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積木時光"關注
更多精彩簡筆畫、摺紙、剪紙免費教程等著你
在前段時間,有一部BBC拍的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中國式教學的特點是嚴厲,時間長。中國學生在一些知名的國際考試中總是名列前茅。這也讓很多西方國家,對於中國的基礎教育充滿了好奇。
而這部紀錄片,則將這一實驗性的過程拍了下來。無論從過程還是結果來看,都非常有趣。
節選幾個片段,從片子裡看起來,好像西式教育和我們的教育蠻大的。
視頻中介紹,英國學校的體育課是釋放壓力、輕鬆玩樂的機會。他們也有健康測試,但會根據學生個人情況開設不同的班級,並且沒有分數考試的壓力。而中國的這位體育老師一上課就開始介紹中國學生中考時必須要參加體育考試,一向無憂無慮的玩耍課突然變成需要通過嚴苛考試的科目,很多同學壓力山大。他們認為這樣的體育課太玩命了。
一點也不意外,老師們覺得學生跟不上教學節奏,學生們覺得老師講得太快。視頻中展示的是數學老師教他們三角函數。典型的中式課堂,老師介紹概念15分鐘就結束,接下來就是各種公式啊例子啊什麼的。這是英國的數學老師介紹三角函數的記憶方法。同時,這位英國老師說,他們講三角函數會花一周加一節課的時間。
但也有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學生認為老師講得很清楚,課堂教學很容易讓他們掌握知識。
總結一下,就是大部分學生認為老師教學節奏太快,講課方式無聊,課堂活動就是單純抄板書,很容易讓他們分散注意力。
同學們還確實挺調皮的,但並沒有我們想像得如此糟糕無禮。看視頻中的表現,他們確實不太遵守中國老師的課堂紀律,說話吃東西玩遊戲等都有。
這樣一個視頻中呈現的課堂,好像是我們一直嘴巴裡說的西式教育裡,充滿自由寬容的課堂,反而5個中國老師一來,簡直讓這樣的一群學生仿佛遭遇了末日。
然而就是這樣的一群帶來末日命運的中國老師,在這部紀錄片最後,中國老師教的英國學生實驗班在數學、自然科學的最終考試成績比起英國老師教的那組學生整體成績高出10%。
這看起來合情合理,又好像有點出其不意。
合情合理在,畢竟在很多次的大型國際比賽中,中國學生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的;
出其不意在,我們身在國內,抱怨了很多次國內教育的種種不好,越來越多人把孩子送去國外或者是國際學校,但這個紀錄片的結果好像給西式教育一擊悶錘。
之前一個朋友聊起,說他認識一個在聯合國工作的美國同事。
但這位同事非常不喜歡當地的生活,每天的日子都像是煎熬一般,掰著指頭算過節可以回家的日子。
朋友就問他,那你為什麼不回國呢?
美國人告訴他,在這裡熬著的最重要原因,是聯合國能為其僱員報銷三分之二的子女教育費用,而他回國只是一個普通教授,很難負擔起孩子上私立中學所需要的學費。
朋友又問,「那為什麼不去免費的公立學校呢?」這位同事笑笑的表情像極了國內到處借錢買學區房的家長。
中外教育的話題被放在一起討論並不少見。
在國內,我們通常羨慕西式教育中的包容、輕鬆、自由自主、尊重成長的特點。覺得中國教育過於壓抑孩子天性,抹殺孩子創造,只是在生產考試機器。
大多數剛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國人,通常會感慨其教育的寬鬆——隔三差五的假期、三點鐘就下課的學校、近乎於遊戲的課堂教學以及老師們體貼耐心的鼓勵,似乎只要孩子表現得不那麼弱智,就可以輕鬆得到老師的肯定。
作為一個家長,你會情不自禁地覺得,在歐美讀書太輕鬆了、太容易了、太簡單了。大多數在歐美短期待過幾年的家長,都會把這種印象帶回國內,作為他們與朋友們閒聊時的重要談資。
但真正在美國長期呆過,並真正了解過美國教育的人就會發現,在西方社會,孩子們的確可以有一個開心、幸福的中小學,但「更少的學習、更多的遊戲、更寬鬆的管理」,實際上意味著如果想要躋身社會精英,你需要更自律、更多的課外輔導與公立教育之外更多的社會資源。與中國教育以顯性的應試來劃分學生群體不同,西方教育實際上通過一個寬鬆的過程,偷偷完成了社會分層。大多數老百姓的孩子在這個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被沉澱了下來。
比如,當地小學下午3點放學,但是只有黑人鄰居的孩子跑跑跳跳地回家了,而在這個時候,大多數白人和華人的孩子,都背著書包、拿著樂器,去了各種輔導班。
這裡沒有人種歧視的意思,而是在不同的環境下,其實西方教育選擇了更加隱形的方式讓社會分層看起來沒有那麼尖銳。
這部紀錄片出來以後,一位英國的教育家是這樣看的:
「如果這5位老師來的是伊頓公學,那他們肯定都會很開心。因為這裡的孩子能力都非常強,不會讓中國老師失望。」 曾於1997年-2008年期間擔任伊頓公學教務長的Oliver Kramer如此評論。
伊頓公學是英國著名的私立學校,Kramer表示,英國的中學分為私立和公立,兩者相差甚大,在優秀的私立學校,課堂紀律一樣嚴格,大部分私立中學也是寄宿學校,而英國私校「精英」教育學起來一點不比中式教育輕鬆,結果就是:伊頓公學、斯科特中學等私立中學,聚集了全英國7%的學生,卻佔據了牛津、劍橋每年錄取的學生中的50%,而未來,他們將成為英國的首相、國會議員以及社會精英人士。
但是,要想進入私立學校,孩子從六歲就要開始準備,然後經過殘酷的篩選(包括對家庭條件的考察),才有可能進入頂級的私立中學。而像BBC紀錄片中的這種公立學校中,學習壓力小,學生被名校錄取的概率小得多。三年後,他們的收入和所處的階層將與名校生迅速拉開。
說到底,無論英國還是美國,他們的精英教育,不是什麼快樂教育、放羊式的教育,而是跟中國一樣,奉行嚴格、刻苦的苦讀教育。
所以,中國的教育和西式教育的不同,是從國情人口等多方面客觀因素來決定的。他們絕不僅是方法上的不同,而是教育功能定位上的不同。中國的教育是底層向上攀登的階梯,平民子弟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吃苦受累。
而西方的教育則是一個分層機制,它的大眾教育只提供基本、有限的教育,要想成為精英,就必須從市場上另行購買教育,買不起的人則自然而然地被淘汰了。
國外一些嬉鬧散漫的所謂現代公立教育,其實不過是政府提供的最低標準公共產品。
在不同的國家國情中,無法單一的就認同這樣的教育是我們的標準,中、日、韓等儒家文化圈的國家,在公立教育上往往都顯得比西方社會要殘酷,但這恰恰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的公立教育更能讓平民子弟實現向上的流動。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