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對於女孩子們來說,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很清楚地記得第一次來月經時的情形,畢竟這是女孩子們邁入成熟的標誌,也是成長曆程中一件值得銘記的事情。
女孩子們的第一次月經又被稱為「初潮」,一般發生在10歲左右。
通常這個年齡段的女孩子對於生理知識掌握得還不夠全面,如果沒有家人的引導,往往會對自己身體的變化懵懂不知,或是表現得驚慌失措。
前段時間,兜媽從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其中一個12歲左右的女孩就因突遇「初潮」卻渾然不知,讓自己陷入了尷尬之中。
女孩路上突遇「初潮」,白褲染紅不自知,路人舉動暖哭網友!
小麗(化名)是一名六年級的小學生,由於父母經常不在身邊,爺爺奶奶年紀也大了,她常常上學放學都是一個人回家,很少讓家長接送。
這天,小麗照常背著書包回家,可走著走著忽然被一個陌生的女士攔住了去路,警惕心讓小麗一邊慌忙退後,一邊猜測著陌生人的意圖。
只見這個長相和善的阿姨輕輕將她拉到一邊,小聲對她說明了原因。
原來小麗白色的褲子上有一塊很鮮豔的紅色印記,有經驗的人一瞧就知道是月經所致,可這個小姑娘應當是「初潮」,所以渾然不知。
為了避免尷尬,這位好心的女士才將小麗護到一邊,和她解釋。
此時,另一名路過的女士見此情形也停住了腳步,只見她脫下了自己的衣服,迅速上前圍在了小麗的腰間。
小麗頓時又尷尬又無措,但兩位女士都非常善良,不僅耐心地對她講解了身體的異樣到底是怎麼回事,還細心叮囑了小麗回家之後該注意些什麼。
最後,小麗還在其中一位女士的護送下回到了家。
這則視頻被上傳到網上之後,網友們紛紛為兩位女士點讚,稱其舉動暖哭自己!與此同時,有不少網友也分享了自己第一次「大姨媽」降臨時的趣事。
@薩珊:
我第一次來例假是在小學5年級,那個時候家裡人沒有給我普及過這種生理知識,我就以為自己流血快要死了。
加上肚子也有一點疼,越想越害怕,後來就躲在被子裡大哭。等晚上爸媽下班回來了,我眼睛都哭腫了,後來我媽知道這件事情後差點笑破肚皮。
@一罐可樂:
我第一次和「大姨媽」見面是在放學的路上,走著走著忽然覺得身體有點不舒服,正納悶呢,就見同班一個女同學在身後小聲提醒我「那個」來了。
我當時好緊張,幸好那個女同學一直在身後護著我,一直把我護送回家,現在想想都好感謝她。
@小莫媽媽:
說起來真的是十分丟人,第一個發現我來例假的竟然是我的男體育老師。
那個時候我還在操場上跑步,絲毫不知道身體有什麼變化,直到我的體育老師把我攔下來,說讓我不要跑了,回去休息。
當時我還一臉懵逼,後來老師又叫了另外一個女同學陪我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我才知道發生了什麼,當時真的想挖個地洞鑽進去,唉,操場上好多都是男生啊!
現實生活中,很多女孩子都對第一次月經來潮印象深刻,面對身體的異樣,她們或緊張,或恐懼,或無措,或尷尬。
此時,作為女兒求助的對象,家長(尤其是媽媽)應當如何應對呢?
面對孩子來例假,家長該如何應對?
1.「初潮」未來時,讓孩子了解相關知識
在很多家長的眼裡,生理知識是學校裡老師的教學任務,而在很多老師眼中,這些知識書上都有,學生們翻翻書就知道了。
結果這種「誰都不說」就造成了很多尷尬的情況。例如女孩子把正常的月經當成是絕症,腦補了一系列亂七八糟的苦情戲。
還有的孩子認為這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情,不敢和老師家長說,也不會正確處理,最終影響到健康。
所以家長們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就應當把這些生理衛生知識告訴孩子,讓她們在心理上有一個準備。
而且家長坦然地告訴孩子也會打消孩子的恐懼,她們會認為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並不神秘或可恥。
2.「初潮」到來時,安撫孩子的內心
每一個突然經歷「初潮」的孩子都會有心理上的不適,此時家長要做的就是安撫孩子,告訴她們身體的變化意味著什麼,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很正常。
如果孩子遇到什麼問題,家長要耐心解答,幫助孩子解決內心的困惑,並且要告訴孩子如果身體出現了一些異常,或者是痛經厲害,一定要及時和家長溝通。
2.給孩子準備相應用品,並告知注意事項
面對孩子身體的變化,媽媽需要給她們準備好相應的衛生用品,並告訴她們正確的使用方法。
除此之外,由於每個人體質不同,女孩們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媽媽們需要叮囑她們在經期的注意事項,例如不要劇烈運動,多注意休息等。
兜媽寄語
「初潮」幾乎是每個青春期女孩都會經歷的成長,作為女孩們的家長,我們應當及時關注她們的身體變化,並給予指導和幫助。
你還記得第一次與「大姨媽」見面的場景嗎?你有沒有因此經歷過一些尷尬的事情呢?歡迎在評論區給兜媽留言哦!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