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茶韻》。大道上的綠化帶,巨大的茶壺茶杯已經放好,工人正在整修綠化和安裝電源
一個6年前就提出的規劃,終於有了落地聲音。11月8日,德化縣政府與匯英通集團就國際陶瓷藝術城項目(以下簡稱瓷藝城)進行籤約。在原有的千畝用地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其投資總額已經從10億元飆升到33億元。「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城市綜合體,讓這個項目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展會平臺和全國知名陶瓷文化旅遊景區。」作為正在發展中的產業文化投資商,匯英通集團董事許奎南如此高調宣布願景。
千畝產業規劃
這個帶著「國際」帽子的陶瓷項目,位於德化縣城西部,下了高速之後在進城大道,就一覽無遺,其佔地面積約1157畝,所依託的核心資源,就在於陶瓷產業鏈。
據許奎南介紹,整個規劃思路為「一軸一心二核三組團」,涵蓋國際會展中心、產業綜合服務平臺、特色文化商業街、戶外休閒公園、學校、公園式居住示範區等,項目圍繞的核心是樹立德化陶瓷整體品牌,提升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
從規劃願景來看,這樣的定位並未有任何出格之處,但卻跟目前德化縣已有的幾個產業園區沒有太大的區別,並且要面臨新的問題。「在已有的幾個工業園區,都聚集了大量生產企業、陶瓷作坊。這樣的布局顯得分散,但卻自有吸引客流的道理;僅從功能看,瓷藝城更多具備展銷作用。以其目前的定位看,確實高,由此帶來的就是定價也不會低,一旦無法形成高度集聚效應,就將成為眾多園區中的一個而已。」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德化陶瓷企業負責人說,陶瓷展廳的要求差異極大,而目前不同實力陣營的陶企,也就一千多家,能否支撐「城」的穩定結構,尚是一個未知數。
作為新的布局者和建設者,許奎南認為,瓷藝城的性質是「國際化綜合平臺」,要嵌入德化「建設大縣城、發展大旅遊、打造大產業」的整體目標當中;在這個面積超過千畝的項目中,陶瓷產業是規劃的非常關鍵的一分子,但並非全部。
六年前已提出
這樣的規劃,並非這次才提出來。早在2006年8月,一家在規劃業界有一定名氣的工作室就來到德化進行調研,並提出了「主題性陶瓷文化產業園區」的概念。
時隔6年之後,當年的「陶瓷文化與營銷平臺」更名為「中國瓷都·德化國際陶瓷藝術城」,除了用地方面的紅線問題,其他一些內容已經面目全非。根據2006年提出的規劃,建成後將集商貿交流、會議展覽、陶瓷研發設計、旅遊購物、陶瓷文化體驗、高尚居住等為一體,包括營銷會展中心、創作研發區、物流貿易區、商貿服務區等,其中營銷會展中心的總面積將達到9.5萬平方米。
不過,彼時的規劃,並沒有趕上任何春風,包括政策和市場兩方面都沒有。「應該說,這個規劃是比較有前瞻性的,但是並沒有把握住投資的真正時機,尤其是在一些項目開發上。」福建寧昌陶瓷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友誼介紹說,內銷將成為大勢所趨,或許現在才會真正受到企業的重視,積極參與進來。
實際上,正是2008年的全球經濟危機,讓德化陶瓷出口受到重創,企業開始轉內銷求生存,並由此帶動了諸多陶瓷工作室的品牌意識,而這兩點卻沒受到2006年規劃設計者重視。
緊盯展會平臺
從規劃最初的「有影響力的國內陶瓷專業市場」,到現在的「世界級的展會平臺和全國知名陶瓷文化旅遊風景區」,不難看出前後的區別;但是作為展會經濟的一部分,卻是共通的,只不過對展會平臺的定義,還是有較大區別。
究竟是陶瓷產業市場,還是商業地產開發,在瓷藝城真正面世之前,做出判斷或許還為時過早,但現在也不難窺見端倪。據匯英通集團給媒體的資料顯示,該集團在文化產業、商業運營、酒店管理、城市綜合體以及房地產投資等方面擁有豐富的開發經驗;該集團旗下共有9家境內外成員企業,主要也集中在投資、展覽、房地產等行業。
「能不能真正做成德化本地陶瓷品牌的總部,是這個項目的成敗關鍵。」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持有「中國白」商標品牌的業界知名人士陳仁海,就開始了在全國一線城市複製高端展廳,而在此前他的作品更多是出現在會議、高端場所。在陳仁海看來,這幾年德化縣花費大力氣到全國各地授權開店,要打響「中國瓷都·德化」產地品牌,在德化當地卻缺少一個專門的集中展示平臺,「從品牌發展的長遠看,這個平臺是需要的。」
問題在於,瓷藝城如何吸納到德化陶瓷的大小品牌都參與其中?除了參加評獎或大型展覽,不同企業、不同陶瓷研究所的作品同臺亮相,一向被視為大忌,這也成為接盤者一大考驗。「且不說工業化生產的企業,忌諱公司產品抄襲和反抄襲;單是各家陶瓷研究所的工藝美術大師,同臺亮相的定價問題,就夠參與者頭疼。」泉州市區一家藝術品館所負責人分析說,文化創意產業類的平臺,搖擺在文化和商業之間,要轉成經濟效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記者徐錫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