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到了,只要一開學,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就會陷入一種評判——優等生和差生,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標準來評判、來定義著這些優等生與差生。
但是有這麼一部紀錄片,它卻讓我看到了差生的逆襲,而這種逆襲的方法更讓我驚豔。
它是韓國教育電視臺EBS的一部紀錄片,以「作為差生活著」為主題,在近一年的時間裡,面向全國中小學公開招募,收集到300多件手記、動畫、影片等作品拍攝所成——它就是《差生》,一共5集。
《差生》
在這個以「學習」為主線而記錄的這些學生以及他們的家庭裡,我想和大家分享3個故事。
01
李振英:我拿到成績單已經很難受了
在第一集【學習傷痕】中,記錄的是一些學生在學習以外遇到的困惑。比如:
高二的吳詩河,她回憶說:老師說「總有再怎麼努力也沒用的學生」的時候,真的感覺特別有壓力。
高三的金興賢甚至因為比不上差不多努力的同學,而產生懷疑:我活著幹嘛?我的人生還有什麼價值?
講臺上,老師拿著李振英的試卷,一邊讀著成績單一邊笑,這讓站在同學們視線中央的李振英感到極度的羞恥。
高二的金靜瑟談到學校學習成績的總體情況時,說到老師們好像只關注那些能考上好大學的學生。
這只是其中的幾位的困惑,但我不禁要問:老師的角色究竟是什麼?
韓愈在《師說》中如此評價老師: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鳴沙石室佚書-太公家教》中記錄:弟子事師,敬同於父,習其道也,學其言語。……忠臣無境外之交,弟子有柬修之好。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傳道授業解惑,面對孩子們的調皮、成績低下、挑燈夜讀的努力,我們傳了什麼道?授的什麼業?解的又是什麼惑?
是傳授育人之道、授予知識、解開學生的困惑,還是傳授了競爭之道、授予攀比的情緒、增加他們的困惑?
什麼是終身為父?這意味著除了傳授知識技能以外,像父親那樣給予他們更多的理解與關懷。
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那些「差生」差的只是成績,並不代表他們在其他方面的天賦與智力有多少關係。那這裡的問題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
問題是:
作為個體的老師,願不願意以「師父」的角色來引導學生們?
作為學生的家長,願不願意接受校方合理的素質教育的安排?
幸運的是,在拍攝過程中,一些學校和一些父母開始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02
Todd:學校對我來說很可怕
「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學生的教育除了學校外,家庭教育更是重要。為什麼?當「師者」的老師只是傳授技術知識的師傅的時候,你願不願意成為孩子的「師父」?
那,什麼是父親?我們常說父愛如山,父親是孩子堅強的後盾,這個角色更多的開拓我們的視野、帶我們認識更廣闊的世界。
記錄片中的Todd Rose從小就是一個調皮的孩子,直到高中他的成績都是F,甚至因為成績而被「趕出」了高中。
而他也在高中出來後,就結婚生子了。
作為父母,當你面對這樣一個頭痛、成績倒數的孩子的時候,你會怎麼做?
Todd的父母又是怎樣做的呢?
他的母親如是說:努力用愛讓他知道自己是被愛的,讓他知道家是一個很安全的地方。
而當他生了第一個孩子後,他感覺到自己好像迷失了方向、前路渺茫,這時他的父親一如既往地鼓勵、引導他並建議他去勇敢嘗試自己想走的路。
他選擇了報考哈佛,並成為了哈佛的教授。
什麼是父愛如山?這就是父愛如山,這座山不是為了給孩子壓力,而是成為他的依靠,讓他去經歷爬山的過程,在困難中登頂。
看到這裡或者會有很多人產生疑惑:為什麼高中的時候不勸他好好讀書,現在有家庭孩子了才來報考?這不是繞了一圈浪費時間麼?
但我們忽略的是什麼?在他一直努力都只有F的成績下,他的自信心是完全受到各方面的打擊,不僅是來自自我的懷疑,還有老師的否定與同學們的取笑。
而這時的他不過是一個學生,他的認知和抗壓能力並沒有像出了社會後那麼清晰自己要走的路。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很難讓校方或社會輿論改變的時候,我們是否看見問題的所在,並問自己:能做些什麼讓只是成績不好的孩子,發現自己的優勢,緩解他們的壓力,從而讓他們重新找到方向,並發現學習的樂趣(並非只是課程的知識)?
在Todd父母身上,我看見了他們在孩子關鍵節點的時候,回到了父親和母親的本位,純粹給予他們作為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支持,讓孩子明白家的含義、引導他找到自己的方向。
父愛如山,你的愛讓孩子增加了壓力、讓孩子喘不過氣,還是讓他們明朗自己的方向、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基於他們的因緣去成就他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有勇氣去追逐夢想,有韌性去轉化人生的困境與壓力?
