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和優等生交換學校一周,結果令所有人震驚

2021-02-08 女兒派


也許我們不能分配到最頂尖的資源,但我們可以學習那些優秀的教育方法。

——鹿媽 

來源 | 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

最近看了一部BBC的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紀錄片講的是英國頂級私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6位學生一周交換的經歷,看完頗有交換人生的意味。

這部紀錄片探討的是英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教育差距,但實際上,這些差距並不只有公立與私立學校制度的區別,更多的還有背後的資源、階級、規則、家庭及理念的差距。紀錄片在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給出了這樣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和事實:私立院校到底有什麼優勢,能導向那些較高社會名譽的事業?

公立學校VS私立學校

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是一所有300年歷史的貴族私立學校。學校佔地25公頃,有400名學生,64名教師,12個網球場和一把都鐸王朝的椅子,每年預算900萬英鎊,學生每年寄宿費用超2.7萬英鎊。

用學校校長的話來說,這裡「幾乎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反觀德比市貝母羅茲公校,和沃明斯特私校大致相當的教師人數,學生卻是700多人,幾乎是沃明斯特私校兩倍的學生人數。
這所公立學校覆蓋了這座城市最貧窮的社區,很多工薪家庭,底層移民孩子,直接就近入學。

紀錄片中,沃明斯特私校校長馬克在參觀了貝母羅茲公校後,感同身受地表示:

「入學過程中令我觸動的是,一年中孩子們零零散散地到來,我通常在學生入校之前先見見每一對父母,而公立學校卻很難做到。」可謂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兩所學校家長對孩子的關注和投入程度的差異。
貝母羅茲公校的入學考試測試中,私立學校學生的平均閱讀年齡為18歲以上,而公立學校新生平均閱讀年齡僅為7歲,每位新生的英語都是第二語言,這樣的學生在公校達半數之高,並且還有三分之一學生有特殊教育需求,比如閱讀困難和自閉症。貝姆羅茲公校下午三點放學,學生們放學後大都會直接回家,基本沒有什麼課外活動,靠看電視、玩電子遊戲打發時間;而沃明斯特私校,則有42個興趣小組,步兵見習隊、天文社團、車輛組裝、高端的社交晚宴.每天下午,學生都在老師的組織下,選擇自己喜歡的社會活動。
最最讓人感嘆的是,兩所學校截然不同的教學氛圍。用兩個詞來概括就是,一個是「放養」,一個是「精養」。「放養」式的公立學校,上課一片混亂,很難能有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不學習、課堂搗亂甚至還成了獲得他人認可,讓自己看起來不怪、融入別人的手段。他們6點半起床,8:45到下午五點上課,放學後選修興趣課,每周一三五還要參加統一集會。用校長馬克的話說:「讓他們以高標準來要求自己,正是為培養自律做準備。」交換到私立學校的三位公校的學生,剛到就被學校的規矩嚇到了:
堂課紀律嚴明,學生說話只被提醒一次,第二次就請出課堂;女生不準穿短褲,不準散開頭髮,不準帶大耳環,只準帶耳釘,不準濃妝豔抹,不準把頭髮染成搞笑的顏色;男生襯衫必須扎到褲子裡,必須系好第一顆扣子,必須擦亮皮鞋.
這一切嚴厲的高要求,讓公立學校的學生都感到不可思議。當然了,除了這些嚴格的規定,最讓公校學生新奇的是,這所私校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有一對一的校長訪問,對即將進入高年級的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溝通、交流(這種程度的重視與關懷,是公立學校孩子從未體驗過的);定期會有社會名人、成功人士來學校演講,讓學生近距離接觸到名人、成功人士、有識之士。這一切對於公校學生來說,是那麼的可望而不及,好像是活在了兩個不同的世界一般。

