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成了倒數的差生...

2021-02-10 mom看世界

今天,我要帶大家認識一位「非典型」諾貝爾獎得主。

為什麼說他「非典型」呢?因為他和我們眼中科學家的形象,差別實在是太大了,甚至有人說他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流氓「。

在校時,他雖然不是差生,但也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就連他自傳的書名都是《我不是好學生》。

在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他就帶人打碎了區政府辦公室的玻璃,理由竟然是覺得這些玻璃過於整齊規範。

因為這件事,他的「操行」被打了最低分——「丙」。他覺得這個「丙」太刺眼,於是想到一個好辦法來「遮掩」,就是把所有成績都變成了「丙」……

最開始時,他的願望是成為一名軍人,不過由於身體原因(曾患小兒麻痺症,右胳膊落下了殘疾),只能忍痛放棄;後來他還想加入黑道,不過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被「嫌棄」了。

於是,他只能灰溜溜回到學校繼續上學。在中考兩次落榜後,終於勉強擠進高中;在大學期間,他的成績基本上一直都穩居全班倒數第一。

就是這個老師眼中的「調皮鬼」、同學眼中的「怪人」,卻在2002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就是著名物理學家——小柴昌俊

11月12日,他在日本病逝,享年94歲。


這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老人,究竟是如何走完這一生的?究竟是如何由「倒數第一」逆襲成諾獎得主的呢?

1926年9月,小柴昌俊在日本愛知縣豐橋市出生。

父親是陸軍軍人,脾氣暴躁,管教嚴苛,但隨軍遠徵不長在家;母親在他3歲時離世,幾乎沒給小柴留下什麼印象。

在繼母的呵護下,他和姐姐、兩個同父異母的弟弟一起快樂地長大了。

童年在小柴的眼裡是這樣的:童年就是「盡情地玩,草草地學習」


全家福(前排右一是小柴昌俊)

父親指定小柴「子承父業」,考軍官學校,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他也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學劍道,準備考試。

當然,最重要的事,還是玩。

不成想,在海風中長大的小柴有一天早上醒來時,發現自己的身體不聽使喚了。

經醫生診斷,小柴得了小兒麻痺症。這一年,他讀初中一年級,14歲。

軍人肯定是做不成了;連帶擊碎的,還有小柴的音樂夢——他非常迷戀古典樂,想學一門樂器,這個夢想也沒有希望了。

人生目標被一個個擊碎,小柴感到前途未卜,但又無可奈何。

在醫院養病期間,小柴的班主任送了他一套愛因斯坦所寫的物理科普書。因為沒啥可幹,他就努力把這套書讀完了。

書中的很多內容,小柴都沒看懂。但讓他既吃驚又佩服:原來物理學講的是這些東西啊!

雖然他並沒有當下產生做物理學家的想法,但這套書的確像一顆小小的種子,埋在了小柴的心中。

兩個月後,小柴重新回到學校。可手腳還是不靈活,每天坐公交車非常不方便。

他索性每天走路上學,為此要花去大量時間,到學校後也累得滿身是汗。

有一天,他失去平衡摔倒了。他絕望地躺在地上,盯著雲彩看,心想: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

