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條件對孩子多重要?BBC紀錄片,英國版「變形計」揭秘答案!

2020-12-13 優米MaMa

家庭條件對孩子的成長重要嗎?很多人應該跟我一樣想當然地認為:家庭條件才不是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但英國科學家通過70年的跟蹤調查,得出來一個讓人大跌眼鏡的結論。

獲得人生成功的第一堂課:最好不要出生在貧窮落後的家庭,數據顯示那些出生不好的孩子,更有可能走上一條艱難的人生道路!

這項研究從1946年開始,英國科學家追蹤了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斯等地,1.4萬多名剛出生的孩子;也是從那時起,該項目每隔一段時間就再追蹤一批孩子,整個項目橫跨了5代人,涉及7萬多名孩子,長達70年,通過海量數據分析,他們最終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家庭條件對孩子的影響比我們想像中的還要大!

科學家對比那些學校表現好、成年後變得更健康、快樂、富有的孩子,以及那些苦苦在生活中掙扎的孩子。

他們發現,出生貧困家庭或工人階級家庭中的孩子,教育測試上要比富裕家庭的孩子落後一年,他們在學校表現的更糟糕。

大部分貧窮家庭的孩子都會找一份差強人意的工作,賺不了多少錢,但卻常常掙扎於生活的漩渦中。更令人心碎的是,起點低的孩子,成年後身體健康程度也更讓人擔憂,他們患高血壓、糖尿病、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遠高於富人家的孩子。

為什麼窮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深陷泥潭?紀錄片《學校交換 階層差異》也許能告訴我們一些答案!

BBC全程跟拍了3個富孩子和3個窮孩子交換學校後,孩子們的反應,探討了一系列對教育的思考。

教育真的是打破不平等的關鍵嗎?

英國是一個很奇特的國家,他們的教育體制一分為2。一邊是以公立學校為主的平民教育,一邊是以私立學校為主的貴族教育。

這兩大教育勢力雖然長期共存,但卻沒一絲交集。私立學校享受著英國最好的教育資源,在英國中只有7%的孩子能進入私立學校。教育資源的競爭讓,公立學校看不上私立學校的鋪張浪費,私立學校看不起公立學校毫無門檻。

此背景下,BBC選擇了歷史悠久、資金雄厚、人才輩出的沃敏斯特代表私立學校,選擇了接納無數平民孩子的本羅斯代表公立學校。分別在兩所學校中選擇了3個學生,和校長一起彼此交換人生,讓他們打破階層限制去體驗對方的資源。

公立學校校長喬·沃德女士,從一開始就提出自己的質疑:「我擔心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人脈」。正因此,為了一探究竟她決定「變形」。

富孩子贊德來本羅斯之前從未上過公立學校,他擔心同學會因為住豪宅開豪車而嘲笑、孤立他,並信誓旦旦地表示要改變窮人心中的刻板印象。不得不說,私立學校的學生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

看完紀錄片才知道:時間利用率,是窮孩子和富孩子的最大差異

來到本羅斯之後贊德被這裡的作息時間驚呆了,在沃敏斯特他每天6:30起床去學校,5:00放學回家。而在本羅斯,學生們幾乎都是8:00才起床,甚至有些孩子8:30才起床,但他們下午3:00就早早放學了,同樣被這個作息時間震驚的還有凱蒂和約翰。

凱蒂表示:「放學太早,看電視和閒玩的時間就更多了。」

而約翰則說:「一般這個時候我要去上下一節課,但我現在哪也不用去,這感覺很奇怪。」

本羅斯的學生卡斯木卻早已習慣了3點鐘放學。每天3:15到家的他,會先睡一覺,再起來打遊戲到晚餐時間。

卡斯木的課餘生活是大部分本羅斯孩子的日常,他們的家長為了生計不得不幹著繁重的工作,很少有人會在放學後輔導孩子。再加之公立學校往往沒有太多課外作業,孩子們的課餘生活可想而知。

遊戲,已經成了他們打發時間最常用手段。該片中約翰來到卡斯木家,發現不太富裕的卡斯木,竟然擁有Xbox One遊戲手柄,而他卻只有一個360手柄。

他說:這種情況下我會很難自律。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在沃敏斯特更看重學生的作息。那些住宿的學生,每天都有專人叫醒,固定的叫醒服務確保每個孩子都不會錯過晨起;而走讀生也會被要求在固定的時間前到校。

校長馬克說:「相比而言,沃敏斯特的孩子有更多的在校時間,我們也在儘可能幫助孩子合理規劃時間。」

一天同樣24小時,富孩子要比窮孩子多小半天時間學習、社交,時間複利的作用下,差距可想而知。

原來讓孩子對生活自信,才是是精英教育的關鍵

該片中有這樣一段對話,讓我感觸頗深:

約翰:"你以後想幹什麼?" 卡斯木:"我想當百萬富翁,什麼都不幹!" 約翰:"那真是好差事,不過肯定不存在。" 卡斯木:"存在。" 約翰:"怎麼當?"

