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條件對孩子的成長重要嗎?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想當然地認為:家庭條件才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但英國科學家通過70年的跟蹤調查,得出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結論。
獲得人生成功的第一堂課:最好不要出生在貧窮落後的家庭,數據顯示那些出生不好的孩子,更有可能走上一條艱難的人生道路!
這項研究從1946年開始,英國科學家追蹤了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等地,1.4萬多名剛出生的孩子;也是從那時起,該項目每隔一段時間就再追蹤一批孩子,整個項目橫跨了5代人,涉及7萬多名孩子,長達70年,通過海量數據分析,他們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家庭條件對孩子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
科學家對比那些學校表現好、成年後變得更健康、快樂、富有的孩子,以及那些苦苦在生活中掙扎的孩子。
他們發現,出生貧困家庭或工人階級家庭中的孩子,教育測試上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落後一年,他們在學校表現的更糟糕。
大部分貧窮家庭的孩子都會找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賺不了多少錢,但卻常常掙扎於生活的漩渦中。更令人心碎的是,起點低的孩子,成年後身體健康程度也更讓人擔憂,他們患高血壓、糖尿病、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遠高於富人家的孩子。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深陷泥潭?紀錄片《學校交換 階層差異》也許能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BBC全程跟拍了3個富孩子和3個窮孩子交換學校後,孩子們的反應,探討了一系列對教育的思考。
教育真的是打破不平等的關鍵嗎?
英國是一個很奇特的國家,他們的教育體制一分為2。一邊是以公立學校為主的平民教育,一邊是以私立學校為主的貴族教育。
這兩大教育勢力雖然長期共存,但卻沒一絲交集。私立學校享受著英國最好的教育資源,在英國中只有7%的孩子能進入私立學校。教育資源的競爭讓,公立學校看不上私立學校的鋪張浪費,私立學校看不起公立學校毫無門檻。
此背景下,BBC選擇了歷史悠久、資金雄厚、人才輩出的沃敏斯特代表私立學校,選擇了接納無數平民孩子的本羅斯代表公立學校。分別在兩所學校中選擇了3個學生,和校長一起彼此交換人生,讓他們打破階層限制去體驗對方的資源。
公立學校校長喬·沃德女士,從一開始就提出自己的質疑:「我擔心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人脈」。正因此,為了一探究竟她決定「變形」。
富孩子贊德來本羅斯之前從未上過公立學校,他擔心同學會因為住豪宅開豪車而嘲笑、孤立他,並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改變窮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不得不說,私立學校的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看完紀錄片才知道:時間利用率,是窮孩子和富孩子的最大差異
來到本羅斯之後贊德被這裡的作息時間驚呆了,在沃敏斯特他每天6:30起床去學校,5:00放學回家。而在本羅斯,學生們幾乎都是8:00才起床,甚至有些孩子8:30才起床,但他們下午3:00就早早放學了,同樣被這個作息時間震驚的還有凱蒂和約翰。
凱蒂表示:「放學太早,看電視和閒玩的時間就更多了。」
而約翰則說:「一般這個時候我要去上下一節課,但我現在哪也不用去,這感覺很奇怪。」
本羅斯的學生卡斯木卻早已習慣了3點鐘放學。每天3:15到家的他,會先睡一覺,再起來打遊戲到晚餐時間。
卡斯木的課餘生活是大部分本羅斯孩子的日常,他們的家長為了生計不得不幹著繁重的工作,很少有人會在放學後輔導孩子。再加之公立學校往往沒有太多課外作業,孩子們的課餘生活可想而知。
遊戲,已經成了他們打發時間最常用手段。該片中約翰來到卡斯木家,發現不太富裕的卡斯木,竟然擁有Xbox One遊戲手柄,而他卻只有一個360手柄。
他說:這種情況下我會很難自律。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沃敏斯特更看重學生的作息。那些住宿的學生,每天都有專人叫醒,固定的叫醒服務確保每個孩子都不會錯過晨起;而走讀生也會被要求在固定的時間前到校。
校長馬克說:「相比而言,沃敏斯特的孩子有更多的在校時間,我們也在儘可能幫助孩子合理規劃時間。」
一天同樣24小時,富孩子要比窮孩子多小半天時間學習、社交,時間複利的作用下,差距可想而知。
原來讓孩子對生活自信,才是是精英教育的關鍵
該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讓我感觸頗深:
約翰:"你以後想幹什麼?" 卡斯木:"我想當百萬富翁,什麼都不幹!" 約翰:"那真是好差事,不過肯定不存在。" 卡斯木:"存在。" 約翰:"怎麼當?"
