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個人紀錄片的假想與現實:創作境況「三無」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中國個人紀錄片的假想與現實

  紀錄片在中國從來沒有形成過一個行業,無論是傳播渠道、電影的行業意識,還是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都落後很多

  本刊記者/萬佳歡

  《天賜》用紀實手法拍攝,導演孫憲重新把多個黑尾鷗家庭的素材組合起來編寫故事情節,講述了一個虛構的主人公黑尾鷗「天賜」的成長勵志故事。

  儘管孫憲並不認為自己的影片是一部純粹的紀錄片,但影片的拍攝歷程卻是國內個體紀錄片拍攝者的普遍遭遇,它也許能讓國內紀錄片行業中一些盲目的從業者和投資方得到警醒:一個業餘導演用7年的時間兌現了自己的理想和堅持,可是,接下來呢?

  無市場無利益無專業的三無創作境況

  在2006年底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上,孫憲第一次得知了國內唯一的專業紀錄片代理商北京零頻道的存在,並且通過郵件找到了公司總經理鄭瓊,請她幫忙找贊助。

  看完孫憲利用《天賜》空檔拍出來的關於天鵝的紀錄片《老袁》,鄭瓊索性親自前往威海。她跟孫憲談了中國紀錄片的現實生存狀況:贊助不好找;即使拍完,銷售渠道和出口也窄得驚人。她建議《天賜》可以做成電視系列片,興許有機會在電視臺播出。

  而孫憲則堅持《天賜》要做成電影,因為他覺得「在大熒幕上看片子的感覺和看電視完全不同」。

  鄭瓊當即拿出三萬塊錢借給他,「並不是因為他的片子很好、很有商業利益,而是我被感動了,並且願意為自己的感動負責。」她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她對《老袁》提出了一些調整意見,又把片子推薦到四川國際電視節並獲得了金熊貓亞洲製作獎。此外,她開始跟中央臺接洽,最後以一小時八千元的價格把片子賣給了央視。

  孫憲希望能賣得更多些,但長期進行紀錄片代理銷售的鄭瓊知道,這個價格已經非常不錯了。而在播出時,片子卻被重新剪輯,原創音樂被撤換。鄭瓊的義務幫忙換來《老袁》原音樂製作人的一頓臭罵。鄭瓊完全無法承受,她關掉電話,把自己鎖在家裡整整三天。

  「我並沒有義務去教育所有人,告訴他們這個領域的現實是什麼樣的。」她說。

  現實嚴酷到什麼程度?鄭瓊認為,紀錄片在中國國內從來沒有成為一個行業,無論是傳播渠道、電影行業意識,還是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都很落後。

  鄭瓊曾經跟著一些外國人拍紀錄片,發現他們每天就拍兩三組場景,一個片子拍下來也就十幾個小時素材,而不會在漫無目的的拍攝中去賭幾個有意思的鏡頭。

  再以播出渠道為例,覆蓋全國的專業紀錄片頻道僅有剛剛開播3個月的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以播放《故宮》這樣的宏大敘事片子為主。央視的電影頻道也基本不播個人投拍的獨立紀錄片,向國外採購和播放的紀錄片類型狹窄,多以自然人文類為主。

  民間的紀錄片展映會和沙龍等形式則只能滿足小眾傳播。北京零頻道紀錄片展映沙龍已播出近800場,算是國內較早的播放平臺,每場會有十來個人前來免費觀看影片。此外,位於798藝術區的尤倫斯藝術影院等地也會偶爾做一些紀錄片放映,由於觀影人數極少,基本上都是艱難生存。

  在電視臺佔有99%紀錄片的銷售份額的環境下,能夠進入院線公映的紀錄片自然少之又少。近十年來電影院裡播放的紀錄片屈指可數,並且幾乎沒有盈利。紀錄片環境相對較好的臺灣,能上映的紀錄片數量也不多,且多是政府扶持的影片。

  於是,《天賜》如今的結局和困境自然成為了「正常」和「意料之中」——即使是賈樟柯的紀錄片,也在影院呆不了幾天。

  作為在這樣惡劣的紀錄片環境中堅持的公司,北京零頻道早做好了隨時關張的準備,用鄭瓊的話來說,「我已經知道了現實,但願意做,做死是我活該」。

  現在輪到導演們睜開眼睛看現實了。做,還是不做?他們需要理性地做出選擇。

  混亂的中國紀錄片投資環境

  曾有企業老闆曾經跟鄭瓊提出,他們覺得紀錄片市場是一個空白,因而是一塊很好的商業領地,他們想把北京零頻道買下來。鄭瓊耐心解釋說,做這個不掙錢。對方表示:「現在不掙錢沒關係,以後一定能掙。」她告訴對方:以後肯定也掙不了錢。