03
多藝:我很擔心同學們趕超我
那麼,是不是成績第一的同學就沒有了前面那些同學的苦惱了呢?是不是就可以享受父母、老師與同學們的讚譽了呢?
多藝是一位全校第一的保送生。
雖然成績第一讓她感到愉快,但同時伴隨的是更多的壓力,因為稍不努力,就會隨時被人奪走。她把所有的同學都當成是競爭對手。
成績如此優異的她,當她向母親表示自己壓力的時候,她的母親是如何回應她的?「你們去哪所大學就是評價我的結果啊!」
很有意思的回答,我們培養一個孩子,是為了用社會的評判標準來衡量她的優秀與否?用上哪所大學來評價自己的教育結果的好與壞?
所以,他們上各種補習班、延長上課時間、熬夜寫作業、周末不休息,究竟是為了「我好」還是「為你好」?
母愛是什麼?她一般是柔情似水,水的作用是什麼?是滋養萬物的。
這種滋養,它不是說你是一棵參天大樹我就滋養你,你是路邊的野草我才不理你;也不是看到髒兮兮的泥土、汙垢它們就選擇離開,看見你如鮮花般嬌豔就多滋養你一些的。
而是沒有任何分別,它就做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本位的東西,默默地滋養著萬物。
這種天然的母愛本性是每個母親都與生俱來的,只是需要我們慢慢去發現與回歸,比如洪成浩的媽媽。
洪成浩讀書的時候特別愛玩遊戲,沉迷到什麼程度?可以玩3天2夜。
一開始,她看到孩子的成績單時是異常的驚訝的,甚至覺得自己很羞愧。
她甚至想要通過打罵、關起來逼他等手段來教育他。但她意識到更深的問題是:這些並不能改變孩子,應該要找到他沉迷遊戲的核心原因是什麼?所以她又開始探索另外的方法。
帶他去學習他感興趣的東西、帶他去旅遊、陪他做飯...去挖掘他喜歡的事物。
甚至,尊重他的選擇,讓他去參加遊戲比賽,並為他加油。當他沒有得到名次的時候,他終於發現自己的遊戲天賦其實是沒有的。所以他開始把重心轉移回學習裡面。
她媽媽甚至說出了這麼一段深明大義的話:
如果孩子一周或一個月以後要死了,我可以給他什麼?
也就是說,無論我的孩子怎樣,作為母親,我是給你託底的人。
比起那些長時間累積的悲劇,她從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從根源上去最大限度杜絕這種可能性。
洪媽媽的「柔情似水」是為成浩託底的,是用於滋養他成長的。只要有她在,他的「任性」就不會受到不理解的責罰,只因為他是自己的兒子。
這樣的愛,你還擔心自己的孩子上不到好的大學嗎?還擔憂他養活不了自己嗎?還害怕他做出什麼傷害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嗎?
當你成為孩子的避風港的時候,他必然會燃燒自己內心的那團火,找到自己的方向,並且活出那個最精彩的自己。因為他不用瞻前顧後,不會害怕失敗的壓力。
洪成浩
04
差生:並非智力,而是心態
看到這裡,我深深感受到教育的不容易,因為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它不是「5分鐘就可以考個好大學」的那種速成班,而是,讓父母與孩子一起經歷其中的困難、陪同他們一起成長。
除了父母與老師以外,學生本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差生》除了展現父母與老師的一些問題外,也提供了一些提升學生心智與緩解壓力的方法。比如:
意志力訓練:通過5-10分鐘的短暫冥想,接受並感知當下的每個瞬間。
通過這個訓練,這兩位學生說出了它帶給自己的一些變化:
William:我之前壓力非常大,全身被緊張感充斥著,沒辦法停止胡思亂想,「怎樣才能考好?沒考好的話成績會怎樣?」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再因此感到壓力的時候,我會退一步先思考,情況沒有看上去那麼糟糕,是因為之前我的情緒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Luke Collins:一開始我覺得有點像迷信,但真的參與以後,發現真的很棒,好像鍛鍊了大腦的肌肉。
感恩日記:通過記錄每天5件值得感恩的事來提升孩子的幸福感。
黃敏瑜說:一開始覺得寫感恩日記很難,後來寫著寫著就變好了,能寫的東西變多了;以前心情不好要過很久才能恢復,現在很快就好了。
把缺點換個角度,轉換成優點的視角去看待。
不要急著尋找答案,多思考為什麼,多提問。
紀錄片中還有很多可參考的方法,不論你是父母還是老師,或者是學生,都值得一看。記錄片所記錄的一些東西,或者是我們平時所忽略的。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家庭的教育是如此重要,遇到好的導師/朋友是如此的重要,能通過外界的噪音靜下來思考是那麼的難得。願我們能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