雖然後來他的身體慢慢得到了恢復,但右臂還是落下了殘疾。

這段日子,是小柴最痛苦的時期。他坦言,這之後自己再沒遇到過比這更悲慘的事了。

兒時的小柴昌俊

兩年後,小柴參加中考,落榜了;第二年再考,又落榜了。

「真的就沒有辦法了嗎?」身體殘疾不能當兵,進黑道也無門,也不想去工廠做工,小柴又想起那天躺在地上的情景,於是他決定,再考一次。

1945年,小柴19歲,第三次中考,才考入舊制第一高中(現東京大學教養學部)。

這時的小柴意識到,他除了讀書、考高中、考大學……別無他路可走。

儘管努力考進了高中,但當時日本整體經濟環境很差,小柴必須拼命打工,才能貼補家用、供自己上學。

當然也不是小柴一個人如此,很多高中生都在外打工賺錢。

臨畢業前,小柴的成績大概排在中遊。他還沒想好考哪個大學,讀什麼專業。直到在澡堂聽到一句話。

那天他剛到澡堂,就聽見有人議論他:「小柴君準備考哪個系?」另一個人回答:「小柴的物理不行,可能報考德國文學或印度哲學吧,反正不是物理系。」

這個回答的人正是小柴的物理老師。聽到老師的話,小柴非常生氣。那種鄙視的口吻,讓他覺得受到了侮辱。

「你們說我考不上物理系,我偏要考給你們看!」小柴不服輸的心理被激起,他悄悄從澡堂走開,下決心考東京大學物理系。

回到宿舍後,他找到同寢室的物理學霸,懇請他幫自己補習物理。學霸雖然吃驚,但還是很熱心地幫了他。

就這樣,奮發一個月,小柴的物理成績從中遊擠進了前列,如願考上了東京大學物理系。

東京大學

「小柴逆襲」一時成為同窗熱議的話題。

進入東大,小柴仍過著「打工為主、學業為輔」的生活,每周他只聽一天半的課,其餘時間都在逃課打工。

畢業前,他拿了個「全班倒數第一」——在全部16個科目中,除了2個實驗課是「優」,其餘10個良、4個可。

實驗課能拿「優」,還是因為這是必修課,不好好上課就有留級風險。

成績這麼拿不出手,可繼續讀書這條路無論如何是不能放棄的。

小柴大著膽子找到山內恭彥先生(日本理論物理學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表示想在他的研究所學習深造。

那時候讀研究生還不用考試,只要導師點頭就差不多了。雖然小柴的成績不好,但山內先生還是留下了他。

可是,小柴沒有錢交學費(成績不好沒有助教工資、也拿不到學校獎學金)。思來想去,他打算去申請每年4萬日元的湯川獎學金。

於是牟足了勁兒寫論文,但因為錯漏百出,多次被退回修改。最後還是山內老師親自幫他修改才通過,並拿到了獎學金。

研究生的學費不用愁了,但物理基礎不好,怎麼做研究呢?小柴越想越慌。於是,他決定去大阪市立大學聽課補習。

那時候,理論物理學家南部陽一郎(200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在大阪開設了教研室,很多學生想去門下學習。

小柴完全不認識南部老師,但憑藉一腔熱情和再三懇求,成功說服了老師。

整整一個月,小柴全身心投入。白天,參加各種研討課、演講活動,努力學習物理知識;晚上就借住在研究室的大桌子上。

這一段刻苦學習的經歷,讓小柴收穫滿滿,也開始得到同行的認可。回到東京後,他開始和藤本陽一先生(後來成為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一起利用核膠片(一種專業照片底版)進行宇宙射線的實驗。

至此,小柴才終於開啟了自己的物理學研究生涯。

1951年前後,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教研室到日本招生,總共有3個名額。小柴非常想去,於是央求朝永振一郎老師(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為他寫推薦信。

朝永振一郎

看到小柴的成績單,朝永先生笑了:「成績的確不那麼好,但也不是那麼壞的學生。」就在推薦信上簽了名。

1953年,小柴來到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生院留學。每個月108美元的工資,把他高興壞了——不用打工,全心全意做研究的生活,總算是過上了。

後來聽前輩說,如果拿到學位,每個月工資會漲到400美元,比日本東大教授的工資還高。他就更加熱血沸騰起來。

「趕緊拿到學位!這可比打工掙錢的效率快多了。」這樣想著,小柴要求自己「要像短跑那樣,注意力高度集中,頑強學習,直到取得學位」。

他每天都泡在研究室,只用了一年零八個月,就完成了論文《宇宙射線中的超大能量現象》,取得了博士學位。

據說這個速度,至今仍沒人打破。

小柴昌俊把自己創造的奇蹟,歸功於每月400美元的動力。他說:「在動機明確並可行的情況下,人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在他豪不避諱談錢的背後,我看到的卻是他「一旦做了決定,就摒棄雜念,一心一意向前衝」的決心和專注。

1997年,小柴因物理貢獻獲得日本文化勳章獎。獲獎消息一發布,他就收到了南部老師的傳真。

在傳真上,南部老師畫了一幅小畫。一頭黑猩猩仰面躺在地上,旁邊放著一本打開的書,黑猩猩說:「我也曾夢想成為物理學家。」


當年的小柴昌俊,就像一頭尚未開化的「黑猩猩」,卻一頭扎進了物理學的世界。

現在猜想,山內恭彥、南部陽一郎這些物理大家,之所以收留小柴,或許就是看中了他對物理學的一腔熱忱吧。

小柴昌俊一直認為,學好一門科目,最重要是兩點:一是興趣,二是思考。所以他教學生時,總是力求激發他們對物理的熱情,並真的動腦思考。

研究生期間,他去中學代課。考試時,他出了這樣一道題目:「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摩擦會怎樣呢?」