卡斯木代表了本羅斯大部分孩子,在他們的思維裡,當上百萬富翁就什麼都不用幹了。而來自沃敏斯特的約翰,本能地否定了本羅斯的幻想,他知道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是不存在的。

不少人認為以卡斯木為代表的窮人孩子,更喜歡坐享其成,我卻不這麼認為。歸根結底,思維差異的主要根源還是「信息差」。卡斯木的世界中幾乎沒有百萬富翁,他對有錢人唯一的認知途徑也許就只有大眾媒體,很顯然有錢人在媒體前更願意展示優越的一面,比如,不用工作就能年入百萬等等。

而約翰則不同,他的周圍充斥著各式各樣成功人士,他知道這些所謂的成功人士,到底付出了多少才能保證自己成為百萬富翁。

這種認知差造成的降維打擊,喬·沃德女士初來沃敏斯特便感覺到了。這裡的每個孩子都邁著「牛津步」,那種從內而外的自信在本羅斯的孩子身上很難看到。參加了沃敏斯特幾次課外活動後,她終於找到了孩子們自信的原因:

孩子們業餘生活豐富到讓人咋舌。沃敏斯特有著非常豐富的社團外活動,天文俱樂部、汽車愛好者、軍訓社團等等。一個孩子也許成績不如人意,但他在天文學上的執著同樣能感染一大批和他有相同愛好的同學,學校這種到處可見的社團成了孩子們汲取自信心的最好土壤

因為有退路,老師們更願意鼓勵孩子們碰壁。本羅斯和沃敏斯特最大的區別是授課方式的不同:本羅斯孩子基礎差異跨度很大,老師不得不照顧大多數,吊車尾的孩子很難被注意到,更別提得到老師的關心了。而在沃敏斯特每一個孩子家庭條件都很好,每個人都是面試進來的,在正式上課之前,老師已經對他有了大體了解,加之學校有雄厚財力做支撐,老師更願意去挖掘孩子潛能,儘量讓每個孩子建立歸屬感。

在本羅斯由於孩子們受關注程度不同,大部分孩子本能懼怕老師,擔心自己犯錯;而在沃敏斯特則完全相反,「我認為你能成大事!」「如果做得不好也沒關係,多試一試,你會發現自己比你想像的更優秀。」這是沃敏斯特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話。

他們鼓勵孩子突破舒適區,常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來校演講。有成功人士不時的引導,讓孩子們知道:雖然成功困難重重,但必勝的信念+正確方向才是成功的關鍵。

名人效應在沃敏斯特被發揮的淋漓盡致,孩子們潛意識會拿那些接觸過的成功人士對標準自己,逐漸形成一種良心循環。

積極環境下耳濡目染,在這裡孩子勇於嘗試、不怕失敗、勇爭第一,沒有人願意虛度光陰,這種孩子想不成功都難。看完這部紀錄片,突然理解了為什麼那麼多家長擠破頭就想買一個好學區房

當差距已成定局,父母就成了關鍵。

雖然該片來自英國,但我國近年來階層壁壘已逐步形成,教育資源的天平也開始傾斜。而生活中80%的都是我們這種普通人,雖然深知家庭條件對孩子的影響,但奈何沒有雄厚的財力,難道我們這些窮人家的孩子就註定失敗嗎?

很慶幸,英國的研究發現,雖然孩子早期的生活環境對餘生影響很大,但有一個關鍵因素卻能大幅度減小環境對孩子帶來的傷害,那就是——父母

研究顯示,擁有責任心、關心孩子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對未來有野心的孩子,這部分孩子更有可能從貧困中逃離出來。

英國科學家調研了1.7萬個出生在1970年的孩子,他們想知道是什麼讓這些孩子打破命運的魔咒擺脫貧窮。大量數據顯示,父母只要在平時做一些很小的事,就會對孩子產生積極影響。比如,認真聽孩子說話、親切地回應他們、教他們閱讀、和他們玩遊戲,培養孩子規律睡眠等等。

數據顯示,5歲時經常給孩子朗讀故事、10歲時關心孩子學習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在30歲貧窮的可能性要比什麼都不做的家庭降低30%。

除此以外,父母對待生活的態度,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世界觀。積極向上,喜歡快樂閱讀的家庭,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會更好,不僅僅在語文上,數學和課外生活也是一樣。換句話說,當一些先天差距無法彌補時,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成了孩子扭轉人生的關鍵。

