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起妙《爭豔》水彩 76x56cm 2009
鄭起妙《春暖》水彩 37x57cm 2014
鄭起妙《夕暉》水彩 56x76cm 2009
[作品順序按字母ABC排列]
蔡曉晴《鼓浪嶼天主堂》水彩 51x36cm
陳中興《閩南紅》水彩 56x76cm 2019
陳忠進《閩南厝角頭》水彩 75x54cm
方麗芬《盎然》水彩 46x61cm 2019
洪寶慧《庇蔭》水彩 53x38cm 2019
侯思雨《日出》水彩 61x46cm 2019
胡思旗《冬日樂章》水彩 76x56cm 2019
胡思旗《海門風港之二》水彩 76x56cm
胡思旗《海門風港之一》水彩 76x56cm
胡思旗《落日港灣》水彩 76x56cm 2019
黃斐然《林語堂故居》水彩 56x38cm
黃秀菜《白露》水彩 25x25cm 2019
黃秀菜《秋分》水彩 25x25cm 2019
黃妍《月下塘》水彩 61x46cm
黃永生《大溪山莊》 紙本水彩 56x76cm 2018
黃永生《單行道》 水彩 56x76cm 2019
黃永生《社戲》 水彩 56x76cm 2019
黃永生《屯堡圖騰之六》水彩 56x76cm 2019
江巍《路過一片倒影》水彩 52x70cm 2019
柯培雄《泉》水彩 79x55cm 2019
柯志強《討海》水彩 87x76cm 2018
李瑞揚《紅厝》水彩 46x61cm 2019
李勇《風起廊橋》水彩 56x76cm
李勇《豔陽天》水彩 50x60cm
李志德《篔簹新港》水彩 54x77cm 2019
林秋蔚《秋》水彩 31x23cm 2019
林秋蔚《遠山曉夢》水彩 65x50cm 2019
林奕德《波》水彩 46x61cm
林奕德《綠園》水彩 46x61cm
林再福《古韻》水彩 56x76cm 2019
林再福《三伏》水彩 56x76cm 2019
林錚《歲月流逝》水彩 27x39cm
林錚《晚歸》水彩 39x27cm 2019
劉維海《半嶺》水彩 76x56cm 2009
劉維海《曲徑》水彩 78x58cm 2009
劉蔚《童年往事之二》水彩 74x52cm
劉蔚《童年往事之一》水彩 74x52cm
劉毅鵬《林語堂故居》水彩 56x76cm 2018
馬學梅《溫暖如常》水彩
潘甘杏《和風》水彩 56x76cm
潘甘杏《微醺》水彩 56x76cm
喬雁《浮生》水彩 53x38cm 2019
喬雁《廈門八市》水彩 56x76cm 2019
畫畫要懷疑嗎
——閱讀梅洛·龐蒂《塞尚的懷疑》手記
文/黃永生
忘了哪本書上提到米歇爾·福柯寫過法國畫家塞尚的文章,一直沒發現有誰翻譯過這篇文章,很想看像福柯這樣的哲學家是如何分析這位現代繪畫之父的。偶從楊大春、張堯均主編梅洛·龐蒂文集第4卷《意義與無意義》第一部分裡,讀到「塞尚的懷疑」這篇文章,算是對找不到福柯那篇漢譯文章留下缺憾的補償。但對哲學家這個懷疑的提法,總有那麼點可疑,覺得畫畫就畫吧,懷什麼疑。
讀過一些研究畫家的文獻,編著者要麼是美術史家、要麼是美學家,從審美角度看畫家個案,從文化生成層面歸納繪畫現象。如福柯、梅洛·龐蒂這樣的哲學家,看畫家總是能找到問題的不同視角。像塞尚這樣偉大畫家的作品,不再是審美就解釋得了的現象,其繪畫追求早已超越觀察,進入到哲學層面的思索。本書《意義與無意義》翻譯張穎,對首譯劉蘊涵譯為「塞尚的疑惑」提出質疑,認為懷疑更符合梅洛龐蒂的立意。其理由一是對經驗的形而下懷疑,二是現象學式懷疑,三是存在主義者懷疑。懷疑的這三個層面,不管哪一點都離開了繪畫技術經驗,其作品不再是傳統技術的審美呈現,他的繪畫是一個悖論,貝爾納對此說塞尚是在自殺。塞尚研究自然不是為了還原自然,他以自然真實為目的,卻戒用達到真實對象的技術,他的作品以此有那種超越自然的力量。
在塞尚之前的繪畫現象,基本上是順著審美這條路線發展過來,其中有不少表現各個歷史階段的大題材,包括宗教事件、歷史畫卷,語言形式審美取向都沒離開那個感性的自然對象,所有作品圍繞著自然創作,所有畫家朝向那個自然的感性存在,那個自然對象成了寫實繪畫最後的皈依。不能說寫實作品缺乏畫家作畫意識,只是到了塞尚這裡,那個作畫意識不再是順著自然對象,那個意識開始出現懷疑式反思。那麼,塞尚懷疑什麼,翻譯在注釋裡列出三個懷疑都蒙上一層哲學的抽象色彩,提問方式已不是繪畫的審美範圍。依一個畫家的理解,我認為塞尚第一懷疑自然,第二懷疑自己,第三懷疑那種一脈相承的語言審美模式。