  近年來,電影行業儼然成了一個淘金場。不僅大量從業人員驟然出現,資方湧動的熱錢更是盲目地撲向電影、電視劇,包括之前被人遺忘的紀錄片。

  2008年,孫憲在招商局的朋友單斌為了給《天賜》找資金,一次他碰到山東盛泉集團的董事長邱模便問道「你對電影感興趣嗎?」然後跟他介紹孫憲的處境和電影市場的火熱,整整說了5天。

  連電影都很少看的邱模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自己當時仍不明白就裡,不過,他的企業「在文化產業發展方面已經有一些想法」,另外拍攝團隊的執著「讓他回憶起自己的創業經歷」,最後答應去看看樣片。

  2008年3月,邱模在董事會的反對下堅持出資支持孫憲。雙方籤訂合同,說好按照投資比例分紅。他的投資也成為孫憲的第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邱模在一年後由於「金融危機的壓力」停止了投資。他表示,不放棄公司將來再次投資電影的機會。該集團企業已經在北京通州成立了文化公司。

  電影《天賜》的另一個投資方是當地政府。與絕大多數地方政府投資電影的出發點一樣,投了40萬元的威海市環翠區政府希望,這是「宣傳威海的一個載體和城市名片」,孫憲團隊的堅持精神也是一個可以樹立的典型,「至於這個影片將來會有什麼市場效應、全國上映、走上國際,倒是沒去考慮。」環翠區委宣傳部長姜文秋說。

  跟大多數中國城市一樣,為了打造城市形象,威海市也做過自己的電視宣傳片。姜文秋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領導越來越重視和支持在影視文化方面的投入,現在有好幾部政府投資的片子正在拍攝。

  與中國相比,國外紀錄片的投資環境就顯得更理性。美國紀錄片可以獲得政府50%的資金支持,加拿大有的紀錄片尚未開拍,就已拿到二成到五成的退稅。臺灣地區導演可以先做調研,再遞交企劃案,向公共電視臺、政府、社會或其他個人基金會申請資金。他們提供資金的驅動力恐怕更為單純——紀錄片本身很美好,需要有人進行扶持。

  鄭瓊曾把紀錄片行業的中西差距比喻為小地攤與摩天大廈。從培訓、法規、播出機構到基金,西方紀錄片已有一套完整的生態系統。

  沒有好片子出來,行業裡的人都在抱怨資金不足,而有時候並不是錢的問題。在紀錄片行業浸淫多年的鄭瓊發現,大陸紀錄片導演講故事的能力都相當弱,視野更不夠開闊。「很多人不知道好的拍攝是什麼樣的。」她覺得,制定政策的人、從業人員都應該去多了解臺灣和國外的東西。

  更嚴重的問題似乎是伴隨著拍攝器材的普及、製作門檻的降低所產生的。有人問鄭瓊,你覺得中國有多少個導演?她說,如果算上我媽媽,大概會有1億個吧——她發現,國內很多導演幾乎是在空有一腔熱血的情況下,以中彩票的心態和一個悲劇英雄的姿態,急切地一頭扎進影視圈。但並不是誰拿著個DV都能變成導演。