公立學校學生VS私立學校學生

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私立學校的桑德和公立學校的布瑞特。私立學校的桑德,典型的上層階級富二代,擁有一棟府邸,家裡有50多輛車。家裡斑駁破舊的牆面,凌亂老舊的房間,暗淡無神的目光,無不彰顯著布瑞特拮据的生活條件。紀錄片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不是這兩個學生家庭條件的巨大差距,而是這背後接受的教育和家庭氛圍代際所傳遞的影響。私立學校的桑德,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課堂時間是從早上八點半到下午五點,課後還有各種興趣活動和數不清的作業;而布瑞特早上八點才起床,還經常因為玩遊戲不吃早飯,下午三點就放學回家,沒什麼作業,回到家無所事事,還可以看看電視。公立學校的布瑞特,即便很清楚好好讀書對自己的重要性,知道自己在學校如果不埋頭苦讀,將來人生就會一無所獲,但依然難以在鬆懈雜亂的大環境獨善其身,克制不住地隨大流,在課堂搗亂,不寫作業。被問到為什麼要在課堂搗亂,他不以為然地說,「只是個笑話」 「自由」。
而私立學校的桑德,一直以來都在校規森嚴的學習氛圍裡學習,培養了他嚴格的自律。縱使和布瑞特一起上課,公立學校課堂上嘈雜吵鬧的環境讓他多少有些不適,但他也能很有自制力地做他認為對的——繼續認真聽課,好好學習。甚至在課後,他還耐心規勸布瑞特,「多和好學生一起,很快你就會發現學習的樂趣」。
桑德很清楚環境對人的影響,在體驗了公立學校的學習生活後,他坦言在同齡人都不努力學習的大環境下,能感覺到自信被破壞,「如果我的在校生活全是在貝母羅茲,我想我不會那麼有動力」。兩個年齡不相上下,卻因為來自不同學校、不同家庭環境的受限,而顯示出巨大的差異,讓人感嘆,學習環境的不同和代際傳遞對人的巨大影響。

看完這部紀錄片,總結英國頂級私立學校和普通公校最大的區別就是:
相對於普通公立學校,英國私校嚴格的校規,給了學生自律感,從而讓學生的學習效率高了很多,而課后豐富多彩的活動,和老師校長的關懷,極大地增強了孩子們的自信心。更為重要的是,私校的學生家長們,也都和學校相輔相成站在同一戰線,齊心協力。我在看這部紀錄片時,有一種強烈的感受,英國私立學校的模式,有一種中國教育的即視感。國外公立學校實行「放養」,提倡「快樂教育」,最後多數考不上大學的、畢不了業的,只能去幹苦活、累活、髒活,淪為底層階級;則實行高壓教育,實行「圈養」「精養」,培養精英,最後都能上名牌大學,成為上流社會的領頭人物和行業精英。說白了,西方國家所謂的減負和快樂教育,不過都是愚弄那些普通家庭和底層階級的孩子。

整部紀錄片特別有現實反思意義,但最讓我覺得振奮人心和不可思議的是,這個紀錄片改變了公立學校布瑞特的人生軌跡。
紀錄片第一集中,布瑞特坐在破舊的家中,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課堂上搗蛋,甚至有點像流氓。然而到了第二集,他來到私立學校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氛圍,開化了眼界後,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明白了自己想要的,開始努力奮進,並最終爭取到了資助去到了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我在外網找到了布瑞特的現在照片,驚嘆得不敢相信這是同一個人。但這也恰恰驗證了那句話「腹有詩書氣自華」。

想想精英教育真的是無比可怕的事,能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切實地改變人的一生。我的一個閨蜜,孩子小升初,不惜花了近千萬買了一套學區房,還交了一年3w的擇校費,費了好大心思讓孩子上了帝都top3的中學。

閨蜜感嘆,好學校的體驗真的不一樣:

「同學基本都是各行精英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興趣,課堂的內容難度很大,直接拔高,基礎內容全靠自學。
選修課還可以學各種第二外語,語文課要求背誦大量的超綱古詩文,數學、物理、化學課拿競賽題當月考題目。更關鍵的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潛移默化中孩子也變得積極好學了。」

(北大附中打破行政班,實施「書院制」)

我在看《交換學校:階級分化》這部紀錄片,看到英國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巨大差異時,默默鬆了一口氣,好在我們生在中國,中國還在上升期,能向上走的通道還沒有完全關閉,只有我們父母肯努力,我們的孩子就還有希望。

正如,紀錄片中公立學校的校長感嘆說:

「在教育界工作時間越長,我就越相信:教育就是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的關鍵,為的就是公平。」

所以,真的別再說什麼素質教育和減負,趁中國還沒有階級徹底固化前,為人父母,我們一定要幫孩子抓住教育這最後的一根稻草。千萬別在富豪、精英家庭拼命雞娃的時候,你還在大談特談「快樂教育」。PS:這個紀錄片豆瓣評分8.4,真的很不錯,值的一看。

資源我替你們找好了

掃碼可以直接觀看

👇

*作者:米粒媽,來源:米粒媽頻道 (ID:MilimaPinDao)。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科學育兒、親子閱讀、剁手推薦。

親愛的,如果我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就把我們「設為星標」★吧!這樣就不會錯過每天推送啦!