他樂於看到學生們千奇百怪的回答,回答的正確與否倒是次要的。

這道題的正確答案是:一張白紙。因為如果沒有摩擦,筆就不可能在紙上書寫。

小柴回憶說當時有3個學生答對,大多數都是絞盡腦汁仍回答不出來的孩子。不過他覺得這樣也可以,他就是想告訴學生們,物理不是索然無味的。

那時候他教的中學生都叫他「洛克先生」——課本裡一個行為古怪的傢伙。

後來小柴成為教授,開始帶研究生時,還是很重視這兩點。他要求學生在做研究遇到困難時,要先自己絞盡腦汁地思考解決辦法,實在想不出來再去找他。

所以,當小柴看到他研究室的學生愁眉苦臉時反而很高興,覺得這才是研究人員應該有的樣子……

2002年獲得諾獎後,小柴回母校演講,提及自己「倒數第一」的畢業成績。

他告誡學弟學妹們,很多學習成績好的人,習慣照搬前人文獻,這雖然證明對知識的理解還不錯,但害處就是缺乏主動思考。

而主動思考、提出問題,並自己摸索解決方法,也就是「主動式認識」,才是至關重要的。

這也是他日後在物理學界做出開拓性貢獻,獲得諾獎的一大心得。

因為在物理學領域的建樹,小柴在美國逐漸站穩了腳本。但在1963年,小柴還是決定回國做研究。

原因依然很「小柴風格」:一是美國的飯不合胃口;二是用英語吵架總也吵不贏。

回到母校東京大學,小柴把目光投向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對象——中微子。

中微子,輕子的一種,是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質量非常輕,不帶電,以接近光速運動,可自由穿過地球,與其他物質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號稱宇宙間的「幽靈」。

當時,人們還不清楚中微子的質量、運行速度等信息,但探尋中微子,能夠極大豐富宇宙研究,拓展對星體誕生和演變等的認知。

1978年,小柴向政府提議建造大型中微子探測器——神岡探測器

他親自帶領工作人員,歷時五年,終於在1983年,在一座深1000米的廢舊砷礦井中建起了這個檢測度極高的探測器。

用小柴自己的話來說:「哪怕月亮上有一束手電光向地球射來,它都能捕捉到。」

但等了4年,神岡探測器卻沒有發現中微子。到1987年3月,小柴就要退休了。

本以為在退休前等不到中微子了,然而2月25號,理論物理學家們發現:距離地球17萬光年的大麥哲倫星雲,超新星SN1987A大爆發了!


理論上講,每1000年,銀河系才會發生10次左右的超新星爆炸。上一次監測到是在1604年。

伴隨著超新星爆炸,會產生大量中微子。神岡探測器不負眾望,在這次大爆炸中,檢測到了11個中微子信號!

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觀測到來自太陽系之外的中微子,也是世界上第一次準確記錄了中微子發生的時刻、運動方向和能量分布。

這一結果,足以令世界沸騰。

最終確認檢測結果的那天,離小柴退休只有20天!

2002年12月,小柴昌俊因開拓了天體物理學,特別是在檢測宇宙中微子上做出的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頒獎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小柴昌俊曬出大學那張倒數第一的成績單,引得全場眾人大笑。

他說:「我是以倒數第一的成績畢業的,但感謝東京大學沒有放棄我。」


看完他的故事,你就能明白為什麼看似「不羈」的他,卻能書寫出如此偉大的奇蹟了。除了機遇,除了對物理學的熱愛,除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還因為——

他有目標感。只要明白了自己想做什麼,不管是主動選擇,還是被迫而為,他都會排除一切幹擾全力以赴,不達目標誓不罷休,儘管時刻要面對別人懷疑的眼光和聲音。

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有了清晰的目標,才會讓他對自身的定位和方向根深蒂固,今後基本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動搖、改變它。

即使是差生,他也沒有放棄過自己。

小柴曾說過:「那時,大家一般都有半數以上的科目是優,我恐怕是班上最差的,但我一直不相信成績單能保證你的人生。」

所以,即使孩子現在是差生,我們也不能放棄他。

也許只是因為他的花期比較晚,但他終會迎來自己的綻放時刻;也許他最終也沒能長成我們想要的鮮花,只是一株普通的小草,但只要不放棄,拼命生長,也能擁有自己的天地和美好。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告訴孩子:「無論什麼時候,你都不能放棄你自己。」

參考文獻:

《我不是好學生》,科學出版社,2008.