  作為《甜蜜蜜》《花樣年華》等多部電影的錄音師,湯湘竹做紀錄片導演已有12年。他拍攝過包括「回家三部曲」在內的多部紀錄片,但仍然需要靠自己錄音師的本行謀生。

  畢竟,做紀錄片在現在的商業社會之下,不是一個名利之途,獲獎、上映都不會改變什麼。 ★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1.營造創作氛圍,引導學生尋找創作題材。紀錄片是傳承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是記錄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式。然而,現在人們會誤讀紀錄片,認為紀錄片就是無聊的代名詞,因此創作的積極性不高,整體的創作氛圍不好,這直接影響到校園創作。因此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就尤為重要。 (1)拉片經典紀錄片,讓學生愛上紀錄片。
  • 趙啟辰 打造中國紀錄片創作的「新模板」
    他們相信未來,在河西走廊悠長、蒼茫、燦爛的身軀上,將承載中國又一次騰飛的時代使命。   「紀錄片行業其實是一個夢想行業,更多追求的是社會效益。我希望 《河西走廊》這個創作模式能成為中國紀錄片創作的新模板」
  • 從《敦煌》看中國紀錄片:眺望也是回想
    我們尋找的不是歷史的敦煌,不是學術的敦煌,而是活生生的敦煌,那裡的土地、那裡的人民,他們今天的生活境況。」《敦煌》總導演周兵說。《敦煌》共10集,每集45分鐘。450分鐘浩蕩緻密的敘事、濃墨重彩的回憶令人時時有不勝重負之感。
  • 2020紀錄片教育與創作高端論壇暨雲南藝術學院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
    12月19日上午,「2020紀錄片教育與創作高端論壇暨雲南藝術學院紀錄片創作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雲南藝術學院開幕,來自國內外各研究中心、高等院校、創作機構的學者和導演共30餘人與青年學子們齊聚一堂,共同探討「紀錄片教育與創作:歷史、理論與實踐」的相關議題,旨在匯聚學界業界智慧,促進紀錄片教學與雲南省紀錄片創作的發展。
  • 《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雙重點」方法探析
    一、《紀錄片創作》課程與廣電專業人才培養 《紀錄片創作》是廣播電視學專業的專業主幹課程,旨在讓學生認識和掌握紀錄片創作的方法和規律,並結合作業練習,培養學生掌握有關紀錄片創作的技能和方法。 創作性的課程主要在於培養學生藝術性和技術性兩個方面的能力,對於《紀錄片創作》這門課程來說,培養功能主要體現在創作思路和創作技巧上。眾所周知紀錄片,特別是早期的電視紀錄片,是帶有很濃的新聞記錄色彩的,直到現在紀錄片的客觀記錄要求和新聞片的客觀性也是有相似點的。
  • 跨文化紀錄片如何打破西方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作者 | 餘雅琴紀錄片《內心風景》是荷蘭導演弗蘭克·舍弗爾拍攝中國音樂家郭文景的作品,記錄了郭文景和川劇藝術家沈鐵梅共同創作《思凡》的過程。作為荷蘭重要的紀錄片作者,弗蘭克·舍弗爾向來喜愛拍攝音樂題材的紀錄片。他拍攝的《指揮馬勒》應該是中國觀眾最為熟悉的作品。
  • 從事紀錄片創作廿多年,他讓世界知道「美在中國」
    2020年未,中國紀錄片導演田文作品再傳捷報。由他導演的《美在牡丹江》獲歐洲電影節「最佳攝影大獎」及歐洲電影攝影獎的「最佳自然/旅遊/環境影片大獎」「最佳紀錄片攝影大獎」「最佳航空攝影大獎」。圖說:「美在中國系列」紀錄片截圖 受訪人供圖從事紀錄片創作20多年,田文執導的「美在中國系列」已經成為中國紀錄片形象片領域的「金字招牌」。他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在國際電影節有所斬獲,先後獲得了33項國際大獎。
  • 被囚禁在紀錄片裡的人:中國獨立紀錄片契約精神
    它包括創作倫理、真實是否該被紀錄片超越或者如何超越??這其中還將涉及中國獨立紀錄片業已形成的傳統,對這個傳統的超越是當下創作者的群體性意志,人們要進入一個「後直接電影時代」,他們認為二十年來,直接電影美學統治了獨立紀錄片的創作。當此傷感和激進的時刻,筆者認為對於那個電影傳統,需要獲得更多的文化自覺,而非一種簡單的告別。這問題意識的得來,與筆者的工作實踐相關。
  • 中國紀錄片 掙扎在產業與法律的邊緣
    半年前的IDOCS國際紀錄片論壇,鄭瓊在北京電影學院的開幕式上看到黑壓壓的人群,受眾的熱烈昭示了紀錄片市場的巨大潛在需求,而在展映會後,卻不得不面對殘酷的現實———中國沒有紀錄片傳統也沒有生存土壤。紀錄片作為一個產業尚無法建立,如何真正獨立,填補與這些世界優秀紀錄片之間的巨大差距?
  • 紀錄片配音文稿創作的必要性
    紀錄片配音對於內容的嚴謹性是很看重的,因為紀錄片內容都是真實的反映,配音員要根據紀錄片配音文稿的提示來進行配音的創作,並且要緊靠配音的主題。 配音文稿是紀錄片配音創作時必不可少的環節,想創作出高質量的紀錄片配音,紀錄片配音稿件的訓練必不可少。
  • 紀錄片《中國》12.7正式開播
    紀錄片《中國》以思想與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向大眾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而8K高清晰度的拍攝也顯示出出品方的目標和「野心」,盼望《中國》能夠領跑歷史紀錄片的新道路,為後來者提供標準更高的基石。
