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震驚全球:私立學校=精英教育?

2021-03-03 澳網

在2015年有個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在近期再度引起了熱議。

不少人把這個紀錄片戲稱為「英國版變形記」。

在英國,「私立學校」往往代表著「貴族學校」,「精英教育」,有錢人的家庭會盡一切所能將子女送入私立學校。而由國家進行補貼的公立學校,大多採取就近入學政策,大多數是工薪家庭,甚至是條件更差的家庭的選擇。

在這部紀錄片裡,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學習,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有什麼不同。

紀錄片一開始就闡述了一個殘酷的現狀——

每年只有7%的學生可以進入私立學校學習,而這7%的人幾乎主導了英國的上層社會和精英階層。

面對這一現狀,公立學校的校長也一直很想藉此機會搞明白,到底為什麼私立學校的學生都能從事英國的Top jobs?

此次紀錄片的拍攝對象一共是6名中學生,其中有3名來自有著300年歷史的頂級私立學校——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學

在沃明斯特中學校長馬克的眼中,再多美好的詞彙,也不足以形容自家學校的優秀。「我們這裡寄宿費一年就要27000英鎊」,「幾乎有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等等。

來自私立的這3名學生分別是喬恩、桑德和凱蒂。除了喬恩有在公立小學求學的經歷,其他二位從未走進過公立學校,也幾乎沒接觸過上公立學校的學生。

在他人的眼中,桑德是一個時髦的孩子,擁有一棟府邸和50多輛跑車。

喬恩、凱蒂的家庭條件也是同樣優渥。

而對比另外3名來自公立學校的學生——布瑞特、卡西姆、娜絲,他們的家庭背景就平凡複雜多了。

布瑞特在學校一直是個搗蛋鬼,經常在課堂上搗亂。但他自知還是要把握分寸,不能被趕出學校,不然無法接受教育的自己,是無法找到工作養活家人的。

卡西姆家庭條件同樣不太好,喜歡課餘時間打遊戲。

娜絲來自敘利亞,曾經艱苦的環境讓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考上牛津、劍橋這樣的名牌大學。

紀錄片還詳細拍攝了兩所學校的差異。

沃明斯特中學佔地25公頃,有400名學生,64名教師,配備有各種各樣齊全的設施,僅網球場就有12個,還有一把自都鐸王朝時代流傳下來的椅子。每年學校都有900萬英鎊的預算用於學校和學生的發展,其入學標準也很嚴格。

對比之下,公立學校貝姆羅茲就顯得平凡多了。

雖然同樣有64名教師,但這所公立中學卻有著700名的學生,每年還會接受100-150名來自海外的難民學生。

平均每一兩周就有一批新生入學,同時也會有一批新生離開,學生的流動性很大。學校每年也僅有500萬英鎊的預算。

在課程安排方面:

沃明斯特中學每天早上7點有專門的老師叫學生起床吃早飯,開始一天的課程。

課程會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課後還要完成各項作業。

校長還會定期邀請各行業的名人來學校舉行講座、交流會。在沃明斯特,學生可以輕鬆的接觸到各種頂尖資源。

而在貝羅姆茲公立中學,下午3點就會放學,而且幾乎沒有課後作業。

課堂紀律:

貝羅姆茲中學每個教室學生相對較多,一旦人數多了,課堂紀律也比較難控制,課上講話、打斷和頂撞老師的情況經常發生。

布瑞特就經常這麼做,來自沃明斯特的桑德明顯被驚到了,從小接受私立教育的他,一直以來上課都認真聽講、尊重老師,並且身邊也從沒有同學會這麼做。

在私立學校,課堂是小班教學,老師會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就算是內向的學生,老師也會想辦法照顧你的感受。通過鼓勵發言、互動等方式,帶動學生的學習欲望,增強自信。

同樣,私立學校課堂紀律也很嚴格,有竊竊私語的學生會被老師直接請出教室。布瑞特表示,這種情況在公立學校是不會發生的。

此外,在沃明斯特還有個項目,叫做校長一對一談話。每一位沃明斯特學生,都會定期與校長對話,兩代人彼此溝通,答疑解惑。

這種程度的重視與關懷,是公立學校孩子從未體驗過的,他們都表示,自己有所收穫。

課餘活動:

沃明斯特私立中學的課餘活動非常豐富,校長馬克也非常引以為豪,僅興趣小組就有42個。

來自公立學校的3名學生紛紛加入了自己感興趣的小組,布瑞特報名了混合見習隊,卡西姆加入了汽車興趣小組,娜絲加入了天文小組。

除此之外,學校還有網球、板球、足球等體育運動、比賽可以參加。

而對比貝羅姆茲中學,雖然也可以報名參加課餘活動,但是名額有限。比如拳擊小組,由於學校只租得起一個小拳擊房,所以只有十幾個學生才能參加。

在私立學校,這種情況還從未出現過。

學生水平:

