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所有「差生」的父母

2020-08-30 止已

作為父母,你是否有一個青春期正在應對各種考試的孩子,有著某種糟糕的心情,因為這孩子的成績實在讓人汗顏,也是否時不時會跟孩子爆發一場衝突,或者因為孩子在班級群頻繁被各科老師點名批評,感覺自己顏面盡失。也對於孩子的前途有著深深的顧慮和擔憂。在面對身邊特別是親朋好友的牛娃時表現出各種極為矛盾的心理。

如果以上統統中招,你有個看上去不那麼理想的孩子,甚至可以被稱之為「差生」,那麼,想對你們說幾句。

首先,關愛自己。很大部分的孩子學業問題,歸根結底其實是父母的問題。這一點,也許你並不認同,但臨床的很多實踐表明,孩子在用厭學、成績下降甚至逃學等方式,轉移家長的焦慮,因為家長的情緒中有某種抑鬱,這個抑鬱無法直視而被家長壓抑了,而孩子敏銳的捕捉到了這一點,他懂事的讓自己產生了各種症狀,讓家長將注意的中心轉到他的身上,他很明白,只要他一直持續某種「症狀」,那麼,父母的情緒就有了轉移的理由,他們可以不直面他們自身的痛苦,那麼,作為孩子,讓自己製造出一些症狀也是情有可原的。

其實,我們很難理解,他們對我們的愛有多深,甚至可以深到放棄自己的生命。所以,讓孩子擺脫症狀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父母其實有能力獨自面對自己的痛苦,他們的父母已經不需要藉助他們的症狀來表達痛苦了。作為家長,讓自己告別痛苦,快樂起來,或許是孩子藥到病除的良藥。

我曾經看過一個母女共生的案例,優秀的女兒和苦命的母親,變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無法分離。母親是單親,幾乎沒有生存能力,女兒非常優秀,靠著勤奮悟性考上了理想的學校,也在學校獲得了非常好的成長,但是,母親面對女兒逐漸成長,感受到巨大的壓力,她深深的害怕女兒獨立之後自己要面對的寂寞和無助,於是,懂事的女兒選擇了繼續讓母親在生命中無孔不入的停駐,從上大學住宿舍帶著母親,到找工作帶著母親,最後以至於最後無法承受這份壓力而選擇自殺。自問一下,我們是不是那個帶著某個心結的家長,而我們這個看起來不夠好的孩子,又是不是在承受本來不該他承受的痛苦。

其次,你的焦慮在催生他的焦慮。上進積極是所有的主流價值都在宣傳這個思想,所有的學校都在進行各種排名,或明或暗,因為中國歷來強調競爭,強調優勝劣汰。比如「你的同學,也是你的競爭對手」。次次考試的排名,都是一次次家長經歷煎熬的過程。作為差生,那份焦慮更甚,而或批評,或指責,或各種名義上的溝通的背後,也許是將他推到了一個更加無助的位置。他的自我認同逐漸在崩塌。他會認為:原來成績才是一切,原來我是如此不名一文。所以,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停止對比,也停止對比之後對孩子進一步的質疑。如果很難,試試先沉默,先無為。無論如何,表達觀點的時候,一定需要是心情平靜的時候。

第三,期待效應。其實我們是在用對待差生的期待在對待差生,長此以往,他會更加傾向於成為差生。事實上,無論老師、家長都在或多或少的啟動這個期待機制。由此造成了,被期待成為優秀生的孩子,無形中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鼓勵,而被期待成為差生的孩子,收穫了更多的質疑和批評,孩子的表現逐步朝著期待的方向前進。也許我們可以做一點事情,讓這份期待朝著正向的方向前進。當他每天收穫的不是「你怎麼這麼容易的題目也做錯」,而是,「我看到這個地方你明顯比上次有進步」,他會逐步朝著我們的期待去前進。差生更需要正向的鼓勵和引導。如果學校的環境是鼓勵先進,那麼,作為家長,要為我們這個看起來「慢一點」的孩子準備更多的鼓勵和肯定,理解他的不易,鼓勵他的點滴努力,理解這個過程中的停頓和反覆。給夠試錯的空間。