也就是說,也許種種客觀原因下,我們的孩子已經處於了一種「童年貧窮」的劣勢,但只要父母多付出,這種劣勢就會最大幅度減小。

那麼從現在開始,每天多抽出一段時間和孩子一起聊聊天、玩玩遊戲、陪孩子讀讀書、帶孩子出去見識不一樣的世界,相信我,這些都將在孩子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成為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相關焦點

  • 「英國版變形計」走紅,已經做了13年的《變形計》在更新迭代
    「英國版變形計」走紅,已經做了13年的《變形計》在更新迭代中實現「守正創新」文|七號(珞思影視研究組)「富二代去窮人家生活,結果讓人大吃一驚……」「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孩子進行為期一周的交換今日,#英國版變形計#登上微博熱搜,這檔名為《Rich Kids Turn Skint》的綜藝引起中國網友的興趣。而就在今日中午12點,由芒果TV打造的青春紀實節目《變形計》第18季也回歸了。綜藝博主@芒果媽媽說:「英國版變形計火了嗎,我們自己的《變形計》才是真正的寶藏節目好吧?笑點不斷,還有那麼多寶藏男孩,趕緊搬個小凳子去看。」
  • 富哥哥窮弟弟互換人生,現實版變形計?還是兄弟版《傲慢與偏見》
    導讀:富哥哥窮弟弟互換人生,現實版變形計?還是兄弟版《傲慢與偏見》在英國,有一對兄弟,年長的哥哥身家千萬,住豪華別墅,儼然大家眼中的成功人士,而弟弟是一個窮人,沒有房子,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結婚,平日住在一輛房車中,四處給人打零工。
  • 韓國教育有多變態?看看你就懂了……
    References:BBC紀錄片《學校互換:韓式教育》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ZsYdesxVCg【EBS紀錄片】學習的背叛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13683370/英國那些事兒  《中國老師不過癮,BBC又派了3個英國學生去韓國體驗魔鬼教育,又被活虐...》
  • BBC批中式教育 英國名校聯盟都看不下去了-英國,BBC,教育,中式...
    在此背景下,也有了日前在中英兩國引起熱議的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對這一紀錄片所展現的中英教育問題,克裡斯託夫• 金對新浪國際談了他的看法。英國為何向中國教師求助?克裡斯託夫·金:這是因為目前英國面臨著合格數學教師短缺的情況,持有數學學位的教師數量不夠。
  • 免費資源 | 看BBC紀錄片《 木星揭秘》學英語(中英字幕視頻)
    紀錄片涉及的話題很多,有人文、歷史、地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旅行、工程、環保等,看紀錄片不僅能增長知識,還能擴大我們的英語詞彙量,對聽力和口語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BBC紀錄片《 木星揭秘》學英語(中英字幕視頻)木星,太陽系八大行星中體積最大、自轉最快的行星,從內向外的第五顆行星。本片講述NASA的朱諾號木星探測器發回最新信息,揭開木星種種奇觀的面紗。
  • 吃苦夏令營對孩子成長有幫助嗎?貧困山區吃苦2020變形計報名官網
    現在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們都生活在溫室中的花朵,希望孩子能參加吃苦夏令營,受點挫折,對孩子成長有所幫助,四川大涼山貧困山區有這麼一個活動,吃苦2020變形計報名官網,可以了解一下。吃苦夏令營這裡的條件相當艱苦,近似惡劣,但孩子們都很努力,勤勞,過來與當地孩子一起吃,一起住,相對城市來參加吃苦夏令營的孩子,在他們的童年成長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 BBC紀錄片:看臉的社會?揭秘五官奧秘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新聞視頻>正文BBC紀錄片:看臉的社會?揭秘五官奧秘 2015-10-15 14:49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第一集 相由心生   【紀錄片簡介】   為什麼嬰兒看到你就哭?答案可能就是……你這張臉被嫌棄了。
  • 200部BBC紀錄片(中英字幕),免費領取!
    第一步:關注公眾號 「最英語」可以長按下面二維碼快速關注👇第二步:「最英語」公眾號後臺回復「bbc」即可獲得9、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㈠雲之子民查查波亞文化10、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㈡世界石心蒂瓦納庫王國11、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㈢金礦穆伊斯卡和泰榮納12、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㈣沙漠中的偉大王國奇穆13、BBC紀錄片
  • BBC紀錄片震驚全球:私立學校=精英教育?
    在2015年有個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在近期再度引起了熱議。不少人把這個紀錄片戲稱為「英國版變形記」。在英國,「私立學校」往往代表著「貴族學校」,「精英教育」,有錢人的家庭會盡一切所能將子女送入私立學校。
  • BBC紀錄片:中國老師碰上英國學生(上)
    相關閱讀:   >>BBC紀錄片:中國老師碰上英國學生(下)   >>BBC紀錄片:中國老師PK英國熊孩子終章英國學生在學業成績上和亞洲學生相比已經落後三年了,在數學上,他們也落後於歐洲大部分國家。