《幽靈粒子:透視未知的宇宙》,人民郵電出版社,2020.

特別寫小柴昌俊的故事,跟我自己最近的思考有關。不少讀者說過,我的文章會讓人焦慮,整天都是雞娃雞娃的,哪有那麼多學霸,絕大多數都只是普通孩子,那麼拼幹什麼?

除了焦慮之外,我都承認和認同。我的孩子也都是普通孩子,我不放棄「雞娃」,是因為我深刻知道,極其普通的「我」,從小縣城都能走出來,走到今天,我相信我的孩子也可以!我當然不笨,但肯定算不上多聰明,也不是天生的學霸,只是憑藉長期的努力,把自己煉成無限靠近學霸。最近,我反覆回憶當年自己是怎麼做到的,發現竟然和小柴昌俊先生的故事那麼相似。

剛開始,也是渾渾噩噩,學的七七八八。後來,轉學到了更好的學校,被同學看不起燃起的好勝心,第一次點燃了我學習的動力。學得很拼,但絕不是傻學,從中學到大學,我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愛琢磨,善於復盤。

正因為自己的經歷,我對孩子的態度一直都是「不放棄雞娃」,但更知道真正要雞的是他的內驅力,是他的思維方式;不焦慮,學習的時間很長,他不是天生的學霸,就慢慢養;最後他沒成為學霸也沒關係,至少他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喜歡思考,對這個世界時刻保持好奇、想要探索的勇氣。