卡斯木代表了本羅斯大部分孩子,在他們的思維裡,當上百萬富翁就什麼都不用幹了。而來自沃敏斯特的約翰,本能地否定了本羅斯的幻想,他知道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是不存在的。
不少人認為以卡斯木為代表的窮人孩子,更喜歡坐享其成,我卻不這麼認為。歸根結底,思維差異的主要根源還是「信息差」。卡斯木的世界中幾乎沒有百萬富翁,他對有錢人唯一的認知途徑也許就只有大眾媒體,很顯然有錢人在媒體前更願意展示優越的一面,比如,不用工作就能年入百萬等等。
而約翰則不同,他的周圍充斥著各式各樣成功人士,他知道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到底付出了多少才能保證自己成為百萬富翁。
這種認知差造成的降維打擊,喬·沃德女士初來沃敏斯特便感覺到了。這裡的每個孩子都邁著「牛津步」,那種從內而外的自信在本羅斯的孩子身上很難看到。參加了沃敏斯特幾次課外活動後,她終於找到了孩子們自信的原因:
孩子們業餘生活豐富到讓人咋舌。沃敏斯特有著非常豐富的社團外活動,天文俱樂部、汽車愛好者、軍訓社團等等。一個孩子也許成績不如人意,但他在天文學上的執著同樣能感染一大批和他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學校這種到處可見的社團成了孩子們汲取自信心的最好土壤。
因為有退路,老師們更願意鼓勵孩子們碰壁。本羅斯和沃敏斯特最大的區別是授課方式的不同:本羅斯孩子基礎差異跨度很大,老師不得不照顧大多數,吊車尾的孩子很難被注意到,更別提得到老師的關心了。而在沃敏斯特每一個孩子家庭條件都很好,每個人都是面試進來的,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已經對他有了大體了解,加之學校有雄厚財力做支撐,老師更願意去挖掘孩子潛能,儘量讓每個孩子建立歸屬感。
在本羅斯由於孩子們受關注程度不同,大部分孩子本能懼怕老師,擔心自己犯錯;而在沃敏斯特則完全相反,「我認為你能成大事!」「如果做得不好也沒關係,多試一試,你會發現自己比你想像的更優秀。」這是沃敏斯特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他們鼓勵孩子突破舒適區,常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來校演講。有成功人士不時的引導,讓孩子們知道:雖然成功困難重重,但必勝的信念+正確方向才是成功的關鍵。
名人效應在沃敏斯特被發揮的淋漓盡致,孩子們潛意識會拿那些接觸過的成功人士對標準自己,逐漸形成一種良心循環。
積極環境下耳濡目染,在這裡孩子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勇爭第一,沒有人願意虛度光陰,這種孩子想不成功都難。看完這部紀錄片,突然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擠破頭就想買一個好學區房
當差距已成定局,父母就成了關鍵。
雖然該片來自英國,但我國近年來階層壁壘已逐步形成,教育資源的天平也開始傾斜。而生活中80%的都是我們這種普通人,雖然深知家庭條件對孩子的影響,但奈何沒有雄厚的財力,難道我們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就註定失敗嗎?
很慶幸,英國的研究發現,雖然孩子早期的生活環境對餘生影響很大,但有一個關鍵因素卻能大幅度減小環境對孩子帶來的傷害,那就是——父母。
研究顯示,擁有責任心、關心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對未來有野心的孩子,這部分孩子更有可能從貧困中逃離出來。
英國科學家調研了1.7萬個出生在1970年的孩子,他們想知道是什麼讓這些孩子打破命運的魔咒擺脫貧窮。大量數據顯示,父母只要在平時做一些很小的事,就會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比如,認真聽孩子說話、親切地回應他們、教他們閱讀、和他們玩遊戲,培養孩子規律睡眠等等。
數據顯示,5歲時經常給孩子朗讀故事、10歲時關心孩子學習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在30歲貧窮的可能性要比什麼都不做的家庭降低30%。
除此以外,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世界觀。積極向上,喜歡快樂閱讀的家庭,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會更好,不僅僅在語文上,數學和課外生活也是一樣。換句話說,當一些先天差距無法彌補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成了孩子扭轉人生的關鍵。
也就是說,也許種種客觀原因下,我們的孩子已經處於了一種「童年貧窮」的劣勢,但只要父母多付出,這種劣勢就會最大幅度減小。
那麼從現在開始,每天多抽出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聊聊天、玩玩遊戲、陪孩子讀讀書、帶孩子出去見識不一樣的世界,相信我,這些都將在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成為他們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