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不能分配到最頂尖的資源,但我們可以學習那些優秀的教育方法。
——鹿媽
來源 | 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最近看了一部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紀錄片講的是英國頂級私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6位學生一周交換的經歷,看完頗有交換人生的意味。
這部紀錄片探討的是英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教育差距,但實際上,這些差距並不只有公立與私立學校制度的區別,更多的還有背後的資源、階級、規則、家庭及理念的差距。紀錄片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和事實:私立院校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導向那些較高社會名譽的事業?
公立學校VS私立學校
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是一所有300年歷史的貴族私立學校。學校佔地25公頃,有400名學生,64名教師,12個網球場和一把都鐸王朝的椅子,每年預算900萬英鎊,學生每年寄宿費用超2.7萬英鎊。
用學校校長的話來說,這裡
「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反觀德比市貝母羅茲公校,和沃明斯特私校大致相當的教師人數,學生卻是700多人,幾乎是沃明斯特私校兩倍的學生人數。
這所公立學校覆蓋了這座城市最貧窮的社區,很多工薪家庭,底層移民孩子,直接就近入學。
紀錄片中,沃明斯特私校校長馬克在參觀了貝母羅茲公校後,感同身受地表示:
「入學過程中令我觸動的是,一年中孩子們零零散散地到來,我通常在學生入校之前先見見每一對父母,而公立學校卻很難做到。」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兩所學校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投入程度的差異。
貝母羅茲公校的入學考試測試中,私立學校學生的平均閱讀年齡為18歲以上,而公立學校新生平均閱讀年齡僅為7歲,每位新生的英語都是第二語言,這樣的學生在公校達半數之高,並且還有三分之一學生有特殊教育需求,比如閱讀困難和自閉症。貝姆羅茲公校下午三點放學,學生們放學後大都會直接回家,基本沒有什麼課外活動,靠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打發時間;而沃明斯特私校,則有42個興趣小組,步兵見習隊、天文社團、車輛組裝、高端的社交晚宴.每天下午,學生都在老師的組織下,選擇自己喜歡的社會活動。
最最讓人感嘆的是,兩所學校截然不同的教學氛圍。
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一個是「放養」,一個是「精養」。「放養」式的公立學校,上課一片混亂,很難能有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不學習、課堂搗亂甚至還成了獲得他人認可,讓自己看起來不怪、融入別人的手段。他們6點半起床,8:45到下午五點上課,放學後選修興趣課,每周一三五還要參加統一集會。用校長馬克的話說:
「讓他們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正是為培養自律做準備。」交換到私立學校的三位公校的學生,剛到就被學校的規矩嚇到了:
堂課紀律嚴明,學生說話只被提醒一次,第二次就請出課堂;女生不準穿短褲,不準散開頭髮,不準帶大耳環,只準帶耳釘,不準濃妝豔抹,不準把頭髮染成搞笑的顏色;男生襯衫必須扎到褲子裡,必須系好第一顆扣子,必須擦亮皮鞋.