推薦閱讀

從40分的差生,逆襲成中國離諾獎最近的人,他還是兩個孩子的好爸爸

易烊千璽7歲弟弟破世界紀錄:高中輟學媽媽帶領普通家庭逆襲的故事更好看了

她把廚房改成教室,將被學校放棄的差生都送進大學,卻說很簡單,每個人都能做到

僅一點,就能看出孩子的「差生」潛質

喜歡我們的文章記得一連三擊:「贊」「在看」和「分享」,或者直截了當給【mom看世界】加個星標,茫茫人海我們不走散。

相關焦點

  • 從倒數到第一,差生應該怎樣逆襲?
    在這樣的情況下,紀錄片《差生》的第三集,記錄了一些孩子從學習上倒數,到最後名列前茅的過程。經歷了厭學、放棄,他們為何成為差生?他們對自己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熱情?紀錄片中呈現的採訪和細節,讓我們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心理,傾聽他們的想法,理性看待他們的狀態與行為。而紀錄片中家長的做法,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 他的眼裡沒有差生,把倒數第一的孩子送到北大
    最近王金戰將其教育經驗整理成書出版,6個月再版10次,銷量突破20萬。王金戰這個名字,也或了學生家長心中的救星。在人大附中當高中班主任時,有天半夜,王金戰接到校長電話,要他接一名被別的班拒絕接收的男生。這個學生因考試作弊被老師發現後通知了家長,家裡因此燃起了「戰火」,這個學生半夜三更離家出走了。家長和親戚四處尋找,也驚動了學校。第二天課間操時,消失一夜的學生忽然又回到了班上。
  • 刷爆家長圈的《差生》揭露成績單背後秘密:成績倒數孩子怎麼救?
    學霸孩子各有各的優秀,不僅成績好,還勤奮自律,再看看自家孩子,幹啥啥不行,考試倒數第一名。更讓人痛苦和絕望的是,明明父母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沒少付出,孩子卻不進反退。我不由得想到了一部自己前不久看過的紀錄片《差生》。
  • 16歲輟學、30歲成哈佛教授,差生的逆襲口述:我活著很絕望……
    3》每當託德的媽媽接到學校老師的電話,她都會神經緊繃,因為電話那頭無一例外全部是孩子的負面消息,或者是成績倒數被屢屢指責的詰難。雖然成浩成績倒數但對學習並不反感,隨著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之中,再加上很強的意志力和專注度,他很快就在學業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倍受鼓舞的成浩愈加努力與鑽研,一年後考到全班第二,畢業考成為全校第一,成功考入了韓國名牌大學。
  • 我的孩子是差生,我該怎麼辦?
    他們叫我們爸媽,我們就得做他們的防火牆、過濾器,外部的責難再強烈,我們首先應該過濾一遍,把可能傷害到孩子的部分過濾掉,用合適的方式,把合適的內容傳達給孩子。這部紀錄片採訪了300多個「差生」,這些差生說,真正讓自己徹底喪失對學習、對人生的信心的,不是成績本身,而是由此帶來的恥辱感。
  • 從學渣蛻變成學霸:一部紀錄片,揭秘「差生」逆襲的關鍵
    最近看了一部韓國EBS紀錄片《差生》,才了解到,原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內心,有著那麼多的無奈和委屈。01、「生為差生,我很抱歉」有一位學生,提到了自己4年級一次拿成績單的情景。想一想,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我們是否還在「打擊」他:「這次雖然考了90,但考100分的大有人在」?02、學渣也能蛻變成學霸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差生」都會就此一蹶不振。一個名叫洪成浩的男孩,就實現了逆襲之路。
  • 在當下的教育系統中,差生的出路在哪裡?
    我輔導的這個孩子,和以往的孩子有一個很大的區別,那就是此前輔導的孩子都被貼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籤,也確實有很多影響他人、破壞課堂紀律、招人討厭的行為。但這個孩子,我們姑且稱他小童,只是學習差,班裡倒數,沒有什麼糟糕的不良行為。不僅沒有什麼不良行為,我還在這個孩子身上看到了很多優良行為。
  • 初中「差生」都進學校當老師了?曾經學渣成我孩子老師,家長擔憂
    家長深知老師的重要性,所以在給孩子選學校的時候都格外注意,會觀察老師的一舉一動,如果孩子是自己熟悉的人,就再好不過了,但如果這個老師確實是自己熟悉的人,是自己曾經的同班同學,只不過曾經她在班裡是一個差生。
  • 一位差生的自白:從倒數第一到考進北大,奮鬥經歷,4點值得闡述
    ,曾就是這樣對清北感覺是「自己不可企及的夢」的學生中的一員,作為所有人眼中的差生,連他的父母都差點打算要放棄他。雖然高一的時候,由於文科的地理歷史政治基本都沒怎麼學過,他在新的班級裡依然是倒數,但是不同的是——他也慢慢地有了目標與夢想,是復旦大學!雖然,現實離目標看起來很遙遠。但是,錢乾打算要努力一把了。
