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史記》、《左傳》等史料記載結合考古成果,夏朝都城曾多次遷徙,從其遷徙路徑即可以通曉王朝發展滅亡的歷史軌跡。
01禹都陽城
大禹是華夏部落聯盟夏部落首領,相傳為黃帝之後,生於西羌,隨父鯀遷居嵩山之下(今河南登封),唐堯時被封為夏伯。後因治水有功接替舜成為部落聯盟首領,是夏朝的建立者,大禹即位後定都陽城,在今河南鄭州登封告成鎮,這裡後來發掘出王城崗考古遺址。
西晉皇普謐《帝王世紀》有「禹都安邑(山西運城夏縣)」之說,疑安邑為夏邑(河南禹州舊稱)之誤。當然,安邑所在的晉南地區也是華夏先民早期的聚居地之一。
02啟都陽翟
啟是大禹之子,即位後以陽翟為都城,並在南面的鈞臺大會諸侯。陽翟即今許昌禹州。也有人推測臨近禹州的鄭州新密新砦考古遺址即是夏啟之都。
03太康遷斟鄩
太康是啟之子,即位後遷都斟鄩,其位置有兩種說法,其一是鄭州鞏義西南,在鞏義的芝田鎮稍柴村發掘出夏商時期考古遺址。
另一說法即大名鼎鼎的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
04太康流亡地:陽夏
太康外出打獵,都城被有穹氏首領后羿所佔領,太康逃至陽夏並死在那裡,陽夏即今周口太康縣。
05仲康小朝廷:斟鄩
后羿奪取政權後從鉏(安陽滑縣)遷於窮石(焦作孟州?存疑),太康之弟仲康在斟鄩建立了一個小政權稱夏王,得到部分諸侯和方伯的暗中支持。
06相遷於帝丘
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勢力有所發展,引起后羿和其屬下寒浞的警覺,在后羿武力逼迫下相被迫遷往帝丘,並在那裡得到斟鄩氏、斟灌氏部落的支持協助,力量進一步發展。帝丘在今濮陽市濮陽縣五星鄉,這裡傳說是上古顓頊帝所居,後來成為春秋時期衛國的都城。
07少康逃難與復國之路:有仍、有虞、綸、斟鄩
后羿被下屬寒浞殺害篡權,寒浞派其子澆滅斟鄩氏、斟灌氏,攻打帝丘殺死相。相之妻後緡逃至娘家有仍氏(山東濟寧)並在那裡生下遺腹子少康。少康長大後為躲避澆的追殺又逃至有虞氏部落(今河南商丘虞城),在那裡任皰正主管膳食供應,並且娶部落首領二女為妻,得封地綸(虞城東)。少康以此為根據地建立武裝,發展壯大並最終殺回有穹國,殺寒浞及其子,返都斟鄩復國中興。
08杼遷原、老丘
少康之子杼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夏王。王朝統治範圍進一步擴大,杼將都城遷往黃河以北的原(濟源),之後為了徵伐東夷部落,又從原遷往老丘(開封祥符區陳留鎮北),祥符區杜良鄉國都裡村就是目前掌握最可能的老丘確切位置。杼之後的芬、芒、洩、不降、扃國都一直未變,時間達一百多年,老丘也因此成為眾多夏都中定都時間最長的一個。
09胤甲遷西河
扃之子胤甲即位後,將王都遷往西河。西河具體位置不可考,大約在山西西南部。胤甲死後,其子孔甲繼位,是敗國之君,其間夏朝政事荒蕪,逐漸失去人心。接下來的皋和發在位時間都不長。
10夏桀遷回斟鄩
發之子履癸繼位,即夏桀。相傳他有才有勇,但性情暴戾,酷好酒色。他遷回舊都斟鄩,伐有施氏(山東棗莊滕州)得美女妹喜,伐有緡氏(山東濟寧金鄉)得美女琬、琰。
夏桀後在洛陽附近的黃河之南建傾宮瑤臺,瓊室玉門。內設酒池肉林,終日沉浸在靡靡之音當中,最終被商湯所滅,夏王朝也在故都走向歷史的終點。
根據《竹書記年》推算夏代享國471年,中間有40年屬於后羿和寒浞代夏的時間。
又《韓非子 · 顯學》有「殷周七百餘歲,虞夏兩千餘歲」,殷周即商和西周,基本準確,按此計算,夏前還有一千餘年的虞朝,當然這太過於誇張,可以理解為有虞氏部族的歷史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