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紀錄片永遠不會說的現實,西方教育在偷偷地完成社會分層

2020-12-11 騰訊網

點擊"積木時光"關注

更多精彩簡筆畫、摺紙、剪紙免費教程等著你

在前段時間,有一部BBC拍的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這也讓很多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基礎教育充滿了好奇。

而這部紀錄片,則將這一實驗性的過程拍了下來。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都非常有趣。

節選幾個片段,從片子裡看起來,好像西式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蠻大的。

視頻中介紹,英國學校的體育課是釋放壓力、輕鬆玩樂的機會。他們也有健康測試,但會根據學生個人情況開設不同的班級,並且沒有分數考試的壓力。而中國的這位體育老師一上課就開始介紹中國學生中考時必須要參加體育考試,一向無憂無慮的玩耍課突然變成需要通過嚴苛考試的科目,很多同學壓力山大。他們認為這樣的體育課太玩命了。

一點也不意外,老師們覺得學生跟不上教學節奏,學生們覺得老師講得太快。視頻中展示的是數學老師教他們三角函數。典型的中式課堂,老師介紹概念15分鐘就結束,接下來就是各種公式啊例子啊什麼的。這是英國的數學老師介紹三角函數的記憶方法。同時,這位英國老師說,他們講三角函數會花一周加一節課的時間。

但也有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認為老師講得很清楚,課堂教學很容易讓他們掌握知識。

總結一下,就是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教學節奏太快,講課方式無聊,課堂活動就是單純抄板書,很容易讓他們分散注意力。

同學們還確實挺調皮的,但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如此糟糕無禮。看視頻中的表現,他們確實不太遵守中國老師的課堂紀律,說話吃東西玩遊戲等都有。

這樣一個視頻中呈現的課堂,好像是我們一直嘴巴裡說的西式教育裡,充滿自由寬容的課堂,反而5個中國老師一來,簡直讓這樣的一群學生仿佛遭遇了末日。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群帶來末日命運的中國老師,在這部紀錄片最後,中國老師教的英國學生實驗班在數學、自然科學的最終考試成績比起英國老師教的那組學生整體成績高出10%。

這看起來合情合理,又好像有點出其不意。

合情合理在,畢竟在很多次的大型國際比賽中,中國學生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

出其不意在,我們身在國內,抱怨了很多次國內教育的種種不好,越來越多人把孩子送去國外或者是國際學校,但這個紀錄片的結果好像給西式教育一擊悶錘。

之前一個朋友聊起,說他認識一個在聯合國工作的美國同事。

但這位同事非常不喜歡當地的生活,每天的日子都像是煎熬一般,掰著指頭算過節可以回家的日子。

朋友就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回國呢?

美國人告訴他,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只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

朋友又問,「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

中外教育的話題被放在一起討論並不少見。

在國內,我們通常羨慕西式教育中的包容、輕鬆、自由自主、尊重成長的特點。覺得中國教育過於壓抑孩子天性,抹殺孩子創造,只是在生產考試機器。

大多數剛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

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但真正在美國長期呆過,並真正了解過美國教育的人就會發現,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比如,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這裡沒有人種歧視的意思,而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其實西方教育選擇了更加隱形的方式讓社會分層看起來沒有那麼尖銳。

這部紀錄片出來以後,一位英國的教育家是這樣看的:

「如果這5位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那他們肯定都會很開心。因為這裡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強,不會讓中國老師失望。」 曾於1997年-2008年期間擔任伊頓公學教務長的Oliver Kramer如此評論。

伊頓公學是英國著名的私立學校,Kramer表示,英國的中學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相差甚大,在優秀的私立學校,課堂紀律一樣嚴格,大部分私立中學也是寄宿學校,而英國私校「精英」教育學起來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鬆,結果就是: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佔據了牛津、劍橋每年錄取的學生中的50%,而未來,他們將成為英國的首相、國會議員以及社會精英人士。

但是,要想進入私立學校,孩子從六歲就要開始準備,然後經過殘酷的篩選(包括對家庭條件的考察),才有可能進入頂級的私立中學。而像BBC紀錄片中的這種公立學校中,學習壓力小,學生被名校錄取的概率小得多。三年後,他們的收入和所處的階層將與名校生迅速拉開。

說到底,無論英國還是美國,他們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

所以,中國的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不同,是從國情人口等多方面客觀因素來決定的。他們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

