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你是否有一個青春期正在應對各種考試的孩子,有著某種糟糕的心情,因為這孩子的成績實在讓人汗顏,也是否時不時會跟孩子爆發一場衝突,或者因為孩子在班級群頻繁被各科老師點名批評,感覺自己顏面盡失。也對於孩子的前途有著深深的顧慮和擔憂。在面對身邊特別是親朋好友的牛娃時表現出各種極為矛盾的心理。
如果以上統統中招,你有個看上去不那麼理想的孩子,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差生」,那麼,想對你們說幾句。
首先,關愛自己。很大部分的孩子學業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父母的問題。這一點,也許你並不認同,但臨床的很多實踐表明,孩子在用厭學、成績下降甚至逃學等方式,轉移家長的焦慮,因為家長的情緒中有某種抑鬱,這個抑鬱無法直視而被家長壓抑了,而孩子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他懂事的讓自己產生了各種症狀,讓家長將注意的中心轉到他的身上,他很明白,只要他一直持續某種「症狀」,那麼,父母的情緒就有了轉移的理由,他們可以不直面他們自身的痛苦,那麼,作為孩子,讓自己製造出一些症狀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實,我們很難理解,他們對我們的愛有多深,甚至可以深到放棄自己的生命。所以,讓孩子擺脫症狀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父母其實有能力獨自面對自己的痛苦,他們的父母已經不需要藉助他們的症狀來表達痛苦了。作為家長,讓自己告別痛苦,快樂起來,或許是孩子藥到病除的良藥。
我曾經看過一個母女共生的案例,優秀的女兒和苦命的母親,變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無法分離。母親是單親,幾乎沒有生存能力,女兒非常優秀,靠著勤奮悟性考上了理想的學校,也在學校獲得了非常好的成長,但是,母親面對女兒逐漸成長,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她深深的害怕女兒獨立之後自己要面對的寂寞和無助,於是,懂事的女兒選擇了繼續讓母親在生命中無孔不入的停駐,從上大學住宿舍帶著母親,到找工作帶著母親,最後以至於最後無法承受這份壓力而選擇自殺。自問一下,我們是不是那個帶著某個心結的家長,而我們這個看起來不夠好的孩子,又是不是在承受本來不該他承受的痛苦。
其次,你的焦慮在催生他的焦慮。上進積極是所有的主流價值都在宣傳這個思想,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各種排名,或明或暗,因為中國歷來強調競爭,強調優勝劣汰。比如「你的同學,也是你的競爭對手」。次次考試的排名,都是一次次家長經歷煎熬的過程。作為差生,那份焦慮更甚,而或批評,或指責,或各種名義上的溝通的背後,也許是將他推到了一個更加無助的位置。他的自我認同逐漸在崩塌。他會認為:原來成績才是一切,原來我是如此不名一文。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停止對比,也停止對比之後對孩子進一步的質疑。如果很難,試試先沉默,先無為。無論如何,表達觀點的時候,一定需要是心情平靜的時候。
第三,期待效應。其實我們是在用對待差生的期待在對待差生,長此以往,他會更加傾向於成為差生。事實上,無論老師、家長都在或多或少的啟動這個期待機制。由此造成了,被期待成為優秀生的孩子,無形中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鼓勵,而被期待成為差生的孩子,收穫了更多的質疑和批評,孩子的表現逐步朝著期待的方向前進。也許我們可以做一點事情,讓這份期待朝著正向的方向前進。當他每天收穫的不是「你怎麼這麼容易的題目也做錯」,而是,「我看到這個地方你明顯比上次有進步」,他會逐步朝著我們的期待去前進。差生更需要正向的鼓勵和引導。如果學校的環境是鼓勵先進,那麼,作為家長,要為我們這個看起來「慢一點」的孩子準備更多的鼓勵和肯定,理解他的不易,鼓勵他的點滴努力,理解這個過程中的停頓和反覆。給夠試錯的空間。
第四,創造一個溫暖包容的環境。孩子不但生活在話語中,也生活在語言、文化、環境和意識形態之中。有的時候,家長表面說著「我對你的成績不在意」,但神情,言談,舉止又無一不透露著某種焦慮和失落,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是放在心上的。不要去質疑孩子的領悟力和聯想。也不要刻意去欺騙。我們是他們的鏡子,他們也是我們的鏡子。你有多麼溫暖包容,他就會有多麼的和善寬廣。
第五,不評價不質疑。沒有人喜歡被評價,即便是孩子。一個從小被誇獎「棒極了」的孩子,長大後也許會習慣性的接受「工作辛苦了」。但無論如何,被點評都是同樣讓人感覺不爽的。為何,缺乏一份平等和尊重。我們的孩子只是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跟我們從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即便從一開始依賴我們,全方位的需要我們撫養長大,但這並不是我們可以對他居高臨下的理由,撫養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收穫成長和歷練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我們也要感謝孩子。那麼,孩子遇到困難了,他處理不好了,他有退縮逃避了,這個時候,作為他身邊最親近的父母,也許我們第一時間需要的是一份支持和理解,而不是那份隨時隨地拿出來的指責和點評。
第六,界限感。父母子女的糾纏是個千古命題,我們一直在歌頌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歌頌兒女對父母的孝順,這種文化價值觀裡面,有一種模糊不清的界限被混淆了。父母對兒女的奉獻需要一個界限,而兒女對父母的孝順也需要一個界限。
父母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是為你好」,似乎,只要有了這個理由,一切皆可被接受。殊不知,「為你好」這個視角是父母的視角,而這個「好」也是父母自認為的好。作為接受者的孩子,他是不是認為這是「好」,這個「好」中間有沒有打破某種界限,擾亂他正常的生活步調呢?父母為孩子安排的各種補習班,時刻緊逼的查問,隨時隨地的侵入他們的私人空間,其實,也是一種對於界限的侵犯。一個被侵犯空間而被壓制表達反抗的孩子,他也許是沒有太多能力去維護自己權利和建立個人的獨立人格的。那麼,他怎麼會有強大的意志力去面對艱辛的學業挑戰呢。
做人不易,做父母不易,做孩子也很不易。感謝我們那個不怎麼優秀的孩子,他讓我們可以近距離的看到我們自己存在的某些問題,他們也是我們的老師,所以,請善待這個看起來不夠好的他們,因為有了這個「不夠好」,才可能是他們將來足夠好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