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閱讀第一(ID:Readfirst),作者:Estrella
長期以來,「學霸故事」總是家長們最為關心的話題。從清華才女武亦姝到去年被MIT錄取的上海女生,每一個都曾引發過家長們朋友圈刷屏。
與此相對的是,很少有人會關注」差生「:他們差在了哪裡?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差生「?對於成績差這件事,他們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
韓國的EBS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以全國中小學生為對象展開徵集,關注這個在主流文化中長久失聲的群體——差生。
成績下降的感覺,比恐怖片還恐怖同屬於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同樣有著嚴格的高考選拔體制。高中畢業後,能夠進入什麼樣的大學,就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界線。
有學生編寫了一首「血汗歌」,清楚地展現了整個韓國社會如何以成績來劃分等級:
而在歌曲的最後,他說出了每一個差生的心聲:「難道我是韓牛嗎,還要分什麼等級?」
正是因為優等生和差生之間的界限如此清晰,一旦成績掉了隊,立刻就會背負上很大的心理壓力。「血汗歌」作者之一就說,一次考試他拿到了第六等(最低等級),馬上就有了絕望感,就像拿到了入伍通知書——如果無法被任何大學錄取而只能選擇軍隊服役,那麼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個年輕人就已經成為社會的廢品。
「其實沒有不努力,我也和他們(績優生)一樣上課一樣寫作業,我覺得自己沒有不努力,但就是不行,很懷疑自己。」一個女生這樣對鏡頭傾吐困惑。
對差生們的艱難處境推波助瀾的,則是老師們的區別待遇。
「對於學習好的學生,老師就會覺得要幫助他們考進好大學;而對於剩下的學生,老師會覺得『你們愛學不學』。」有學生這麼說。
不僅僅是關注度的問題,成績的好壞也會和學生的誠實度扯上關係。
接受紀錄片採訪的惠媛,如今在一家便利店工作,如果堅持讀書的話,她如今應該在讀高三,正是準備高考的年紀。引發她選擇輟學的事件,是老師在惠媛所在的宿舍發現了酒瓶——在校園裡飲酒毫無疑問是違反校規的。
「老師那個時候什麼都不說,就把我拉進宿管室寫檢討,」惠媛說:「我真的特別生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就在那裡哭。」
但事實上,真正藏酒的是同宿舍一個成績好的女生,不是惠媛。她在老師的區別對待下,被迫背上了這口黑鍋。這件事之後,無法接受被老師如此誤解自己的惠媛選擇了輟學。
當被提問如果是一個成績好的學生,還會被這樣誤解嗎?惠媛的答案很堅定:「不會的。」
她說,對於「差生」來說,最難受的事情就是還想還好努力,還想學習,但老師已經不相信他們了,甚至家長都不太相信,就算想努力,看到周圍人的這種反應,也會有「算了,不學了」這樣放棄的想法。
「一想到不用去學校,哪怕生病都很開心」根據對全韓國青少年的調查,最近一年來,每五個孩子裡就有一個產生自殺意向。而讓他們精神抑鬱到想要自殺的原因,排名第一的就是「學習」。甚至有孩子在採訪中說,「一想到不用去學校,哪怕生病都很開心」。
為什麼學習會成為孩子們如此不願接受的事情?來自父母的壓力也是重要的一環。
受訪者之一的慧園從小喜歡畫畫,在與希望她用功讀書順利升學的母親之間存在很多矛盾。因為父母的反對,正讀高三的她只能暫時擱置了自己喜歡的繪畫,投入到各種模擬卷的海洋。
「她學習的時候就會開著房門,畫畫的時候就會把門關起來,怕我看到。所以我只能從陽臺繞進來提醒她抓緊時間學習。周圍人都說,從現實情況來看,從美術大學畢業後是不會有什麼前途的。」母親這麼說:「我還是比較現實的,孩子現在還不懂這些。」
這些孩子們還沒有完全明白的現實壓力,似乎以另一種方式轉嫁到了父母身上。成績單上面孩子的分數,其實也是社會的目光在給這些父母打分。
「我知道你壓力很大,但我也一樣啊,」一位受訪的母親這樣和女兒說:「我19年來把你養大,傾注了這麼多心血,你最後去哪所大學,就是評判我這麼多年努力的結果。」
很多「差生」的父母,他們也和孩子有相同的困惑。明明送孩子去了一樣的補習班,一樣花費了這麼多時間,但孩子還是一樣落後,就會想「這是我的問題嗎?」
以考試成績為主導的等級劃分制度將學生、老師、包括家長全部捲入,這也就意味著「差生」將承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淪入惡性循環。
有學生家長這麼說:「可能很多家長的想法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沒有大學,沒有社會尺度(衡量),孩子們能隨心所欲長大就好了。」
父母的信任,會產生不可估量的變化那麼,差生有沒有跳出惡性循環,重新逆襲的可能?紀錄片中,也總結出了一個人成績優異的「秘訣」:不是因為受到父母、老師或是身周壓力的逼迫,而是自己主動去學習。
另一項調查也顯示,家長們對孩子的精神支持,是幫助他們轉變,從被動化為主動的關鍵。「父母的信任,會產生不可估量的變化」。