在不同的國家國情中,無法單一的就認同這樣的教育是我們的標準,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西方教育的驚天秘密:如何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深度)
    我說,這樣不是很好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不正是我們教育欠缺的地方嘛。李女士無奈地說,可是將來孩子要上私立中學的,私立中學考試題的難度和學習強度可不比國內差。這樣輕鬆下去,最終,孩子會難以通過國外名牌大學選拔。李女士感慨說,我畢竟是幹金融財會的,數學計算能力多重要,要是小學不訓練思維和計算速度,我現在還能把工作拿下來麼?
  • 200部BBC紀錄片(中英字幕),免費領取!
    第一步:關注公眾號 「最英語」可以長按下面二維碼快速關注👇第二步:「最英語」公眾號後臺回復「bbc」即可獲得9、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㈠雲之子民查查波亞文化10、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㈡世界石心蒂瓦納庫王國11、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㈢金礦穆伊斯卡和泰榮納12、BBC紀錄片|南美失落王國㈣沙漠中的偉大王國奇穆13、BBC紀錄片
  • 美國和歐洲所謂的寬鬆教育,是徹頭徹尾的階級分層
    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坦率來說,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
  • 美國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正在偷偷完成社會階層劃分和篩選
    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的階級的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02西方社會用「快樂教育」完成社會分層 俗話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直到我們把孩子轉到了私立學校......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 這部聚焦中西方教育差異的BBC紀錄片,值得每一位家長觀看
    英國BBC廣播電視就曾聚焦於此,拍攝了一部名為《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的紀錄片。在紀錄片中,5名優秀的中國老師前往英國南部的漢普郡,在當地一所中學進行為期一個月的教學實驗。5名老師的教學能力在自己任職的學校中已經得到過證明,帶出來的學生各個成績優異,管理的班級升學率也很高。
  • 《高考》,一場影響億萬中國人命運的考試 CCTV社會現實類紀錄片
    該片共六集,分別為《毛坦廠的日與夜》(上下)、《久牽的孩子們》、《走出大山》、《留學大潮下》、《校長的選擇》,從多個側面走近並記錄2014年高考的故事,選取深具代表性的不同社會橫斷面,記錄個人故事、觀照社會熱點,留下這個時代意味深長的社會現實記憶。
  • BBC紀錄片對中式教育的影像構建
    總之,紀錄片製作方通過一系列的選擇成功地構建了古板、嚴厲的中國老師形象和滿堂灌、記筆記的中式課堂形象。在這部紀錄片中,學生壓力大、競爭激烈、學習時間長等一連串的形容詞似乎成了中式教育的代名詞,紀錄片中的中式教育形象最後可以用四個詞語概括——傳統、填鴨式、競爭殘酷、枯燥乏味。
  • 淺談韋伯「三位一體」社會分層理論
    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理論更多地強調了社會衝突的方面;反之,出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維護的目的,專伯三位一體分層論更多地強調了社會協調的一面。這樣,當我們在運用上述理論分析社會主義社會的分層結構時,就要特別注意:我們分析的目的是要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面不是要激化社會矛盾。
  • BBC紀錄片: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嗎?
    原標題:BBC紀錄片「中英教學比較」出了成績單:中國班完勝 不代表中國教育模式真的贏了前情提要中國老師赴英"支教"一個月快被逼瘋 吐槽學生"開小差"赴英教學中國教師指責BBC紀錄片:挑最亂的播BBC否認故意抹黑中國老師:他們很有同情心上海赴英教學老師質疑BBC紀錄片戲劇成分更大BBC紀錄片終結:中式教學比英國班成績高10%
  • BBC紀錄片引發討論 教育模式勿「以偏概全」
    8月19日,來自中英兩國的教育專家學者在北京就此進行了一場題為「中英教育跨國對話——BBC紀錄片之外的兩國教育」的沙龍。《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國式課堂》(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的BBC紀錄片在中英兩國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和議論。
