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今越
玩瘋了創始人
曾任央視、北京臺多檔少兒及科學節目總導演,獲得過冰心童話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北大藝術管理碩士。
分享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和案例,創意帶娃的好方法。希望每一個家長和孩子,精神富足、心靈充盈、靈魂有趣。
最近,隨著高考成績的放榜,幼升小、小升初、中高考紛紛落下了帷幕。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小到幼升小,就愁倒了一大片家長,沒能上好學校。到了高考放榜,一片七百分往上的狀元背後,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愁到了心力交瘁。
成績不好,不好好學習,上不了好學校,孩子還有未來嗎?
別焦慮,更別把焦慮的情緒帶給孩子,形成更大的壓力。給大家推薦一部韓國EBS的紀錄片《差生》。巨大的學習壓力面前,沒有一個孩子能夠倖免。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差生也會逆襲。
目標藤校的他,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紀錄片後半段的這個案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Roee的媽媽一定是有太多話想跟家長們說,才願意在鏡頭下面,回顧自己兒子的死亡經歷。這是一種多麼痛徹心扉的經歷啊!
Roee生活在美國牛頓市,票選美國最好的城市。然而,也意味著教育的競爭更為激烈。他是優秀學生,方方面面都出類拔萃。為了考上美國的常青藤名校,他給自己報了五門AP考試,要在兩天裡完成。然而,就在考試前一天,他在家中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回顧兒子自殺前那一周的時光裡,Roee的媽媽不斷反省,不斷提到她忽視了方方面面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環境、考試、孩子對自己的要求……她發自內心地,想跟全天下的父母們說:「聽你孩子自己說的話,如果他們說自己太累了,那就讓他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雖然,Roee媽媽用親身經歷告訴了家長們「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重要性,但我相信,還是有非常多的家長不敢掉以輕心。下面,讓我們看看《差生》中另外兩個真正的差生逆襲的真實案例,反思一下什麼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從趕出校門的差生到哈佛教授
《差生》這部紀錄片的第三部分起了這樣一個小標題:
成績優異的秘訣。而這個部分講述的人物,有一個共同的標籤:差生。
開篇,愛因斯坦畫龍點睛的這句名言,點醒家長們——每個孩子生而不同。
每個人都是天才。
但如果以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條魚的話,
他將一輩子都相信自己是個笨蛋。
——愛因斯坦
Todd Rose,哈佛大學年輕、富有創造力的教授,卻曾經是生長在猶他州鄉下,因成績不及格被學校退回的問題兒童。
成績差,上課調皮搗蛋,被同學欺負、被老師告狀。父母每日心驚膽戰怕接到學校電話。中學時,被診斷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Todd也曾非常努力,連續三天熬夜寫詩,然而,被打上深深的「差生」標籤的他,卻依然得了一個F。因為老師根本不相信是他寫的。
老師的歧視,同學的排擠,讓學校對於Todd而言,是個非常可怕的地方。全部成績為F的Todd高中輟學了。
19歲,Todd結婚生子。孩子剛出生那兩年,他靠著政府補助金生活,換了10個工作,過得極其艱難。
然而,看起來前途黯淡的Todd是如何成為哈佛教授的呢?從他父母的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影響的重要:
1、他在學校已經過得夠糟糕的了。任何打罵、呵斥只會適得其反。所以,他的父母會在進門的時候,給他最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家永遠是最安全的,父母是愛他的。
2、永遠相信自己的孩子。19歲,高中輟學、兩年換10個工作、靠政府救濟金生活,所有人都給他貼上了「懶人」的標籤。而在最糟糕的這段時間裡,跟他交流最多、依然對他充滿信心的,是他的父親。
為了生計,Todd報名上了一個門檻非常低的大學,去嘗試研究教育。在求學期間,父母不斷的鼓勵激發出他積極向上的學習動力,最終,在從高中退學七年之後,他考入了哈佛大學。
基於自身的經歷,Todd深深反思教育中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不斷推動著美國教育制度的改革。
永遠相信孩子,就是最深的愛
回想自己帶娃的經歷。高中畢業時,要面對IB統考、要申請大學卻擔心分數不夠,更糾結於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多重壓力之下,兒子也曾夜夜焦慮、難眠。
雖然申請到了國外的大學,他卻拒絕去上,說那不是他想學的專業。直到有一天,他突然說:自己想學設計。我們卻驚呆了。從來沒畫過一張畫,卻要申請國外藝術專業?這可能嗎?
然而,我們選擇了相信他,並給他報了補習班。果然,一旦知道想要什麼以後,兒子激發出無限的學習動力,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地學習、做作品,最終考入了心儀的學校。
為人父母,我深深地理解,選擇相信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非常難。
給被各種考試成績折磨中的父母們推薦這部紀錄片,相互激勵,發現自己孩子的生而不同。
我們無法包辦孩子的未來,我們也不應該過多幹預他們自己的成長。我們最能做的,就是每天給孩子一個擁抱,從始至終,給予孩子接納、信任,給予他們愛的力量。
用Todd母親的話結束今天的文章:
「即使他拿到很低的成績,我也知道這不代表這個孩子的一切。低分、見校長、對他失望的老師,但我只希望孩子可以在上學期間愛自己。」
獲取紀錄片《差生》的收看連結,公信號後臺留言「差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