這一切嚴厲的高要求,讓公立學校的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當然了,除了這些嚴格的規定,最讓公校學生新奇的是,這所私校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有一對一的校長訪問,對即將進入高年級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這種程度的重視與關懷,是公立學校孩子從未體驗過的);定期會有社會名人、成功人士來學校演講,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名人、成功人士、有識之士。這一切對於公校學生來說,是那麼的可望而不及,好像是活在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般。
公立學校學生VS私立學校學生
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私立學校的桑德和公立學校的布瑞特。私立學校的桑德,典型的上層階級富二代,擁有一棟府邸,家裡有50多輛車。家裡斑駁破舊的牆面,凌亂老舊的房間,暗淡無神的目光,無不彰顯著布瑞特拮据的生活條件。
紀錄片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不是這兩個學生家庭條件的巨大差距,而是這背後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氛圍代際所傳遞的影響。私立學校的桑德,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課堂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課後還有各種興趣活動和數不清的作業;而布瑞特早上八點才起床,還經常因為玩遊戲不吃早飯,下午三點就放學回家,沒什麼作業,回到家無所事事,還可以看看電視。公立學校的布瑞特,即便很清楚好好讀書對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在學校如果不埋頭苦讀,將來人生就會一無所獲,但依然難以在鬆懈雜亂的大環境獨善其身,克制不住地隨大流,在課堂搗亂,不寫作業。被問到為什麼要在課堂搗亂,他不以為然地說,「只是個笑話」 「自由」。
而私立學校的桑德,一直以來都在校規森嚴的學習氛圍裡學習,培養了他嚴格的自律。縱使和布瑞特一起上課,公立學校課堂上嘈雜吵鬧的環境讓他多少有些不適,但他也能很有自制力地做他認為對的——繼續認真聽課,好好學習。甚至在課後,他還耐心規勸布瑞特,「多和好學生一起,很快你就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桑德很清楚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體驗了公立學校的學習生活後,他坦言在同齡人都不努力學習的大環境下,能感覺到自信被破壞,「如果我的在校生活全是在貝母羅茲,我想我不會那麼有動力」。兩個年齡不相上下,卻因為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環境的受限,而顯示出巨大的差異,讓人感嘆,學習環境的不同和代際傳遞對人的巨大影響。
看完這部紀錄片,總結英國頂級私立學校和普通公校最大的區別就是:
相對於普通公立學校,英國私校嚴格的校規,給了學生自律感,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了很多,而課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老師校長的關懷,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
更為重要的是,私校的學生家長們,也都和學校相輔相成站在同一戰線,齊心協力。我在看這部紀錄片時,有一種強烈的感受,英國私立學校的模式,有一種中國教育的即視感。國外公立學校實行「放養」,提倡「快樂教育」,最後多數考不上大學的、畢不了業的,只能去幹苦活、累活、髒活,淪為底層階級;則實行高壓教育,實行「圈養」「精養」,培養精英,最後都能上名牌大學,成為上流社會的領頭人物和行業精英。說白了,西方國家所謂的減負和快樂教育,不過都是愚弄那些普通家庭和底層階級的孩子。
整部紀錄片特別有現實反思意義,但最讓我覺得振奮人心和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紀錄片改變了公立學校布瑞特的人生軌跡。
紀錄片第一集中,布瑞特坐在破舊的家中,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課堂上搗蛋,甚至有點像流氓。然而到了第二集,他來到私立學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氛圍,開化了眼界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明白了自己想要的,開始努力奮進,並最終爭取到了資助去到了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我在外網找到了布瑞特的現在照片,驚嘆得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人。但這也恰恰驗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想想精英教育真的是無比可怕的事,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切實地改變人的一生。我的一個閨蜜,孩子小升初,不惜花了近千萬買了一套學區房,還交了一年3w的擇校費,費了好大心思讓孩子上了帝都top3的中學。
閨蜜感嘆,好學校的體驗真的不一樣:
「同學基本都是各行精英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課堂的內容難度很大,直接拔高,基礎內容全靠自學。選修課還可以學各種第二外語,語文課要求背誦大量的超綱古詩文,數學、物理、化學課拿競賽題當月考題目。更關鍵的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潛移默化中孩子也變得積極好學了。」(北大附中打破行政班,實施「書院制」)
我在看《交換學校:階級分化》這部紀錄片,看到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巨大差異時,默默鬆了一口氣,好在我們生在中國,中國還在上升期,能向上走的通道還沒有完全關閉,只有我們父母肯努力,我們的孩子就還有希望。
正如,紀錄片中公立學校的校長感嘆說:
「在教育界工作時間越長,我就越相信:教育就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的關鍵,為的就是公平。」所以,真的別再說什麼素質教育和減負,趁中國還沒有階級徹底固化前,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幫孩子抓住教育這最後的一根稻草。
千萬別在富豪、精英家庭拼命雞娃的時候,你還在大談特談「快樂教育」。PS:這個紀錄片豆瓣評分8.4,真的很不錯,值的一看。
資源我替你們找好了
掃碼可以直接觀看
👇
*作者:米粒媽,來源: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育兒先育己,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女兒派
每晚八點陪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