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下午,在佛山嶺南天地中心的元吉黃公祠內,悠揚的嶺南古腔響起,總會讓市民遊客駐足聆聽。這是禪城政企共建的文化惠民活動基地之一。嶺南天地提供場地設備,禪城區文化體育局聯繫文化社團,共同在城市的黃金地段,為市民提供充滿嶺南韻味的公共文化服務。
「創建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的過程,就是公共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禪城區文體局副局長劉芳表示,文化建設若僅靠政府,力量有限,禪城引入社會力量,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多方投資的公共文化發展新格局,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凸顯城市文化品牌,讓文化成為發展新引擎。
水上關帝廟主體建築結構已完工。(資料圖片)/佛山日報記者甘建華攝
民辦場館成為公共文化空間
「原來蠔油是由生蠔熬煮而成的,我之前還不知道。」踏進海天味業百萬打造的「中國調味文化館」,吉林人小欣在醬油香味中,邂逅舌尖上的禪城。
近年來,越來越多企業參與禪城公共文化建設,建成餘仁生博物館、知隱博物館等民辦博物館,並向社會免費開放,打造公共文化空間。
作為佛山的文化中心和嶺南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禪城人文積澱深厚,除新建文化場館,也有為數眾多的文保單位和歷史建築。如何對其保護活化,成為文化展示空間,禪城找到政企合建的實踐路徑。
「這是老佛山的標誌之一,我每天都來走走。」老佛山陳惠貞笑說。位於汾江河邊的水上關帝廟,始建於清代順治八年,在1978年被拆毀,經政企共建,於去年復建並開放。
復建工程由禪城區文體局牽頭,祖廟商會捐建,建成後由第三方文化公司負責日常管理,整個項目從投資建設到後期管理都有社會力量的參與。
禪城區文體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禪城鼓勵發動佛山東建集團、廣東宏宇陶瓷集團等企業,參與文保單位及歷史建築的修繕重建。除水上關帝廟外,還順利完成了李廣海醫館舊址、天后廟等修繕。今年下半年,由企業參與建設的豐寧寺、蓮峰書院修繕工程也將完工。
社會團體活躍公共文化舞臺
「滿庭的芳草,一定要有一顆充滿繽紛色彩和關愛的心靈才能感受到芬芳。」上月,禪城區話劇展演活動走進南莊鎮紫南村文體藝術中心。
《滿庭芳》 是佛山首部本土原創話劇,由本土文化藝術工作者編劇、導演、演出。自去年6月首演以來,他們以接地氣的題材,專業化的表演,到學校、軍區、企業、醫院、社區等巡演,把公共文化服務送到群眾身邊。
「這個表演團隊能提供專業、高端的公共文化服務,已巡演32次,受到大家歡迎。」禪城區文體局負責人介紹,目前全區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組織已經達到52個,正在成為公共文化事業的重要支撐力量。
為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禪城出臺扶持政策,對《滿庭芳》等文藝精品以及非遺項目等給予資金扶持。就在上月,禪城發放首批非遺保護專項資金459.84萬元,其中獎勵經費357萬元、項目和基地補助經費99萬元、區級傳承人補助經費3.84萬元。
「該資金將有助於各保護單位和傳承基地更好地傳承自身的文化項目,使禪城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發揚光大,惠及市民。」劉芳表示。
多方參與擦亮禪城文化品牌
「市民觀眾能欣賞表演,我們演出更有成就感,商圈人氣也能聚集起來,禪城的文化名片就出來了。」多方共建下,嶺南曲藝社成為元吉黃公祠文化惠民活動基地的常駐私夥局,負責人朱木生表示,每次表演都能吸引不少觀眾特別是外國遊客。
全民共建共享,推動文商旅融合發展,禪城創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以來,以文化為依託,積極調動政府、市場、社會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讓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動力。
從2010年起,禪城區連續八年舉辦中國(禪城)嶺南年俗歡樂節,通過舉辦臘八詩會、行通濟、藝術展演、金牌導購大賽、商家節慶文化大聯動等特色活動,既讓市民感受到濃濃的嶺南年俗風情,又以人氣帶旺財氣。
其餘大型民俗文化品牌活動還包括三月三北帝誕、陶瓷藝術節、粵劇華光誕、秋色巡遊、行通濟等。這些活動均以民俗文化為特色,融合商業、旅遊、創意等元素,是全民的文化盛宴,也是一個現代的商貿嘉年華,成為集聚遊客參觀消費的巨大磁石,推動文商旅融合發展。據統計,去年禪城區實現旅遊營業收入206.98億元,比上年增長23.8%。
來源丨佛山日報
記者丨何綽瑤
編輯丨梁楚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