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一單元由《海燕》《白楊禮讚》《紫藤蘿瀑布》《石榴》等課文組成,講完以後,為了鞏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寫作作業:描寫大自然中的某一景物,並用象徵手法歌頌其精神品質。
作文寫出來,很失敗。
1、寫作內容範圍狹窄:兩個班近100個孩子,寫到的景物只有21種,雷同的很多,入選率高的有白楊、梅花、仙人掌、小草、蠟燭、菊花、路燈、青松、蓮花、鷹等等。
2、缺少具體描寫,立意公式化、固定化:寫青松,必然引用「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寫蓮花一定有「出淤泥而不染」,寫蠟燭必然聯繫教師(哎,我就奇了怪了?誰規定教師必須要像蠟燭呢?為了照亮別人必須把自己燒死嗎?)寫小草肯定聯想清潔工……這個問題讓人很惱火,寫作本是個很主觀很私人化的事情,即使是寫同樣的事物,你看到的路燈和我看到的路燈一樣嗎?你們村口的路燈和文峰大道上的路燈一樣嗎?你家小區的柳樹和易園的柳樹一樣嗎?我們的孩子思想被固化了,千篇一律。眼中沒有自己的觀察,腦中沒有自己的思考,只能人云亦云,背了一肚子別人的東西。
於是,我決定換一個作業——「尋春、寫春」我說:「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大自然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我們周末不留別的語文作業,和父母一起就近找個園林,比如易園、三角湖公園、洹園,去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去尋找春天,然後寫一篇隨筆。」先不要聯想像徵了,先學會觀察和描寫吧!
沒想到,這個作業又失敗了!
「老師,不行啊,孩子得去上補習班!」這是家長在微信群裡的留言,我理解是在給我請假。
周一,我臨下課時擠了幾分鐘時間做了個調查:
「周六周日家長安排上補習班的請舉手?」
譁!嚇了我一跳,幾乎全舉了。
「周末兩天,我們按四個半天算,你補課佔幾個半天?」
兩個半天!三個半天!很多。個別的還有四個半天都有的,安排得滿滿的。哪有時間去尋春賞春呢?總不能半夜去吧?家長會不會腹誹說「語文老師真是找閒事!」呢?
所以,咱們今天按下我的作文不說,我們來理一理周末補課的事兒。
在我的教師生涯中,遇到成績不好或者下降的學生,當你和他的家長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想讓他多陪伴多關注孩子的時候,幾乎所有的家長給你的回答都是:「我給他報補習班了。」「我給他請的一對一的老師呀。」
讓我們靜下心來想一想,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到補習班究竟是要補什麼?
做班主任的時候,我曾經領著學生分析過影響學生學習成績的因素,得出的結論是:智商相同的情況下比學習方法,方法相同的情況下比學習習慣,習慣相同的情況下比學習態度。
智商,方法,習慣,態度,四個要素,和學習成績有關。我們簡單分析一下四者的區別和重要程度:
1、智商:智商是天生的,是父母的遺傳基因決定的。天賦如何、天資如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實情況是,隨著我國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優生優育觀念的普及,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很高,聰明孩兒很多。所以,探討的價值不大。在學校,還有一個現象需要引起家長們重視——學霸們未必是班裡最聰明的孩子,學渣們也未必是班裡最笨的孩子。
補課,絕對無法提升智商!
2、方法:方法是怎樣做的問題,記敘文怎麼寫才更生動?數學混合運算怎麼做比較簡便?這些是需要老師教的,是有規律可循的。而老師的教學又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從理論上講,一個班的孩子在智商相同的情況下,也就是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相同的情況下,學到的方法、包括知識是一樣的。
只有一種情況是有必要補課的,就是補習班的老師比孩子學校的老師經驗豐富,傳授的方法和技巧多而且實用。那麼,你了解補習班老師的水平和經驗嗎?
3、 習慣:習慣是做事情的過程中形成的行為方式,是怎樣進行的問題,它包括很多方面。就學生的學習而言,需要養成的良好習慣有做事有計劃的習慣、專注的習慣、善於思考獨立鑽研的習慣、勤於觀察的習慣、歸納總結的習慣等等。習慣是後天形成的,特別受父母、環境的影響。比如,聽課需要專心,這是做事情專注的習慣;學過的章節內容需要歸類整理,這是及時總結的習慣; 早上幾點起床?讀語文還是讀英語?晚上數學做多長時間?這是做事情有計劃的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是最難的一件事,第一是需要父母言傳身教、從小給孩子養成的,第二是需要學校和老師用紀律來約束、強迫形成的。
家長們是否了解過,補習班裡負責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嗎?
4、態度:態度是對事情的看法和採取的行動。對於學習,是想不想學的問題,是要不要學的問題。這取決於他是否有追求、有目標、有理想、有強烈的願望,或者有強烈的興趣和熱愛,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
重要的不是你行不行,而是你要不要!
如果你家孩子已經厭學,從心裡牴觸學習,那麼再簡單的課程,他也學不會。智商再高、方法再巧妙也無濟於事。從周一到周五,老師在學校精心備課,努力讓課堂豐富多彩,想盡辦法檢查、測驗、評比,他都一概拒絕,渾渾噩噩地度日,那麼,到周末,你把他送到一個補習班去,他突然就欣然接受了?你那成百上千的補課費能否激發起孩子的上進心和驅動力?
最後,我以幾十年和學生打交道的經驗告訴家長几個很不幸的規律:
1、很少有學霸級的學生是靠補課補出來的。
2、很多學渣級的學生從初一補到初三,依然執著地做著學渣。
3、周一無法給學校老師按時交作業的孩子,匆匆忙忙抄作業的孩子,上課昏昏沉沉瞌睡的孩子,有一個常用的理由,就是周末上補習班了!太忙!沒有時間。
惡性循環,孩子很可憐。
那麼,哪些孩子需要補課呢?什麼情況下補課有用呢?
1、在學校吃不飽的孩子——高智商、成績領先、接受能力強,想要超前學、往深處學的孩子。前提是他有補課的願望!而不是家長有願望!
2、學校老師有薄弱科目的孩子——比如給孩子班級配備的某一科老師教學水平特別差,孩子學不會,可以在外面找補習班有針對性地補。前提是你確定外面的老師比校內的老師水平高嗎?責任心強嗎?
3、因為某種原因,某一階段某一科的學習掉隊了,需要有針對性地補;或者單科瘸腿。比如生病了半個月,數學平面幾何跟不上趟,需要趕緊找老師補。前提依然是孩子願意補!而不是家長認為需要補!
如果花錢補課是為了證明我是負責任的家長,那基本上是花錢買個自我安慰。
如果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是為了找個地方看孩子,不在你眼前煩,那我基本上可以斷定你不是真愛孩子。
對不起啦,親,今天的話可能不好聽,但絕對真誠。
作者:中學語文教師,行走校園三十多年,愛學生,愛生活,愛寫作。
個人專著:《扶年輕班主任上馬》《王莉的初中作文教學創意》,均在當當網熱銷。
喜歡,就長按加關注吧!讓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