紀錄片中洪成浩的故事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
從初中開始,他就沉迷於電腦遊戲中,成績一直排在班中倒數幾名;除了上學和吃飯,其餘的時間全部用來打遊戲,差不多一天就要玩六個小時。如果是周末,甚至可以連續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覺……為了成為職業玩家,洪成浩甚至在高一時輟學去參加電子競技職業比賽。
無論是在老師還是普通家長的眼裡,這樣的「網癮少年」都可以看作是沒救了。然而如今,洪成浩已經從名牌大學中畢業,進入了韓國的巨頭企業三星工作。
標準「差生」是如何逆襲的?父母的信任可以說就是改變他人生的魔法。
「看到成績單的時候會想,『這孩子以後該怎麼辦啊』……有段時間特別在意周圍人的眼光,作為父母覺得很羞愧,和孩子爸爸苦惱,『我們家孩子是真的腦子不好,還是哪裡做得不對』。」成浩的媽媽這樣回憶當時的心情。
和所有家長一樣,對於沉迷網遊的兒子,他們也在苦惱著,是不是應該禁止孩子玩遊戲,逼迫他去學習。而另一方面,母親金敏京也被兒子對遊戲的熱情震驚了:「可以連著玩兩天三夜,我感覺真的很神奇,他沉迷自己喜歡的事,真的可以不吃不睡地堅持那麼久。」
她想著,與其強硬地去幹涉兒子的愛好,不如引導他也喜歡上別的東西。
並不是簡單的說說而已,成浩的父母身體力行地陪伴著兒子去尋找興趣愛好。他們一起旅遊,還學了舞蹈,為了孩子不在遊戲成癮上越走越遠,父母給予了他很多積極的力量。
洪成浩回憶說:「當時陪我一起做了很多活動,唯一沒有做的就是逼我學習。而且不是簡單地命令我去做什麼,而是和我一起去做,一直問我想做什麼,幫我尋找喜歡的事情。」
媽媽則說:「當然也有很鬱悶的時候,我就會問自己,如果孩子一周以後、一個月以後就要死了,我可以給他什麼?以這個標準來看,比起學習,更重要的是孩子喜歡做什麼。」
除去支持孩子對於興趣的探索,另一方面,也始終和孩子保持著良好的溝通。通過家庭會議和書信式的反省書,有什麼困惑和不滿,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化解。
而洪成浩真正轉變的契機,則是高一的那次輟學。
當時他主動提出要退學,為了參加職業的電競比賽,與遊戲高手們一決勝負——對於任何望子成龍的父母來說,這都是絕不可能贊同的事情。
但洪成浩的父母同意了。他們支持他去參加這次遊戲大賽,甚至親自送兒子到車站,為他加油。
也就是這次比賽,終結了成浩對於遊戲的執念:「到了首爾,遇到了職業玩家和遊戲高手,一次也沒有贏過,全輸了。突然意識到:『我的實力不過如此啊』,又想起父母送我到車站還給我應援的樣子,覺得特別的對不起他們。」
但無法成為職業選手的自己,未來的路又該怎麼走?一直保持著與父母良好溝通的成浩,也向他們提出了這個問題,得到的回覆是「不如試試看學習?」
雖然一直是倒數,但得益於父母一直以來的信任和支持,成浩對於學習並沒有反感的情緒。「如果想著『學不好怎麼辦』就會害怕,但當時的我沒有這種顧慮,只想著,『那就試一次吧』。」他說。
抱著這樣放鬆的心態,成浩的成績像坐火箭一樣飛速上升,進步之快甚至嚇到了父母。
很快他的平均分就達到90分以上,僅僅一年就考到了全班第二,接著就成為了全校第一。成浩在學習上一路開掛,最終拿到名牌大學4年獎學金的入學名額。
洪成浩的逆襲故事,聽起來順利得有些不可思議,但這樣不走尋常路的教育方式,實際也讓成浩的父母遭遇了很多不解甚至自我反思。最後能夠達成,母親金敏京這樣總結:「作為父母,要意識到自己沒有辦法控制孩子,至死也要信任自己的孩子。信任、信任、再信任,這樣才是父母。」
看完這部聚焦於「差生」的紀錄片,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信任」兩個字。
對於很多成績不佳的孩子來說,他們最開始失去的並不是自信和學習的動力,而是周邊人的信任:老師會放棄你懷疑你,家長會時時刻刻地監督逼迫你,社會則默認你已經是個無用的人……這一切背後,都是信任的喪失,久而久之,就像紀錄片中的惠媛一樣,想著「算了,就這樣吧」,徹底放棄自己。
與之成為反例的,則是洪成浩的故事。在放手讓孩子嘗試各種活動,甚至允許他退學參加遊戲比賽之前,洪成浩的父母也不會預料到有朝一日他可以成為一個「學霸」,他們所秉承的,不過是父母對於孩子最樸素的信任——而正是這種信任,造就了洪成浩從網癮少年到社會精英的逆襲。
有多少「差生」,從未感受過這份無條件的信任?他們人生的「失敗」,是否也是家長、教師、甚至整個社會共同的失敗?
或許就像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的那樣,「當孩子感到被愛、被信任,奇蹟不久就會出現在你眼前。」
※:圖片來源自視頻截圖: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3b411U7Mo/?spm_id_from=333.788.recommend_more_video.0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閱讀第一」,作者 Estrella。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閱讀第一;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