  • 老牌綜藝《變形計》改變模式家庭互換,這個節目還有必要看嗎
    不知道還有沒有關注《變形計》,在經歷了無數個叛逆孩子之後,新一季的《變形計》又默默的上線了。一檔原創節目,如果能夠延續幾季,那麼確實是在內容和模式上有其傲人之處。但如果一檔原創節目能堅持十餘年,那必然跟節目所體現出的社會價值有關。
  • 英國BBC將播紀錄片:英女王婆家「納粹情深」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導,雖然英國《太陽報》因17日頭版頭條曝光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童年時擺出納粹致敬禮的照片和視頻而遭到廣泛批評,但讓人出乎意料的是,BBC4電視臺頻道近日接棒《太陽報》,準備播出展示女王婆家人和德國納粹政權親密關係的紀錄片。
  • BBC紀錄片:揭秘神奇的海豚(視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視頻>演講視頻>正文BBC紀錄片:揭秘神奇的海豚(視頻) 2013-05-14 17:42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專訪BBC巨幕影片《海洋》製片人 揭秘自然類紀錄片製作的幕後故事
    中國日報網4月19日電 4月15日,英國廣播公司(BBC)製作拍攝的巨幕影片《海洋》在中國科技館舉行了首映。作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大片,BBC自然類紀錄片一直廣受關注和讚譽。自然類紀錄片是BBC的一塊金字招牌。這部由季冠霖(曾在《甄嬛傳》中為甄嬛配音)獻聲旁白的紀錄片是BBC推出的第六部巨幕影片。
  • 留守女童逆襲成北大學霸,一夜爆紅的鐘芳蓉,上演真實版<變形計>
    高考是人生的重要節點,而她做出選擇之時,僅僅用了幾分鐘。這是她獨自做出的決定,絲毫沒摻雜任何人的意見或建議。網友們知道她家裡條件不好後,更說她報沒什麼前途的考古系是對不起父母。這些義正言辭的人根本不知道,鍾芳蓉的人生是一場根本無需他們幹涉的真實版《變形計》。鍾芳蓉的家庭條件的確不好,所以她才會在不到1歲時就成為了留守女童。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四年前,因為一部追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紀錄片《中華的故事》,英國歷史學家、紀錄片導演兼撰稿人麥可·伍德為許多中國人所知曉。兩年後,他製作推出《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僅預告片就有超過1億人次的觀看量。今年4月份,他導演並主持的單集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BBC播出,再次受到英國媒體和觀眾廣泛歡迎。
  • BBC紀錄片:直擊私立和公立學校的抉擇
    恰巧最近看了部BBC紀錄片《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交換學校:階級分化),紀錄片通過兩組來自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生進行短時間的交換體驗,探究了英國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差異。雖然英國與我們國情不同,但其中仍有很多教育上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鑑。
  • 最適合陪孩子看的100部bbc經典紀錄片
    與其讓孩子看一些沒什麼營養的動畫片,倒不如花時間陪孩子看一些經典的紀錄片,既能滿足孩子看電視的需求,也能增長見聞,學習更多的知識。但與其讓孩子看一些沒什麼營養的動畫片,倒不如花時間陪孩子看一些經典的紀錄片,既能滿足孩子看電視的需求,也能增長見聞,學習更多的知識。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題材廣泛、製作精良。看這些經典的紀錄片,既可以追溯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文化,也可以欣賞從宇宙到地信深處的奇妙境界。高清條件下,它的畫面美輪美奐,把一幀幀定格,拿出來都是一張張精彩的攝影作品。
  • 因《變形計》染上公主病,被城市家庭拉黑,如今現狀讓人唏噓
    教育一直是家長們的心頭事,社會的發展經濟水平的提高,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出現多個層面,物質教育的父母也越來越多,但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忽視孩子的精神教育,也是因此,越來越多的孩子變得「拜金」。湖南衛視的《變形計
  • 記錄英國| 38部英語紀錄片展現英國歷史、地理、社會、藝術……
    本文整理了38部有關英國人文、藝術、地理、科技等英文紀錄片。這些紀錄片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挑自己感興趣,花不多的時間,就能既學好英語,又漲「姿勢」。真實版「權力的遊戲」,它是英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英格蘭最傑出的君主和最臭名昭著的君主幾乎都出自金雀花王朝的15位國王之中,從亨利二世於1154年登基到理察三世在1485年戰敗身亡,這部紀錄片講述一個非凡王朝331年的崛起和衰落。將近600年前,英格蘭被一連串血腥的王位爭奪戰弄得分崩離析。短短30年間 王冠就已易手7次,成千上萬的人慘遭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