育兒先育己,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關注女兒派

每晚八點陪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差生和優等生交換學校一周,結果令所有人震驚!
    這部紀錄片探討的是英國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教育差距,但實際上,這些差距並不只有公立與私立學校制度的區別,更多的還有背後的資源、階級、規則、家庭及理念的差距。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觀看和反思的紀錄片。-1-公立學校 VS 私立學校 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私立學校,是一所有300年歷史的貴族私立學校。
  • 給所有「差生」的父母
    母親是單親,幾乎沒有生存能力,女兒非常優秀,靠著勤奮悟性考上了理想的學校,也在學校獲得了非常好的成長,但是,母親面對女兒逐漸成長,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她深深的害怕女兒獨立之後自己要面對的寂寞和無助,於是,懂事的女兒選擇了繼續讓母親在生命中無孔不入的停駐,從上大學住宿舍帶著母親,到找工作帶著母親,最後以至於最後無法承受這份壓力而選擇自殺。
  • 把窮孩子扔進貴族學校一周,結果讓人深思
    我們無意評價哪一種學校更好,卻看到了真正決定孩子之間差異的,或許不是課堂上的教育,而是課堂之外的軟環境:背後的資源、階級、家庭及理念的差距。這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看和反思的紀錄片。但在私校當了一周校長之後,她明白資源只是表面問題,更深層次的是:私立學校的優勢在學校之外(家庭背景、成長環境)。
  • 如果把差生放到重點中學,以重點中學師資能力和水平,結果如何?
    於差生(定性為成績差的學生,下同)而言,高水平的老師也只能是使學生成績在差生這個層次內出現「量」的提升(分數多少有些提高),但要想使差生轉變為優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再回到學習上面來,成績差的人好多其實是因為學習天賦不如他人。
  • 俠客島:為何「師生矛盾」往往發生在「差生」的世界?
    如果按照高考結果來劃分「好生」和「差生」的話,鄉鎮乃至偏遠地區縣城的初中是一個「差生」佔絕大多數的世界。縣域的「差生」們初中畢業以後,如果不進入職高、技校,就只有兩條路:外出打工、回家務農。
  • 學校不應該勸導差生放棄中考!
    再過一個多月,全國各地將迎來每年一度的中考,所以這一段日子,對於很多學校的領導和老師來說,已經進入了中考決戰階段,一方面當然是全力以赴帶領學生將因疫情而耽誤的時間給補回來,積極備考;另一方面,以提高學校升學率為目的的「小動作」也是頻頻不斷,其中就有一種「暗箱操作」行為讓某些學校「欲罷不能
  • 嚴禁學校分快慢班!優生差生同班學習,成績會發生什麼改變?
    而但凡學校分班,必然帶來教育資源的傾斜,好的老師和教育資源必然會向重點班傾斜。如今時隔一年,各學校真的把教育部的通知落實了?把優生和差生捆綁在一個班學習後,他們的成績會發生什麼改變呢?教育部嚴禁分快慢班後,讓優生與差生同班學習,這樣真的好嗎?讓所有學生在一個相同的環境下成長,真的有利於挖掘自身潛力,提高自己的成績嗎?
  • 面對英語差生,我們該怎麼辦?
    不過,「資深美女」比較貼切,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我也無法把此說法和其他表述聯繫在一起。 教師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與「差生」問題 差生,英語教育之困,是迴避不了的問題。我們如此努力,但我們是否得到社會的真正同情和認可呢?這個問題相信大家心知肚明。我們絕大部分教師憑著良心、高度的責任感和執著的教育情懷去做事情。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酸甜苦辣」,偶爾發發牢騷是可以的,但太盛的牢騷會影響工作。筆者有一次去一所普通高中主持一個如何有效提高英語差生學習積極性的專題研討會。
  • 「差生」疑似弱智被測智商 九成結果正常或偏高
    9歲的亮亮(化名)學習成績常年擺尾,老師多次向家長暗示「孩子智商有問題」,可測試結果卻令其父大跌眼鏡:兒子的智商距「天才級」僅差6分。  類似讓人哭笑不得的故事,最近常在一些婦幼醫院的兒童智商測試部門上演。
  • 教育部嚴禁學校分快慢班!優生差生同班學習,成績會發生什麼改變?
    而但凡學校分班,必然帶來教育資源的傾斜,好的老師和教育資源必然會向重點班傾斜。 如今時隔一年,各學校真的把教育部的通知落實了? 把優生和差生捆綁在一個班學習後,他們的成績會發生什麼改變呢? 教育部嚴禁分快慢班後,讓優生與差生同班學習,這樣真的好嗎?
  • 那些有名的「差生」們,你們把最後一位當做差生?沒得救了!