第四,創造一個溫暖包容的環境。孩子不但生活在話語中,也生活在語言、文化、環境和意識形態之中。有的時候,家長表面說著「我對你的成績不在意」,但神情,言談,舉止又無一不透露著某種焦慮和失落,這個時候,我們的孩子是放在心上的。不要去質疑孩子的領悟力和聯想。也不要刻意去欺騙。我們是他們的鏡子,他們也是我們的鏡子。你有多麼溫暖包容,他就會有多麼的和善寬廣。

第五,不評價不質疑。沒有人喜歡被評價,即便是孩子。一個從小被誇獎「棒極了」的孩子,長大後也許會習慣性的接受「工作辛苦了」。但無論如何,被點評都是同樣讓人感覺不爽的。為何,缺乏一份平等和尊重。我們的孩子只是經由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他跟我們從人格上是平等的。他即便從一開始依賴我們,全方位的需要我們撫養長大,但這並不是我們可以對他居高臨下的理由,撫養孩子的過程,也是我們收穫成長和歷練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我們也要感謝孩子。那麼,孩子遇到困難了,他處理不好了,他有退縮逃避了,這個時候,作為他身邊最親近的父母,也許我們第一時間需要的是一份支持和理解,而不是那份隨時隨地拿出來的指責和點評。

第六,界限感。父母子女的糾纏是個千古命題,我們一直在歌頌父母對兒女的奉獻,歌頌兒女對父母的孝順,這種文化價值觀裡面,有一種模糊不清的界限被混淆了。父母對兒女的奉獻需要一個界限,而兒女對父母的孝順也需要一個界限。

父母最喜歡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我是為你好」,似乎,只要有了這個理由,一切皆可被接受。殊不知,「為你好」這個視角是父母的視角,而這個「好」也是父母自認為的好。作為接受者的孩子,他是不是認為這是「好」,這個「好」中間有沒有打破某種界限,擾亂他正常的生活步調呢?父母為孩子安排的各種補習班,時刻緊逼的查問,隨時隨地的侵入他們的私人空間,其實,也是一種對於界限的侵犯。一個被侵犯空間而被壓制表達反抗的孩子,他也許是沒有太多能力去維護自己權利和建立個人的獨立人格的。那麼,他怎麼會有強大的意志力去面對艱辛的學業挑戰呢。

做人不易,做父母不易,做孩子也很不易。感謝我們那個不怎麼優秀的孩子,他讓我們可以近距離的看到我們自己存在的某些問題,他們也是我們的老師,所以,請善待這個看起來不夠好的他們,因為有了這個「不夠好」,才可能是他們將來足夠好的起點。

