡在『野路子』上走。」王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