  • 2021年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創作(含紀錄片)方向考研分析
    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創作(含紀錄片)方向介紹中國電影資料館電影創作(含紀錄片)方向概述》才思考研考博·中國電影資料館教研組編《電影人物塑造》才思考研考博·中國電影資料館教研組編《攝影基礎》才思考研考博·中國電影資料館教研組編《影史經典紀錄片》才思考研考博·中國電影資料館教研組編《紀錄片基礎》才思考研考博·中國電影資料館教研組編《紀錄片創作》才思考研考博·中國電影資料館教研組編使用方法
  • 紀錄片《中國》展現中國思想制度史
    反映中國上下五千年思想制度史——紀錄片《中國》以獨特的切入角度,將實現中國歷史類紀錄片的多重突破。該片以思想與制度為主線,挖掘從春秋時期開始,對今日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人和故事,並通過電影化的拍攝手法,再現中國歷史群星的個人選擇及閃耀瞬間,向大眾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 大型歷史紀錄片《中國》發布會在京舉行
    上百位嘉賓齊聚發布會現場,見證紀錄片《中國》的揚帆起航,並共同完成一場「穿越」千年,與歷史文化的深度對話。 發布會上,張華立、李東珅、喻國明、沙武田、王子今等紛紛發表致辭,對《中國》表達自己的期待和祝願。
  • 論紀實性電視紀錄片的主觀性
    以「真實性」作為創作生命的紀實性紀錄片,強調對現實世界的客觀記錄,限制運用再現手法,反對任何形式的演繹。這種紀實性紀錄片的傳統觀念本身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失去了客觀性,紀實性紀錄片所反映和探討的本質問題必然失去現實的基礎,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必然隨之消失。
  • 趙琦:能在中國找錢的紀錄片製片人
    紀錄片《中國市長》通過影像的力量,呈現了一個矛盾交織的市長,以及與他發生勾連的若干市民。《中國市長》所呈現的城市大拆大建,在過去十幾年的中國大地上屢屢上演,這或許是這部紀錄片能迅速引起共鳴的原因。它的製片人趙琦,是一個在國際紀錄片市場上斬獲諸多獎項的中國人,這部片子在美國聖丹斯電影節亮相時獲得了評委會特別獎,隨即也獲得了臺灣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獎。
  • 8.4分《高三》,還原現實,一部觸及中國高三學生的紀錄片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每到高考,有關讀書,應試教育以及讀書所帶來的更多可能性都會被人討論一番。一直以來被人抨擊、質疑的應試教育是農村山區孩子與大山外孩子競爭的唯一機會,在脫貧攻堅中,教育脫貧同樣被賦予了一代人脫貧,代代人脫貧的厚望。說應試教育不好,但更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還找不到比高考制度更不壞的制度。高考制度不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最不壞的制度。
  • 紀錄片呈現中國「超級工程」(圖)
    資料圖片   四通八達的北京地鐵網絡,高聳入雲的上海中心大廈,世界上最長的跨海橋港珠澳大橋,穿梭於澳洲與上海之間運輸天然氣的LNG船,巍峨屹立在海上的「巨無霸」風力發電機……這些融匯尖端科技的重大工程,如何從藍圖變為現實,其間有著怎樣起伏跌宕的動人故事?央視紀錄頻道近期推出的五集紀錄片《超級工程》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答案。
  • 2019年度十大紀錄片出爐 這些「新」面孔不可錯過
    「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海報。活動方供圖  現場,活動揭曉了2019年度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紀錄片和十大入圍作品以及多個推選項目。  「這次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既是對行業一年成就的復盤與總結,也是對紀錄片優秀作品、優秀創作者、個人、平臺的高度肯定。」
  •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發布,美食紀錄片仍備受觀眾青睞
    近日,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中國國際電視臺共同承辦的2019·中國(國際)紀錄片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China Documentary Research Center ,以下簡稱CDRC)主任何蘇六教授在論壇上發布了國家級「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CDRC自2006年起,連續14年對中央及省市級電視機構、國內知名新媒體紀錄片平臺、國內外大型紀錄片製作公司的紀錄片生產、傳播、營銷狀況進行跟蹤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