相關焦點

  • 小鎮「差生」的特殊社會化
    然而,農村地區教育素質不高的教師、教育理念落後的父母以及由此培養的學生,他們廣泛而無形地建構了對「差生」的集體排斥,使得「差生」與周圍的環境相隔絕,無法正常互動。(1)教師的標籤式貶損教師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青少年初期社會化階段,教師的權威地位甚至超越了父母的權威地位。
  • 在當下的教育系統中,差生的出路在哪裡?
    就是每天我會花三四個小時全身心和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輔導孩子,帶著孩子運動、學習、勞動、吃飯等等;同時,我會深入孩子的家庭,和父母每周都會有一次深度溝通,每天我都會把我對孩子的認識和了解寫成文字反饋給父母,甚至我會進入孩子的家庭進行觀察,並且會形成階段性的報告,帶動父母改變;另外,我會從側面全面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通過調查我輔導孩子的同學,了解孩子在學校及同伴中的處境。
  • 做個差生真難——來自一個「差生」的心理獨白
    可是他們自己卻說,因為成績不好,當他們快樂的時候,陽光的時候,總會被父母批評:有這個快樂的精神,怎麼不用到學習上。所以他們才不敢表現得陽光。今天,我就給各位家長朋友轉發一個「差生」的心理獨白,希望這篇文章能拋磚引玉,搭起一座「差生」和家長互相理解的橋梁。
  • 優秀生自殺,輟學差生卻成哈佛教授,逆襲的背後是……
    下面,讓我們看看《差生》中另外兩個真正的差生逆襲的真實案例,反思一下什麼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父母每日心驚膽戰怕接到學校電話。中學時,被診斷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從他父母的採訪中,我們可以看到家庭影響的重要:1、他在學校已經過得夠糟糕的了。任何打罵、呵斥只會適得其反。所以,他的父母會在進門的時候,給他最溫暖的擁抱,讓他知道:家永遠是最安全的,父母是愛他的。
  • 「陽光分班」,尖子生還是尖子生差生還是差生,中等生失去什麼?
    中等生、差生的家長歡欣鼓舞:終於不用把孩子分三六九等了,終於能和尖子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了。當然,潛意識裡還有另一個聲音:既然都是免費,憑什麼大家享受的待遇不一樣?比如平行班,基本由差生,以及比差生稍微好一些的中下等生組成,在不到10%出庫率的大背景下,這些學生基本上是屬於沒有希望的,因而,實際上他們就是屬於「棄子」了。因為付出和回報嚴重不成比例,所以老師也不會下太大功夫來管理這部分學生,班級的紀律渙散,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當然,還有貼標籤帶來的心理傷害的問題。
  • 16歲輟學、30歲成哈佛教授,差生的逆襲口述:我活著很絕望……
    人們不禁發問:在父母普遍期望偏高、沉重學業負擔的高壓下,資質平平、不受重視的差生就真會輸在終點,被所有人遺棄嗎?唯一值得慶幸的事,在讓人壓抑,無解、恐懼甚至絕望的校園生活之外,託德擁有一對非常愛自己的父母,每次的不開心都會在父母的擁抱過後,煙消雲散。
  • 從倒數到第一,差生應該怎樣逆襲?
    在這樣的情況下,紀錄片《差生》的第三集,記錄了一些孩子從學習上倒數,到最後名列前茅的過程。經歷了厭學、放棄,他們為何成為差生?他們對自己是如何看待?他們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重新找回學習熱情?紀錄片中呈現的採訪和細節,讓我們更好地走進孩子的心理,傾聽他們的想法,理性看待他們的狀態與行為。而紀錄片中家長的做法,也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鑑。
  • 那些有名的「差生」們,你們把最後一位當做差生?沒得救了!
    「差生」一般我們都認為學習成績不好的人,而事實上不僅是學習成績方面,那些品行差的人還有綜合能力能力差的學生其實也是可以歸納到「差生」裡面!差生是二次元中比較常見的有種特殊群體,動漫中常會出現差生與優等生交往的場景,其巨大的反差也是讓觀眾朋友非常的感興趣,今天部長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動漫中那些「差生」們吧!
  • 我的孩子是差生,我該怎麼辦?
    這部紀錄片採訪了300多個「差生」,這些差生說,真正讓自己徹底喪失對學習、對人生的信心的,不是成績本身,而是由此帶來的恥辱感。有的孩子說,感覺自己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永遠都抬不起頭來。有些孩子每天想的都是怎麼能讓父母消氣。有些孩子每次考試考砸,都緊張到不敢回家。
  • 差生悲歌:難道我是韓牛嗎?還要分什麼等級?
    與此相對的是,很少有人會關注」差生「:他們差在了哪裡?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差生「?對於成績差這件事,他們自己又是如何看待的?韓國的EBS拍攝了一部紀錄片,以全國中小學生為對象展開徵集,關注這個在主流文化中長久失聲的群體——差生。成績下降的感覺,比恐怖片還恐怖同屬於東亞文化圈的韓國,同樣有著嚴格的高考選拔體制。