紀錄片一開始有提到,公立學生與私立學生的學習水平差距。

入學測試的結果顯示:私立學校的學生平均閱讀量可以與18歲成人相媲美,而公立學校的學生平均閱讀量則僅相當於7歲兒童。

在私立學校,學生要遵守的規矩也非常多,比如:

任何人都不能手裡拿著手機在校園裡走來走去;

為了保證睡眠,每晚9點45要將手機交給宿舍老師,10點準時睡覺;

男生必須打領帶、系好襯衫的每一顆扣子,穿皮鞋;

女士不可以穿短褲、化濃妝……

沃明斯特的校長馬克認為,這些條條框框的規矩會幫助學生變得更自律,成長為符合規則的成年人,整裝待發地步入社會。

隨著此次交換活動步入尾聲,馬克校長和公立校長喬女士都深有感觸。

在馬克校長看來,儘管貝羅姆茲學校設施、場地與經費都非常有限,但是每年還會撥出五分之一的款項,用以支持孩子們的課後興趣活動,在校外體育館上的拳擊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希望某天英國不再存在公私之別,進一步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

喬女士認為,沃明斯特私立學校的強大在於其各個環節的優秀,學生、老師、家庭、資源、硬體……環環相扣,形成合力,以促成一流學子的完美人生。雖然並不是所有差距都能夠彌補,但至少在許多方面,足以公立學校學習和借鑑。

有比較,有鑑別,有反思,有借鑑,還有滿懷熱忱的教育家,這或許才是一個國家的教育在未來發展得愈發完善的希望所在!