  • 把一個「差生」放到重點班,能改變他嗎?考試能考出好成績嗎?
    從學校管理的角度、學校出成績的角度,學校對不同成績的孩子分普通班和重點班也在情理之中。最近有同學問我,難道差生天生就差嗎?如果把差生分到重點班一樣能出好成績。我沒有「予以否認」,也沒有「給予肯定」。一、把差生分到重點班,能出好成績,而且機率比較大。(給予三點肯定)1、學習氛圍很重要。學習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學習的氛圍,因為其他同學也在旁邊認真學習,差生多多少少會被認真學習的氛圍所感染,從而認真學習。
  • 一位差生的自白:從倒數第一到考進北大,感謝3個角色,總結1句話
    逃課、沉迷遊戲、上課睡覺、倒數第一……當年,來自湖北某高中高一年級理科班的錢乾,曾就是這樣對清北感覺是「自己不可企及的夢」的學生中的一員,作為所有人眼中的差生,連他的父母都差點打算要放棄他。那一天,他照例逃學去網吧打遊戲。
  • 倒數第一到高考狀元,父母是怎麼把他哄進北大的?差生家長要知道
    可是,如果說一個曾經倒數第一的學生逆襲成了高考狀元,順利進入北京大學,鄭柏恩是2015年浙江省的高考狀元,他高中時就讀的中學是浙江省有名的鎮海中學,學校很好,可是他的成績不好,經常在班級裡考到倒數第一的名次。
  • 《鬼吹燈》作者:差生也能成貴子
    每年一到高考招生結束,就會看到網絡上到處都是「寒門再難出貴子」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大篇報導當年某省的文理科狀元不是出生大學教授家庭就是富二代、紅二代,最後得出普通老百姓家孩子一出身就輸在起跑線上,難成貴子的結論。難道只有學霸才是貴子,寒門或差生的人生就只能是狗血劇?
  • 差生悲歌:難道我是韓牛嗎?還要分什麼等級?
    很多「差生」的父母,他們也和孩子有相同的困惑。明明送孩子去了一樣的補習班,一樣花費了這麼多時間,但孩子還是一樣落後,就會想「這是我的問題嗎?」從初中開始,他就沉迷於電腦遊戲中,成績一直排在班中倒數幾名;除了上學和吃飯,其餘的時間全部用來打遊戲,差不多一天就要玩六個小時。如果是周末,甚至可以連續24小時不吃不喝不睡覺……為了成為職業玩家,洪成浩甚至在高一時輟學去參加電子競技職業比賽。
  • 為「差生」選擇合適的發展方向,孩子一樣可以幸福
    孩子小學時候三門功課加起來常考一百分,老李當時沒放在心上。覺得孩子挺聰明的加上是個男孩子,按照大家說的到了中學以後才會顯出後勁來。可是,孩子上初一後七科總分兩百多,沒有看出孩子的後勁在哪裡。班裡仍然倒數的名次讓老李很沒面子,最關鍵的是:孩子成績這麼差,到底咋辦啊!老李犯了難。
  • 從《終身成長》的角度,看「差生逆襲」背後的心理學知識
    《墊底辣妹》是一部根據真人故事改編的勵志電影,講的是「年級倒數第一的辣妹沙耶加,通過一年努力考入慶應大學(日本排名前三的私立大學)的故事」。像很多普通人逆襲的故事一樣,很多人完之後覺得:哇!好電影!激勵人心!但也有人會說:電影終究是電影,普通人就算這麼做也很難創造奇蹟,說到底這只是一碗「心靈雞湯」罷了。
  • 優秀生自殺,輟學差生卻成哈佛教授,逆襲的背後是……
    別焦慮,更別把焦慮的情緒帶給孩子,形成更大的壓力。給大家推薦一部韓國EBS的紀錄片《差生》。巨大的學習壓力面前,沒有一個孩子能夠倖免。好的家庭環境影響,差生也會逆襲。下面,讓我們看看《差生》中另外兩個真正的差生逆襲的真實案例,反思一下什麼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 「請倒數第一的孩子媽媽發言」,學渣媽媽的講話內容,打了老師臉
    差生就活該被看不起嗎媽媽沒有按照老師的想法批評孩子,這讓老師覺得她是在頂撞自己,於是在最後的發言時間,沒有叫第一名的家長,而是叫了倒數第一的小軒媽媽。被點名後小軒很害怕,害怕媽媽出糗,但媽媽卻反過來安慰小軒,並挺直腰杆走向講臺,媽媽覺得不可思議,上臺第一句話是,差生應該被瞧不起嗎
  • 只有暫時不夠優秀的孩子,沒有差生
    中國家長最關注如何讓孩子學習好,最喜歡研究如何讓孩子愛學習。在我們還沒有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生命剛剛孕育而成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在學習了。我家孩子二寶艾米,剛剛學走路時候,我就看她非常有挑戰心,自己扶著牆,扶著沙發,想盡一切方法要自己去試一試。學會了走路,非常的開心,也很得意。吃飯也是自己吃。我們一開始就沒餵寶寶,給了她寶寶椅,寶寶椅上可以吃飯,就讓孩子自己吃。一開始甚至手抓飯,慢慢地,孩子的小手用得上力的時候,她就學會了自己用勺子舀著吃飯,2歲1個月的時候,甚至已經簡單的會用筷子了。
  • 差生是怎麼造成的?家長應該怎麼讓孩子避免淪落為差生?
    差生是怎麼造成的?我來談談作為一個曾經的差生的感覺,來剖析一下,成績差的人的具體的狀況。我中考以優異的成績考上我們市裡的重點高中。我們班能考上師範中專和重點高中的,總共有13個人。我當時是考上中專的,但是在市裡邊被人頂替讀了我的中專。因此,我被擠到了重點高中裡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