  • 跨文化紀錄片如何打破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舍弗爾以一個西方白人的眼光拍攝中國題材的紀錄片,這本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種「他者」的身份應該如何介入和表現中國文化,是這部紀錄片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者說,這是在今天這樣一個文化語境中,西方導演涉及中國題材的時候都會面臨的一個問題。
  • 《中國老師在英國》BBC記錄片未講的故事
    紀錄片中,西方教育的自由散漫與中國教育的刻板嚴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似乎印證了某種長期以來的「常識」。   大多數剛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
  • 傳統社會與網絡社會分層比較研究
    本文擬與傳統社會分層對照,來探討網絡社會的分層標準及其分層,並力求梳理出二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  傳統社會分層標準及其分層  在西方社會學中,馬克思·韋伯的社會分層理論處於最重要的地位。韋伯提出了劃分社會階層的三重標準:經濟標準——收入和財富的多少;政治標準——權力;社會標準——聲望。
  • 西方教育騙局,終於明白精英和普通人的殘酷差別
    你不知道的是:西方教育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作者:朗博來源:世界華人周刊(ID:wcweekly)「中國學生真是太苦了!」我的同學李女士總是發出這樣的感慨。李女士是我中學同學,在一線城市打拼,過了30歲才結婚,35歲時收入地位穩定了,要了孩子。
  • 中式教育將會走向何方?從BBC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談被「妖魔化」的中式教育
    中式學校》再次把中西教育差異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為了拍攝這部紀錄片,BBC大費力氣邀請了5位中國的中學老師到英國的漢普郡教學。結果,中國老師明顯「水土不服」,英國學生的不少舉動讓他們十分「抓狂」;而英國學生也無法適應高強度教學,甚至被中國老師訓哭。「究竟是中國式教育太嚴苛,還是英國學生太懶散」,一時引爆輿論,成為熱議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的大討論。
  • 社會分層對集體行動意願的影響效應分析
    目前,中國社會形勢趨於緊張、社會衝突加劇已成為共識。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階級分析是理解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最基本的框架。然而,個體行動者不但能接受收入不平等,甚至也會相信貧富差異是必要的;他們真正害怕的是自己沒有向上流動的機會。當人們對未來失去信心時,才會產生社會不滿,甚至參與集體行動。這意味著,階層信心問題可能更直接地引發社會衝突。
  • BBC拍了部杜甫的紀錄片,「甘道夫」念的英文詩,翻譯的是杜甫的哪一...
    這部單部單集58分鐘的紀錄片名為《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為了讓西方觀眾直觀地了解杜甫的地位,他們直接把他的作品與《荷馬史詩》相提並論。 紀錄片目前豆瓣評分7.6,作為中國觀眾,大家都對杜甫的生平有一定了解,不過紀錄片提供了另一種解讀視角,是陌生又新奇的。
  • 耗時4萬小時 BBC拍攝360°恐龍紀錄片
    guides/bbc.co.uk  2013年,一位牧民在阿根廷丘布特省一個叫La Flecha農場發現了一塊巨大的骨骼化石。  兩年過去了,這部耗費4萬小時製作而成的紀錄片終於開始上映播放。  近日,BBC又在YouTube上線了一段關於該生物的紀錄短片。生物學家David Attenborough作為片中解說,向世人揭示了這一世界上最大恐龍的骨結構等信息。  然而,當你真正觀看這一部紀錄片時,你可能沒辦法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Attenborough的科學解說上!
  • BBC拍攝金日成綜合大學視頻 朝鮮最高學府你了解多少?
    該學生用生疏的英文努力地回答說:「外界國家擁有比我們強大的核武器,包括美國和韓國。他們想殺掉我們。我們必須保護自己,所以我們需要核武器。」話未說完,學校方面便阻止BBC繼續採訪。 隨後,鏡頭跳轉到金日成綜合大學的正廣場,空蕩蕩的廣場中央矗立著金日成的雕像,學生們朝著雕像鞠躬。沒過多久,學校方叫停了BBC的攝像,因為「他們覺得我們(BBC)對雕像出言不遜」。
  • 中國個人紀錄片的假想與現實:創作境況「三無」
    「我並沒有義務去教育所有人,告訴他們這個領域的現實是什麼樣的。」她說。  現實嚴酷到什麼程度?鄭瓊認為,紀錄片在中國國內從來沒有成為一個行業,無論是傳播渠道、電影行業意識,還是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都很落後。  鄭瓊曾經跟著一些外國人拍紀錄片,發現他們每天就拍兩三組場景,一個片子拍下來也就十幾個小時素材,而不會在漫無目的的拍攝中去賭幾個有意思的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