相關焦點

  • BBC紀錄片:直擊私立和公立學校的抉擇
    恰巧最近看了部BBC紀錄片《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交換學校:階級分化),紀錄片通過兩組來自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學生進行短時間的交換體驗,探究了英國公立與私立學校的差異。雖然英國與我們國情不同,但其中仍有很多教育上的東西值得我們借鑑。
  • 王菲花天價給孩子最好學校,BBC紀錄片揭露公立私立學校驚人差距
    要是早看了英國BBC拍攝了這部紀錄片《交換學校: 階級劃分》,就不會這麼糾結了,紀錄片中揭露了英國公、私立學校較為驚人的差距,更堅定了很多父母的選擇。英國的教育體制也一樣也分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類學校各有所長,長期共存。其中英國的私立學校與中國有些差異,更趨向於招收以貴族教育為主的學生。
  •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展現英國精英教育的本質
    最近的教育圈被一部紀錄片刷屏了——《他鄉的童年》,在這部豆瓣9.2分的6集紀錄片中,周軼君以一個中國母親的視角,走訪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及英國等五個國家,探尋各地不同的教育之道。
  • 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一場不可比的比較
    (BBC紀錄片截圖)  BBC電視紀錄片《中式學校》:一場不可比的比較  學者認為符合典型的電視真人秀特點  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以下簡稱「BBC」)的系列紀錄片《我們的孩子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以下簡稱《中式學校》)播出後,引起中英兩國對各自教育制度的熱議與反思乃至批判。
  • BBC批中式教育 英國名校聯盟都看不下去了-英國,BBC,教育,中式...
    英國名校長協會(The Headmasters' & Headmistresses' Conference, 簡稱HMC)被稱為英國中學的「羅素集團」、「常春藤聯盟」,它的會員是英國270所精英學校的校長,包括著名的哈羅公學和伊頓公學等英國及愛爾蘭最優秀的私立學校。萊斯特文法學校校長克裡斯託夫·金於2015年被選為HMC主席。
  • 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合情合理在,畢竟在很多次的大型國際比賽中,中國學生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 出其不意在,我們身在國內,抱怨了很多次國內教育的種種不好,越來越多人把孩子送去國外或者是國際學校,但這個紀錄片的結果好像給西式教育一擊悶錘。 之前一個朋友聊起,說他認識一個在聯合國工作的美國同事。
  • 來論|BBC紀錄片:教育與階層流動之困
    而中國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的問題又是什麼? 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學校》以戲劇性手法做了一次中英教育交流實驗。當然,結局如雙方所料,以成績為唯一評比標準,中方教師勝出:他們深度參與教學的學生,比沒有中方老師介入的英國學生,成績高出一小截。
  • 為什麼英國精英教育如此受歡迎?通過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可了解
    為什麼英國的精英教育如此受歡迎呢?通過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也許家長們對英國的精英教育會有更多的了解。英國「公學」其實是最頂尖的私立學校「公學」並不意味這些學校是公立學校,在英國「公學」指的是頂尖的私立學校,包括溫徹斯特、伊頓、哈羅、西敏等都是享譽世界的頂尖初中級教育學校。
  • BBC紀錄片引發討論 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
    8月19日,來自中英兩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在北京就此進行了一場題為「中英教育跨國對話——BBC紀錄片之外的兩國教育」的沙龍。《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課堂》(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的BBC紀錄片在中英兩國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
  • 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豆瓣9.1紀錄片,揭露了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有多遠
    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英國學習,希望孩子能在精英教育的環境下學到優美的英倫腔,學到紳士風度。那麼,精英教育真的就是這些嗎?豆瓣評分9.1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告訴我們,我們距離真正的精英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英國紀錄片看公立及私立學校的差別,差異僅僅存在於教育方式上?
    英國紀錄片看公立及私立學校的差別,優劣差異僅僅存在於教育方式上?說起教育這個問題,估計現在成為了國內最為關注的問題了,關注是因為自己的家庭環境裡總會有那麼一個兩個在學校讀書上課的人,所以大家對於教育的話題從各種家庭聚會到各種節日聚會中都默認成為一種必須會問,也必須會提的問題。
  • 被稱為「精英教育」的搖籃,英國私立學校到底有多優秀?
    精英畢業生多 據英國教育部2011年的數據顯示,英國2600多所私立中學中,平均每百人有5人考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人數比公立學校平均高出5倍以上。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差距
    在人們心裡,「私校」往往是「貴族學校」、「精英薈萃」、「學費昂貴」的代名詞,而由國家進行補貼的公立學校,大多採取就近入學政策,生源質量與教育成果也參差不齊。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驚人差距…
       在人們心裡,「私校」往往是「貴族學校」、「精英薈萃」、「學費昂貴」的代名詞,而由國家進行補貼的公立學校,大多採取就近入學政策,生源質量與教育成果也參差不齊。,讓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之後,繼續成為同一階層乃至更高階層的精英;而工薪家庭,唯有讓孩子就近入讀公立學校,至於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聽天由命。
  • 為什麼要把孩子逼進好學校?這部BBC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
    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可以給我們一些視角和啟發。「就算每周有50萬英鎊的工資,我也不打算當沃敏斯特的校長。」說這話的,是英國一所公立學校的女校長。原來,是根治在女校長心底的教育情懷和教育使命,讓她堅定地堅守。在英國,只有7%的人接受過私立教育。
  • 私立教育真的更好嗎?公立學校為什麼招架不住私立學校的招數!
    近年來隨著收入的增長以及理念的變化,私立教育快速發展。尤其在新興發展中國家,像中國、印度等,私立學校如雨後春筍,大有與公立教育一較高低之勢。在我國私立學校快速擴張,甚至已經下沉到縣城,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大PK極為激烈。
  • 差生和優等生交換學校一周,結果令所有人震驚!
    這部紀錄片探討的是英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教育差距,但實際上,這些差距並不只有公立與私立學校制度的區別,更多的還有背後的資源、階級、規則、家庭及理念的差距。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觀看和反思的紀錄片。紀錄片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和事實:在英國,僅有7%的人接受過私立學校教育。可私立院校學生卻不成比例地主導著英國的上層工作。私立院校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導向那些較高社會名譽的事業?
  • 差生和優等生交換學校一周,結果令所有人震驚
    縱使和布瑞特一起上課,公立學校課堂上嘈雜吵鬧的環境讓他多少有些不適,但他也能很有自制力地做他認為對的——繼續認真聽課,好好學習。甚至在課後,他還耐心規勸布瑞特,「多和好學生一起,很快你就會發現學習的樂趣」。桑德很清楚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體驗了公立學校的學習生活後,他坦言在同齡人都不努力學習的大環境下,能感覺到自信被破壞,「如果我的在校生活全是在貝母羅茲,我想我不會那麼有動力」。
  • 看完紀錄片 他不慎說出中英教育的真相
    曾於1997年-2008年期間擔任伊頓公學教務長的Oliver Kramer如此評論。Kramer表示,英國的中學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相差甚大,在優秀的私立學校,課堂紀律一樣嚴格,大部分私立中學也是寄宿學校,而英國私校「精英」教育學起來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鬆,結果就是: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佔據了牛津、劍橋每年錄取的學生中的50%,而未來,他們將成為英國的首相、國會議員以及社會精英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