  • 《鬼吹燈》作者:差生也能成貴子
    難道只有學霸才是貴子,寒門或差生的人生就只能是狗血劇?他父母都是地質勘探隊的,並不是非富及貴的家庭。常年要到野外找礦,找到礦後,就駐紮在當地。使他從小就對當地精緻的古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所有的書,他最喜歡《水滸傳》,看了40多遍。難道說這樣的「差生」不是貴子嗎?在大部分普通老百姓心裡,能在某個行業某個領悟做出卓越貢獻的人,他就是貴子,甚至是再廣意一點的成功人士。
  • 為何差生身份尊崇,待遇驚人?學會衰式賣萌法就能成為班級的焦點
    為何差生身份尊崇,待遇驚人?學會衰式賣萌法就能成為班級的焦點自從差生出現了分身,每天都在討好同學們,以此來改變大家對差生身份的呆板看法,正因為他的性格十分完美,甚至能在同學們遇到困難時雪中送炭,所以差生的身份才會逆襲,甚至獲得了驚人的待遇,至此大家才發現衰衰特別喜歡賣萌,一回家就要和父母抱在一起,而這個方法確實深受父母和同學的喜愛,所以如果你想讓大家關注自己,那麼不妨試試衰式賣萌法,可能下一個班中的焦點就是你哦。
  • 學會賞識自己的孩子,別讓孩子的天賦埋沒了,變成真的「差生」
    他認為,老師和父母眼中所謂的「差生」,是因為沒有發掘出孩子的天賦。下面是教育實踐家和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列出的幾種「差生」。1.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比如:有一位學生,他最大的障礙是算術應用題和乘法表。由於對乘法表總是記不住,記不牢,這位學生就被定位為「差生」。
  • 面對英語差生,我們該怎麼辦?
    經過再三思考,我後來還是決定用「差生」。「學困生」或者「差生」,有的翻譯譯成「slow students」。用「差生」這個不太好聽的字眼並不是表明我歧視他們,而是實事求是面對這個問題。如果你用「學困生」這個雖然不那麼刺耳,甚至有點好聽的說法,並不代表我們更關愛他們,到頭來對於如何幫扶他們卻無計可施,一籌莫展。
  • 電影《三好差生》開機 臺灣小花將演繹「北大差生」
    昨天(28日)下午,由柴智屏、馮凱監製,90後導演周彤、代夢穎執導的電影《三好差生》在臺北舉辦開機儀式。金牌監製「偶像教母」柴智屏攜主演宋芸樺、宋威龍、林妍柔亮相開機儀式。影片改編自北大才女作者「破腦袋」熱門原創小說《北大差生》。
  • 面對初中「差生」、「問題學生」的困惑與憂慮,教育的無能為力
    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和一線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過剩相反,鄉村家庭的教育能力卻幾乎為零,所有的責任都壓在了學校和老師身上。這名支教老師後來也開始嚴厲地管教學生。會拿學生最在乎的事情在言語上刺激他。有時會拿教鞭輕輕打學生的手心。這樣的情景發生在學生遲到、曠課、打架的日常生活中。
  • 告別「差生」的七條策略
    對於化學的學習處在雲裡霧裡,一不小心成為老師說的「差生」,我們該如何轉變這種處境,請看以下七個方面那麼,身為「差生」的我,該怎麼聽課呢?策略是:「搶答」。在很多情況下,老師不一定知道學生哪裡不懂?下面該著重講解哪一部分?是否該「再講一遍」?如果你時刻在準備著進行搶答,你的注意力,一定會很集中,聽課的效率也一定會很高,學習就會逐漸變得輕鬆、有趣了。3上課堅決不能「走神」統計結果顯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課走神造成的。
  • 差生逆襲?達不成這三點高考別想贏學霸
    關注,我把差生逆襲學霸的三條乾貨說給你聽。1. 覺醒和契機:學習的主動性所有逆襲學霸的差生都有一個相同點——強大的學習主動性,或者說內推力。我之所以逆襲成功,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我在高三複習時衝勁特足。契機是多樣的,有時不一定是正面的——可以是為父母
  • 從學渣蛻變成學霸:一部紀錄片,揭秘「差生」逆襲的關鍵
    最近看了一部韓國EBS紀錄片《差生》,才了解到,原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內心,有著那麼多的無奈和委屈。01、「生為差生,我很抱歉」有一位學生,提到了自己4年級一次拿成績單的情景。02、學渣也能蛻變成學霸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差生」都會就此一蹶不振。一個名叫洪成浩的男孩,就實現了逆襲之路。高二之前,他的成績一直是倒數,除了吃飯和去學校的時間,他每天大概要花6個小時玩遊戲。一到周末,更是玩得昏天黑地的。
  • 學霸家長私建微信群:我們反對孩子和差生同班!
    學校教育要求整齊劃一,不拋棄任何一個差生,這在宏觀的教育布局上無可指摘,但是具體到每個家庭,每個望子成龍的父母身上又顯得不近人情。我孩子基礎好,悟性高,憑什麼要停下來等著慢吞吞的孩子?我孩子今天的優秀也是金錢和汗水換來,我們沒有理由去等待任何一個因為懶惰而掉隊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