斷言塞尚懷疑自然顯然過於武斷,我找不到確切證據,他沒說過這方面的話,相反他從自然那裡製造某種自然真實,他的作品是經一番對自然研究後的畫面,而那個畫面裡多了畫家強迫自然接受的作畫意識。塞尚的這個作畫意識使我想起康德那句名言,讓自然回答我的問題,在塞尚這裡是讓自然回答畫家的問題。畫家不懷疑自然,懷疑的是描畫自然的經驗裡那種形而下表象,那些表象與畫家缺了內在關聯。塞尚之前的畫家從未懷疑自然表象,他們從未思考那些表象裡應有自我影子,塞尚要將自己的意識賦予自然,這一點很像石濤所說的為自然立法。從塞尚的懷疑自然看到繪畫藝術的轉向,從自然那裡轉向自我,塞尚建立一個支點,後來畫家紛紛藉助這一支點,推開了藝術殿堂的好多扇門。
塞尚對自我抱著同樣的懷疑態度,最典型的是他對自己的革新以為是自己視覺障礙,懷疑自己的才華,周圍人也對他的作品表示懷疑,這就造成一種無形的窘迫感。而他力爭衝出這樣的窘迫狀態,母親去世那天下午他在作畫,1870年當憲兵把他當作逃兵役者追查他時,他在艾斯達克寫生作畫,懷疑變成一個激勵,愛畫畫成為一個信仰。基於這樣的懷疑,他對自然的懷疑變成一個無止境的追問,他說「我所理解的視覺效果是一種合乎邏輯的視覺,不帶有任何荒唐無稽的東西」,「藝術是一種個人化的統覺」。邏輯與統覺是走進塞尚作品的關鍵詞,邏輯是什麼,邏輯首先不是自然秩序,邏輯是畫家質疑自己感受自然能力的結果,所有從自然那裡來的感覺要符合畫家的作畫意識,作畫意識形成了塞尚的語言邏輯。
最後是塞尚對語言審美模式化的懷疑。他處在印象主義繪畫逐漸替代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繪畫,漸漸成為主流的時髦審美模式的時代,不可否認,他一開始很喜歡印象主義繪畫,但他的天性無法讓他跟上印象主義畫家的脈搏,他懷疑自己同時懷疑印象主義繪畫。折回自己的天性上來,反而與他的懷疑自然、懷疑自我一拍即合。印象主義語言為何不適合塞尚,因為印象主義繪畫還在自然對象那裡。作品在自然那裡生成又回到自然的真實那裡,是繪畫發展的必然形態。但形態有其自己的發展規律,從一個形態轉向另一個形態,自然與自我是繪畫形態發展的兩個朝向。在塞尚這裡開始朝向自我,這是他懷疑固守自然審美模式的最大收穫,也是懷疑帶給他的啟示。
不得不回到藝術這個命題上來,藝術是什麼。藝術肯定不是懷疑,但藝術一定要經過懷疑這個過程,懷疑帶給畫家某種模糊的作畫意識,當內心裡那個模糊作畫意識形成明朗化統覺,這個統覺會在畫家作品裡出現一個統一的作畫意識。怎麼解釋這一「統覺」,很容易想到統一的感覺,這個詞最早是康德創造的,他認為一個意識貫穿整個感覺就叫統覺,認知者將所有不同類統一在一個意識上。當我們再次回到塞尚繪畫上,塞尚不管是人物畫還是風景作品,我們都可以從每一幅畫裡感知他的一個意識。
在遵循自然對象的作品那裡,畫家尚未形成一個意識,或者說畫家意識被自然之強大遮掩了。只有當畫家出現反思性質疑的時候,畫家從自然那裡轉向自我,一個意識才有可能出現。一個意識像一個精神,類似曹丕所說的「氣」,文以氣為主,氣貫通整篇文章,每個文字都有了神採,謝赫六法論直接說出「氣韻生動」。氣是一個意識,一個意識是畫家生命的覺悟。
懷疑雖不是藝術,但藝術少了懷疑免不了因循守舊,藝術之所以藝術全在於它不走老路子。
2020年元月29日
邱玉銘《豔陽》水彩 46x61cm 2019
邱玉銘《孕春》水彩 46x61cm 2019
沈瞿平《待潮》水彩 56x76cm
唐琦偉《天邊》水彩 56x76cm
塗慷《鄉村小景》水彩 54x38cm
王紅英《停泊》水彩 60x50cm 2019
魏耀姜《沉浮》水彩 76x54cm 2019
魏耀姜《幻影》水彩 76x54cm 2019
吳寧榆《歲月》水彩 46x61cm 2019
吳希晨《綠肥紅瘦》水彩 56x76cm 2019
吳永健《埕院》水彩 46x61cm 2019
吳永健《村落》水彩 46x61cm 2019
許欽敏《盛放》水彩 28x38cm 2019
楊鋒偉《春分》水彩 106x78cm 2019
楊鋒偉《九月的鳳凰花》水彩 109x75cm 2019
楊曉光《人體2018》水彩 56x76cm 2019
楊曉光《人體2019》水彩 56x76cm 2019
楊曉薇《往昔》水彩 38x57cm 2019
鄭美妹《九日山》水彩 46x61cm 2018
鄭美妹《遺暉》水彩 50x60cm 2016
鄭藝川《晨曦》水彩 76x56cm 2019
朱淑玲《暗香》水彩 2019
朱淑玲《夏花》水彩 2019
分享—訂閱:
微信關注:黃永生論畫