    「差生」一般我們都認為學習成績不好的人,而事實上不僅是學習成績方面,那些品行差的人還有綜合能力能力差的學生其實也是可以歸納到「差生」裡面!小豆梓《變態王子與不笑貓》小豆梓是男主橫寺陽人學校有名的千金大小姐,不過其「千金大小姐」都是偽裝出來的,曾經因為身邊朋友的欺騙導致自己非常的討厭她們,於是小豆梓就瘋狂的打工賺錢來偽裝自己,讓自己變成一位大小姐而不會再被欺騙。
  • 差生悲歌:難道我是韓牛嗎?還要分什麼等級?
    「一想到不用去學校,哪怕生病都很開心」根據對全韓國青少年的調查,最近一年來,每五個孩子裡就有一個產生自殺意向。而讓他們精神抑鬱到想要自殺的原因,排名第一的就是「學習」。甚至有孩子在採訪中說,「一想到不用去學校,哪怕生病都很開心」。為什麼學習會成為孩子們如此不願接受的事情?來自父母的壓力也是重要的一環。
  • 從倒數到第一,差生應該怎樣逆襲?
    比如,目前韓國學生們面臨的高壓學習狀態和社會競爭。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也是學生們的常態。在這樣的情況下,紀錄片《差生》的第三集,記錄了一些孩子從學習上倒數,到最後名列前茅的過程。經歷了厭學、放棄,他們為何成為差生?他們對自己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熱情?
  • 初中「差生」都進學校當老師了?曾經學渣成我孩子老師,家長擔憂
    家長深知老師的重要性,所以在給孩子選學校的時候都格外注意,會觀察老師的一舉一動,如果孩子是自己熟悉的人,就再好不過了,但如果這個老師確實是自己熟悉的人,是自己曾經的同班同學,只不過曾經她在班裡是一個差生。
  • 要讓「差生」逆轉,家長和老師們需要做到這幾點
    教育,從小的方面來說是要讓學生有一個好的未來,大的方面則是可以為祖國甚至全人類培養有用之才,至少避免讓那少部分差生步入犯罪道路。對於所謂的差生,我認為家長和老師們應該要因材施教,要寬忍。假設全社會是一臺機器,那我們每個人都發揮了螺絲釘的作用,對於這臺機器的正常運轉,有的螺絲釘作用大,有的作用小,但是缺一不可。
  • 教師強烈推薦,初三下學期差生讀職業學校有內幕
    學生上當地職高是計入學校升學率的,與升學獎的評比直接掛鈎,生源=財(才)源,肥水不往外流,走外地的職業學校不計入升學率。因此九上期末,職高教師就深入九年級課堂充分宣傳,光撿好的說,忽悠的軍心動搖,似乎上職高就能一步登天,未來就能成為頂尖人才,有些似乎就能考普高的學生也打起了退堂鼓準備上職高。
  • 一個班有差生有優秀生,差生和優秀生的標準是什麼?成績嗎?
    一個班有差生有優秀生,差生和優秀生的標準是什麼?成績嗎?差生和優秀生的標準是什麼?成績嗎?姑且就當是根據成績分出的優和差。成績差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不能簡單地將責任歸於一方。學校教育的引導學校教育的引導多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但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跟著老師的步伐走,怎麼辦?教師引導不夠,教學方法不科學?都不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無法停下教學進度,顧及到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加之部分老師急於求成,過早地將學生分為優秀生和差生;致使一部分學生自暴自棄,放棄了努力。
  • 優秀生自殺,輟學差生卻成哈佛教授,逆襲的背後是……
    分享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案例,創意帶娃的好方法。希望每一個家長和孩子,精神富足、心靈充盈、靈魂有趣。最近,隨著高考成績的放榜,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紛紛落下了帷幕。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小到幼升小,就愁倒了一大片家長,沒能上好學校。到了高考放榜,一片七百分往上的狀元背後,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愁到了心力交瘁。
  • 在當下的教育系統中,差生的出路在哪裡?
    小童經常跟我說:「牟老師,我在學校做作業的時候很緊張,然後會做的也就做錯了。」是的,在一個被所有人都貶低的環境中,如何不緊張。老師每天抓典型,同學疏遠,甚至同學的家長也要煽風點火,小童還能有信心,有勇氣去面對和努力,我由衷的佩服。
  • 「差生學校」校長哈佛演講 很多人聽哭了
    「這是自己第一次聽哭了的會議,別的不多說,暑假一定要到貴州這所學校調研一下,之後儘自己所能幫助。」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一新生朱筠說。「周圍好幾個人在流淚,包括我,我覺得這是觸碰到聽眾內心的講座。」正在美國塔夫茨大學攻讀博士的蘇少冰感覺非常驕傲,這是中國傳統教育家的風範。2004年,楊昌洪辦了一所名副其實的差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